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印江)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印江一般指本詞條

印江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北、銅仁市西部,地理位置處於為東經108°17′-108°48′,北緯27°35′-28°28′之間。地處武陵山脈主峰、佛教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梵淨山西麓,印江縣總面積1969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13個鎮、1個鄉,截至2014年,印江縣通車裡程達到1532km。印江縣河流總長223公里,年徑流量達12.5億立方米,印江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8℃,日照時間長達1255小時,無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100mm左右。

截至2012年年末,印江縣常住總人口43.76萬人,印江縣內居住著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等25個少數民族,印江縣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車家河、樂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溝河等,印江縣旅遊資源豐富,其中梵淨山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截至2013年,印江縣完成生產總值48.1億元。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2019年4月24日,貴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 外文名稱:Yinjiang Tujia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
  • 別名邛江
  • 行政區類別:自治縣
  • 所屬地區:中國 貴州銅仁
  • 下轄地區:9鎮、8鄉
  • 政府駐地:峨嶺鎮
  • 電話區號:0856
  • 郵政區碼:555200
  • 地理位置:中國西南地區貴州省東北部 銅仁市西部
  • 面積:1969平方公里
  • 人口:43.76萬(2012年)
  • 方言:貴州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梵淨山、睡美人(大聖墩)、文昌閣、嚴氏宗祠、觀音溝
  • 機場銅仁鳳凰機場
  • 火車站銅仁站秀山火車站
  • 車牌代碼:貴D
  • 現任領導:書記 田艷    縣長 張浩然 
  • 特產:綠豆粉、紫袍玉帶石、翠峰茶
  • 行政代碼:520625
建制沿革,地名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地形地貌,地質,水文,自然條件,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交通環境,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城市建設,社會保障,衛生事業,教育事業,榮譽稱號,風景名勝,歷史文化,民俗,地方特產,歷代名人,

建制沿革

地名由來

印江之名源於唐開元(713—741),唐代初期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思王縣”、“思邛縣”,明弘治七年改設“印江縣”,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印江縣”。相傳從“邛江”改為“印江”,是個有趣的故事,據說當年地方官員向皇帝呈報印江政況,皇帝一時沒注意,把“邛”字認做“印”字,脫口而出。天子發話,金口玉言,於是中國歷史寫進了一個“印江”。

歷史沿革

唐武德三年(620),建立思王縣,治今縣境東部,開元四年(716)置思邛縣,治今印江鎮甲山村。天寶元年(742),思王、思邛縣隸寧夷郡。五代時屬黔州。 宋廢思王、思邛2縣,設朗洞和思堡,為思州地。建炎元年(1127),改隸夔州路。建隆元年(960)廢思邛縣為邛水縣。
元代,印江為思州軍民安撫司地,境內建思邛江、朗溪、厥冊三長官司。建至元二十一年(1284)改隸順元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改隸湖廣行省。
明初為厥冊蠻夷長官司,保持朗溪、思邛江長官司。洪武年間改厥冊蠻夷長官司為朗溪蠻夷長官司。明弘治七年(1494),廢思邛江長官司、朗溪司,設立印江縣。
清道光十年(1830),廢朗溪蠻夷長官司,併入印江縣。
民國二年(1913),隸屬貴州省黔東道。民國十四年(1925),廢黔東道,由省直管。民國二十四年(1935),隸屬貴州省第六行政區。民國三十二年(1943),隸貴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隸黔東南師管區所轄。
1949年,設立印江縣。
1986年12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印江縣,設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原行政區域不變。
1992年被國務院列為內陸對外開放縣。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印江縣設17個鄉(鎮),其中3個街道、13個鎮、1個鄉。縣政府駐峨嶺街道縣府路。
街道:峨嶺街道、龍津街道、中興街道、
板溪鎮沙子坡鎮天堂鎮木黃鎮合水鎮朗溪鎮纏溪鎮洋溪鎮、新寨鎮、杉樹鎮刀壩鎮、紫薇鎮、楊柳鎮
鄉:羅場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印江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之銅仁地區中部, 其東北部與松桃苗族自治縣,西北部與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德江縣,東南部與江口縣,南部與石阡縣,西部與思南縣等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08°17′-108°48′,北緯27°35′-28°28′。印江縣南北長83.6千米, 東西寬49.4千米,總面積1969平方千米。

氣候

印江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8℃,日照時間長達1255小時,無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100mm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冬季:室外風速0.9米/秒,夏季:室外風速1.0米/秒,年極大風速(定時):12米/秒,極端最高氣溫:39.9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9.0攝氏度,冬季大氣壓力:969.1百帕,夏季大氣壓力:953.0百帕,最熱月、最冷月:熱7月,冷1月,年平均有霜期:74天。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地形地貌

印江縣屬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的黔東低山丘陵區和黔東北中山峽谷之間,武陵山脈主峰梵淨山位於其東部,形成東高西低,東南向北西傾斜地形地貌。
印江縣境內最高峰為梵淨山的聳凸點,海拔2493.8m,西部與思南德江交界處的龍門口為最低點,海拔377.7m,相對高差2116.1m,高低點直距46.12km。印江縣境內地形可分為中高山及中山、中低山、低山地形,地貌類型有溶蝕、侵蝕和河谷沖刷堆積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印江縣主要的地貌,分布範圍廣,除東南部的梵淨山外,其餘地區的大部分屬於此類型。東部梵淨山地區,平均海拔大於1600m,地形切割強烈、相對高差大、坡度較陡,為中高山地形,以鋟蝕地貌為主;中東部梵淨山前緣地帶海拔1000-1600m,坡度陡緩不等,為低中山地形,以岩溶地貌、河流沖刷堆積地貌和侵蝕地貌為主;中部、西南部、南部地帶海拔800-1000m為中低山地形,以岩溶地貌、侵蝕地貌和河流沖刷地貌為主;境內海拔在700-800m一帶,相對高差200-300m,坡度較小,為低山地形。在山地地形的河谷地帶,經河水的常年沖刷,形成了一些相對較平的河谷沖刷堆積地貌,但面積不大。
印江縣全景印江縣全景

地質

印江縣大地構造位置地處揚子準地台黔北台隆遵義斷拱鳳岡北北東向複雜構造變形區東段。印江縣主要構造線呈北東-北北東向展布。印江縣境內主要褶曲構造由南東向西北有梵淨山穹狀背斜、楊家寨向斜、半坡背斜、沙子坡向斜、幹家溝背斜;主要斷裂由西至東石阡斷裂帶、水田坳斷裂、尖山斷裂帶等。

水文

印江縣境內河流屬長江流域烏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車家河、樂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溝河等,地表河網較密。多數河流上游陡,中游平緩,下游較陡,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分別由西向東、由南向北,由南東向北西流入烏江。
印江縣水資源豐富,河長10公里以上的河流20條,其中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條,總長223公里,年徑流量達12.5億立方米,印江縣有地下熱水泉4處,露天泉井水163處。

自然條件

水資源

印江縣有豐富的水資源,印江縣河流總長223公里,年徑流量達12.5億立方米,縣境內山巒疊嶂,河流落差大,水能蘊藏豐富,達5.87萬千瓦。

生物資源

印江縣有豐富的生物資源,梵淨山有生物種類2601種(動物801,植物1800種),其中有黔金絲猴、珙桐等國家一、二類保護動、植物。經濟林木有茶葉、五倍子吳萸杜仲黃柏等。

礦產資源

印江縣境內見有細碧岩-石英角斑岩、基性岩-超基性岩、酸性花崗岩等岩漿岩。印江縣礦種較多,礦產資源較為豐富。截至2014年,印江縣發現各類礦床(點)112處,已知礦種主要有金、錳、銅、鉛、鋅、砷、鎢、錫、汞、銻、鈮、鉭、鈾、赤鐵礦、褐鐵礦、水晶、硫鐵礦、重晶石、磷塊岩、鉀長石、高嶺土、大理岩、花崗岩、電石灰岩、水泥灰岩、煤及熱泉等。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2年年末,印江縣常住總人口43.7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9.98萬人,2012年,印江縣人口出生率11.06‰。

民族

印江縣內居住著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哈尼族哈薩克族黎族佤族高山族水族羌族仡佬族鄂溫克族獨龍族珞巴族等25個少數民族。

交通環境

截至2014年,印江縣通車裡程達到1532km,按行政等級分:省道135.5km,縣道235.2km,鄉道116.3km,村道1045km,印江縣365個村有318個村通了路,基本形成了以印江縣城為中心,以松楓線印江段、過桐線印江段為主幹,溝通重慶、秀山、通往思南德江沿河松桃江口五個毗鄰縣,連線17個鄉鎮為骨架的公路運輸網路。開闢了從印江縣城開往廣州、廈門、中山、貴陽、懷化、秀山、玉屏銅仁梵淨山旅遊風景區等地以及各鄉鎮客運線路共32條。

政治體制

印江縣主要領導(2014年)
印江縣縣委書記
縣長
副縣長
副縣長
副縣長
副縣長
副縣長
副縣長
副縣長
謝守文
政府辦主任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印江縣完成生產總值48.1億元,比2012年增長17.5%;財政總收入4.4億元,比2012年增長29.0%,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億元,比2012年增長26.3%;財政支出26.6億元,比2012年增長15.2%;工業總產值31.5億元,比2012年增長30.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6.5億元,比2012年增長35.4%;工業增加值6.38億元,比2012年增長17.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0億元,比2012年增長38.2%;金融機構存款餘額55.6億元,比2012年增長18.0%;金融機構貸款餘額42.1億元,比2012年增長3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億元,比2012年增長1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20元,比2012年增長13.5%;農民人均純收入5115元,比2012年增長16.4%。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印江一般指本詞條)

第一產業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18464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7.7%,完成年度計畫的42.0%。其中:農業產值5949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9.1%;林業產值414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8.8%;畜牧業產值45436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4.7%;漁業產值609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8.3%;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308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5.3%。實現一產增加值7074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7.5%,增速排銅仁市第2位。

第二產業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完成工業總產值18296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5.8%,完成年度計畫的43.6%。其中:規模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總產值150499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4.5%,完成年度計畫的43.6%;規模2000萬元以上的工業增加值3826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4.9%,完成年度計畫的47.8%,增速排銅仁市第4位。工業用電量增速比工業增加值增速低18.3個百分點,排銅仁市第7位。

第三產業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735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24.7%,完成年度計畫的48.1%。其中:限額以上50萬元以上的項目完成投資480424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24.6%,增速排銅仁市第3位。在限額以上項目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307024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34.0%;更新改造投資2738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61.1%;房地產開發投資3780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4倍;其他投資108216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2.6%。產業發展完成投資177760萬元,占限額以上投資的37.0%。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24億元,比2013年上半年下降5.2%,完成年度計畫的40.0%。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273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3.1%,排銅仁市第3位,完成年度計畫的45.4%。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36635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1.8%;鄉村消費品零售總額9638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8.2%。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完成財政總收入27534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0.0%,排銅仁市第9位,完成年度計畫的48.1%。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579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4.3%,排銅仁市第7位,占年度計畫的54.8%。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07049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下降13.0%。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稅收收入2183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3.6%,排銅仁市第9位。其中:國稅稅收收入完成6022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31.4%,排銅仁市第5位;地稅稅收收入完成15810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8.0%,排銅仁市第10位。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624073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2.0%,排銅仁市第9位,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428567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6.0%;金融機構貸款餘額497031萬元,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28.8%,排銅仁市第6位。
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10元,排銅仁市第8位,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1.9%,增速排銅仁市第8位,完成年度計畫的44.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4元,排銅仁市第8位,比2013年上半年增長14.7%,增速排銅仁市第8位,完成年度計畫的40.0%。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截至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收儲土地3782畝,實施了北環路、龍津路、富康路等12條市政道路建設。完成城區3座人行天橋建設、主幹道立面綜合改造和印江河中段、城區四大出口景觀打造及公共服務中心場平工程。啟動了城市農業公園、觀音溝生態濕地公園、大聖墩山地體育公園等項目建設,梵淨山大酒店、普瑞斯汀酒店完成基礎工程,城周森林屏障完成造林5500畝,興鑫印象城、南湖公園、勇創凱旋城、浙江商貿城、百信尚城國際及和達幸福花園等項目推進。印江縣縣城建成區面積擴大到6.96平方公里。

社會保障

截至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建成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5000套,分配入住2339戶。實施了8個鄉鎮6000人的扶貧生態移民搬遷工程。整合資金1563萬元,實施木黃省級示範小城鎮建設,完成會師廣場、濱江路、遊客接待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印江縣新農合參合率達97.53%,補償50.7萬人次、資金1.28億元。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全年無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故發生。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深入推進。城鎮新增就業54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以內。社會保障力度加大。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達23.78萬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從人均每月270元提高到335元,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從人均每年1500元提高到1750元,發放低保金1.04億元。

衛生事業

截至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72個,其中縣直醫療衛生機構7個,鄉鎮衛生院17個,集體所有制衛生所48個。國家醫療機構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586人,其中副高職稱16人,中級114人,初級職稱425人,其它人員31人,鄉鎮衛生院本科、大學學歷19人。印江縣每千人擁有病床1.04張,擁有衛技人員1.33人。印江縣共有村衛生員、接生員614人,90%的行政村建立了衛生室,其中30%達到甲級村衛生室標準。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上半年,印江縣有各級各類學校354所,其中高級中學1所,完中3所(含1所民辦中學),職業高中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初級中學19所(含民辦國中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國小300所(132所完小,168個教學點),幼稚園32所(公辦8所、民辦24所)。

榮譽稱號

截至2014年,印江縣被貴州省委、省政府劃定為革命老區,榮獲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先進縣,貴州省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省級文明縣城,有“中國書法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中國蔡氏古法造紙藝術之鄉”等美譽。

風景名勝

梵淨山梵淨山
梵淨山,位於印江縣,武陵山脈的主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員。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地區西面印江、江口、松桃三縣交界處,總面積 567平方公里。 梵淨山,山勢雄偉,層巒疊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聳;溪流縱橫,飛瀑懸瀉;古老地質形成的特殊地質結構,塑造了它千姿百態、崢嶸奇偉的山嶽地貌景觀。典 籍上考證,梵淨山唐朝以前稱“三山谷”、“辰山”、“思邛山”,明代以後稱“梵淨山”,“梵淨”乃“佛教淨界”。梵淨山的聞名與開發均起源於佛教,遍及梵 淨山區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龐大寺廟群,梵淨山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彌勒菩薩道場。
木黃鎮位於印江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陵主峰梵淨山腳下,地處兩省(市)三縣(印江、松桃秀山)交界處,距印江縣城41公里,素有印江東大門之稱,是中國工農紅二·六軍團會師聖地,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省級綠色小城鎮,省級示範小城鎮。
嚴氏宗祠,位於印江縣城振興路西段南側嚴家寨。建於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共三進,坐南向北,中軸對稱。原有門牆、六角亭、前天井、廂房、三星台、正殿、後天井、後殿、廂房、鐘鼓樓、操場等。現存正殿、後殿、兩廂、配殿等,占地面積1380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21.5米,通進深10.6米。正殿及兩廂皆用雕花石欄板圍護,刻“八仙過海”、“獅子滾繡球”等圖。
依仁書院
依仁書院,位於印江縣城,修建於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依仁書院,最初名為“龍津書院”,嘉慶十三年(1809年)易名為“依仁書院”。
護國禪寺,位於印江縣永義鄉大園址村。始建於宋建炎三年( 1126 年),是明代梵淨山四大皇庵之一。

歷史文化

民俗

土家族婚俗文化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婚俗文化演變至今,少說也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哭嫁歌》是一種女性演唱的婚俗情景曲目,有獨唱、對唱,還有眾友好姐妹陪哭的群唱等形式;音域只有五度,調式是漢族商調式,也有徵調式的。
印江獅子燈
印江獅子燈舞獅2人,牌燈1人,寶燈或燈籠1人,有的燈班扮帶面具的笑和尚和孫猴子各1人,其餘大都是備玩重桌子時表演各種雜技的能手。獅子出燈、收燈各種儀式和龍燈相同。演出時,牌燈按白天送的帖子引到各主家。獅子到地,在大門外向主人堂屋俯伏在地,搖頭擺尾,抖動頭上的鈴鐺,俟主人對著獅子燃過香紙,拱手作揖,打發錢物後,獅子點頭三下,向主人答謝。
苗族宗教習俗
“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傳統社會迷信鬼神、盛行巫術。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極少。
土家族過趕年
過趕年,即比漢族過年提前一天過年,月大二十九,月小二十八,印江土家人又稱“蓑衣年”。據說明代,東南沿海倭寇成患,明朝廷對各地土司官特旨招募土兵。是時,印江土兵供湖廣總兵俞大猷徵調,按調令要求,土兵往往在臘月底登程,土家人為了能過團圓年,便紛紛提前過年祭祖祭神,為出征的土兵壯行。
印江儺堂戲
儺堂戲是儺祭法事結束後開洞娛人唱的戲。儺堂戲劇目有正戲和雜戲之分;①正戲,即由唐氏太婆和尖角將軍請出鎖在桃園三洞中的24個面具,它代表24出神戲,分半堂戲和全堂戲,半堂戲12個劇目,全堂戲24個劇目。

地方特產

印江油紙傘
油紙傘是印江縣民族傳統手工藝產品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印江油紙傘流行於明清時期。在民國時期就暢銷遵義、貴陽、重慶、廣西、福建等省市。因此,在西南地區歷來有“思南斗篷,印江紙傘"之美稱。l958年至l962年,印江油紙傘出口遠銷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亞國家,在省內及全國多次獲獎,深受廣大用戶及旅遊者的喜愛,具有較好的收藏價值。
梵淨山團龍貢茶
梵淨山團龍貢茶1994年6月被評為國優新產品,榮獲“中茶杯”一等獎,2000年元月又榮獲第六屆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

歷代名人

姓名
備註
系嚴寅亮之孫女、嚴希純之長女,醫學博士學位
土酋首領楊再思第二十代孫
纏溪學鑒、學董、纏溪自治局局長
派名襲儀,字凌霄,號花山主人
癸巳科舉人第二名亞元
南京中華女中東方中學校長、南京教育局教研室主任
黔東革命根據地開創者之一
思邛江長官司正長官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書協顧問
太空科學家、美國地質測量局航空測量組組長
中共第十五屆、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
東北師範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五分校任政治委員
紅三軍黔東縱隊師長
系清光緒時期著名書法家潘鵠臣之孫女
印江縣婦委會理事長
嚴希純
中國致公黨秘書長
木黃游擊武裝支隊長
雲南陸軍七十六旅第三營右隊當排長
衛生司隸事
蜀漢五虎大將軍
己丑恩科舉人
道光年間軍佐
陝西省候補州判
河北直隸省營田觀察使
河南省治水縣驛丞
河南省陝州閡鄉縣知縣
思州宣撫司同知
兵馬府武功大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