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縣

襄汾縣

襄汾縣,隸屬於山西省臨汾市,位於山西省中南部。東臨浮山曲沃翼城,西傍鄉寧,南毗曲沃、侯馬新絳,北連臨汾。總面積1034平方公里。全縣常住人口46.09萬(2017年)。

襄汾縣下轄7鎮6鄉,境內有龍澍峪等景點。2010年,襄汾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15405萬元,比2009年增長17.0%。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襄汾縣
  • 外文名稱:Xiangfen Count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臨汾市
  • 下轄地區:7鎮6鄉
  • 政府駐地:新城鎮
  • 電話區號:0357
  • 郵政區碼:041500
  • 地理位置:山西臨汾
  • 面積:1034平方千米
  • 人口:46.09萬(2017年常住人口)
  • 方言:中原官話汾河片,又稱晉南話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龍澍峪
  • 機場:臨汾喬李民航機場
  • 火車站:襄汾站
  • 車牌代碼:晉L
  • 地區生產總值:117.17億元(2016年)
  • 戶籍人口:50.51萬(2016年)
  • 行政區劃代碼:141023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水資源,礦藏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醫療衛生,教育事業,基礎設施,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名優特產,風景名勝,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襄汾,取襄陵、汾城二縣首字為名。襄陵以晉襄公陵而得名。汾城系古晉國都,因汾河流經得名。

歷史沿革

秦於今縣城北8千米古城村置襄陵縣,屬河東郡。
西漢於今縣城西南28千米晉城村別置臨汾縣,亦屬河東郡。
三國魏屬平陽郡。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析臨汾縣地於今縣城西北10千米古城村北置泰平縣,不久臨汾縣廢入,屬平陽郡。太和十一年(487)復置臨汾縣。
北齊廢襄陵、臨汾2縣。
北周改泰平縣為太平縣,禽昌縣治自今堯都區境徙古城村。
隋開皇三年(583)2縣改屬晉州,十年屬絳州。大業二年(606)改禽昌縣為襄陵縣,屬臨汾郡;太平縣治徙今縣城西北5千米古縣村。義寧年間2縣屬平陽郡。
唐武德元年(618)太平縣徙治今古城村,貞觀七年(633)又徙治今縣城西南18千米汾城鎮。元和十四年(819)襄陵縣徙治今縣城西北15千米古襄陵村,屬晉州;太平縣屬絳州。
宋天聖元年(1023)襄陵縣徙治今縣城西北18千米襄陵鎮。
民國初年改太平縣為汾城縣,與襄陵縣俱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1949年屬臨汾專區。
1950年襄陵縣徙治趙曲鎮。
1954年2縣合併為襄汾縣,縣政府駐史村鎮,屬晉南專區。
1958年撤縣,分別劃入侯馬市、臨汾縣。
1961年復置。
1967年屬晉南地區。
1970年屬臨汾地區。
2000年屬地級臨汾市。

行政區劃

截止2007年,襄汾縣轄7個鎮、6個鄉,349個行政村:新城鎮趙康鎮汾城鎮南賈鎮古城鎮襄陵鎮鄧莊鎮陶寺鄉永固鄉景毛鄉西賈鄉南辛店鄉大鄧鄉。縣人民政府駐新城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襄汾縣位於山西省中南部,東臨浮山、翼城,西傍鄉寧,南毗曲沃侯馬新絳,北連堯都區。介於東經111°06′~111°40′,北緯35°40′~36°03′之間。南北39.3公里,東西62.5公里,總面積1034平方公里。
襄汾縣

地形地貌

襄汾縣地勢東西高而中間低。東有塔兒山,屬太行山脈,海拔1493米,是全縣最高峰;西靠呂梁山麓,中間汾河由北而南縱貫其中。東西山麓逐漸向汾河谷地傾斜,形成東西高、中間低的槽狀形態。河谷最低的永固鄉西吉村海拔391米,山地最高的塔兒山,海拔1495.4米,高差1104.4米。除山腳、河谷外,一般地面高差不大,平地占全縣總面積70%以上,基本屬於平川地區。汾河兩岸地形平坦,為臨汾盆地的組成部分,海拔 500至600米。
襄汾縣襄汾縣

氣候

襄汾縣屬於溫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1.5度,一月-4.5度,七月26度,年降雨量550毫米左右,無霜期185天。

自然資源

水資源

襄汾縣水資源總量為18201萬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7463.5萬立方米,全縣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6。

礦藏資源

截止2007年,襄汾縣發現礦產16種,包括:煤、石膏、大理石、石灰岩、白雲岩、麥飯石、膨潤土、重晶石、花崗岩、地熱水、鐵、金、銀、銅、鉛、鋅,其中:煤、鐵、金、石膏、石灰岩5種儲量豐富,為主要礦產。查明礦產地20處,其中煤1處,石膏2處,金3處,銅2處,鐵11處,熔劑灰岩1處。

人口民族

人口

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襄汾縣總人口有44.26萬人。

民族

襄汾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等。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襄汾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15405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09年增長17.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2205萬元,比2009年增長20.1%;第二產業增加值680657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17.8%;第三產業增加值252543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13.3%。三次產業在經濟總量中所占份額分別為8.1%、67.0%、24.9%。

第一產業

2010年,全縣糧食總產量378985噸,比2009年增加89733噸,同比增長23.7%。其中:夏糧產量179277.5噸,比2009年增加14240噸,同比增長8%。秋糧產量199709噸,比2009年增產75495噸。全年棉花產量1320噸,比2009年減少996噸;油料產量3106噸,比2009年減產301噸;蔬菜產量108021噸,比2009年增加21622噸;水果產量68195噸,比2009年增產20792噸。肉類總產量14857噸,比2009年增長2.97%;牛奶產量776噸,比2009年增長26%;禽蛋產量8058噸,比2009年增長2%。2010年末,大牲畜存欄9491頭;生豬存欄217953頭;羊存欄17384隻。

第二產業

2010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605295萬元,比2009年增加159800萬元,增長26%。從經濟類型看,股份制企業完成增加值570092萬元,比2009年增長26%,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加值10066萬元,增長51%,其他經濟類型企業25136萬元,比2009年增長28%。建築業完成增加值42675萬元,與2009年同期相比增長46.9%。

第三產業

2010年,郵政業務收入完成3114.08萬元,新聯通業務收入完成4339.73萬元,固定電話用戶47311戶,通電話村348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758009萬元,比2010年年初增加108901萬元,增長16.8%,其中:企業存款餘額66187萬元,比年初增加10304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627495萬元,比年初增加92264萬元,增長17.2%。

交通運輸

襄汾縣南同蒲鐵路、汾河、大運高速公路縱貫全境,霍侯、臨夏線等國、省道與縣、鄉公路銜接交織。2010年,襄汾縣完成臨時汽車客運站5000平米的場地硬化任務,完成投資35萬元;完成臨襄線小郭村段0.6公里的路面翻修工程,完成投資107萬元;完成臨襄線共青團橋下翻修工程,完成投資45萬元;完成了17條61.2公里的村通公路建設,完成投資1540萬元;新增公路通車裡程20公里。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2010年,全縣348個村衛生室中,已有310個衛生室達標,達標率89%。河西新院建設用地150畝,總建築面積67800平方米,設定床位500張,概算投資2.8億多元,按照國家衛生部三級綜合醫院建設。醫技樓投資2800萬元,醫技樓工程竣工,門診樓,住院樓設計方案完成。

教育事業

2010年,全縣農村國小由200所調整為139所。第一幼稚園完成搬遷;襄汾一小的教學樓投入使用;實驗高中、職教中心、襄汾二中的樓房投入使用;襄汾三小的6個單體建築的主體工程完工,4個單體建築的裝修也已完成。

基礎設施

2010年,襄汾縣由住建局承建的4.2公里一次管網工程和縣委、亞太兩個換熱站已全部完工,供熱能力達40萬平米,實際供熱面積達12萬平米,自來水公司實現供水150萬噸,完成收入190萬元,占全年收入的90%,供水普及率達100%。煤氣工程日供氣能力達到18萬立方米,共有居民用戶9000戶,燃氣普及率達82%。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蒲劇
襄汾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之一蒲劇的故鄉,是蒲劇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清末民初,襄汾境內先後有永勝班、得勝班、鄧莊娃娃班、萬金班、福盛班以及牛席娃娃班等八個大戲班和娃娃班。解放以後,由襄陵、汾城兩縣政府先後組成“襄陵民主蒲劇團”、“汾城光明蒲劇團”、“襄汾蒲劇團”以及大柴、中景村的業餘民間劇團。著名演員有襄汾人楊虎山、席留根、任全柱、李小旦等。
《七十二呆》
由劉潤恩同志經多年蒐集、整理、編寫的《七十二呆》故事。
太平版畫
襄汾木版年畫與臨汾的木版年畫世家姬家、徐家的版畫作品,都起源於宋末金初時期,歷代傳為精品,姬家生產的《四美圖》和徐家生產的《義勇武安王經》等金代珍貴版畫,於19071909年間先後被一個叫柯基洛夫的俄國人在現在我國西夏的里水古城,即甘肅省黑水城附近的一座古塔中發現竊走,藏於俄羅斯亞力山大三世博物館中,此畫解放後通過外交途徑從蘇聯複製回來,藏於丁村民俗博物館。

名優特產

襄陵蓮藕
襄陵蓮藕,它的根、莖、葉、花、果都有經濟價值。除了藕和蓮子供食用外,花粉、荷葉、蓮芯等都可以作菜餚或飲料及保健食品。藕中一般含澱粉10~20%,蛋白質1~2%。蓮子中的澱粉和蛋白質含量分別高達40~50%和19~22%,而且都含有多種維生素,可供生食、熟食、加工罐藏、製作蜜餞和藕粉等。
官灘棗
襄汾縣城關鎮官灘村的官灘棗栽培歷史已有500餘年,明清兩朝作為“貢品”上繳皇宮。官灘棗屬制乾品種。具有“紫紅油亮光澤好,皮薄肉厚核心小,肉質褐紅糖絲長,甘甜溢香品質高”的特點,單果重12-18克。

風景名勝

丁村遺址
丁村遺址,位於襄汾縣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臨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莊,長約十一公里,以發掘出中國歷史上舊石器時代的化石而聞名中外。
陶寺北兩周墓地群位於襄汾縣城東北約7公里處,占地總面積在24萬平方米左右,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400米。已在陶寺北墓地探出墓葬1283座、還有車馬坑5座,墓葬從早到晚由西北向東南排列,從兩周之際延續到戰國時期,綿延500年。
襄汾縣龍澍峪
襄汾縣龍澍峪位於襄汾縣縣城西北的呂梁山支脈姑射山中,占地約30平方公里,距縣城23公里。1991年至1999年,襄汾縣先後投資近千餘萬元,完成清理地基2600平方米,修復台階700個,修復山門、元代舞台、唐代華佗廟、千手佛殿、真武廟、三皇廟等;繪彩畫2500平方米,塑像250尊,架高壓電線4公里,修沙石路4.5公里。
襄汾縣
襄汾縣普淨寺
“普淨寺”位於山西省襄汾縣西南35公里的史威村,屬趙康鎮轄區。整個寺區占地5624平方米。
觀象台
觀象台位於陶寺鄉東坡溝村西北方向1華里的地方,在陶寺中期大城東南的一個小城內,距陶寺兩公里,平面呈半圓方形,面積約1400平方米。

著名人物

姬緡
春秋晉國國君。哀侯光弟,繼小子侯而立。前704-前679年在位。
鄭光祖
字德輝,是元代著名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其作品在民間廣為流傳。
毛文龍
(1576-1629年)字振南,明代著名軍事家,民族英雄,抵抗後金的名將。祖籍山西省平陽府太平縣(今山西臨汾市襄汾縣),出生於杭州。
趙盾
春秋晉人,謚宣孟,又稱趙宣子。趙盾仕晉襄、靈、成三世,屢有政績,孔子稱為“良大夫”。今襄汾縣趙康鎮有其墓及祠廟。
張著
字仲明,號蒙溪,元初襄陵張相村人。至元二十九年(1292)病故於寓所,終年69歲。有《蒙溪集》12卷、《詩學淵源》20卷、《春秋隱括》3卷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