送陳庭學序

送陳庭學序

《送陳庭學序》,作者宋濂。作者認為要探得蜀中名山勝跡,要具備的三項條件是:做官出仕,富有財力的人;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於抒發文才的人;身強年壯的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送陳庭學序
  • 創作年代:明代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宋濂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川(1)萬里,陸有劍閣棧道(2)之險,水有瞿唐灩澦(3)之虞。跨馬行篁竹間,山高者累旬日不見其顛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掉栗。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縱游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於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台(4)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5)屢從大將北征有勞(6),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7),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楊子云、司馬相如、諸葛武侯(8)之所居。英雄俊傑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游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歷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於是其詩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余於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志意愈高,蓋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余甚自愧。方余少時,嘗有志於出遊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出,而四方兵起(9),無所投足。逮今聖主興(10)而宇內定,極海之際,合為一家,而余齒已加耄矣(11),欲如庭學之游,尚可得乎?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顏回原憲(12),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於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出於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苟有所得,則以告余,余將不一愧而已也。

注釋譯文

作品注釋

(1)中州:泛指中原。
(2)劍閣棧道:劍閣,在四川省北部,劍門關矗立縣北,自古以“劍門天下險”聞名,為自秦入蜀的要道。棧道,又名“閣道”、“復道”等,古代在川、陝、甘、滇諸省境內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
(2)瞿塘灩澦:瞿塘,瞿塘峽,一稱巫峽,長江三峽之一,在四川奉節巫山縣之間,長八公里,江面最狹處僅百餘米,江流湍急,山勢險峻,號稱“天埑”。灩澦,灩澦堆,俗稱“燕窩石”,瞿塘峽口江心突起的礁石,舊時為長江三峽著名險灘。
(4)天台:縣名,今屬浙江省
(5)中書左司掾(yuàn院):明初中書省左司的屬官。中書左司領吏、戶、禮三部,任監督稽核之責。
(6)叢大將北征:明初為了統一北方,對付退居漠北的蒙元殘餘勢力,屢遣大將如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等北征。陳庭學曾經從軍。
(7)擢:升遷。都指揮司照磨:明代於每一行省設指都指揮使司,掌一省軍政,照磨為其屬官。
(8)楊子云:即揚雄西漢文學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司馬相如:西漢辭賦家,字長卿,蜀郡成都人。諸葛武侯:即諸葛亮三國蜀漢丞相,封武鄉侯,故稱。
(9)四方兵起:指元末群雄並起。
(10)聖主興:指朱元璋建立明朝。
(11)齒:指代年齡。耄(mào冒):老。《禮記·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鹽鐵論·孝養》:“七十曰耄。”
(12)顏回、原憲:都是孔子弟子。顏回,魯人,字子淵,孔子稱讚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原憲,字子思。《史記·促尼弟子列傳》:“孔子卒,原憲遂亡在草澤中。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原憲。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慚,不懌而去。”

作品譯文

我國西南一帶的山水,只四川境內最為奇特。但那裡與中原一帶相距萬里之遙,陸路上有劍閣、棧道之類的險阻;水路上有瞿塘峽、灩瀕灘之類的憂慮。騎著馬走,沿路層層竹林遮蔽高山,連續十來天,仰頭看不到山頂;登上高處往下俯瞰,絕險的山谷有幾萬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驚恐萬狀,肝膽顫抖。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濤險惡,漩渦詭異,船隻一旦稍微失去控馭,偏離航道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土般下沉,船中人便餵飽了江中魚鱉之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艱難到這種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財力的人不能前往遊歷;不是天生富有文才的人,即使遊覽了也無所得;不是身壯體強的人,大多老死在那裡。喜歡尋奇探勝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台名士陳庭學君,會寫詩。他由中書左司掾,屢次隨從大將北征,頗有功勞,升任四川都指揮司照磨,從水路到了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等名人生活過的地方。入川後,凡是英雄俊傑爭戰攻取、駐紮戍守的遺蹟,詩人文土遊覽登臨、飲酒射投、賦詩詠詩、歌唱呼嘯的處所,庭學沒有不去遊歷觀覽的。他既經遊覽,就必定寫詩抒發感受,來記寫那景物時世的變遷。於是他的詩歌愈加工妙。過了三年,庭學依照慣例辭官歸家,在京城和我會遇。他的精神更加飽滿,言談愈發宏壯,志向意趣益加高遠,這大概是因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我很慚愧,當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有出外遊歷天下的志願,但是因為學業未成,沒有空閒的時間。到了壯年可以出蝣時,四面八方戰火紛飛,沒有落腳的地方。及至當今,聖明天子興起天下安定,遠到海邊,合為一家,而我已經年齡更加老大了。想要再像庭學君那樣去遊歷,還能夠實現嗎?
不過,我聽說古代的賢士,如孔子的弟子顏回、原憲等,大都坐守鄉間甘居陋室,蓬蒿雜草遮沒了門戶,但他們的志向意趣卻經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們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萬物的精神力量。這是什麼原因呢?莫非有超出於山水之外的東西嗎?希望庭學君歸去之後,嘗試探求一番。如果有什麼新的體會,就請把它告訴給我,我將不僅僅因為庭學曾經遊歷川蜀這一點而慚愧了。

作品賞析

文中認為,要探得蜀中名山勝跡,要具備的三項條件是:做官出仕,富有財力的人;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於抒發文才的人;身強年壯的人。這是因為,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財力的人,不能前往遊歷;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於抒發文才的人,即使去遊覽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說不出個所以然;不是身強年壯的人,入川之後大多老死在那裡,不能還鄉。

作者簡介

宋濂(1310—1381),明初散文家,字景溪,號潛溪。自幼好學,早年師從散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少負文名,1349年(元至正九年)被薦為翰林編修,他堅決推辭不去就職,隱居山中。朱元璋稱帝後,任命他為文學顧問、江南儒學提舉,授太子經。1369年(洪武二年)奉旨修《元史》,後因涉案被請四川茂州,途中病故,正德年間(1506—1521)追諡文憲。他擅長散文創作,尤以傳記文成就突出。宋濂親自經歷了元末動盪不安的社會現實,故他的文章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往往在生動的描述中包含著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較強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為“開國文臣之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