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中華人民共和國舊自治州名。在今青海省北部。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位置,自然氣候,自然資源,旅遊景區,旅遊指南,歷史文化,政治經濟,摺疊經濟區,摺疊經濟發展,

歷史沿革

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中華人民共和國舊自治州名。在今青海省北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舊自治州名。在今青海省北部。轄大柴旦冷湖格爾木三市及唐古拉工作委員會茫崖馬海二臨時工作委員會。自治州人民政府駐烏蘭縣德令哈。1964年撤銷茫崖、馬海、唐古拉三工作委員會,併入格爾木市。1965年格爾木市改。1985年因哈薩克族西遷,自治州改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地理位置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位於青海省西部,北鄰甘肅省,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理坐標為東經96°06′-99°42′,北緯35°01′-39°20′之間。北自黨金山口經祁連山脈的黨河南山、牙馬圖山至木里達坂山西段,與甘肅省酒泉地區相連。東從木里達坂山東段經木里河、吉爾孟河至布哈河,與本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相鄰;從青海南山中段的巴音山經茶卡盆地東端至鄂拉山,與本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相接;南自鄂拉山南段經布青山、巴顏喀拉山和布喀達坂山與本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及玉樹藏族自治州分界。西部自布哈茫乃峰經尕斯山、尕斯口接阿爾金山,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勒蒙古族自治州接壤。全州東西長837千米,南北寬486千米,總面積為32.58萬平方千米。
州內大部分地區在海拔3000 米上下,最高點是崑崙山的布喀達板峰,海拔7720米;最低點位於達布遜湖區海拔2675米。

自然氣候

海西州地處大陸腹地、印度洋太平注暖濕氣流受到喜馬拉雅山、唐古拉山的阻隔,難以進入,加之海拔高從而形成了本州終年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涼爽短促,四季不分明的典型大陸性高原氣候。
海西熱量總趨勢是從東向西逐漸升高,年均氣溫:天峻-1.4℃,德令哈3.7℃,察爾汗5.2℃,四周山地一般在0℃以下;0℃等值線大致位於海拔3300-3500米之間。柴達木盆地年均氣溫1.3—5.2℃,最熱月13.6—19.2℃,最冷月-9.8—13.9℃之間,農作物生長季≥0℃,積溫1669.3—2450.7℃,能滿足一季農作物的生長要求。降水量甚少,且時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82—94%。降水理地域分布由東向西遞減,東部天峻331毫米,香日德173.4毫米,西部冷湖僅16.8毫米;四周山地隨海拔升高而增加,多在200毫米以上,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降水量有400毫米以上。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一般地區的年太陽輻射量629.0千焦/平方厘米以上,高者達741.8千焦/平方厘米,年日照時數在3000小時以上,高者達3532.3小時,日照百分率70%以上,太陽輻射和日照僅次於西藏,居全國第二位。

自然資源

共有野生動物196種,其中列為國家一、二類和省級保護的有6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6種,分別為:雪豹、蒙古野驢、西藏野驢、野駱駝、白唇鹿、野氂牛、普氏原羚、藏羚、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胡兀鷲、雉鶉、黑頸鶴、丹頂鶴。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豺、黑熊、石貂、荒漠貓、猞俐、兔猻、(所有種)、馬鹿、藏原羚、鵝喉羚、棕熊、岩羊、盤羊、鵜鶘、黑頸鸕鶿、岩鷺、天鵝、其他鷹類、隼類(所有種)、雪雞(所有種)、血雉、藏馬雞、藍馬雞、灰鶴、蓑羽鶴、鴞形目。省級重點保護動物20種,分別是:鸕鶿、蒼鷺、灰雁、斑頭雁、赤麻鴨、翹鼻麻鴨、班嘴鴨、環頸鶴、魚鷗、棕頭鷗、戴勝、百靈科、毛腿沙雞、西藏毛腿沙雞、赤狐、沙狐、香鼬、艾虎、豹貓、麝鼠。
柴達木盆地素有“聚寶盆”的美稱。全州現已探明儲量的礦產57種,礦產地281處,其中大型礦床72處,中型礦床61處。礦產資源的潛在經濟價值約15萬億元,占全省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總量的90.78%。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原鹽、鉀、硼、鋰、鎂、鍶、溴、碘、芒硝、自然硫、鉻、鉛鋅、金、銀、石棉、石灰岩等,其中原鹽、鉀、鎂、鋰、鍶、石棉、芒硝等礦藏儲量居全國首位,溴、硼等儲量居第二位。礦產資源具有儲量大、品位高、類型全、分布集中、資源組合好等特點。
共有野生植物173種。主要藥用植物有麻黃、鎖陽、蘆葦、枸杞、大黃、狼毒、龍膽等27種。主要用材植物有雲杉、圓柏、胡楊、怪柳、白刺等8種。主要牧草植物有早熟禾、扁蓿、柄茅、沙拐棗、野蔥、甘草、芨芨草、珠芽蓼等45種。主要固沙植物有白刺、怪柳、枸杞、羅布麻、麻黃、沙棘、胡楊等18種。主要食用植物有鎖陽、野蔥、蕨麻、闊葉獨行菜、灰條等11種。主要纖維植物有羅布麻、馬蘭、狼毒、芨芨草等10種。主要釀造植物有白刺、枸杞、沙棘3種。
全州共有大小河流160餘條,流域面積大約500平方公里,常年有水的河流有40餘條。多年平均徑流量超過一億立方米的河流有那棱格勒河、布哈河、柴達木河、疏勒河、格爾木河、魚卡河、呼倫河、烏圖美仁河、黨河、沱沱河、哈勒騰河、巴音河、木里河、諾木洪河、塔塔棱河、察汗烏蘇河等16條,流域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全州水資源總量為73.118億立方米。豐富的水資源為全州工農牧業生產和人民民眾生活提供了保障。海西州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大於1萬千瓦的河流23條,蘊藏量125萬千瓦,可建裝機容量大於500千瓦的水電站39處,總裝機可達35.3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8.9億度。目前已有小水電站32座,裝機容量7.61千瓦。
海西州淡水資源決量為73.118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9.237億立方米,地下水43.905億立方米(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重複利用量40.024億立方米)。淡水的主要來源是降水。每年80%的降水集中在6—9月,分布特徵是由東南向西北,由四周山區向柴達木盆地中心逐漸遞減。地表水主要由河流、湖泊和冰川構成。全州有大小河流160餘條,常年有不泊40餘條;淡水湖泊21個;冰川1854.88平方公里,年融消水量9.18億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為15.29億立方米,一般埋深在70—4米之間。

旅遊景區

海西州截止到1990年有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其它文物古蹟66處。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
(一) 塔里他里哈遺址 位於都蘭縣諾木洪鄉諾木洪農場東南部,青銅器時代遺蹟。1957年發現並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59年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組成聯合發掘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並被命名為諾木洪文化。
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堆積最厚達8米以上。通過發掘,發現方形和圓形木結構房址11座,土坯坑9座,牲畜圈1座和瓮棺葬3座;出土陶、石、銅器、馬、牛、羊、駱駝骨骼,毛製品、革履,各種飾品,骨笛與骨哨等遺物。
(二)熱水墓群 位於都蘭縣熱水鄉熱水溝西岸,屬唐代遺蹟。分布在長約7千米的熱水、扎瑪日、沙爾塘、斜歪4個自然村,共有大小墓葬165座。1982——1986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此進行發掘與清理,大部分已被盜掘, 1986年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墓葬均有封堆,分梯形和圓形兩種;以夯土或堆以礫石後再復蓋夯土,夯層間鋪有沙柳枝條,夯土下方均築平面為等腰梯形的石牆,邊緣砌有土坯或泥球,並在其外側塗以紅色石粉;墓室為砌石, 由墓道、中室、左右側室和後室組成;封土堆前有規模巨大的祭祀坑、木車、木牘、玻璃器皿和金銀器具。絲織品上有佛像、飛馬及各種不重複圖案130餘種;部分文物及圖案具有較濃郁的中亞風格特點。
(三)加羊墓群 位於都蘭縣溝里鄉加羊山根,屬唐代遺蹟,1988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封土堆4座,分布於東西長200米範圍內,封土堆高約3米。
(四:)英德爾墓群 位於都蘭縣夏日哈鄉英德爾西南,屬唐代遺蹟,1957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圓形封土堆1座,高約15米、直徑約32米;夯土築,層厚0.08~0.1米,頂部有盜洞;封土堆周圍有內外兩重夯土圍牆,內牆為方形,邊長60米,東開一門;外牆力長方形,東西長200米,南北寬180米,牆基厚約10米,門向不清。
(五)考肖圖墓群 位於都蘭縣香加鄉考肖圖溝內,屬唐代遺蹟,1957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存封土堆3個,直徑8米,高約5米。
(六)下柴開遺址 位於都蘭縣香日德鎮柴新村南,屬青銅器時代遺蹟,1959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遺址面積約3000平方米,文化堆積l一2米,斷崖處暴露灰坑。地面散布諾木洪文化夾砂紅陶、夾砂灰陶片。部分陶片飾有刻劃紋、繩紋等,器型有侈口垂腹罐、曲腹盆、小口瓶、雙耳翁、四耳罐、碗等。
(七)希里溝城址 位於烏蘭縣希里溝鎮南,屬民國遺址,1957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37米,東西寬97米。城牆夯土築、基寬1.5—2米,頂部有女兒牆,置嘹望孔與射擊孔。四角原有角樓,現存夯土台基。開南北二門,寬5米。為都蘭縣國民政府兵營。
(八)香日德城址 位於都蘭縣香日德鎮香日德農場,屬清代遺蹟, 1959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平面呈正方形,邊長約300米。城牆夯土築,高約10米,基寬約7米,頂寬約2米,夯土層厚約0.12米。
(九)魯茫溝岩畫 位於天峻縣天棚鄉魯茫溝內,屬唐代遺蹟,1988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共3處,總面積約22.1平方米,共79個畫面。鑿刻有馬、牛、山羊、駱駝、豬、狼等動物圖案。
(十)巴哈莫力溝岩畫 位於都蘭縣香加鄉東部,屬唐代遺蹟,198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畫面長7米,寬4米,鑿刻內容為鹿、羊、蛇、馬、驢、雞、太陽、“”字紋及漢藏文字。

旅遊指南

海西的交通樞紐有兩個主要城市,一個是州府德令哈市,一個是格爾木市,儘管它們比不上西寧,但作為多條公路的連線點,交通還是比較方便,已形成公路、鐵路、航空立體交通網路。
飛機:格爾木機場位於市區西部約40公里處,開闢有格爾木至西寧、西安、濟南、青島航線。
火車:西寧至格爾木鐵路幹線全長834公里,在海西州境內長達536公里,成為海西的交通大動脈。
汽車:有貫通全州東、西、南、北的青藏(西寧至拉薩)、青新(西寧至芒崖)、敦格(墩煌至格爾木)等6條公路主幹線,出境向南可達西藏拉薩,向西可通新疆若羌,向北可與甘肅柳園與蘭新鐵路相交。

歷史文化

海西歷史悠久。古為西羌地,西漢時今海西州東部為先零卑禾等羌人部落活動範圍,西部屬“古羌國”。
漢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置西海部,今海西東部屬之。王莽末郡廢,復為羌地。
東晉後期,今海西州西部為吐谷渾屬地,東部為鮮卑乙弗國地(後並於吐俗渾)。吐谷渾首領拾寅在位時(約公元452年),曾在白蘭(今都蘭縣諾木洪一帶)修建城廓,至吐谷渾伏連籌即位期間(公元491-529年)曾建都於今海西州境內,後移治於伏俟城今共和縣石乃亥鄉鐵卜洽古城)。
隋大業五年(公元609年),隋軍擊敗吐谷渾,在其地設定四,今海西東部屬西海郡,西部屬鄯善郡。隋末,吐谷渾復據故地。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吐谷渾成為唐屬國。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國滅吐谷渾據有其地,今海西州曾隸吐蕃臘城節度使。
宋代,今海西西部為撒里畏兀爾(即黃頭回紇)地,東部為吐蕃地方政權一角廝羅勢力範圍。
元代,今海西州西北地區為甘肅行省沙州路轄區,其餘大部分地區為宣政院所屬吐蕃等處宣慰司轄區。元順帝時,在今海西西部設曲先答林元帥府,封卜煙帖木兒為寧王鎮守今柴達木西部地區。
明初,今海西州地區為安全、阿端、曲先、罕東四衛地,由西寧衛兼管。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左右,東蒙古諸部開始進入青海,攻破塞外四衛,從此,今海西地區為東蒙古諸部統治地區。崇禎十年(公元1637年),居住在今新疆的衛拉特蒙古(即西蒙古)和碩特部,在其首領顧實汗的率領下進入青海,統治了今海西地區。
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清廷編定青海蒙古左右兩翼盟29旗,今海西州境劃定9個蒙古旗,統歸“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管轄。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班禪商上喇嘛移巴彥托輝、岳霍洛依(即今都蘭縣香日德一帶),為班禪香家旗。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藏族汪什代海部落遷入今天峻縣境內駐牧,當地的蒙古北前旗北遷祁連。至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藏族溝里、日安兩個百戶部落遷入今都蘭縣境內落居。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7月,青海辦事大臣改為青海辦事長官,今海西地區隸屬青海辦事長官。次年增設蒙番宣慰使,管理蒙藏事務。民國4年(公元1915年),今海西地區由甘邊寧海鎮守使兼管。民國6年(公元1917年),歸都蘭理事轄,上隸甘邊寧海鎮守使。民國19年(公元1930年),改都蘭理事為都蘭縣,轄今海西州全境,直隸青海省。民國27年(公元1938年),在今都蘭縣察汗烏蘇鎮設立青海省第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0年(公元1941年)改稱青海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都蘭縣屬其管轄。此間,從民國24年至民國30年(公元1935-1941年),生活在新疆的部分哈薩克族,先後遷入今海西州境內落居。
1949年9月,青海解放。同年11月成立都蘭縣人民政府(駐地察汗烏蘇),轄今海西州全境,直隸青海省。1952年9月26日撤銷都蘭縣,設立縣級“都蘭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1954年1月25日改建為專區級“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區”(駐察汗烏蘇),1955年12月12日更名為“海西蒙藏哈薩克族自治州”。 為開發建設柴達木盆地,1955年7月30日在格爾木設立了“柴達木工作委員會”,作為青海省人委派出機構,處理開發建設柴達木盆地的日常工作。1956年2月更名為“柴達木盆地工作委員會”,同年3月將駐地由格爾木遷至大柴旦。1957年4月撤銷“柴達木盆地工作委員會”,改設“柴達木盆地行政委員會”,1958年1月更改為“柴達木行政委員會”。 1959年1月,海西州人委由察汗烏蘇遷駐大柴旦與“柴達木行政委員會”合署辦公,為一套人馬兩塊牌子。1963年8月26日撤銷“柴達木行政委員會”,全部由海西州管理,全政區稱“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同年11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1966年4月州府由大柴旦遷駐德令哈。1984年5月,全州的哈薩克族自願要求,並經中央及國務院同意,全部遷返新疆,1985年5月21日更名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政治經濟

摺疊經濟區

1、東部經濟區:以德令哈市為龍頭,依託青藏鐵路和315國道的交通優勢,重點發展特色農牧業、農畜產品加工業、鹽化工業、建材業、中藏藥加工以及商貿、房地產、旅遊等產業,培育發展德令哈——烏蘭——天峻和都蘭經濟帶,德令哈——烏蘭——天峻經濟帶,以培育和發展製鹽業、鹽化工、煤炭建材為主,同時發展絨山羊、藏系羊養殖與加工和中藏藥材種植與加工。都蘭經濟帶重點發展農牧業綜合開發和肉食品加工業,實施香巴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開發有色金屬、石墨、矽灰石等資源。
2、西部經濟區:以格爾木市為龍頭,重點發展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多金屬加工、建材工業、煤炭工業、旅遊業和商貿物資流通業。利用地區優勢,培育發展格爾木——柴旦經濟帶,依靠自身優勢,積極支持青海油田、鹽湖集團公司、西部礦業公司和格爾木農場,推動龍頭產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大力發展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化工、多金屬加工、煤炭和建材工業,同時開發寶玉石、礦泉水、溫泉等資源。冷湖——茫崖經濟帶,依託資源,大力發展鹽化工業,開發芒硝、天青石等資源。

摺疊經濟發展

隨著優勢資源的開發,海西的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壯大起來。青海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公司、青海鹽湖工業集團公司、西部礦業公司、青海鹽業有限公司、灘澗山金礦和內蒙古西聯化工公司德令哈純鹼廠為主的工業企業成為海西州經濟發展的主要帶動力量。青海鉀肥二期工程和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重點項目正在實施。農村牧區水利、“四配套”建設步伐加快,農牧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格爾木和德令哈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西部工礦區和東部綠洲農業區的城鎮建設也有了一定規模。城鎮地區二、三產業發展迅速,非農業人口占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和經濟的城市化特徵日益明顯,海西州已基本形成以工業為主的工農牧業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2000年,海西州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3.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3.2億元,第二產業34.7億元,第三產業15.5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45萬元;海西州一般財政收入6.04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4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924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級各類教育蓬勃發展,教育體系逐步完善。適齡兒童入學率98.5%,少數民族適齡兒童入學率92.3%,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達到78%。人口自然增長率12.51‰。州、市(縣)、鄉、村衛生醫療和防疫網路初步建立,全州“2000年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基本實現。科學研究和科技推廣工作取得進展,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到35%。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環境保護等事業有了新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