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路(山東省青島市貴州路)

貴州路(山東省青島市貴州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貴州路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道路大致呈東西走向,西與四川路相接,西段也是團島街區和台西街區的分界線。東與太平路相接,臨近青島火車站。貴州路是青島早期建設的道路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州路
  • 外文名:Guizhou Road
  • 地點:青島市市南區八大峽街道
青島的民居最底層是“棚戶區”,貴州路西端曾有一大片棚戶區。1933年《青島指南》記載:“大抵皆搭蓋板房草舍,聊避風雨,與上海閘北交通路一帶情況相仿佛,此等草房板舍,類皆狹陋異常,其高度有低頭而不能直立者。坑灶每相連線,雜物零亂無序,穢濁之氣,往往刺鼻。男子大抵以拉大車、洋車、作工、撐船,或捕魚為業;女子以糊火柴盒居多,老幼婦孺,則從事拾煤核,打海蠣子等,籍搏一二枚銅元,貼補家用,亦可謂苦之矣”。
著名作家王統照在《青島素描》中寫道:“我在車中不停地注視。矮矮的木屋,有的蓋上幾十片薄薄的瓦,有的簡直是草坯。雞棚便在屋旁,疲臥的小狗瞪不起警視的眼睛,與西洋女人身後的狼犬不可比量!全是女人、孩子,她們的男子這時正在賺饅頭吃的地方工作,還沒有回來。”
有一個時期,青島的垃圾向這裡的大溝傾倒,大溝因得名“髒土溝”。青島市政當局因貧民窟不交地租、房租下令予以拆除,貧苦居民無處可去。1933年,這裡發生一場起因不明的大火,把這些棚戶全部燒毀,災民們哭天號地,有人懷疑這是當局強行攆除棚戶而故意縱火。後來成為電影藝術家的崔嵬,當時是青島《青風報》記者,他寫了一篇文章《髒土溝放火者是誰?》予以揭露,當局大怒,崔嵬被迫離開了青島。
這裡成了空地,修了一座“台西公園”,名為公園,實際上僅有小徑幾條,略植樹木,40年代後期再次毀園建屋。
貴州路最西端建了一處貴州路國小。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二次占據青島,強行將青島市立中學校舍占為軍營,青島市立中學被攆到西鎮,只好利用貴州國小為校舍。
今天的貴州路與早期貴州路有很大不同,早期的貴州路是一處與太平路相銜接的海濱馬路,南側即為大海,1940年開始在海邊建了鐵路日本職工宿舍,以後陸續在濱海一邊建房,但仍時可見到大海。
貴州路西端近團島處,原有一家維新織帶廠,1931年改名福字膠皮廠,1936年叫泰安膠皮廠,1945年又改為大元橡膠廠,解放初期成為青島第二橡膠廠二分廠。它的旁邊是市立中學宿舍和食堂,再旁邊是海灘,作為青島一處“破爛市”——舊貨市場,在當時是全市幾家破爛市中是較大的一處。它與西廣場不同,西廣場(包括新廣場)絕大部分是有簡易房屋的店鋪,而破爛市大部分是地攤,僅有幾處棚廈算是大的破爛商攤,這處“破爛市”有幾家舊書攤,許多人在這裡“淘”到了有價值的古舊圖書。
1955年,橡膠二廠二分廠獨立建為以生產膠鞋為主的青島橡膠九廠,工廠擴建將市立中學宿舍、食堂和破爛市均劃為廠區,出資為市立中學在單縣路校舍內新建了食堂、宿舍。
橡膠九廠1988年改組為青島雙星鞋業集團,幾十年來已成為“中國鞋王”,2002年又成為國家名牌。在貴州路上建了大樓。
膠州灣口外有兩片礁石群,漲潮時隱於水中,退潮時突出水上,因多是在水中,都呈黑色,分別叫大黑瀾和小黑瀾。1984年起,市有關部門開始在貴州路海邊進行大規模地填海造地,大、小黑瀾均已成了陸地,小黑瀾處建了海上皇宮飯店,外型為半圓形球體,成為城市一景;大黑瀾處秋季高潮時,激浪拍岸如激驚起千尺雪,也是青島一景。
新造的大片陸地修了10條馬路,均以“峽”命名,叫“八大峽”。與“八大關”一樣,名“八”實“十”,即:青銅峽路、西陵峽路、巫峽路、劉家峽路、瞿塘峽路、紅山峽路、明月峽路、觀音峽路、龍羊峽路和三門峽路。
造地之後形成新的海岸線,在這裡建了海監碼頭、旅遊船碼頭,又建了中苑海上廣場,成為老市區西部觀光景點,與此同時,貴州路不再是海濱馬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