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島

團島

團島,位於青島市市南區台西片區西南盡端,膠州灣口東側,最高點海拔8米,雖稱作“島”,實為一近似三角形的“岬角”。團島原為若干近岸島礁,中部最大的古稱“坦島”。19世紀末青島建制後,為減少航行船隻事故,將其連同周邊的島礁填平並與大陸相連,改稱“團島”。西南岔的島礁舊名“游內山”,上有游內山燈塔和團島炮台;東南岔的島礁舊名“下安山”,面積較小。2010年游內山東側進行了填海,面積擴大近一倍;2012年,繼續向東填海並與下安山相連,使團島的形狀由原來的人字形變為近似三角形。

團島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青島最早設立炮台的地方之一,清朝、德日租借統治期間及民國大陸時期,都作為扼守膠州灣的軍事要地。時至今日,團島一直有解放軍海軍部隊駐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團島
  • 外文名:Tuandao Cape
  • 海拔:8米
  • 位置青島市市南區台西片區
1914年日本第一次占領後在團島以北修建了水上飛機場和無線電電台。環繞在外圍的警戒線就象從海面曼延過來的迷霧,把團島緊緊包圍起來,使人難以窺測到裡面的光景。同時,團島海灘一度作為臨時刑場所引發的種種死亡傳聞,也往往令人談之色變。
然而,儘管築有炮兵陣地,團島卻並無戰事。在1914年冬天的日德激戰中,團島外海因為布了雷,日軍軍艦無法靠近,所以沒有出現直接交火的場面。11月7日早上7點10分,日軍左翼攻擊集團第46聯隊第二大隊的第六中隊從陸路越過匯泉廣場,沿海岸線直插團島。8點30分左右,日軍士兵到達團島要塞。期間,儘管發生了一些零星的抵抗,但因駐守團島的德軍已接到停止作戰的命令,很快就向日軍繳械了。後來人們知道,整個日德青島爭奪戰,團島炮台是最後一個陷落的德軍要塞。
日德戰事之後,日本占領軍在團島設立了一個無線電電台,從現在仍清晰可尋的部分電台建築遺蹟看,這個規模不大的機構,所起到的作用應不可小松。無線電台和更大規模的水上飛機場的出現,完善了這個區域的軍事功能,也進一步強化了團島的神秘色彩。
實際上,在團島過去式的地理連結上,沿海岸線從南向北,今天可考的各種設施大致是這樣排列的:航海燈塔、水上飛機場、臨時刑場、炮台、電報房、糞便和垃圾處理場。從燈塔到垃圾處理場,步行需要20分鐘。在這些設施中間,糞便和垃圾處理場和普通人的生活聯繫最為密切。
在團島進行垃圾處理,應該是最早的城市規劃設計的。這樣做的理由,是因為被鐵路分割的團島遠離市區,不會造成二次污染。團島西南,1906年設定的總督府屠宰場(今觀城路65號)和臨時檢疫所(今嘉祥路3號),也是出於同樣的衛生考慮。最早,城區的糞便清除辦法是用馬桶倒入鐵罐,再拉到團島集中。從1902年開始,由警方具體管理的垃圾及糞便清除工作,已經由一家歐洲企業經手進行。政府方面認為,這樣一方面可減輕警方的負擔,另一方面則“創造了由私人清掃機構進行嚴格檢查的可能性”。
團島的糞便和垃圾處理,一直持續了下來。有相當一段時間,團島三路最西北的處理場,在後海的海邊建有一個大糞池,收集起來的糞便倒進去,再定期用木帆船販運到海西。根據回憶,這個用石頭堆砌的大糞池設有進出口,東邊的進口高,西邊的出口低,以方便倒入和輸出。海平面之上的輸出口是個大閥門,販運的木帆船靠上來,打開閥門,糞池的糞便依靠自身壓力就可以流入帆船。
在團島,關於海灘刑場最刻骨銘心的記憶,是著名工運領袖李慰農和報人胡信之的被行刑。1925年7月29日凌晨,他們兩人在這裡被秘密處決。據說,當年刑場關押犯人的地下水牢如今還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