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同作用

認同作用

認同作用又叫自居作用或表同作用。

認同作用是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上,從別人的思想、觀點或態度來看待事物。這是了解別人和向別人學習的一種方式。個人經常有效仿別人的傾向。這種傾向使他在感覺、思想、態度和行為舉止上模擬別人,對別人的整個人格發生全面的、持久的模仿學習。認同是一種綜合性的模仿學習。兒童有模仿父母行為的傾向,青年人和成人有向先進人物模仿的傾向,這都屬於認同作用。

概念,三種理論,次級增強說,身份妒羨說,社會權力說,

概念

個人認同的對象有時是某人,有時則是某一群體成員的共同特徵,在校風、班風或隊風的影響下表現出某一群體共同具有的行為、風度與態度。

三種理論

次級增強說

所謂次級增強是指刺激—反應理論中由原級增強所派生的增強作用。例如,兒童對父母能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發生快感。對兒童來說,這屬於原級增強。在此基礎上,兒童對父母的行為或態度(即對兒童的刺激)也喜歡模仿,並產生快感。這種偶然發生的與父母行為類似的特徵,由於次級增強作用,它所發生的傾向與頻率也逐漸增加,經過一段時間就成為兒童自己人格的一個組成部分。

身份妒羨說

懷庭(J.W.M.Whiting,1960)認為兒童為什麼模仿成人的行為與態度,是因為嫉妒與羨慕成人的優越地位,也想和父母或成人競爭,因而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成人行為的特徵。

社會權力說

馬考比(E.E.Maccoby,1959)等人提出社會權力說來闡明認同作用。他們認為社會權力是指個人對他人的行為所具有的影響力和支配力;一個人的影響力與支配力越大,其權力越大。在家庭中父母擁有較大的權力,父母是控制者,因而子女有模仿父母的傾向。在一個團體或一個班級中,擁有某種權力者,往往是被模仿的對象。原因也是這部分人的影響力較大,在活動中能起支配作用。
社會認同權利說社會認同權利說
群體成員由於對群體目標的認同,有時在群體的激情鼓動下,而越來越減弱對自我價值與行為的意識,喪失自我責任感,使自己的行為淹沒在群體之中,這種現象叫做去個性化(deindividuation)。特別是約束力減弱的群體更容易出現這種現象,群體中的各個成員覺得責任應由大家承擔,個人不必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不關心行為的後果,以致發生不負責任的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