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成本

質量成本

質量成本的概念是由美國質量專家A.V.菲根堡姆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其定義是:為了確保產品(或服務)滿足規 定要求的費用以及沒有滿足規定要求引起損失,是企業生產總成本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將企業中質量預防和鑑定成本費用與產品質量不符合企業自身和顧客要求所造成的損失一併考慮,形成質量成本報告,為企業高層管理者了解質量問題對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進行質量管理決策提供重要依據。此後人們充分認識了降低質量成本對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巨大潛力,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質量成本管理在企業經營戰略中的重要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質量成本
  • 外文名:Costs of  Quality
  • 提出者:A.V.菲根堡姆、朱蘭等
  • 提出時間:20世紀50年代
內涵,構成,預防成本,鑑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準備工作,原則程式,遵循原則,工作程式,管理,最佳,預測與計畫,核算和分析,成本報告,成本考核,分析,控制,意義,概述,重要性,包含內容,支出內容,降低成本,成本管理,

內涵

質量成本是指企業為了保證和提高產品或服務質量而支出的一切費用,以及因未達到產品質量標準,不能滿足用戶和消費者需要而產生的一切損失。質量成本一般包括:為確保與要求一致而作的所有工作叫做一致成本,以及由於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全部工作叫做不一致成本,這些工作引起的成本主要包括:預防成本、鑑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其中預防成本和鑑定成本屬於一致成本,而內部損失成本和外部損失成本,又統稱為故障成本,屬於不一致成本。
具體而言,預防成本是檢驗費用和為減少質量損失而發生的各種費用,是在結果產生之前為了達到質量要求而進行的一些活動的成本,它包括質量管理活動費和行政費、質量改進措施費、質量教育培訓費、新產品評審費、質量情報費及工序控制費;鑑定成本是按照質量標準對產品質量進行測試、評定和檢驗所發生的各項費用,是在結果產生之後,為了評估結果是否滿足要求進行測試活動而產生的成本,包括部門行政費、材料工序成品檢驗費、檢測設備維修費和折舊等。故障成本是在結果產生之後,通過質量測試活動發現項目結果不滿足質量要求,為了糾正其錯誤使其滿足質量要求發生的成本,分為兩部分:內部損失和外部損失:內部損失是指產品出廠前的廢次品損失、返修費用、停工損失和復檢費等;外部損失是在產品出售後由於質量問題而造成的各種損失,如索賠損失、違約損失和“三包”損失等。上述概念也可用公式表示如下:質量成本=預防成本+鑑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
質量成本(Cost of Poor Quality; COPQ)彌補百萬次品率的不足。其概念是造價不同的產品,質量問題帶來的損失不同;同一次品,出現在供應鏈的不同位置,造成的損失也不一樣(例如更換、 維修、保修、停產、喪失信譽、失去以後生意等)。例如壞在客戶處,影響最大,假設權重為100;壞在公司生產線,影響相當大,假設權重為10;壞在供應商的生產車間,影響最小,假設權重為1。該產品價格為1000元,在上述三個環節各出現次品一個,總的質量成本就是111000元(10_0x1000 + 1_0x1000 + 1x1000)。這個指標有助於促使在供應鏈初端解決質量問題,在一些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供應鏈複雜的行業比較流行,例如在美國,飛機製造業、設備製造行業等設備原廠(OEM)採用得比較多。

構成

預防成本

用於預防不合格品與故障所需的各項費用。
a) 實施各類策劃所需的費用,包括體系策劃、產品實現策劃;
b) 產品/工藝設計評審、驗證、確認費用;
c) 工序能力研究費用;
d) 質量審核費用;
e) 質量情報費用;
f) 培訓費用;
g) 質量改進費用。

鑑定成本

用於評估產品是否滿足規定要求所需各項費用。
a) 檢驗費用;
b) 監測裝置的費用;
c) 破壞性試驗的工件成本、耗材及勞務費。

內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前因不滿足要求而支付的費用。
b) 返工損失;
c) 復檢費用;
e) 質量故障處理費;
f) 質量降級損失。

外部損失成本

產品出廠後因不滿足要求,導致索賠、修理、更換或信譽損失而支付的費用。
a) 索賠費用;
b) 退貨損失;
c) 保修費用;
d) 降價損失;
e) 處理質量異議的工資、交通費;
f) 信譽損失。

準備工作

1. 針對所需用的分類項目,制定相應的定價體系。
2. 確定各部門應定期向財務口輸送的相關信息。
質量成本曲線質量成本曲線
3. 進行針對性的培訓。
4. 形成必要的程式或規章制度。
5. 財務建立相應的憑證及賬目。
a) 質量成本數據不能依靠原有的生產成本中提取,要建立獨立的獲取渠道。
b) 根據需要設立相應的質量成本憑證(供參考)。
建立會計分離憑證;
建立統計記錄憑證;
建立統計憑證;
建立質量成本分帳。

原則程式

遵循原則

1.以尋求適宜的質量成本為目的。任何企業都有與其產品結構、生產批量、設備條件、管理方式和人員素質等相適應的質量成本,開展質量成本管理的目的就是找到適宜的質量成本控制方式,來最佳化企業的質量成本。
2.以嚴格、準確的記錄數據為依據。實施質量成本管理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成本數據流進行細緻的核算和分析,所以提供的各種數據和記錄必須真實、可靠,否則對決策只能起到誤導作用。
3.建立完善的成本決算體系。要對成本進行控制,就要對成本的核算有統一的口徑,應有對人工的工時、成品的加工成本、損失成本、生產定額等有統一的核算和計價標準。
質量成本曲線質量成本曲線

工作程式

1.要深入開展質量成本管理的宣傳和學習,對主要從事質量成本管理的人員進行專門培訓,明確其職責和任務。
2.制定質量成本管理的有效標準,即確定適宜的質量成本水平。
3.編制、實施質量成本計畫,同時要對有關數據進行統計、核算與分析,對質量成本計畫的實施進行適時控制
4.對質量成本的控制情況進行考核,並結合企業的具體情況,提出質量成本改進計畫和相應的質量成本改進措施。

管理

最佳

一般來講,質量成本諸要素之間客觀上存在著內在邏輯關係。比如,隨著產品質量的提高,預防鑑定成本隨著增加,而內外部損失成本則減少。如果預防鑑定成本過少,將導致內外部損失成本劇增,利潤急劇下降。從理論上講,最佳質量水平應是內外部損失成本曲線與預防鑑定成本曲線的交點。如圖所示當投入成本(預防成本和鑑定成本)為0時,合格品率幾近於0;而逐步增加投入時,合格品率就迅速上升,損失成本則急劇下降,而總運行質量成本(投入加損失)也迅速下降。在a點時,如再降低不合格率,則需投入的成本就開始迅速增加,總成本也隨之上升。因此,合格品率為a時所對應的總成本即為最適宜的質量成本。

預測與計畫

質量成本預測一般指企業根據當前的技術經濟條件和採取一定的質量管理措施之後,規劃一定時期內為保證產品達到必要的質量標準而需要支付的最佳質量成本水平和計畫目標。開展質量成本預測工作,其目的主要是編制計畫和提出控制的目標。質量成本預測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是經驗判斷法,即組織企業中質管技術人員、財會人員就手頭掌握了的質量方面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做出較為客觀的判斷。二是數學計算分析法,即利用企業良好的管理基礎所積累的資料,找出趨近最佳的質量成本數據,運用數學模型等方法展開預測。質量成本計畫的制定應與企業的總體經營計畫質量計畫和產品成本計畫相協調,其內容主要包括:總質量成本計畫、主要產品的單位產品質量成本計畫、質量成本構成比例計畫、質量費用計畫、質量改進措施計畫等。
質量成本曲線質量成本曲線

核算和分析

質量成本核算是以貨幣的形式綜合反映企業質量管理活動的狀況和成效,是企業質量成本管理的重要內容,具體包括:
1、質量成本數據的收集和統計。質量成本數據來源於記錄質量成本數據的有關原始憑證,主要指發生在一個報告期內的相關質量費用。具體來說,預防成本的數據由質量管理部門及檢驗、產品開發、工藝等有關部門根據費用憑證進行統計;鑑別成本數據由檢驗和開發部門根據檢驗、試驗的費用憑證進行統計;內部質量損失成本數據由檢驗部門和車間根據廢品報告和生產返工等有關憑證統計;外部質量損失成本數據由市場、銷售服務等部門根據客戶的反饋信息進行統計。
2、質量成本的核算。企業質量成本的核算屬於管理會計的範疇,應該以會計核算為主、統計核算為輔的原則進行。如果企業已經設定比較完善的質量成本科目,即:“質量成本”一級科目和“預防成本”、“鑑定成本”、“內部損失成本”、“外部損失成本”二級科目以及二級科目展開的三級科目,則也應同時設立相應的總分類台賬和明細表,即:質量成本總分類台賬、質量成本預提費用明細賬、質量成本鑑定費用明細賬、質量成本內部損失費用明細賬、質量成本外部損失費用明細賬。
企業在進行質量成本核算時,既要利用現代會計制度,又不能幹擾企業會計系統的正常運作,要按規定的工作程式對相關的科目進行分解、還原、歸集。
3、質量成本的分析。質量成本分析是通過分析質量成本的構成比例找出影響質量成本的關鍵因素,主要為質量改進提供信息,指出改進方向,降低產品成本。因此,質量成本分析是質量成本管理的核心內容。質量成本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內容:目標質量成本完成情況分析、質量成本變化情況分析、質量成本結構分析、質量成本與其它相關指標對比分析、質量成本靈敏度分析等。

成本報告

它是根據日常質量會計核算資料歸集、加工、匯總而成的用以反映質量成本管理活動過程和結果的一種總結性檔案。質量成本報告可按報送的時間、對象和形式不同作不同的分類。按報送時間分為定期和不定期質量成本報告;按報送對象分為廠級和各責任單位質量成本報告;按報告形式分為報表式、圖表式和陳述式三種。就其所要披露的內容以及為了滿足質量成本控制的要求,企業的質量成本報告一般有:質量成本表、質量損失表、質量收入表、質量損益表、質量成本及損益表、質量成本財務情況說明書等。質量成本報告可依重要性原則,按年、季、月編制,這樣可以對管理人員和工人朝著實現“零缺點”的理想目標不斷施加壓力。質量成本報告披露的內容一般有:各成本項目的實際金額與比較標準、各成本項目的比例關係、以往各期質量成本的數據資料、質量成本與銷售額、銷售成本製造成本)、直接人工工時、固定資產等的比例關係、質量收入、質量損益、與同行業或競爭對手的比較資料、特殊或重大項目的分析說明以及其它等。

成本考核

質量成本考核是實行質量成本管理的必備環節。為了進行有效的考核,一般要建立從厂部到班組直至責任人的考核指標體系,並和經濟責任制、“質量否決權”、“成本否決權”等結合起來,制定相應的考核獎懲辦法,嚴格執行,強化管理,定期進行獎懲,鼓勵先進,鞭策先進,保證質量成本管理的實施和質量成本控制目標的實現。

分析

1. 質量成本總額的分析。
a) 質量成本總額/銷售收入 = K
K ≤ 1%,質量控制效果較好,可達6σ水平,
1% < K ≤ 5%,質量控制效果一般,可達5.5σ水平,
5% < K ≤ 15%,質量控制較差,可達5σ水平。
b) 質量成本總額與同期進行絕對數額的比較,若質量成本總額較高,應分析主要升高科目及原因,提出改進建議。
2. 質量成本構成分
a) 質量成本平衡點
平衡點由企業自身特點所決定。只有當處於平衡點時,質量成本最低。
一般情況下: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模式,故障損失費 > 質量保持費,
大批量生產模式,故障損失費 < 質量保持費。
b) 質量成本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
當內部損失成本上升,應增加預防成本,採取預防措施,
當外部損失成本上升,應增加鑑定成本,加強檢驗,當內外損失成本均上升,應增加預防及鑑定成本。
相關書籍相關書籍
c) 質量成本平衡點的分析。
設:內部損失成本為C1,外部損失成本為C2,
預防成本為C3,鑑定成本為C4,
則:平衡點為:C1+ C2= C3+ C4,
當增加C3和C4時,C1和C2應降低。
原則為:C3+ C4 <(C1+ C2)的降低額,否則不經濟。
3. 內部損失成本的分析。
a) 應分析內損的主要構成因素,
b) 用圖示的方法,明確各類產品,各個工序的內部損失額。
4. 外部損失成本的分析。
a) 應分析外部損失成本的主要來源,
b) 分析並評估外部損失成本帶來的無形損失,
5. 形成質量成本分析報告。
a) 對質量成本總額的分析及改進建議,
b) 對質量成本構成分析及改進建議,
c) 對內、外部損失成本的分析及改進建議,
d) 與質量成本目標進行比較,並進行差距分析

控制

1. 制定質量成本目標
a) 為質量目標的一部分;
b) 制定有依據;
c) 分解到相關部門/工序/過程。
2. 根據當期質量成本分析,採取相應措施。
a) 質量成本分析輸入領導層;
b) 領導層明確相應措施、職責、完成期限;
c) 實施。
3. 在運行中對質量成本進行監控。
a) 比較法;
b) 抓關鍵環節,採取應對措施;
c) 指標歸口,嚴格考核。
4. 應注意的問題
a) 結合企業實際,確定細目不能照抄;
b) 重點要放在故障損失的研究上;
c) 質量成本目標要合理;
d) 內部統計與核算要真實,分攤及評估要可行;
e) 要狠抓關鍵環節;
f) 質量成本要服從於生產成本,最終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
g) 要將質量成本管理質量改進相結合。

意義

概述

在企業實踐中,質量成本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要把它與企業戰略結合起來考慮。企業有什麼樣的戰略目標,就有相應的產品質量策略,不同的質量策略,就會產生不同的質量成本。
重要的是,在對質量成本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之後,經理人對失誤與浪費給企業帶來的損失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企業在努力增加收益的同時,常常忽略對戰略規劃質量規劃進行整合。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企業對戰略、質量、生產率、收益率、競爭力之間的關係並不十分了解。

重要性

整合企業戰略與產品質量為什麼重要呢?這是因為戰略與產品有著內在的聯繫。如果企業奉行的是低成本戰略,那么就要制定相應的低成本質量策略。如果企業目標是想憑藉優質產品樹立企業形象,那么就需要對產品質量進行規劃,把研製、生產和銷售優質產品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因此,產品質量規劃必須與企業的經營戰略目標保持一致。若企業的目標是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產品質量規劃就應該側重於那些影響當前與未來客戶購買決策的因素。然而,如果企業只是想提高某一產品的利潤,那么在產品質量方面就應該注重減少失誤、消除非增值活動與浪費現象,以降低質量成本。
對上述那種關係缺乏了解的另一個原因是對質量這一概念還認識不足。質量的含義是,花費儘可能小的成本來滿足客戶的要求,並杜絕各種失誤。因此說對質量的要求並不一味素益求精。調查中發現,市場上普遍存在著產品質量大大超過實際需要的情況,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浪費或者"質量陷阱"。
產品質量的改進能夠帶動生產效率的提高。消除了失誤、非增值活動和浪費,企業資源的利用會更加充分。但這也為管理帶來了新的問題。如果節約下來的資源無法加以利用,那就不會對企業收益產生實際影響。
經歷了慘痛的教訓,高層管理人員發現,一旦出現企業資源的閒置,企業改善計畫也就徹底失敗了。產品質量的提高縮短了生產周期,產品返修現象的減少降低了機器設備的使用率,企業資產投入也隨之減少。由於廢品率、返工率和浪費現象不再頻繁出現,對原材料的需求也下降了。此外,由於消除了質量缺陷、浪費和非增值活動,行政運作費用也隨之降低。
以往,企業總是把戰略規劃和產品質量改善割裂開來,分別對待。戰略規劃通常有固定的方式與程式,一般每年進行一次。而質量改善卻往往是心血來潮、缺乏計畫性。很常見的情況是剛忙完了手頭的工作,就開始規劃新工作。多數情況下,承擔質量改善工作的人員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因此只能利用空閒時間。這種工作方式使許多改善計畫無法按期完成,有些甚至不了了之。

包含內容

企業戰略規劃的制定雖然非常規律,也很正式,但是由於其內容涉及商業秘密,因此往往不會在企業內完全公開。儘管員工對規劃的內容並不十分了解,企業通常還是能夠完成規劃的目標。
質量改善或許應當被納入到企業的戰略規劃當中去。質量改善應當著眼於現有與未來客戶的需求,幫助企業實現戰略經營目標。應詳細制訂質量改善計畫並在資源方面給予充分支持。
質量成本(COQ)這一概念已經提出了很多年,但是對其含義仍然是眾說紛紜。質量成本這一說法本身就存在著模糊之處。它可以是因質量問題而產生的支出,或是為確保質量而必須有的支出。更有甚者,把這一概念理解為“質量缺陷成本”。而實際上,這種質量缺陷成本僅僅是指因補救產品質量問題而產生的支出。
總體來說,質量成本應包括一切防止質量缺陷的支出、評估及確保產品達到質量標準要求的支出,以及出現質量問題後善後工作的各項支出。質量缺陷是指因產品質量問題而出現的浪費、失誤或無法滿足客戶的要求。

支出內容

質量成本支出可以分為三方面:預防性支出、評估性支出和補救性支出。
預防性支出:預防性支出是企業的計畫性支出,專門用來確保在產品交付和服務的各個環節不出現失誤。交付環節是指產品的設計、開發、生產與運輸。預防性支出項目包括教育與培訓、持續的質量改善工作、質量管理人員投入、流程控制、市場調查、實地檢測以及預防性維護
評估性支出:評估性支出是指在交付和服務環節上對產品或服務進行檢查、監測或評估的支出。這類支出項目包括進貨檢查、內部產品審核、產品檢查、庫存清點、質量管理人員薪金、供貨商評估與審核報告。
補救性支出:如果產品交付或服務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導致產品的維修與更換或重複服務,企業就需要支付補救性支出。補救性支出還可以細分為兩類:內部補救支出與外部補救支出。
內部補救支出是指產品在送達客戶之前發現問題的補救支出,涉及的方面包括廢品、返工、庫存、維修點、重新設計、運輸救援、補救行動匯報,以及因產品或服務不合要求導致的延誤。
外部補救支出則是指因客戶發現問題而由企業承擔的補救性支出,包括的項目有保修、接待客戶投訴、產品更換、產品回收、運費、擔保數據分析、客戶跟蹤調查和區域服務機構。

降低成本

有許多質量成本支出是隱性的,很難通過常規的質量成本評估系統進行測定。即使發現,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會被當作是企業的正常經營支出。多數質量成本系統無法檢測的隱性成本主要集中在客戶補救成本、信譽損失成本、客戶不滿成本三方面。雖然這些成本不能通過常規質量成本系統確定下來,但在成本構成中卻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現有與未來客戶是否購買產品就與這些成本有關。消除了外部問題因素,這些支出也隨之消失。因此,消除企業外部補救支出尤其重要。
質量成本數據可以視為是一種重要的評估手段。可以用來確定改善計畫的時機並排定工作順序。如果變革發生,還可以用來跟蹤變革帶來的影響。
把質量成本數據套用於質量改善,其目的是減少直至最終消除企業補救性支出。實施這一策略,就能夠解決問題,並對產品或服務程式進行改善或做相應的變革。企業通過預防性支出,對各種問題加以調查和解決,從而減少了補救性支出,進而確保了利潤。
評估性支出並不能直接為企業帶來價值,應當儘量減少。之所以說這類支出無附加價值,是因為它們並不能改進被評估的產品或服務的質量。誠然,檢查與評估進行得越細緻、徹底,客戶發現的質量缺陷就越少。但是,這類活動並不能徹底杜絕有質量缺陷的產品。加大預防性支出就可以減少評估性支出,同樣能夠減少補救性支出。
不同類型的質量問題對企業利潤的影響程度也各不相同。其中以外部質量問題的影響最大,因為這種問題為客戶帶來了額外的支出負擔,因而影響到客戶未來的購買行為。潛在的未來客戶同樣會受到影響。他們一旦聽說了存在質量問題,很可能影響到他們的購買決策。確定了各類質量問題的標準和平均成本,就能夠選擇優先解決的質量問題,更好地幫助企業完成戰略目標
確定成本標準的第一步,就是詳細列出各種必要補救措施,如從客戶處取回存在問題的產品、生產備換產品和運送新產品等等。把所有補救措施的標準支出加在一起,並分別乘以同類事故發生的頻率,就是企業每年在質量問題補救方面的總支出。
質量改善規劃的選擇應當結合企業的巨觀戰略目標。企業的經營目標可能各不相同,從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到增加市場份額,不一而足。外部補救活動對企業經營目標的影響最大,因此應當作為改進的重點。

成本管理

質量成本管理是對產品從市場調研、產品設計、試製、生產製造到售後服務的整個過程進行的質量管理,是全員參加的對生產全過程的全面質量管理。具體來說,質量成本管理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產品開發系統的質量成本管理
(2)生產過程的質量成本管理
(3)銷售過程的質量成本管理
(4)質量成本的日常控制
質量成本管理應遵循的原則
(1)全員參與質量成本管理。
根據財務成本和全面質量管理全員參與的要求及大質量的管理理念,要以“全員參與質量成本管理,全力進行質量成本最佳化,全過程落實質量成本控制,全方位實現質量成本效益”為內容開展質量成本管理活動,才能有效落實質量成本管理的目標規劃,才能實現有效管理。
(2)以尋求適宜的質量成本為目的。
企業的質量成本應與其產品結構、生產能力、設備條件及人員素質等相適應,也就是說要根據本企業的特點,建立質量成本管理體系,並尋求適宜的質量成本目標並有效地控制它。
(3)以真實可靠的質量記錄、數據為依據。
實施質量成本管理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記錄、數據務必真實、可靠。只有這樣,才可能做到核算準確、分析透徹、考核真實、控制有效。否則,勢必流於形式,無法獲取效益。
(4)把質量成本管理的職責明文列入各相關職能部門。
質量成本管理是生產經營全過程的管理,因此涉及各相關職能部門,如:財務、檢驗、生產、售後服務、貨倉等部門。只有把質量成本的統計及分析納入其質量職能中去,才能堅持不懈的開展這項工作。否則,僅靠質量部門是開展不了質量成本管理工作的。?
(5)建立完善的成本決算體系。
要對成本進行控制,就要對成本的核算有統一的口徑,應有對人工的工時、成品的加工成本、損失成本、生產定額等有統一的核算和計價標淮,這樣對於質量成本的計算才能快速、及時、準確,並且可以減少相關職能部門統計數據的主觀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