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學校

中國工農紅軍學校

1931年10月,紅一方面軍將當時的紅一軍團和紅三軍團的隨營學校合併,組建成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開始時,由肖勁光、何長工、鄧萍等同志負責組建工作。11月25日,正式任命肖勁光為校長,但未到職。隨後,由葉劍英、劉伯承、何長工、周昆等先後接任校長。黃火青、周以粟、歐陽欽先後擔任過政治部主任。鄧萍任教育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農紅軍學校
  • 成立時間:1931年10月
  • 別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 教育長:鄧萍
學校歷史,學校專業,學校評價,

學校歷史

楊至誠任校務部長。校址在瑞金縣城西門外的楊氏宗祠。開始時,學校開設了步兵科、政治科和特科(包括機槍、炮兵工兵等特種連隊)。後來,隨著革命戰爭的需要和學校規模的發展,又開辦了政治營和軍事營等訓練班。學制一般為3至5個月。學校於1931年11月開始招收第一期學員,到1932年5月,第二期學員的學業已經結束,宣告畢業。在辦第三期時,將校名改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簡稱為“紅軍學校”或“紅校”。

學校專業

紅軍大學校
一、“紅軍大學校”,簡稱為“紅大”。主要負責培訓和提高中級軍事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校址設在的瑞金縣沙洲壩鄉大埠村的大窩,校舍是紅軍自己蓋的簡易房子。為了紀念郝西史(蘇共黨員、蘇駐廣州領事館付領事,因參加廣州暴動被殺害),將“紅大”命名為“工農紅軍郝西史大學校”。
第一步兵學校
二、“紅軍第一步兵學校”,主要負責培訓和提高中、初級紅軍指揮員。校址設在瑞金縣九堡村花門兜。為紀念彭湃和楊殷,將該校命名為“工農紅軍彭楊步兵學校”。
第二步兵學校
三、“紅軍第二步兵學校”,主要負責培訓和提高中、初級紅軍指揮員。校址設在於都縣。為紀念在三次反“圍剿”中犧牲的黃公略,將該校命名為“工農紅軍公略步兵學校”。
特科學校
四、“紅軍特科學校”,主要負責培訓和提高紅軍特種部隊如炮兵、工兵部隊的指揮員和專門人才。校址設在瑞金縣武陽鄉竹陽村小。
游擊隊幹部學校
五、“游擊隊幹部學校”,是專門負責培訓和提高游擊隊幹部的學校,校址也是在瑞金。
與此同時,還成立教導團4個,負責短期培訓紅軍的指揮員和戰鬥員。
上述這些學校和教導團,都是受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直接指揮。

學校評價

紅校的組織精幹,工作效率高。其組織機構主要有政治機關、教育訓練機關和校務後勤機關。校領導和部室領導,既當官又做教員,經常親自授課和指揮訓練。訓練方法,既採用蘇聯紅軍的軍事和政治條例,也從我國革命戰爭的實際情況出發,總結中國紅軍的經驗,主要教學員如何在敵強我弱、敵大我小的形勢下,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消滅敵人,保存自己。如在紅軍特科學校里,主要設了重機槍營、炮兵營和工兵營,每個營下設三個連。就工兵營來說,下設了爆破連、土工連和架橋連。訓練科目有:政治課,主要講授黨的建設,國內外政治形勢和當時革命鬥爭的性質與任務;軍事課,除了講授步兵單個和班排連營攻防動作及各部隊協同作戰的軍事知識外,還講授特種軍事技術,如爆破、架橋、構築工事,等等。總之,訓練的內容比較豐富,時間比較緊,要求也比較高,既要學習書本知識,又要進行實施操練和演習。教材方面,學校翻譯出版了一些蘇聯紅軍使用過的教材,自己編印出版一些總結我國革命戰爭經驗、符合我國革命戰爭的實際情況的政治、軍事教材。紅校校長劉伯承,不僅親自翻譯了不少蘇聯紅軍使用過的軍事政治教材,也編著了一些適合中國革命戰爭情況的軍事政治教材。
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指導革命戰爭,儘管當時條件非常困難,但學校還辦了多種刊物。編輯出版了《革命與戰爭》、《紅色戰場》、《紅色周刊》等刊物。在這些刊物上,經常刊登朱德、周恩來、葉劍英、劉伯承、彭德懷和陳毅等紅軍高級幹部的文章。
紅校一方面為紅軍培訓從初級到高級的軍政幹部,另一方面還負有衛戍地方及改造俘虜的任務。如“紅軍大學”就負有衛戍紅都瑞金的任務,校長兼任瑞金衛戍司令部的司令;紅一方面軍第四次反“圍剿”時,紅軍俘獲的國民黨第五十二師師長李明和第二十九師師長陳時驥,就是放在“紅軍大學”進行改造的,並還利用他們做了些軍事技術工作。
1934年10月,紅軍大學、紅軍彭楊步兵學校、紅軍公略步兵學校、紅軍特科學校合併,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紅軍一方面軍主力長征時,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組建為幹部團,隨中央縱隊一起行動。團長陳賡,政委宋任窮,參謀長畢士梯,政治處主任莫文驊,總支部書記方強。下轄4個營、1個隊、3個科。即原彭楊步兵學校編為第一步兵營;原公略步兵學校編為第二步兵營;第三政治營;原特科學校編為第四營;原紅軍大學編為上級幹部隊;指揮科、政治科、地方工作科。
1934年5月,劉志丹、吳岱峰和習仲勛創辦陝甘邊紅軍軍政幹部學校,劉志丹兼任校長、吳岱峰兼任常務副校長、習仲勛兼任政委。1935年7月,吳岱峰赴延川永坪鎮創辦西北紅軍幹部學校(後改稱陝甘寧晉紅軍軍政幹部學校),吳岱峰任校長兼政委。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時,紅軍大學和中央紅軍所屬其他紅軍學校被編為“幹部團”。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幹部團和西北紅軍幹部學校合併,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周昆任校長,吳岱峰任副校長,袁國平任政治委員。不久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改稱西北紅軍抗日大學;1936年6月,西北紅軍抗日大學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校長林彪,政治委員毛澤東(兼),教育長羅瑞卿;吳岱峰改任紅軍大學游擊學校校長、步兵學校校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