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孔廟

西安孔廟

此建築始建於唐代,當時在尚書省西隅國子監附近。宋代幾經搬遷,將文廟、府學最終遷建於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址,使文廟、碑林、府學同在一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西安孔廟
  • 館藏地點:北京市西城區德外六鋪炕街15號
  • 所屬年代:唐
  •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屬博物館:中國孔廟
  • 所屬地區:北京
建築歷史,內部建築,太和元氣坊,泮池,欞星門,華表,戟門,唐景雲鐘,大夏石馬,清代碑亭,相關文章,

建築歷史

西安孔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時在尚書省西隅國子監附近。宋代幾經搬遷,崇寧二年(1103年)虞策將文廟、府學最終遷建於“府城之東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館現址,使文廟、碑林、府學同在一處。據《京兆府重修府學記》碑載,這時的文廟:“總五百楹,宏模廓度,偉冠一時。”隨著時代的變遷,孔廟現保留的多是明清時期的建築。
太和元氣坊太和元氣坊
明成化十一年(1475)《重修西安府學文廟記》云:“擴其舊址,首建大成殿七間,崇四丈有五、深五丈,袤九丈有二。兩廡各三十間,崇深視殿半之,袤且數倍。次作戟門,又次欞星門,又次文昌祠,七賢祠、神廚、齋宿房、泮池……。”加之明萬曆二十年(1592)增建的“太和元氣坊”及清代構建的七座碑亭,基本上構成了今日西安孔廟的建築格局。
其中孔廟最主要的建築大成殿,是一座宏偉的明代廡殿式建築,可惜於1959年毀於雷火。貫穿於中軸線上的孔廟其它建築如兩廡、戟門、欞星門、泮水橋、太和元氣坊、碑亭等建築至今還保存完好。其中的戟門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上鋪綠色琉璃瓦,仍保持著明代建築的顯著特徵。

內部建築

太和元氣坊

太和元氣坊,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是當時的皇族朱惟柪捐資400多兩黃金修建的,取“合會大利,利貞萬物”之意。
按照當時的禮制規定,進入孔廟應先經過“太和元氣坊”,但因為“太和元氣坊”的南面是城牆,不便人們出入,所以清代時便給西安孔廟加了圍牆,東西兩面開了供人們出入的“禮門”和“義路”,“太和元氣坊”南面的牆被稱作“塞門”,也叫“影壁”,牆外側刻有清末著名書畫家劉暉書寫的“孔廟”二字。

泮池

太和元氣坊前,有個半圓型的池子,它叫“泮池”。“泮池”最早建於元代,後幾經修葺。在古代禮制中,天子之學叫辟雍,諸侯之學叫泮宮,泮宮東南和西南方向有水池,形如半壁,故稱泮池。泮池上有橋,叫泮水橋,為古時學宮之橋。

欞星門

泮池前的這座門叫欞星門,門的上端有麒麟。在元代時為兩扇門,到了清代改為三扇門。每個門的門額刻有文字,中門額書“文廟”即孔廟,東門額刻“德配天地”,西門刻“道冠古今”。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是神話中主管取土的神。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欞星,給門起名欞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在過去,進出這三道門有著嚴格的規定,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是工作人員出入的。
欞星門中門:文廟欞星門中門:文廟

華表

進入欞星門,道路的兩旁各立有兩個八棱形的石柱,它叫“華表”,是明清時的。華表分柱頭、柱身、柱基三個部分。柱頭上設有承露盤,上邊蹲著的動物叫獬牴(xiezhai),性忠直,起著儀衛和端詳的作用。華表早在遠古時期就已出現,傳說古代帝王為能聽到百姓的意見,曾在宮外懸掛“諫鼓”,大道上設立“謗木”,允許臣民書寫自己的意見,這些“謗木”就是華表,早期的華表是木製的,後來演變發展成為石質的。

戟門

孔廟的第三道門叫戟門,又稱儀門、至聖門。這座門建於明代,屋頂為十字歇山頂,面開三間,中間為大門,兩邊對稱各有一配室,供祭祀大典的文武官員整理衣冠、熟悉儀規之用。在過去,門的兩側陳列兵器,武官須將兵器放下才能進入孔廟祭拜孔子
跨過戟門,左右兩側各有一亭,亭內陳列著兩件國寶級文物,它們分別是唐景雲鐘大夏石馬

唐景雲鐘

陳列在東亭的唐景雲鐘,因鑄於唐睿宗景雲二年(711)而得名。在唐代,這口鐘被懸掛在長安城景龍觀的鐘樓上,後幾經遷徙,明代曾移至鐘樓,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
唐景雲鐘唐景雲鐘
景雲鐘以青銅鑄造,重約6噸。鐘身為三格,最頂端蹲有蒲牢,鐘身分別雕刻有精美的蔓草、祥雲、鳳凰、獅、牛、鶴等紋飾及32枚鐘乳,既裝飾了鐘錶,又起到調節音韻的作用。鐘身正面鑄有唐睿宗李旦親自撰書的駢體銘文292字,是李旦書法僅遺於世的絕少手筆。景雲鐘以它自身獨特的形制,精美的雕刻,古秀的書體,幽邃的聲音,高超的冶煉技術,躋身於世界名鐘之列。

大夏石馬

西亭內的大夏石馬,是一件唯一有大夏記年的文物。大夏即為大夏國,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少數民族匈奴人赫連勃勃建立的國家,擁有陝西北部和內蒙部分地區。赫連勃勃於公元407年定都陝北的統萬城(在今陝西省靖邊縣境內),並於417年攻占長安,命其長子赫連璝(guī)為大將軍,鎮守長安。這匹馬便立於長安縣查家寨赫連璝的墓旁,在馬的腿部下方刻寫著“大夏真興六年(即424年)……大將軍”等字樣,這便是大夏國鐵騎神駿征戰南北的紀念與見證。
大夏石馬大夏石馬
過去,祭孔的中心大殿叫做大成殿,它位於現在的碑林廣場,令人遺憾的是這座雄偉的建築於1959年毀於雷火,現在已無法看到它的原貌,只有殿內的部分文物仍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戟門與大成殿中間的道路兩側,有兩排對稱的古建築群,叫東西兩廡,在孔廟中是用來供奉孔子的72個弟子的塑像的,現在是博物館的臨時展廳。

清代碑亭

在碑林中軸線兩旁,還矗立著7座清代建築的碑亭,每座碑亭里都有一座巨大的碑石,它們均為滿漢兩種文字合刻,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親自為平定朔漠、大小金川、青海、回部、準噶爾等西北地區的叛亂所書寫的紀功碑石。
順著這些碑亭,就走進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主體陳列——西安碑林,開始進入一個碑的海洋、書的海洋。

相關文章

西安孔廟
作者:原建軍
從西安南城牆的勿幕門到文昌門這一段順城巷路途,雖深處紅塵,卻有世外桃源般的靜謐,甚至雜草都瘋長在綠化樹坑裡。數著永遠數不清的城牆磚石,人會不知不覺自勿幕門抵文昌門裡。頭頂的參天古槐虬枝纏繞,棵棵樹幹老態龍鐘,片片葉子繁茂青翠。仰望,每棵古槐身上都掛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西安古樹名木”,還有編號,一串串阿拉伯數字。樹下石欄,刻著“唐槐”字樣。在編號為“0001”“0002”“0003”的三棵古槐下,坐在自帶馬紮上的三學街老居民李山,正怡然自樂。頭髮斑白的他,左手提著鳥籠子,右手還架著收音機,正聽秦腔《王寶釧》的“寒窯”一折。記者向他問起孔廟的話題,這勾起了李山的興趣。據他的敘述,在他還是小孩的時候,大約上世紀50年代初,他還經常出入孔廟,孔廟當時巋然未毀。院子裡的大小木像矗立原位,亭台樓閣風貌依舊,花木流水影影綽綽。大成殿的耀眼匾額醒目招人,筒瓦覆椽,琉璃閃爍;上了高高的石條台階,偷偷溜進神秘的大殿,只見一座巍巍大像泰然居中,身旁環繞諸位小像;殿內四壁繪滿一系列精彩故事。“那個陣勢呀,小孩看了自覺會肅然屏聲。”李山嘆口氣,聽他的爺爺講,清朝官員和儒生們每年都來孔廟磕頭。一旦有誰家公子高中科考,那孔廟里便是鑼鼓喧天,笙簫悠揚。之乎者也,書聲琅琅。無憂的童年過後,李山對孔廟就再無新的記憶了。“有陣子,都不敢提孔廟兩個字,更別說進去看看孔老頭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大成殿毀於大火,孔廟在李山的心裡更是無足輕重了。
孔廟泮池孔廟泮池
白駒過隙,半個世紀彈指一揮間。要不是和記者聊天,孔廟在李山頭腦里早已是歷史遺蹟了,與普通市民搭不上任何邊,只關什麼考古學家和博物館館長的事兒。“那您還記得,孔廟的大門在哪兒?”李山頭一轉,用手指著身後古槐掩映下的一堵高高的磨磚對縫灰磚牆。牆中央赫然兩個大字“孔廟”。
穿越:庭院深深深幾許
不過,這堵牆只是孔廟的照壁,廟門早已湮滅。如今,探訪者要入孔廟,只能借道照壁東、西兩邊的碑林博物館大門。平日,碑林西門深閉,人們唯可從碑林東門進入孔廟。西安孔廟的這堵照壁,是清末民初建立的。當時的文人劉暉書寫了“孔廟”兩個大字。
孔廟照壁孔廟照壁
照壁是國人受風水意識影響而創造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一壁之後氣象萬千,孔廟也不例外。撲入眼帘的先是“太和元氣”坊。太和元氣即天地間的正氣,祥和之氣,能養育天地萬物。太和元氣坊屬木石牌坊,為明代建築。牌坊正柱,輔柱,戧柱一應俱全;斗拱層見疊出,飛檐翹首向上;牌坊歲月彌久,顏色深灰青暗。這座牌坊與朱家皇族還有淵源呢。明萬曆年間,秦王府皇姓貴族出銀兩建立了此牌坊。
太和元氣坊前,是兩個碧水蕩漾的泮池。泮池產生,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是:周代天子宮前設池為圓形,而諸侯只能用其一半,以示區別,故稱為“泮池”。二是:天子之學為“辟雍”,諸侯之學稱“泮宮”;辟雍有水環繞,泮宮之水只能半之,故稱為“泮池”。古時候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要在當地官員的帶領下,登橋跨泮池,進入大成殿禮拜先師孔子,然後到儒學署拜見教官,這個入學儀式稱為“入泮”。
泮池橋早已杳如黃鶴,泮池中的龍頭依然噴珠濺玉。泮池的欄桿上,有金元時期的圓形殘損雕柱;也有明清時期的方形雲繞石柱,更有近代維修完好的龍柱。寒往暑來,池水依依,欄桿換了多少回?涉越泮池,即欞星門。欞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即古代天文學上之“文星”,以此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於此。在古代,天子祭天先祭欞星,給門起名欞星,比喻祭孔子如祭天。西安孔廟,在元代時欞星門有兩道門,到了清代改為三道門。欞星門正門上額書寫“文廟”,東側門上額書寫“德配天地”,西側門上額書寫“道冠古今”。三門之頂上均有一對石質瑞獸麒麟麒麟相向仰望於中間的火焰形石質門頂。
華表華表
欞星門是文廟的第一道大門。在過去,進出這三個門有著嚴格的規定。每到祭孔大典時,中門只能進出主祭人員或最高官員,一般官員走西門,東門供下層人員出入。
欞星門,才算正式踏進孔廟
甫進孔廟,只見長長的甬道兩邊樹木森森,遮天翳日,幽靜似能聞針落之音。在這第一進院落中,東西兩側是廊房。東廊房乃名宦祠,這裡曾奉祀歷朝歷代備受地方民眾愛戴的父母官;西廊房是鄉賢祠,紀念民間賢達。他們或者興學勸農,保民溫飽;他們或者打擊惡霸,保民公義;他們或者抵禦外侮,保民安危……
如今,東廊房和西廊房的古建築殘存部分依稀可辨,但都深藏在了近代建築後面。
院中,甬道兩側還立兩個八棱狀石柱,此為“華表”,明清遺物。華表分柱頭、柱身、柱基三個部分。
窺探:大成殿遭遇雷擊
孔子學識的博大精深,象徵在孔廟建築格局當中。第一進院落走到盡頭,進入戟門,方是孔廟的正式核心區。
戟門又稱儀門、至聖門。這座門建於明代,屋頂為十字歇山頂,面開三間,中間為大門,兩邊對稱各有一配室,供祭孔大典的文武官員整理衣冠、熟悉儀規之用。在過去,門的兩側陳列兵器,武官須將兵器放下才能進入孔廟祭拜孔子,戟門之名正源於此。 戟門之內為孔廟第二進院落。該院落長長甬道兩側建築有金碧輝煌的六座碑亭,東西各三。碑亭乍看與盛京(瀋陽)故宮內亭子風格幾無二致。原來,六座亭子皆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朝廷統一邊疆穩固河山戰事結束後,告慰先聖的碑亭。北京國子監孔廟內建有同樣碑亭,只不過比西安孔廟碑亭大一倍以上,所立碑石也更高。這些碑石刻文全用滿漢雙文書寫,碑刻文字乃是康熙、雍正、乾隆諸清皇御筆。這下,可理解西安孔廟內為什麼會有“盛京版”碑亭了。
清代碑亭清代碑亭
和第一進院落相似,戟門內院落兩側也有東西廊廡。廊廡當年樹立著孔門七十二賢塑像。廊廡仍存,只是七十二賢像早已化為宇宙塵埃了。
院落盡頭,就是當年孔廟精華建築大成殿的遺址。大成殿在一九五九年時毀於雷擊電火。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高高的台址和殿址也被人為拆毀。現在,只能通過今人在遺址青石地板上所標示出的大殿柱礎分布圖,想像當年大成殿是如何的雄偉壯觀,雕飾富麗。
雖然大殿化為雲煙,但大殿內的聖人賢徒像以及成套祭孔禮器文物,部分還僥倖保存著。在大成殿遺址東側的一處文物存放點裡,記者奮力跳上高高的平放碑石堆,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凹凸起伏的“石山”中,不時要貓腰低頭,因為頭頂的樹木枝椏橫亘眼前。“到了,就是這。”孔廟研究學者陳財經指著一溜用塑膠布包裹著的不起眼物品說。記者突然感到頭痛,因為正目力所及這排“塑膠包”時,不小心把頭撞在了一個銹跡斑斑的鐵框上。
陳財經抖落了塑膠布上的厚厚塵土,鑽入塑膠布下,用手使勁撩起塑膠布,以讓記者看清大成殿遺物。瞬時,記者瞪大了眼睛,五個楠木坐像,半世紀前火後餘生,變得“素麵朝天”。各坐像都一人來高,方臉闊耳,濃眉大眼,頭戴冠帽,身著錦袍,神情肅穆,氣質儒雅。高大形象中透著威儀,端莊平和里含著睿智。
“他們就是孔廟大成殿孔子九賢徒像中的五位。其餘四座賢徒像被燒毀了。”陳財經說。“那孔子像呢?”陳財經臉上浮現出了複雜的表情,沉默了一會,提高聲音說:“先聖像,當比九座賢徒像大許多,位於大成殿的各賢徒像中間,像基也高於其他像座。先聖威儀堪比千古一帝,地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其風範受世代尊崇,其智慧遺澤人間。在那場雷擊火災中,先聖像付之一炬。”
孔子像遭遇天火,後人不得瞻仰聖顏。然而,一通刻於清代的“孔子先聖像”碑至今完好保留於西安孔廟孔子佩戴先聖皇冠,面容卓爾不群,目光穿透萬載,思想改變世界。
大成殿遺物中,還有一套嚴遵儀禮而鑄造的祭孔青銅禮器,存放於秘庫。清朝雍正二年,川陝總督年羹堯量西北物力,為西安孔廟續補上了一套精美絕倫的完整祭祀禮器。祭器有豆、簋、鐘、鼎、勺、盤等,總計數十件。
雷火燒毀了大成殿大部分木質物件,可放置供品的香案奇蹟般火中逃生。香案長7米,楠木製成。
蹣跚於大成殿遺址,記者腦海里奇蹟般地湧現出了人煙阜盛,雅樂高奏,鐘鳴鼎食的場景。
溯源:唐太學之夫子堂
自30年前從南開大學歷史系學成歸來後,學者路遠就潛心於西安金石學、地理學和歷史學研究。筆耕不輟,著作等身。一個秋意漸濃的日子裡,路遠又來到了西安孔廟,上下求索,思緒萬千。
在他看來,前來尋訪西安孔廟的人往往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穫,因為這座廟不是一般的府城地方學府廟堂,它的身上有至貴至高“血統”。當然,作為官辦孔廟,它也不同於曲阜孔氏家廟。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中央最高學府國子監也就是太學的一部分,自然是“現存”最早的唐朝天子聖旨敕辦的皇家孔廟
“西安孔廟的來頭大著呢,這不是牽強附會,更不是捕風捉影,它實實在在是唐朝國子監孔廟所傳承下來的,一度肩負著太學和中央孔廟的兩個身份。”像胡適一樣,研究國學的路遠考證嚴謹,“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在唐朝國子監設立孔廟之前,有史可循的中國皇家孔廟有東晉建康國子學中的孔廟、北魏平城設於中書省的孔廟、北魏洛陽太學中的孔廟、北齊鄴城太學的孔廟、隋朝大業年間設立的太學孔廟等。然而,這些孔廟都沒有傳承下來,隨著歷史煙雲而隨風飄散走了。
儀門儀門
武德二年(619年),李唐王朝剛剛建立,統一戰爭的烽煙還繼續燃燒著,高祖李淵便“令國子學立周公、孔子廟,四時致祭。”貞觀二年(628年),“武德中,詔釋奠於太學,以周公為先聖,孔子配享……伏請停祭周公,升夫子為先聖,以顏回配享。詔從之”。
自公元628年始,唐朝在國子監中單祭祀孔子,設立孔廟。
唐朝國子監位於長安城外郭城之務本坊。務本坊在今西安城南關正街與文藝路之間的北半部,國子監在該坊西部,占半坊之地。孔廟坐落在國子監一進大門最顯著的位置,是一個“門闔沉沉”的獨立院落。從流傳至今的唐《孔子廟堂之碑》中可以得知國子監孔廟的盛況:“萬雉斯建,百堵皆興,揆日占星,式規大壯,鳳甍騫其特起,龍桷儼以臨空。”
唐士子到孔廟,祭祀先聖,“至於仲春令序,時和景淑……清滌元酒,致敬於今日,合舞釋菜,無絕於終古。”
國子監孔廟,伴著唐朝的興盛至極而臻於巔峰;唐朝衰落及滅亡,國子監孔廟地位也一落千丈。
唐昭宗天祐元年(904年),朱溫脅迫昭宗遷都洛陽,並拆毀長安城。同年,朱溫命韓建留守長安,收拾殘局。韓建放棄了長安外郭城和宮城,以原皇城城垣為基礎縮建長安城。
在建新城時,韓建為民族文化做了一件好事,將已處於“城外”的“太學並石經”移入城內,置於“唐尚書省之西隅”。如影隨形,孔廟隨著太學也進城了。
唐滅亡後,進入五代時期。從史書記載可知,移入新城的國子監損壞無遺,但其結構的“一部分”孔廟卻幸運的保留了下來,成為京兆府城的文宣王廟。只是,“露往霜來,雕牆半圯,塵封蘚駁,塑像全墮”。
即使到了宋代,京兆府城的文宣王廟依然被民間稱作“國子監”。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大宋永興軍(長安)新修玄聖文宣王廟大門記》:“是軍,古京邑也;斯廟,古國學也……故地雖易,舊名尚存,是以民到於今或以監名呼之。”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京兆府城文宣王廟被最終遷建於“府城之東南隅”,(明朝時西安城東擴,所以宋時說孔廟在府城“東南隅”。)“府城之東南隅”即是今日孔廟和碑林所在地。孔廟遷建於此地後,歷經金(南宋)、元、明、清、民國就再無顛沛流離,直到今日。
至此,追本溯源,西安孔廟歷史一目了然。其傳承明晰如鏡:唐長安國子監孔廟——五代、北宋、金代、元代前期的京兆府孔廟——元代後期的奉元路孔廟——明代、清代、民國時期的西安孔廟——今天的孔廟遺蹟。
涅盤:孔廟重建待何時
孔廟遺產的保護傳承負責人、歷史文化學者趙力光說:“西安孔廟的大格局依然如昔,部分古建築還矗立在原址。被燒毀的孔廟主要建築大成殿的圖片、資料、祭孔文物等都還倖存,因此,恢復重建大成殿不是問題。”孔廟的當家人有意易地規劃重建大成殿,以便恢復孔廟的全貌。天若有情天亦老。在孔子身後的數千年里,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孔子地位日益尊崇。歷代皇帝持續加封,即使是少數民族政權,對孔子褒揚也不輸於他朝,孔子成了中華民族的聖人。上自朝廷,中自官府,下自民間,孔廟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且不絕如縷。士子學人,達官顯貴,進入孔廟,頂禮膜拜。
孔廟孔廟
也曾何時,九州大地,似難容孔廟一錐之地。
進入21世紀,全球化下的中國,經濟社會驚人發展,財富創造登峰造極,一部分現代化了的國人卻不可思議地伴隨著精神落寞和心靈虛空。此背景下,國學日盛。
西安孔廟,不僅僅是被重建,還要給其恢復內涵。趙力光說,孔廟恢復完整規模後,將適時舉行祭祀孔廟的儀式,教育後代,發揚國學,團結海內外中華兒女,為人類共同的精神遺產作新詮釋。
記者在悄然離開孔廟時,偶爾下意識地駐步回首凝眸,發現空曠的孔廟遺址院落里,寂然無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