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十四節氣

農曆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農曆吸收了乾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即: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於上古時代便確立。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其中既包括相關的諺語、歌謠、傳說等,又有傳統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工藝品、書畫等藝術作品,還包括與節令關係密切的中國節日文化、生產儀式和民間風俗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農業文明的具體表現,具有很高的農業歷史文化的研究價值。2006年5月20日,中國農業博物館申報的的農曆二十四節氣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二十四節氣(基於乾支歷)
  • 英文名:The 24 Solar Terms
  • 別稱:二十四節氣
  • 節日時間:春季節氣| 夏季節氣| 秋季節氣| 冬季節氣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中國
  • 節日起源:機構設定
  • 節日飲食:春卷,春餅,餛飩,羊肉等
  • 節日意義:農業文明的體現
  • 申報單位:中國農業博物館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遺產編號:Ⅹ-68
  • 類別:民俗
節氣歷史,節氣命名,節氣分類,節氣規律,節氣習俗,節氣意義,節氣相關,農事詩,節氣歌,

節氣歷史

乾支歷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於上古時代便確立。漢代吸收了二十四節氣用來作指導農事的補充曆法,在《淮南子》一書中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這是有現存文獻關於二十四節氣的最早的記錄。據說二十四節氣是以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對於中國其它地區來說,同一節氣所描繪的情況可能有很大不同。但實際上,“四立”雖能反映黃河中下游四季分明的氣候特點,“立”的具體氣候意義卻不顯著。氣候學上,常以每五天的日平均氣溫穩定在10℃ 以上的始日劃分為春季開始,它與黃河中下游立春含義不符,真正進入春季的只有嶺南地區。“立春時,我國的冬春分界線(日平均氣溫連續5天達10攝氏度以上算入春),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那一線以南地區,立春時有春的氣息了,但中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穀雨立夏時入春,所謂立春,還只是一番‘立意’。”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從考古中發現的出土文物考證,中國西漢時期就已經採取節氣注歷了。漢代著作《周髀算經》一書,就有八節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大都表示氣候變化,物象差異,與農業結合得十分密切。因此,當時從八節二十四節氣上就可以掌握季節的變化,決定對農作物的適時播種與收割了。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每個月有兩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里,“節”指的是一年中的一個節段,是一段時間的表示;而“氣”則指的是氣候,是天氣變化的概述。是古人根據每個階段內特有的氣候或物候現象、農事活動定出的名稱。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指一年當中某個階段的天氣變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農業非常發達的國家,由於農業和氣象之間的密切關係,所以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從長期的農業勞動實踐中,累積了有關農時與季節變化關係的豐富經驗。為了記憶方便,把二十四節氣名稱的一個字,用字連線起來編成歌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的制定,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以及農作物生長特點等多方面知識,它比較準確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力特徵,所以至今仍然在農業生產中使用,受到廣大農民喜愛。節氣是中華民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
《尚書》中對節氣有所記述,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名稱,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節氣名稱。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中國古代用農曆(月亮歷)記時,用陽曆(太陽曆)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1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

節氣命名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等。
表示寒來暑往變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
象徵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
反映降水量的則是:雨水、穀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個節氣;
反應物候現象或農事活動的節氣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具有非常明顯的季風性和大陸性氣候,各地天氣氣候差異巨大,因此不同地區的四季變化也有很大差異。
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
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二十四節氣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不差1~2天。
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個季節的開始,春夏秋冬四個,就表示了四個節氣的開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稱為四立。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後。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節的開始,從氣候上說,一般還在上一季節,如立春黃河流域仍在隆冬。
是意極、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稱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來。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陽直射北緯23.5度,黃經90度,北半球白晝最長。冬至,太陽直射南緯23.5度,黃經270度,北半球白晝最短。
在這裡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稱為二分,表示晝夜長短相等。這兩個節氣一般在每年公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黃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時黃經分別為0度、180度,太陽直射赤道上,晝夜相等。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立春立春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雨水雨水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驚蟄驚蟄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春分春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清明清明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穀雨穀雨
立夏:夏季的開始。
立夏立夏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小滿小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芒種芒種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夏至夏至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小暑小暑
大暑: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大暑大暑
立秋:秋季的開始。
立秋立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處暑處暑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白露白露
秋分:晝夜平分。
秋分秋分
寒露:露水已寒,將要結冰。
寒露寒露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霜降霜降
立冬:冬季的開始。
立冬立冬
小雪:開始下雪。
小雪小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大雪大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冬至冬至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小寒小寒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大寒大寒

節氣分類

24節氣按照所反應的現象不同可劃分為以下3類:
第一類是反映季節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表明季節,劃分一年為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因為是從天文角度上來劃分的,所以適用於中國全部地區。四立便不盡然。儘管也從天文上反映季節的開始,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氣候的季風性和大陸性都極為顯著,各地氣候懸殊,因此各地四季開始日期和其持續時間並不相同,有些地區四季分明,有些地區不甚明顯,甚至某一整個季節都不出現。例如黑龍江省璦琿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帶便沒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傳著:六月暑天猶著棉,終年多半是寒天。華南福州以南沒有冬季,有些地區幾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經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雲貴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無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稱。所以四立雖是從天文上劃分得來,卻有很強的地區性,它不能適應於全國。
第二類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直接反映熱量狀況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它們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熱即將過去等都很確切。直接反映降水現象的有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雖說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也反映出溫度逐漸下降的過程,和每個節氣溫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溫度開始降低,水汽凝露較多;以後溫度下降更甚,不僅露更多,而且涼起來,但還未結冰;最後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從農業生產上看,這三個節氣的熱量意義大於它們的水分意義,具體而生動。
第三類是反映物候現象的。小滿芒種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向天地萬物通報春回大地的信息。

節氣規律

人們一般都通過黃道日曆得知準確的節氣時間,還有一種節氣日期速算法:
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還有一種情況,如果您知道前一年的某一節氣準確時間,可以通過一首歌謠輕易算出,之後的年份就是該節氣的時間,節氣的規律歌訣如下:
立春五日三時頭  驚蟄倒退三時首
一時一刻清時節  立夏九時三刻收
芒種兩日退一時  小暑三日五時求
五日退三立秋節  白露六日退一周
寒露六日加六時  立冬六日七時游
大雪六日四時到  小寒五日九時收
解釋
1."立春五日三時頭"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要知道這一年的立春是在哪一天,應該先知道前一年的立春時間。例如想知道1998年的立春時間。只要知道1997年的立春時間就可以推了。查97年的立春時間是96年的12月27日寅時,根據歌訣中要加上五天另三個時辰,再加上97年的小月為6天,(因為96年的12月是小月,但27己交立春,故應算上這一天,12月27日寅時十5天3時十6天=98年正月初八的巳時。注意:若上年有閏月,則將實際立春時間提前一個月即可。(實際上是98年正月初八辰時立春)
2."驚蟄倒退三時首"只要知道了這一年的立春時間,就可以推出全年的交節時間,以98年為例,98年立春是正月初八的辰時,那么98年的驚蟄,只要在立春日的基礎上倒退三個時辰,即98年的二月初八五時交驚蟄節。(萬年曆交節時間:二月初八寅時)
3."一時一刻清時節"以這一立春時間為基礎,加一個時辰再加小月數為清明的交節時間,如98年立春是正月初八辰時加上一個時辰(這裡要注意,立春到清明有1個小月,故應加一天),所以98年的三月初九的巳時交清明。(萬年曆交節時間為三月初九辰時)
4."立夏九時三刻收",同理,此此年立春為基礎,加上九個時辰三刻,再加小月數,為立夏交節時間(立春到立夏二個小月,故應加2天),則初八辰時十2天十9個時辰=十一日的丑時。(四月十一日丑時交立夏)(實際萬年曆交節時間為四月十-日丑時)
5."芒種兩日退一時''同理,此立春日為基礎,加上兩天減回一個時辰,再加上二月,三月兩個小月的兩天,初八辰時十2天一l時辰十2天:12日卯時,即五月12日卯時交立夏。(萬年曆交節時間為5月12日卯時)
6."明、暑三日五時求"同理,以立春日為準加上3天5個時辰,再加上小月數,就是小暑的交節時間,初八辰時十3天5個時辰十3天=14日酉時。(立春到小暑有3個小月,故加3天)故98年的閏有5月14日酉時交小暑。(萬年曆交節時間為閏5月14日申時)
7."五日退三立秋節"同理,以立春日為基準加上5天減個時辰,再加上小月數,就為立秋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十5天一3個時辰十4天=17日丑時。(立春到立秋有4個小月,故加4天)萬年曆交節時間為6月17日丑時。
8."白露六日退一周"同理,以立春日為基準,加上6天減一個時辰,再加上小月的數,就為白露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6天一1個時辰十4天=18日卯時(立春到白露之間有4個小月,故加4天),即98年的7月18日卯時交白露。(萬年曆2節時間為3月18日寅時)
9."寒露六日加六時"同時,立春時間加上6天6個時辰,再加上中間的小月數,就是寒露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十6天6個時辰十4天=18日戌時(立春到寒露之間4個小月,故加4天),即98年的8月18日戌時交寒露(萬年曆交節時間為8月18日戌時)
10."立冬六日七時游"同理,立春時間加上6天7個時辰,再加上中間的小月數,就是立冬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十6日7時辰十5天=19日亥時(後面加5天是因為立春到立冬中間有5個時辰),故98年的9月19日亥時交立冬節。(萬年曆交節時間為9月19日夜子時)
11.大雪六日四時到"同理,立春時間加上6天4時辰,加上中間的小月數,就是大雪的交節時間,初8辰時十6天4時十5天=19日申時(後面加5天是因為立春到大雪中間有5個小月)。故98年的10月19日申時,交大雪節。(萬年曆交節時間為10月19日申時)

節氣習俗

二十四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裡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自小寒至穀雨共八氣,每五日為一候,總計二十四候,每候對應一種花信。
二十四節氣的順口溜: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節氣
立春位居二十四節氣之首,人們十分重視這個節氣。3000年前中國就有迎春儀式,至今已形成了許多固定的風俗習慣。 
每年的公曆2月4日左右為立春,此時太陽達到黃經315度,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立春表示春季開始,萬物有了勃勃生機,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中國古代將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三候所對應的花信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後,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再過五日,河裡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遊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春天已經到來,然而冬天的寒冷還未消失殆盡,它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慢慢消融,大地解凍才能使萬物復甦,才能有萬物生長的土壤,所以三候的說法十分準確地把立春這個階段的特徵和預兆形象地表現出來。
俗語說: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立春後,隨著氣溫的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將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
立春不僅是個重要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節日,中國民間將其稱為立春節,並有吃春餅、鞭春牛等趣味習俗。 立春這天,一項重要習俗就是咬春”,又稱“啃春”。北方吃的食品是春餅,而南方則流行吃春卷。吃春餅和春卷,是人們對一年之計在於春的美好祝福。因此,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值得一提的是,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咬春的另外一種食品是蘿蔔。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其意義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蘿蔔還可以解酒、通氣,具有營養、健身、祛病等功效。除咬春外,中國民間還有打春習俗,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因為,春牛在塑制時,往往要在肚子裡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 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形象地反映了立春時節的自然景象。時至立春,人們會明顯感覺到白天變長了,太陽也暖和多了,氣溫、日照、降水趨於上升或增多。
雨水節氣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雨水三候對應的花信一候菜花,二候棠棣,三候李花此節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過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雨水不僅表征降雨的開始及雨量增多,而且表示氣溫的升高。雨水前,天氣相對來說比較寒冷。雨水後,人們則明顯感到春回大地,春暖花開和春滿人間,沁人的氣息激勵著身心。
驚蟄節氣
傳統上為春季,第三個節氣。即視太陽 在黃道 上自黃經345°至360°(0°)的一段時間 ,每年3月5日(或6日)開始,至3月20日(或21)結束,約15天。這時太陽直射點由 5°57′S移至赤道。狹義上,指驚蟄開始,視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經345°的時刻,即在3月5日(或6日)。古代分驚蟄為三侯: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二月節…萬物出於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此時天氣 轉暖,漸有春雷 ,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北京地區,北海冰 融化,雁飛,蜜蜂開始群飛,春雪終止,榆樹開花。
驚蟄,是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期,此時過冬的蟲卵也將開始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然而真正使冬眠動物甦醒出土的,並不是隆隆的雷聲,而是氣溫回升到一定程度時地中的溫度。有諺語云: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驚蟄穀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這是說驚蟄日或驚蟄日後聽到雷聲是正常的,風調雨順,是個好年景。
驚蟄節氣後,南方暖濕氣團 開始活躍,氣溫明顯回升。常年節氣平均氣溫淮北地區為6~7℃,淮河 以南地區為7~8℃,比"雨水"節氣升高3℃或以上。該節氣內黃淮地區的氣溫自南向北先後穩定升至5℃以上,而氣溫穩定升至5℃,是農業生產的重要氣象界限溫度,它預示著樹木開始發芽、春長,春播作物開始播種。常年節氣平均降雨量 淮北地區為15~20毫米,淮河以南地區為20~40毫米。
驚蟄雷動,百蟲驚而出走,從泥土、洞穴中出來,於是蟲蟻開始活動,逐漸遍及田園、家中,或殃害莊稼,或滋擾生活。因此驚蟄期間,各地中國民間均有不同的除蟲儀式。
客家民間則以炒蟲方式,達到驅蟲的功利目的。驚蟄這一天,一些地區要吃炒豆。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的瑤族在驚蟄時家家戶戶要吃炒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徵意義。
春分節氣
一年中第四個節氣。這時晝夜平分,即視太陽 在黃經上自0°至15°的一段時間 (約15.2天),從每年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這時太陽直射點由赤道移至5°57′N。狹義上指春分開始,視太陽在天球上經過黃經0°與赤道交點(升交點)的時刻;即在3月20日(或21日)。因這個時刻處於春季的中點,這交點也稱為春分點。春分點和秋分點,合稱為二分點。春分點系天文學名詞,全球通用;但南半球的春分點指東經180°與赤道的交點,太陽在9月23日(或24日)經過此點。中國文獻中指的春分點,通常指黃經0°與赤道的交點。春分點的確定,始於商代(約在公元前18一20世紀)。
古代的春分分為三候:一候玄烏至,二候雷始發聲,三候始電。便是說春分日後,燕子便從南方飛來了,下雨時天空便要打雷並發出閃電。《月令七十二候 集解》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半。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之篇》有:春節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好。此日陽光直射赤道,幾乎全球晝夜等長。其後陽光直射點位置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則晝短而夜長。天文學上規定,春分為春季開始。此時,中國大部分地區的越冬 作物進入春 季生長 階段。華中農諺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北京地區,山桃、加拿大楊、連翹、杏樹、玉蘭等樹木相繼開花。春分花信: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
春分時節,在中國的西北大部、華北北部和東北地區還處在冬去春來的過渡階段,晴日多風,乍暖還寒。根據近幾年來對沙塵這一地區天氣的統計,4月最多,3月次之。春分15天,正處在3月底到4月初,在這些地區,大風捲起的揚沙和高空飄來的浮塵 ,特別是沙塵暴對大氣造成的污染,每每都受到眾人的關注,成為一時的熱點話題。
豎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遊戲",到目前為止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遊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
清明節氣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踏著春天的節奏,4月5日中國又將迎來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民俗專家表示,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在現實社會中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民俗節日,清明節的得名蘊涵了深厚的文化密碼。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
清明源於清明風。春秋時《國語》中記載:一年中共有八風,其中清明風屬巽,即陽氣上升,萬物齊巽。漢朝劉安所作的《淮南子·天文訓》中也有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的記載。
古人將一年中的八風都起了名字:東風叫明庶風、南風叫景風(亦名凱風),西風叫閶閭風,北風叫廣莫風,東北風叫條風(又叫融風),東南風叫清明風,西北風叫不周風,西南風叫涼風。
清明風是一年中的八風之一,是冬至後吹過45天條風和45天景風以後吹來的溫暖清新的風。清明前後往往細雨霏霏、和風拂拂,正是種植莊稼的大好時節,這時的風和雨都是人們所喜歡的。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千古名句,生動勾勒出清明雨的圖景。清明時節正是冷暖空氣衝突激烈的時候,勢力減弱的北方冷空氣和南方的暖濕空氣常常在長江一帶交鋒,致使江南地區常常乍暖還寒晴復雨清明雨對植物生長尤為重要,農諺有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之說。
飲食
清明節氣中,不宜食用的食品,如筍、雞等。可多食些柔肝養肺的食品,如薺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臟、通血脈;山藥,健脾補肺;淡菜,益陰,可滋水涵木。
春天,肝陽上亢的老人,特別容易出現頭痛、昏眩,這就是祖國傳統醫學所說的"春氣者諸病在頭"。老年慢性氣管炎也易在春季發作,飲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補腎、養肺的食物。
穀雨節氣
進入公曆四月的穀雨節氣,跟早春二月時的雨水節氣,雖同有一個字,但在涵義上有著很大的區別。雨水節氣,不見雪花飛舞,靜聽春雨無聲,意味著黃河中下游地區開始下雨。而穀雨節氣的名稱,來自古人的雨生百穀之說,表示這個時期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極為重要。不過這穀雨的谷字不僅指穀子這一種莊稼,而是農作物的總稱。諺語說穀雨無雨,交回田主,是從相反的角度來說明雨水的重要。下面說說穀雨期間的主要天氣特點:
春天由於天氣多變,因此在飲食和養生方面很講究,穀雨到時,已是暮春,我們該如何健康飲食、吃適合這一季節的食物呢?暮春氣候覆雜,不過絕大多數地區都多大風天氣,此時人體就容易流失水分,抵抗力就會隨之下降,容易誘發、加重感冒與很多慢性病。這個時候,""水就顯得特別重要。一夜春眠之後,人體內水分消耗較多,晨起喝水不僅可補充因身體代謝失去的水分、洗滌已排空的腸胃,還可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喝水量以250毫升為宜。因為氣溫較低,氣候較為濕冷,所以需要保暖,南方有吃炒玉米的習俗。布穀鳥開始出來叫喚。
風沙
按照二十四節氣,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處在暮春時節的穀雨,意味著春將盡,夏將至,冷空氣大舉南侵的情況比較少了,但影響北方的冷空氣活動並不消停。4月底到5月初,氣溫畢竟要比3月份高得多,土壤乾燥、疏鬆;空氣層不穩定,上層風動量下傳,鋒面氣旋活躍,共同引發的大風、沙塵天氣比較常見。
1993年、1995年、1998年、2005年的穀雨期間,都出現了強沙塵暴、沙塵暴。其中,1993年5月5日發生在甘肅省金昌市的黑風,瞬時最大風速達34米/秒(12級),能見度陡降為零,風沙形成的沙暴壁高達300-400米,上下有三層結構,每層有一球狀塵團滾動,最下層呈現黑色,中上部紅黃相間,以每小時90公里的速度自西向東移動,各地的氣溫急劇下降,最低氣溫降到-2-2℃。造成人員重大傷亡和經濟損失,至今令人毛骨悚然。
大範圍的浮塵天氣,昏黃的天空,落下的黃塵,讓詩人所描繪得草長鶯飛、花紅柳綠、春意盎然的景象黯然失色。穀雨花信:一候牡丹,二候酴醾,三候楝花。
立夏節氣
5月5是農曆的立夏。“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此時太陽黃經為45度,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日天的開始。
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立夏後,是早稻大面積栽插的關鍵時期,而且這時期雨水來臨的遲早和雨量的多少,與日後收成關係密切。
農諺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中國民間還有畏忌夏季炎熱而稱體重的習俗,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後,就不怕夏季炎熱,不會消瘦,否則會有病災纏身。江西一帶還有立夏飲茶的習俗,說是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難熬。早在古代的君王們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禮記·月令》篇,解釋立夏曰:螻蟈鳴,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說明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著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著幫農民們翻鬆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爭相出土日日攀長。清晨當人們迎著初夏的霞光,漫步於鄉村田野、海邊沙灘時,你會從這溫和的陽光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深情。
農耕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明人《蓮生八戕》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所以,中國古來很重視立夏節氣。據記載,周朝時,立夏這天,帝王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並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勵農民抓緊耕作。
立夏前後,華北、西北等地氣溫回升很快,但降水仍然不多,加上春季多風,蒸發強烈,大氣乾燥和土壤乾旱常嚴重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尤其是小麥灌漿乳熟前後的乾熱風更是導致減產的重要災害性天氣,適時灌水是抗旱防災的關鍵措施。立夏三天遍地鋤,這時雜草生長很快,一天不鋤草,三天鋤不了。中耕鋤草不僅能除去雜草,抗旱防漬,又能提高地溫,加速土壤養分分解,對促進棉花、玉米、高梁、花生等作物苗期健壯生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小滿節氣
小滿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這是說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漸見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小滿,太陽黃經為60度。它是一個表示物候變化的節氣。所謂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按一定的季節時令活動,這種活動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因此,他們的各種活動便成了季節的標誌,如植物的萌芽、發葉、開花、結果、葉黃、葉落、動物的蟄眠、復甦、始鳴、繁育、遷徙等,都是受氣候變化制約的,人們把這些現象叫做物候。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物候學的國家,《詩經》記載:四月秀羅、五月鳴蜩、八月剝棗、十月獲稻。西漢初期的《夏小正》是中國最早的物候專著,按一年十二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載了物候、氣象、天象及重要的政事、農事活動,如農耕、養蠶、養馬等。此後,《呂氏春秋》、《禮記》中都記載了有關物候的內容,並逐漸發展成一年二十四節氣和七十二候。中國古代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冬去春來,從小寒到穀雨這八個節氣里共有二十四候,每一候都有一種花卉綻蕾開放,人們把花開時吹來的風叫做花信風(意思是帶來開花音訊的風候)。於是便有了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法。為了準確形容,人們在二十四候每一候內開花的植物中,挑選一種花期最準確的植物為代表,將其稱之為這一候的花信風。
小滿節氣養生
從字面上講,小滿的意思是說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從環境上說,小滿過後,天氣逐漸炎熱起來,雨水開始增多。預示著悶熱、潮濕的夏季即將來臨。根據此氣候的特點, 小滿養生重在祛濕熱健脾胃。在飲食上,應注意多進食具有清熱、養陰、祛濕、暖胃、溫補等功效的食物,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高熱量的油膩食物。
芒種節氣
芒種: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六月六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開始。《通緯·孝經援神契》:小滿後十五日,斗指丙,為芒種,五月節。言有芒之谷可播種也。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種開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為芒種。太陽到達黃經7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於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嗚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東北區:冬、春小麥灌水追肥巴。稻秧插完。穀子、玉米,高粱、棉花定苗。大豆,甘薯完成第一次鏟耥。高粱、穀子,玉米兩次鏟耥。棉花打葉,水稻鋤草,準備追肥,防治病蟲害,做好防雹工作。
華北區:一般麥田開始收割。夏收夏種同時抓緊。加強棉田管理,治蚜,澆水,追肥。西北區:冬小麥防治病蟲。春玉米澆水,中耕,鋤草,追肥。穀子中耕鋤草,間苗,糜子播種、查苗,補苗。
西南區,搶種春作物,及時移栽水稻。搶晴收穫夏熟作物。隨收、隨耕,隨種。華中區:搶晴收麥,選留麥種。搶種夏玉米、夏高粱、夏大豆、芝麻等。中稻追肥,發棵末期結合耘耥排水烤田。加強單季晚稻管理,認真除雜。
北部地區麥茬稻、江淮之間單季晚稻開始栽插。雙季晚稻育秧。防治稻田病蟲害。林地培土鋤草。華南區:早稻追肥,中稻耘田追肥。晚稻播種,早玉米收穫,早黃豆收穫,晚黃豆播種。春、冬植蔗,宿根蔗中耕追肥,小培土、防治蚜蟲。
食譜
芒種節氣的具體食療、食譜方。
西紅柿炒雞蛋:
[配料] 西紅柿300克,雞蛋3個,精鹽、味素、白糖個適量。
[做法] 西紅柿洗淨切片,雞蛋大入碗內攪勻。
油鍋燒熱,先將雞蛋炒熟,盛入碗內;炒鍋洗淨,燒熱放油,白糖入鍋融化,把西紅柿倒入鍋內翻炒2分鐘後,將雞蛋、鹽入鍋同炒3分鐘,放少許味素出鍋即可。(糖尿病人不放白糖)
[功效] 生津止渴,養心安神。
香菇冬瓜球:
[配料]香菇、雞湯、澱粉各適量,冬瓜300克,植物油、 精鹽、姜、味素、麻油各適量。
[做法] 香菇水發、洗淨,冬瓜去皮洗淨,用鋼球勺挖成圓球待遇用,姜洗淨切絲。
鍋內放入適量植物油燒熱,下薑絲煸炒出香味,入香菇繼續煸炒數分鐘後,倒入適量雞湯煮開後,將冬瓜球下鍋燒至熟時,用水澱粉勾芡,翻炒幾下放入味素,淋上香油,即可出鍋。
[功效] 補益腸胃,生津除煩。
夏至節氣
夏至(summer solstice)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為夏至日,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南方各地從日出到日沒大多為十四小時左右。夏至這天雖然白晝最長,太陽角度最高,但並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積蓄,並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俗話說熱在三伏,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有些地區的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
夏至,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飢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就是說,夏季要神清氣和,快樂歡暢,心胸寬闊,精神飽滿,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培養樂觀外向的性格,以利於氣機的通泄。與此相反,舉凡懈怠厭倦,惱怒憂鬱,則有礙氣機通跳,皆非所宜。嵇康《養生論》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認為夏季炎熱,“更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心靜自然涼,這裡所說就是夏季養生法中的精神調養。
養生
有夏時心火當令,心火過旺則克肺金之說(五行的觀點),故《金匱要略》有夏不食心的說法。根據五行(夏為火)、五成(夏為長)、五臟(屬心)、五味(宜苦)的相互關係,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氣而制肺氣。夏季又是多汗的季節,出汗多,則鹽分損失也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中醫認為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素問·臧氣法時論》曰:心主夏,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鹹補之,甘瀉之。就是說藏氣好軟,故以鹹柔軟也。從陰陽學角度看,夏月伏陰在內,飲食不可過寒,如《頤身集》所說:夏季心旺腎衰,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涼粉、冷粥。飽腹受寒,必起霍亂。心旺腎衰,即外熱內寒之意,因其外熱內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則猶可,貪多定會寒傷脾胃,令人吐瀉。
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雖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鎮食之。按中醫學的髒與髒之間的關係講腎無心之火則水寒,心無腎之水則火熾。心必得腎水以滋潤,腎必得心火以溫暖”從中不難看出心、腎之間的重要關係。
小暑節氣
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小暑節氣,傳統上為夏季第五個節氣。即視太陽在黃道上自黃經105°至120°的一段時間,約15.7天。
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公曆7月06-08日交節。小暑前後,我省大部分地方雷暴天氣增多,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短時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亦須注意預防。
保養
7月7日,將迎來小暑節氣,標誌盛夏時節開始登場。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盛夏時節,天氣悶熱,很多人常常感到倦怠疲勞、精神不振,總想睡覺,也就是夏打盹。營養專家表示,多食含鉀食物、多吃醋和保證充足睡眠可驅困意。
夏打盹,醫學上也稱為夏季倦怠症。夏季炎熱,溫度過高,使人體大量排汗,鉀元素隨汗液大量排出,導致人們倦怠疲勞、精神不振,出現“夏打盹”。從中醫角度上看,由於悶熱,人體容易消耗元氣,氣陰虛者更易被夏季睏乏所侵襲。
夏打盹雖然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但有時也會對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一些小影響。為了預防夏打盹,李艷玲提示說,夏打盹是由於體內鉀元素流失造成的。因此,盛夏時節要注意多補鉀。
最好的補鉀方法是,在日常膳食中,宜多吃些含鉀豐富的食物,如土豆、紅豆、鮮豌豆、毛豆、油菜、芹菜、菠菜、海帶、紫菜等,牛奶、鵝肉、鯉魚、鱔魚等中也有一定的含量。此時節還應多吃點醋,因為醋具有促進體內乳酸安全氧化和調節體液酸鹼度恢復到中性的作用,有助緩解疲勞,振奮精神,恢復體力和精力。
大暑節氣
大暑,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大部分地區的旱、澇、風災也最為頻繁,搶收搶種,抗旱排澇防台和田間管理等任務很重。中國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立秋節氣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處暑節氣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處暑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了。雖然,處暑前後中國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貴陽一線以東及以南的廣大地區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區日平均氣溫仍在攝氏二十二度以上,處於夏季,但是這時冷空氣南下次數增多,氣溫下降逐漸明顯。
白露節氣
白露(white dews)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5個節氣,此時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是白露。中國古代將白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二候玄鳥歸;三候群鳥養羞。說此節氣正是鴻雁燕子等候鳥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乾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秋分節氣
秋分(autumnal equinox),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候由這一節氣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l球無極晝極夜現象。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範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範圍漸大。
寒露節氣
寒露,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
霜降節氣
霜降,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霜降時節,養生保健尤為重要,中國民間有諺語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
立冬節氣
立冬節氣,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古時中國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開始。中國幅員廣大,除全年無冬的華南沿海和長冬無夏的青藏高原地區外,各地的冬季並不都是於立冬日同時開始的。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
小雪節氣
小雪節氣,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11月22或23日為小雪節氣。中國廣大地區東北風開始成為常客,氣溫下降,逐漸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過於寒冷,雖開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稱小雪。此時陽氣上升,陰氣下降,而致天地不通,陰陽不交,萬物失去生機,天地閉塞而轉入嚴冬。黃河以北地區會出現初雪,提醒人們該禦寒保暖了。2011年的小雪節氣在11月23日零時8分到來。
大雪節氣
大雪節氣,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個別年份的6日或8日),其時視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並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後各地降水量均進一步減少,東北、華北地區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幾毫米,西北地區則不到1毫米;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類時,一般降雪量5.0~10毫米。
冬至節氣
冬至(Winter Solstice),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2個節氣。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
小寒節氣
小寒,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在公曆1月5-7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285°。對於中國而言,小寒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於小寒的。
大寒節氣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最後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這個時期,鐵路、郵電、石油、海上運輸等部門要特別注意及早採取預防大風降溫、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的措施。農業上要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

節氣意義

二十四節氣中的一部分節氣已逐步成為大眾歡慶節日,並與民俗相結合,發展為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節日文化。例如冬至節,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至今,我國台灣地區依舊保存著冬至時節用九層糕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最後,二十四節氣申請世界“非遺”是順應人類文明發展趨勢的工程。農曆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沉澱,也是人類天文與農耕技術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類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它理應跨出國門,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古代創造以及豐富多樣的民間文化和藝術,為世界文明注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基因。
早在2006年5月,農曆二十四節氣就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4月,中國文化部正式啟動將“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工作,這是一件順天理、應地氣的工程。我們期待二十四節氣申請世界“非遺”早日成功,期待東方智慧之花的再次綻放。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下稱“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於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會議中心召開。11月30日下午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節氣相關

農事詩

1、立春左河水
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
2、雨水
南濕北冷兩交鋒,乍暖還寒斗雨風。一夜返青千里麥,萬山潤遍動無聲。
3、驚蟄
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綠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
4、春分
風雷掣電鬧中春,桃柳著裝日日新。赤道金陽一照面,白天黑夜兩均分。
5、清明
年歡未盡又清明,雨燕聲咽柳失魂。寂靜青山人陡涌,冥錢紙燭祭先陵。
6、穀雨
雨頻霜斷氣清和,柳綠茶香燕弄梭。布穀啼播春暮日,栽插種管事諸多。
7、立夏左河水
南國似暑北國春,綠秀江淮萬木蔭。時病時蟲人撒藥。忽寒熱藥搪人。
8、小滿
江南沃野過插秧,江北麥麩便灌漿。西子湖邊人好客,茶商腳走款絲商。
9、芒種
艷陽辣辣卸衣裝,梅雨瀟瀟漲柳塘。南嶺四鄰禾壯日,大江兩岸麥收忙。
10、夏至
火輪漸近暑徘徊,一夜生陰夏九來。 知了不知耕種苦,臥閒枝上唱開懷。
11、小暑
地煮天蒸望雨風,偶得雷暴半圓虹。旱南澇北新天壤,總有荷塘色味同。
12、大暑
日盛三伏暑氣熏,坐閒兩厭是蠅蚊。縱逢戰鼓雲中起,箭射荷花若灑金。
13、立秋左河水
一葉梧桐一報,稻花田裡話豐收。雖非盛還伏虎,更有寒蟬唱不休。
14、處暑
一度暑出處暑時,秋風送爽已覺遲。日移南徑斜輝里,割稻陌阡車馬馳。
15、白露
衰荷滾玉閃晶光,一夜西風一夜涼。雁陣聲聲蚊欲靜,棗紅點點桂流香。
16、秋分
暑退秋澄氣轉涼,日光夜色兩均長。銀棉金稻千重秀,丹桂小菊萬徑香。
17、寒露
天高晝熱夜來涼,草木蕭疏梧落黃。日享菊香播小麥,夜喝梨貝養脾腸。
18、霜降
一朝秋暮成霜,幾份凝結幾份陽。荷敗千池蕭瑟岸,棉白萬頃採收忙。
19、立冬左河水
北風往復幾寒涼,疏木搖空半綠黃。遍野修堤防旱澇,萬家曬物作冬藏。
20、小雪
太行初雪帶寒風,一路凋零下贛中。菊萎東籬梅暗動,方知大地轉陽升。
21、大雪
萬山凋敝黯無華,四面嘶鳴晃樹杈。白雪欲求吟詠句,穿枝掠院演梅花。
22、冬至
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艷開。
23、小寒
冰封萬里雪皚皚,徑堵千重港口塞。昨日剪桃修幾樹,忽如一夜李花開。
24、大寒
蠟樹銀山炫皎光,朔風獨嘯靜三江。老農猶喜高天雪,有來年麥果香。

節氣歌

立春陽氣轉, 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 春分地皮乾。清明忙種麥, 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 小滿雀(音:qiǎo)來全。芒種開了鏟, 夏至不納棉。小暑不算熱, 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 處暑動刀鐮。白露煙上架, 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 霜降變了天。立冬交十月, 小雪河叉上。大雪地封嚴, 冬至不行船。小寒近臘月, 大寒整一年。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節氣圖書
書名:《時光印痕:唐詩宋詞中的節氣之美》
內容簡介:以二十四節氣詩詞為針,用散文筆法串聯歲時節序中的光陰之美、幽趣之美、民俗之美,是拿李白吟喔過的月光下酒,在杜甫草堂中歇腳,賞陶淵明在南山下種的菊。民俗故事、花神典故、日常瑣細,共同繪成一幅幽美的光陰畫卷。
作品目錄:
春/繁艷花事暖媚景
夏/瓜棚閒臥讀詩書
秋/書齋望月吃桂花
冬/圍爐閒話浮生情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雨水
小滿
處暑
小雪
驚蟄
芒種
白露
大雪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清明
小暑
寒露
小寒
穀雨
大暑
霜降
大寒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