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木洪農場

諾木洪農場

距都蘭香日德西以西150公里,是一塊鑲嵌在柴達木盆地里的綠洲。從109國道向北拐,可達諾木洪鄉和諾木洪農場。 諾木洪農場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是青海省的一座勞改農場,整個農場南北寬度大概只有三、四公里,但東西長度有近20公里。 柴達木盆地邊緣的哈瓦村,是蒙古族聚居區,這裡遍地野生的沙棘林,結滿紅色的沙棘果。沙棘是沙生植物,是生命異常頑強的灌木植物,耐乾旱、耐鹽鹼,它不僅可以抵抗風沙,還成為野生動物的庇護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諾木洪農場
  • 位於柴達木盆地東沿都蘭縣境內
  • 海拔:2780米
  • 林地:1萬餘畝,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地理位置,農場成立,成立初期,成績,農場規格,

簡介

地理位置

五十年代初的諾木洪地區,南沿是一望無際的戈壁沙灘,中、北部沙包遍地,草柳叢生,野獸出沒,人煙稀少,蚊蟲聚集,風沙肆虐,夏季少雨乾旱,烈日炎炎,冬季寒冷異常。

農場成立

1955年為了回響國家開發大西北的召喚,從祖國各地,主要是從解放軍轉業一批幹部來支援青海的經濟建設。這批曾經南征北戰,在槍林彈雨中為祖國立下戰功的英雄好漢,脫下戎裝,回響號召來到青海的柴達木。這些老戰士、幹部占諾木洪農場幹部、工人隊伍的75%。他們仍發揚解放軍的革命英雄主義光榮傳統,為開發柴達木農業,雄姿勃勃,戰天鬥地。

成立初期

當到達諾木洪時,已接近秋末冬初季節,同時還帶來一批犯人,在既無住房、又無監舍的情況下,指揮員一聲令下,自己動手支帳篷安排住處,在當地蒙古族兄弟的幫助下,初步落了腳。大規模的農場初建工作從此展開了。首先遇到的是十分惡劣的盆地氣候,乾旱少雨,一年有6、7個月的風季。犯風乍起,颳得天昏地暗,風沙吹得人睜不開眼,睡到半夜,帳篷被吹倒掀跑,大家個個成了“土行孫”。到了酷夏,由於諾木洪地區北沿有大片沼澤地以及遍地的檉柳、芨芨草、沙包,蚊子特別多,象團團煙霧,咬得人手臉紅腫,奇癢難熬。加之生活用水僅*諾木洪一條小河,水中常常浮著雜草、羊糞蛋,在這種艱苦環境中,人們必須有堅定的信念,否則思想動搖是不可避免的。於是場領導及時按照上級批示做了“邊勘察、邊生產、邊建設、邊積累、邊擴大”的動員,開展了一場強有力的思想教育,號召大家繼續發揚艱苦奮鬥、吃苦耐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安下心,紮下根,開花結果建新家,為國為民再建功勳”。
艱苦勞動能磨礪人的意志。少數從上海、四川等地來的青年,在風吹日曬中脫掉了又白又嫩的麵皮,磨練成了粗獷的柴達木漢子。為了長期安心紮根,改變環境,場領導及時安排部分人劈山開渠,以堅忍不拔的毅力,戰天鬥地的大無畏精神,開荒、修渠,建房,生產,為了開墾綠洲,為國家、為青海生產糧油而努力奮鬥著。
諾木洪農場始建於1955年10月。如何把這片高寒、乾旱、鹽鹼、雜草叢生、連綿起伏高達幾米、十幾米、二十幾米,一眼望不見頭的大小沙包,開墾成為西部的糧倉?這裡唯獨能利用的自然條件主要有一條秒流量4至5立方的諾木洪河。為此,全部人員首先主攻兩大項:一是開山修渠將僅有的河水從距農場29公里的南山口引入乾、支渠以灌農田;二是大規模因地制宜開墾荒地,做到邊開,邊改良,邊種當年為國家產糧。可見,任務是艱巨繁重的。
當時沒有機械,只憑人的雙手及一些簡單的原始農具。開荒只好圍著沙包周圍的小片地轉,硬是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的開拓者們日夜奮戰在田野里,苦和累都無所畏懼。憑著一股艱苦奮鬥的精神,當年開墾出了萬餘畝農田,3年共開墾3萬餘畝可耕農田,初步為國家生產出300多萬斤小麥。
隨著生產的發展,要不斷提高產量,建設適宜機械化耕作的國營農場,擺在人們面前的是遍地的大沙包,因為拖拉機不可能圍著沙包在一兩畝小田內轉。為此,全場動員,向造成個大小沙包宣戰。在沒有機械的情況下,人人獻計獻策,土法上馬搬掉沙包變良田,大家自己動手,利用當地野生沙棘編結抬筐,打制獨輪車,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戰鬥。車推,人抬,肩挑,人背,領導民眾一起上,真是一場“愚公移山”。在“螞蟻啃骨頭”的精神鼓舞下,以幾百個、幾千個人工,硬是搬掉了4100多個大小沙包。人們在烈日當頭、高寒缺氧、鹽鹼乾旱、風沙撲面中,住地窖、啃冷饃,喝涼水,吃苦流汗,從無所畏懼。這裡的蚊子多如牛毛,它憑著靈敏的嗅覺,追隨人體的汗味,使你防不勝防,晝夜圍著人上下飛舞,雙手不停地驅趕拍打也無濟於事,野外解手要找個高處,而且兩手要不斷拍打自己的屁股。為了使人擺脫這種苦頭,給每個人發了一塊兩米長的白紗布蒙面和包手。這時,你只要在高處一望,似一位白衣大仙下凡,加上有的幹部手執一把氂牛尾拂蚊,恍如觀世音飄然下界,令人嘆為柴達木的一個獨特的景觀。風可以驅蚊,可有時來風一般都在七、八級,又使人睜不開眼。還有九級以上的“黑風”,氣象上叫“沙塵暴”,漫捲沙塵如泰山壓頂,遮天蓋地,傾刻間伸手不見五指,在野外使你不辨東西南北,收工時找不到住處,只好手拉手摸索而行,有的人在地上爬行,有的人掉在渠里成了“落湯雞”,有的人躲在沙包中只好等到風停方能歸隊。
艱苦的歲月就這樣一年、兩年、三年、五年過去了,開墾出63000畝可耕農田展現在我們面前。當時未成家的同志占多數,他們到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才慢慢從內地找到配偶,一同在此安家立業,共同過著艱苦的生活。直到七十年代前,家家戶戶都住的是半地下式窯洞或簡易土木房屋,土炕睡人,土台當桌,他們與自己的愛人、子女同舟共濟,艱苦創業,把青春年華獻給了柴達木,有的為這片土地獻出了終身。
諾木洪農場建場40年來,在黨的“改造第一,生產第二”的勞改工作方針指引下,成為既改造罪犯又生產糧油的基地。現沿著青藏公路西行至635公里處以北,已形成了長30公里,寬3.5公里,鬱鬱蔥蔥的一片綠色彩帶,近看足下一條水泥制板場砌成的,兩岸綠色成蔭筆直的乾渠和潺潺的流水奔向北方的“沙漠綠洲”。如今的農場已擁有6.3萬畝可耕良田,5156畝防護林。
這個地區和整個柴達木一樣,氣候特殊,年降雨量僅有40毫米,而蒸發量卻為2800毫米,日照年均長達3250小時,晝夜溫差大,氣溫平均4.3℃,無霜期90-120天,一年八級以上風約48日次,中午至下午5時溫度有時在32℃左右,素有“早穿棉衣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之說。隨著農場的開發和大量植樹造林,使小氣候有了不斷改善。

成績

為了給國家生產更多的糧食,農場在第二階段——高產創新時期,充分發揮現有少數農業科技人員的作用,嚴格按自然規律辦事,不斷研究與自己作鬥爭的經驗,於是黨委發出動員令,全場上下又掀起了一場大改良、大平整,為豐收、高產打好基礎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高潮。由於這裡乾旱少雨,改良鹽鹼地必須灌飽田塊水壓鹼,為此土地必須平整,將農田造成2—3畝一塊的園田化,全場6.3萬畝可耕農田全部用人力、機械在兩年內平整了一次,如南方的水稻田一樣。在冬、春灌時全場儼如一片水鄉。夏季農田鬱鬱蔥蔥,一望無際。這就是創業者們將這西部荒漠改造成江南水田的勝利碩果。
實踐證明,只要充分利用柴達木平均日照長、水肥充足的條件,是可以高產的。在此基礎上大面積推廣,全場實現了萬畝千斤田,全場平均為增曾達650斤,總產保持在2700-2900萬斤上下,最高年份總產達3030萬斤,為柴達木人爭了光,為青海爭了光。並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高級農業科技專家來場考察。
小麥高產的科學實踐充分展示了柴達木盆地綠洲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農場農藝師朱培茂親自栽培了高產試驗田並培養出適合農場的小麥品種諾農1-2號,成績突出,1975年曾代表青海省出席了全國小麥高額豐收技術座談會,並撰寫了論文《對春小麥畝產1585斤栽培技術初步總結》。在幾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全場形成了一整套措施,即:“秋後及時備耕(為來年)平好地,灌足水;早春頂凌播種(也叫早春播);田管保苗蹲苗,攻株數,保穗數,保粒數,攻灌漿,保粒重”,這一高產技術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農場規格

農場從1970年以來進入了第三階段,向農、林、牧、副多種經營全面發展。其中防護林5156畝,經濟林3924畝,果林189畝,苗圃295畝;農田林地覆蓋率已達15%。林業生態和經濟效益得到發展。由原來不能生長蔬菜、瓜果,經多年試驗,從中摸出經驗,終於解決了蘋果因冬季乾旱風抽條不易結果的難關,結出了個大、色艷、味香濃郁的紅、青香蕉蘋果,年產達4萬餘斤。黃瓜、西紅柿、茄子、辣椒、豆角、大蔥、蘿蔔、白菜已是大田產粗路貨了。大白蘿蔔最大每個可達20餘斤。沙田西瓜甜度高。最有盛名的是柴達木枸杞,外商稱其為“柴杞”,年產可達7萬餘斤,暢銷東南亞各國,曾獲得外經貿部產品質量證書及農業部銀獎、金獎,被列為綠色食品之一。
工副業生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僅有比較齊全的為民眾生活服務的行業,而且已形成了為生產服務的機械修理、農副產品加工運輸業。諾木洪地區40年來累計為國家交售商品糧37191萬斤,最高年份的1984年一年達2400萬斤,糧食商品率達50%以上,每年還為社會提供商品菜400-500萬斤,共上繳利稅1140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