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朗格情緒說

詹姆斯-朗格情緒說

美國心理學家W·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和丹麥生理學家C·朗格(Carl Lange)於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內容相同的一種情緒理論,他們強調情緒的產生是植物性神經系統活動的產物。後人稱他們的理論為情緒的外周理論,即詹姆斯-朗格情緒學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詹姆斯-朗格情緒說
  • 外文名:James-Lange`s theory of emotion
  • 提出時間:1884年
  • 理論內容:情緒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變化
人物介紹,基本觀點,

人物介紹

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美國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和實用主義哲學的先驅,美國心理學會的創始人之一。1875年,建立美國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1904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06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詹姆斯建構了科學心理學的完整體系,他在1890年出版的《心理學原理》,不僅被視為心理學的經典著作,而且公認是美國機能學派興起的里程碑,也體現了了他對心理學的主要貢獻。
首倡意識流理論。他認為意識不是靜止的,而是因人因時因地而連續不斷地流動的,他稱此種心理現象為意識流。如將流動的意識切斷分析,勢必將扭曲意識的本質。他的意識流理論,旨在反對當時流行的馮特式的心理學把心理現象分解為各種元素的做法,開啟了批判心理學中元素主義之先聲。
首創情緒理論。該理論在詹姆斯心理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認為生理變化先於情緒體驗,生理變化所引起的內導衝動傳到大腦皮層時所引起的感覺就是情緒。在這一理論中,情緒的一般成因被假定為內在的生理性的神經過程,而不是精神性或心理性的過程。由於這一理論同時為丹麥生理學家朗格所提出,因此被命名為詹姆斯-朗格情緒理論。
主張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他不反對結構主義的內省法,但他認為內省法不足以真正了解個體適應環境的行為。因此他主張心理學的研究應按需要,同時採用觀察法、實驗法、比較法、調查法等。他還主張研究對象不應限於常態成人,而應擴大範圍研究兒童、心理異常者以及動物。
關於自我的立論奠定了現代討論自我觀念的基礎。他指出,自我可區分為“被‘認知的客體’或稱‘經驗的我’”和“認知的主體又稱自我”,經驗的我包括所有個人的一切可以稱為屬於他自己的全部東西。
提倡實用主義。詹姆斯機能主義心理學思想的中心主張,就是他1907年出版的《實用主義》一書中所宣揚的實用主義。他認為,世間無絕對真理,真理決定於實際效用,而且真理常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適合於時代環境而有效用者,即是真理。詹姆斯的實用主義思想,對以後套用心理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基本觀點

詹姆斯根據情緒發生時引起的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活動,和由此產生的一系列機體變化提出,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他說:“情緒,只是一種身體狀態的感覺;他的原因純粹是身體的。”又說:“人們的常識認為,先產生某種情緒,之後才有機體的變化和行為的產生,但我的主張是,先有機體的生理變化,而後才有情緒。”當一個情緒刺激物作用於我們的感官時,立刻會引起身體上的某種變化,激起神經衝動,傳至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情緒。在詹姆斯看來,悲傷乃由哭泣而起,憤怒乃由打鬥而至,恐懼乃由顫慄而來,高興乃由發笑而生。
朗格認為,情緒是內臟活動的結果。他特彆強調情緒與血管變化的關係:“情感,假如沒有身體的屬性,就不存在了。”“血管運動的混亂、血管寬度的改變以及各個器官中血液量的改變,乃是激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朗格以飲酒和藥物為例來說明情緒變化的原因。酒和某些藥物都是引起情緒變化的因素,他們之所以能夠引起情緒變化,是因為飲酒、用藥都能引起血管的活動,而血管的活動是受植物性神經系統控制的。植物性神經系統活動減弱,血管收縮或器官痙攣,結果就產生了恐懼的情緒。因此,情緒取決於血管受神經支配的狀態、血管容積的改變以及對它的意識。
朗格與詹姆斯在情緒產生的具體描述上雖有不同,但他們的基本觀點是相同的,即情緒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變化,而生理反應進一步導致情緒體驗的產生。
詹姆斯-朗格理論看到了情緒與機體變化的直接關係,強調了植物性神經系統在情緒產生中的作用,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們片面強調植物性神經系統的作用,忽視了中樞神經系統的調節、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爭議。美國生理學家坎農首先反對詹姆斯--朗格理論,並提出了自己的理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