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解釋,出處,典故,詞語辨析,用法,成語故事,
解釋
裹足:包纏住腳。好像腳被纏住了一樣,不能前進。形容有所顧慮而止步不敢向前。
出處
典故
戰國時期,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客范雎因受到誣陷而改名張祿逃到秦國。他針對秦國四人專權問題去拜見秦昭王。他說自己冒死覲見是為了秦國的將來,如果被殺就會讓天下有志於助秦的人裹足不前,他分析秦國的現狀頭頭是道,秦王拜他為相。
詞語辨析
燈謎
包滿為止
近義詞
反義詞
用法
成語故事
這個時候,有一位水利家,叫做鄭國,從韓國來到了秦國。他向秦王趙政建議說:“秦國想不想發展壯大呀?如果想的話,您首先得在國內富國強民。秦國有遼闊的土地,但是水利不足。我是搞水利的,我願意盡一份力量,給您修一道渠,這道渠可以灌溉四萬頃良田。這四萬頃良田如果都能打出糧食,您糧庫的糧食就積累得多了,這樣的話您就有力量向外擴張。”趙政覺得他講的有理,就說:“那好吧,就聽你的。”
於是,鄭國當了總指揮,帶著人在涇水邊開出一條渠來。這條渠開了三年,秦國出動了不少人力、物力、財力。渠修成後,秦國果然受益,延伸三百里,能灌溉四萬頃良田。這渠就被稱為鄭國渠,又叫鄭渠。按理說這是好事,但是後來在秦國卻有人說,鄭國其實是一個間諜。因為秦國當時太強大,鄭國所在的韓國感到受威脅,就把鄭國派來幫秦國修渠,而且一修就是三年,目的是為了耗費秦國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這樣秦國就沒有力量興兵侵略別的國家,就可以讓別的國家緩口氣。
“裹足不前”這條成語,意思是好像腳被纏住了一樣,不能前進;形容有所顧慮而止步不敢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