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印江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

貴州印江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

貴州印江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貴州省印江自治縣東部,東西寬34公里,南北長15公里,總面積21871.48公頃,是以保護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為宗旨,集生物多樣性保護、生物廊道、水源地保護、生態旅遊、科學研究、科普宣教、教學實習等功能於一體的省級自然保護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貴州印江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貴州省印江自治縣 
  • 氣候:北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 
  • 級別:省級 
  • 區域面積:21871.48公頃 
  • 類型:森林生態系統
  • 保護對象: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 
  • 管理單位:貴州印江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 批准時間:2016年6月 
  • 批准文號:黔府函[2016]173號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貌,土壤,森林面積,區域範圍,保護目標,保護對象,野生植物資源,野生動物資源,

歷史沿革

保護區始建於2000年2月。
2016年6月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晉升為省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貴州印江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地處貴州省印江自治縣東部,東西寬34km,南北長15km,總面積21871.48公頃,地理位置為北緯27°36′50.6″~27°57′28″,東經108°26′15″~108°36′31.9″。行政區域隸屬於貴州省銅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面積涉及5個鄉鎮的26個行政村。

氣候

保護區大部分屬北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海拔500m以下低海拔河谷區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保護區年日照時數在1073.9~1331.4h之間,年日照百分率在26%~29%之間,年太陽總輻射在3593.9~3777.5MJ/㎡之間,光能資源低於省內中部,明顯低於省內西部地區,是全國低值區之一,有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略多於秋季之分布規律,太陽總輻射73.8%~75.3%集中在動植物生長發育的4~10月。該區年均溫在16.2~17.4℃之間,冬冷夏熱,秋溫略高於春溫,年最高氣溫38.9~41.1℃之間,夏有酷暑伏旱,年最低氣溫在-5.2~-0.1℃之間,冬有雨雪凝凍,該區日均溫≥10℃持續日數為242~255d,穩定高於10℃的積溫在5070~5480℃.d之間,該區年均絕對濕度在16.0~17.1hpa之間,年蒸發量1073.9~1331.4mm,年降水量1093.0~1430.1mm,雖有高溫伏旱,但年降水量仍有夏季最多,冬季最少,秋略多於春的分布規律,4~10月降水量占年雨量的81.5%~87.8%,為該區動、植物生長發育創造了優越的氣候條件。
貴州印江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貴州印江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

地貌

保護區地處梵淨山窿起和黔北坳陷的交接地帶,褶皺與斷裂發育,構造線呈北東——南西向延伸。受新生代喜馬拉雅運動和新構造運動的影響,保護區以拱形運動為主,形成大的山體和凸狀坡地。區內從茶園——打杵坳——桅桿至洋溪,形成以寒武系地層為核心,奧陶系和志留系地層為兩翼的近南北向的典型背斜構造,背斜受地應力擠壓、拉伸的作用,發育了一系列走向正斷層,如趙家坪——大壩河溝——打杵場——小田溝——瓮山溝斷層、石家寨——刁家溝——洋溪——陡河斷層以及板溪——小溪溝——翁山斷層,保護區西南部局部受青槓園向斜的影響。背斜及斷裂構造控制了保護區的主要山脈及水系走向,形成了輪廓分明的平行狀山川景觀。地勢最高點位於保護區最北的林尖,海拔1599.9m,最低點位於保護區南部後壩西北方向的青山棚河谷,海拔530m。泥頁岩地段,流水侵蝕與風化作用明顯,常形成沖溝,寒武系及三疊系碳酸鹽岩區岩溶洞發育。

土壤

保護區內的成土母岩有沉積岩:砂岩、紫色頁岩和石灰岩,以及變質岩:板岩;發育的土壤類型主要有黃壤和小部分紫色土。各土壤剖面的土壤容重在1.11~1.56g/cm之間,平均值為1.40g/cm;A、B、C三層的平均土壤容重分別為:1.29g/cm、1.41g/cm和1.51g/cm,隨土層深度的增加而遞增。保護區內各土壤剖面的pH值在4.34~7.01之間,平均值5.60,為酸性土壤。

森林面積

保護區總面積21871.48h㎡,林地面積為17886.36 h㎡,森林覆蓋率78.34%, 其中針葉林8045.37 h㎡、闊葉林8330.63 h㎡、經濟林5.64 h㎡、竹林4.26 h㎡、灌木林地1052.68 h㎡、疏林地51.46 h㎡、未成林地396.32 h㎡;非林地3985.12 h㎡,其中耕地2913.00 h㎡、水域418.05 h㎡、居民用地134.46 h㎡、其它土地519.62 h㎡。

區域範圍

保護區總面積21871.48 h㎡,其中:核心區7980.26h㎡,占36.49%;緩衝區4896.97h㎡,占22.49%;實驗區8994.25 h㎡,占41.12%。

保護目標

保護對象

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林森林生態系統;以南方紅豆杉、伯樂樹、香樟、傘花木、香果樹、櫸木、黃杉、楠木、花櫚木等為代表的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及其生境;以黔金絲猴、林麝、白頸長尾雉、鬣羚、斑羚、斑靈狸、白冠長尾雉、紅腹角雉、黑冠鵑隼、蛇雕、黃腿漁鴞、大鯢等為代表的國家重點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

野生植物資源

保護區淡水藻類共包括7門10綱18目35科81(種/屬):藍藻門為1綱、3目、7科、13種(屬),金藻門為1綱、1目、1科、1種(屬),甲藻門為1綱、1目、3科、3種(屬),裸藻門為1綱、1目、1科、4種(屬),隱藻門為1綱、1科、1屬、1種(屬),硅藻門為2綱、5目、8科、22屬(種/屬),綠藻門為3綱、7目、14科、37種(屬)。大型真菌種類共有190種和變種,其中子囊菌15種,5科,11屬;擔子菌175種,45科,96屬。苔蘚植物總計58科130屬323種(含變種、亞種),苔類有23科34屬74種,蘚類有35科96屬249種。有石松類及蕨類植物20科56屬126種(含種以下分類單位),其中石松類植物2科4屬13種,蕨類植物18科52屬113種(均含種以下分類單位),區境內石松類及蕨類植物資源豐富,系統進化完善。草本種子植物共有81科299屬542種(含亞種、變種及變型)其中,貴州首次記錄種1種,即三小葉碎米薺Cardamine trifoliolataHook. f. et Thoms。木本種子植物94科265屬568種。
貴州印江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貴州印江洋溪省級自然保護區

野生動物資源

保護區內有軟體動物22種,隸屬於8科15屬;倍足動物7種,隸屬於4科6屬;環節動物8種,隸屬於5科5屬;甲殼動物16種,隸屬於12屬;蜘蛛目動物96種,隸屬於21科53屬。有昆蟲13個目97科292屬359種。有魚類37種,隸屬於4目12科32屬,占貴州省魚類種類總數202種的18.3%,其中主要經濟魚類有泥鰍、草魚、黃顙魚、月鱧等23種。保護區魚類均屬於淡水魚類,全屬於硬骨魚綱魚類,以鯉形目、鮎形目、合鰓魚目、鱸形目的種類組成,其中鯉形目種類最多。兩棲動物25種,隸屬2目7科16屬;除大鯢、紅點齒蟾、峨眉髭蟾、峨眉樹蛙、棘側蛙等少數對棲息地環境有特殊要求的珍稀物種外,區內其餘兩棲動物種群數量均較豐富。洋溪自然保護區兩棲動物生態類型共5種,即陸棲-靜水型、樹棲型、 靜水型、流水型,其中以流水型的9種和陸棲-靜水型的8種兩棲動物為主,樹棲型的4種次之,陸棲-流水型和靜水型的2種最少。保護區以流水型為主且種群數量較多的兩棲動物格局,不僅反映了區內豐富的水資源,同時也反映了區內良好的生態環境。爬行動物共24種,隸屬3目5科19屬24種。爬行綱中以游蛇科物種為多,計14屬18種;其次依次是蝰科,計3屬3種,鱉科、石龍子科、眼鏡蛇科均為1屬1種。有鳥類124種,隸屬於14目40科。有獸類43種,隸屬於8目19科,占貴州省獸類記載總數的30.28%。食蟲目(Insectivora)1科1種,占保護區獸類總種數的2.33%;翼手目(Chiroptera)2科2種,占保護區獸類總種數的4.65%;靈長目(Primates)1科2種,占保護區獸類總種數的4.65%;鱗甲目(Pholidota)1科1種,占保護區獸類總種數的2.33%;食肉目(Carnivora)4科13種,占保護區獸類總種數的30.23%;偶蹄目(Artiodactyla)4科7種,占保護區獸類總種數的16.28%;齧齒目(Rodentia)5科16種,占保護區獸類總種數的37.21%;兔形目(Lagomorpha)1科1種,占保護區獸類總種數的2.33%。齧齒目和食肉目物種種類較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