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他里哈遺址

塔里他里哈遺址

塔里他里哈遺址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巴隆鄉,在青藏公路546公里里程碑北。塔里他里哈蒙古語為五個山包之意,小山包之間為一廣場,山包上及廣場地面皆散布有陶片、雜骨、石器、毛織物,但廣場內較稀少。山包斷崖處暴露有灰層、灰坑及木柱房屋等遺蹟。所見陶片有加砂陶素麵及飾有席紋、劃紋的雙耳罐、缸、瓮、盆、碗等殘片。毛織物有毛布、毛繩、毛帶,石器有石斧、石杵等。從遺物觀察,屬諾木洪文化遺址。 系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塔里他里哈遺址
  • 位於:青海省
  • 面積:約250×250米
  • 遺物:7000餘件
  • 所屬國家:中國
  • 級別: 系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出土文物,

簡介

塔里他里哈遺址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諾木洪鄉諾木洪農場二大隊三中隊駐地南。遺址面積約250×250米,塔里他里哈蒙古語是火燒過的山或灰山之意,遺址由三個小山包組成。1959年,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及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遺址進行了試掘。共發掘面積約260平方米,清理土坯圍牆一處、房屋8座、灰坑9個、圍攔1座、墓葬3座。出土遺物7000餘件(包括陶片)。遺址文化堆積可分七層,七層中遺物基本差別不大。第三、四層中發現土坯圍牆,土坯圍牆可分圓形橢圓形兩種但都不太規整。土坯用黃土摻少量炭灰脫模而成,多為長方形,大體在38×48厘米左右。壘砌方法是平鋪錯縫,土坯與土坯之間夾一層草葉泥。土坯圍牆大部殘缺不全,牆底寬146厘米,上寬138厘米,殘高不足100厘米。房屋分方形和圓形兩種。地面式土木結構,房屋四壁豎立木柱,土坯砌築牆體,留有門窗,屋內用黃土混細砂鋪墊,設有灶坑。圍欄系用樹枝及木樁排插而成,類似籬笆,呈不規則三角形,長330厘米、最寬處660厘米,圍欄內有大量的牲畜糞便,應為牲畜圈欄。墓葬三座都是土坑瓮棺葬,瓮棺系用直口缸和大口罐對接組成,皆為兒童墓,有的頭骨塗有紅色粉末。

出土文物

出土遺物中,生產工具有銅器、骨器、石器、角器、陶器、木器。銅器有銅斧、銅刀、銅、銅鏃;石器有石斧、石鏃、石錛、石鑿、石刀、石杵、研磨器、石球、石紡輪、礪石;骨器有骨鏟、骨鑿、骨刀、骨針、骨鏃、骨椎、骨紡輪;角器有角鏟、槍形器;木器有木紡輪、車轂;陶器有陶紡輪、陶球等。這些生產工具以兩側附有凹槽石斧,及用大牲畜肩胛骨製成的在骨臼處帶有長方形銎,可裝插木把的骨鏟最具特色。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陶器都是加砂陶,有灰、紅兩類,以灰陶較多。製法主要用泥條盤築手制,小型器物有的用手捏制而成。陶器底部大都為套接,平底器多用於凹底或殘圈足器,器物表面多進行磨光,個別的還加一層白色陶衣。陶器除素麵外,有彩繪、席紋、壓印紋、堆紋、錐刺紋等裝飾,以壓印紋最多,未見繩紋。陶器器形有大口罐、雙耳罐、單耳罐、無耳小罐、四耳罐、直口缸、盆、附耳盆、四紐盆、碗、杯等。遺 址中還出有較多的毛布、毛繩、毛帶以及石珠、笛形器、骨哨、小陶氂牛等。塔里他里哈遺址是諾木洪文化命名地,也是諾木洪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遺址。其文化內涵除有自己的獨特個性外,諸多因素與卡約文化有關聯,如陶器製作方法完全與卡約文化相同,器形有的也與卡約文化相似,遺址中出的五孔銅與湟中縣潘家梁墓地出的銅相比,除了少兩個孔外,形制幾乎無差別。諾木洪遺址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塔里他里哈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