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陵鎮

襄陵鎮

山西省襄汾縣下轄鎮,原為襄陵縣,後撤縣改鎮,襄陵鎮位於縣城西北 25公里處,由原襄陵鎮與浪泉鄉合併而成,東臨汾河與鄧莊鎮相望,西依姑射山與鄉寧縣相連,南與南辛店毗鄰,北同堯都區金殿鎮接壤。全鎮共有 29個行政村,面積69.2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40970畝,總人口 41276人。全鎮地勢西高東低,地上地下水資源極為豐富,境內河渠縱橫,七一渠、躍進渠穿鎮而過,大部分土地可自流灌溉,土壤肥沃,林茂糧豐,素有“金襄陵”之美稱。

全鎮境域面積69.2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0970畝,共有29個行政村,居民共10379戶,總人口40583人(2017),最大的黃崖村2832人,最小的向陽村500人。截止2009年底,全鎮 工業生產總值完成 9億多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 5300元。

襄陵鎮以前以生鐵、鑄造加工業為主,擁有大小鐵廠數十家,還有西山附近的石膏石開採、木材加工,以及一些養殖業。現在由於政府限制,大部分鐵廠都已經關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襄陵鎮
  • 外文名稱:Xiang Ling Town
  • 別名:襄陵、襄陵縣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 山西省 臨汾市 襄汾縣
  • 下轄地區:南街村、浪泉村等29個行政村
  • 政府駐地:南街村
  • 電話區號:0357
  • 郵政區碼:041504
  • 地理位置:襄汾縣西北部,毗鄰堯都區金殿鎮
  • 面積:69.26平方公里 
  • 人口:40583人(2017) 
  • 方言:中原官話汾渭片汾涑小片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晉襄公墓,龍澍峪,襄陵鐘鼓樓,晉橋
  • 機場:臨汾喬李民航機場
  • 火車站:襄汾站,襄汾西站
  • 車牌代碼:晉L
建置沿革,歷史資料,行政區劃,農業方面,林業方面,工業方面,旅遊產業,產業調整,小康建設,歷史名人,鄭光祖,賈充,盧鳳翔,史成娃,賈南風,地理位置,

建置沿革

襄陵為平陽次邑,密邇堯天,依切舜日,四表上下,格被獨先。
根據《襄陵縣誌》和《襄汾縣志》記載:
襄陵縣,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建縣,以晉襄公陵墓命名,故名襄陵。屬河東郡
新朝王莽(公元9年)改名乾昌,東漢(公元25年)復名襄陵,仍屬河東郡。
三國時(公元220年),縣入曹魏,屬平陽郡
西晉(公元266年),仍屬平陽郡。
十六國時(公元304——385年),前趙劉淵於308年建都平陽(今堯都區金殿鎮),縣屬之,並將浮山地劃入襄陵縣。之後,相繼入冉魏、前燕、前秦、西燕、後燕,386年入北魏,均屬平陽郡
北魏道武帝天賜元年(公元404年)將今浮山地另置葛城縣。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將襄陵併入擒昌縣。
北周孝閔帝元年(公元557年)擒昌縣治移於襄陵古城,將郭城縣(葛城縣)劃入。
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擒昌縣為襄陵縣,屬臨汾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將郭城縣又從襄陵分出,置浮山縣。
五代時(公元907年),縣入後粱,屬建寧軍;入後唐,屬建雄軍;入後晉先屬絳州,後屬河中府。
北宋(公元960年),縣屬建雄軍,後復屬晉州。
北宋神宗熙寧間(公元1064年),鄉寧縣北部來屬。(鄉寧縣南部劃歸太平縣)。
金(公元1115年),縣屬平陽府,鄉寧縣北部,從襄陵縣分出。
元(公元1279年)先屬平陽路,後屬晉寧路。
明(公元1368年)屬平陽府。
清(公元1644年)初屬平陽府,繼屬絳州,後又屬平陽府。
辛亥革命後,先屬河東道,1919年後屬山西省。
抗日戰爭時期,襄陵和臨汾的汾西地區成立過臨襄縣,汾東地區成立過汾陵縣;汾東東南部和曲沃縣、汾城縣的部分地區成立過曲襄汾縣。
1948年,汾東地區復歸襄陵縣。
1954年9月,襄陵和汾城(曾用名臨汾、泰平、太平)兩縣合併為襄汾縣。
1959年1月,襄汾縣制撤銷,原襄陵縣劃入臨汾縣,原汾城縣劃入侯馬市。
1961年7月,原襄陵縣從臨汾縣劃出,原汾城縣從侯馬市劃出,又復設襄汾縣。
襄陵縣從公元前206年建縣,到公元1954年撤銷與汾城縣並縣為襄汾縣,歷經2160年。
期間曾用名乾昌縣16年,用名擒昌縣50年。
襄陵縣城有4處,西漢初縣城設於古城莊,歷時近800餘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縣治移至宿水店(古襄陵),歷時405年。北宋仁宗天聖元年(公元1023年)縣治移於晉橋店(襄陵鎮),歷時929年。1952年4月,縣治移於趙曲村,歷時2年多。
人們常說,襄陵縣管得寬,東有浮山縣,西至黃河岸。
明末清初,襄陵分御英鄉、湖波鄉、安澤鄉、吉方鄉等四鄉;城關鎮、南辛店鎮、京安鎮、趙曲鎮、鄧莊鎮等五鎮;通城裡、齊薛雙里、泉柴許里、······共二十九里;157個村莊。
1936年,襄陵縣分為三個區,21個編村。第一區有城關、齊村、薛村、燕村、東柴編村;第二區有令伯、鄧莊、大鄧、安李、陶寺、東張、盤道、夏梁、趙曲編村;第三區有北靳、福壽、京安、上北戍、南辛店、西徐、崔村編村。
1953年,襄陵縣分為襄陵、東柴、浪泉、四柱、許留、溫泉、賈莊、鄢里、趙曲、城南、夏梁、陶寺、安李、盤道、青楊、張崇、鄧莊、北梁、東侯、南梁、大鄧、上西梁、龍王廟、裴家莊、安樂莊、南辛店、東徐、北關、京安、賈朱、司馬、大陳等32個鄉。在劃鄉中,高村劃歸浮山縣,東亢村劃歸臨汾縣,張家灣劃歸曲沃縣
襄陵鎮襄陵鎮

歷史資料

《統典卷第178卷》
1、
古冀州下今置郡府十九縣一百三
河東蒲八縣河東桑泉猗氏安邑解虞鄉寶鼎永樂
絳郡絳十一縣正平曲沃翼城絳聞喜垣夏龍門稷山萬泉太平
平陽晉九縣臨汾襄陵霍邑冀氏汾西洪洞神山趙城岳陽
高平澤六縣晉城陵川沁水端氏高平陽城
上黨潞十縣上黨長子潞城壺關銅鞮武鄉屯留黎城涉襄垣
樂平儀四縣遼山榆社和順平城
陽城沁三縣沁源和川綿上
(太)[大]寧隰六縣隰川(太)[大]寧石樓永和溫泉蒲
文城慈五縣吉昌仵城文城呂香昌寧
西河汾五縣隰城介休靈石孝義平遙
太原並十三縣太原晉陽文水陽曲樂平清源太谷祁
揄次孟壽陽廣陽交城
昌化石五縣離石定胡平夷臨泉方山
樓煩嵐四縣宜芳合河靜樂嵐谷
雁門代五縣雁門五台繁畤崞唐林
定襄忻二縣秀容定襄
安邊蔚三縣靈丘飛狐安邊
馬邑朔二縣善陽馬邑
雲中雲一縣雲中
2、
襄陵漢舊縣。有趙襄子墓。又有晉襄公之陵,因以為名。後魏擒赫連昌,又分此縣置擒昌縣。
《浮山縣誌》
浮山縣自唐虞至閭屬冀州,即平陽府。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屬河東郡。漢屬襄陵。三國、晉屬平陽郡。北魏改平陽郡為唐州,後又改稱晉州,縣屬之。北齊、後周屬擒昌縣。後周置郭城縣縣屬之,仍歸晉州。隨初改平陽郡為平河郡,未久即廢,大業初改置臨汾郡,後復稱平陽郡,屬冀州,本縣歸屬平陽郡。唐武德二年(619)析襄陵置浮山縣;三年改名神山縣,屬晉州。五代、宋均稱神山縣,宋屬平陽府。金大定七年(1167)復名浮山縣。興定四年(1220)改名忠孝縣。元大德九年(1350)復稱浮山縣,屬晉寧路。明洪武辛未(1391)改晉寧路為平陽府,縣隸之,全縣劃為3鄉7坊8里。清仍屬平陽府,全縣劃為4路8里4所432村。民國初屬河東道,16年(1927)廢道,屬省。
堯都區縣底村的一位作者
漢襄陵城西漢初置襄陵縣於此,屬河東郡,經200多年,至王莽新朝,改名為乾昌縣。漢末農民起義,經過戰亂,到東漢初將縣治南徙於古城莊,這裡廢縣留下乾昌的名字,簡稱干城或乾城。
禽昌城後魏太武帝神顴年(428年),魏禽獲夏主赫連昌於甘肅的安定(陘川),太武帝拓跋燾為了炫耀武功,威懾百姓,於是廣築禽昌城,又析平陽置禽昌郡於北屈(吉縣)。後改郡為縣,徙治於楊縣(洪洞),經過約80年,析襄陵置禽昌縣,徙治禽昌城(喬李),到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又廢襄陵入禽昌。周平齊(577年)因縣治偏北,從禽昌城徙治於廢襄陵故城(縣底)。隋大業二年(600年)廢禽昌恢復襄陵縣舊名,將縣治南徙於古城莊。此城歸禽昌約百餘年,禽昌縣治此城約三十年。臥虎山下一帶地方直至金朝時仍屬襄陵縣。《金史·地理志》:襄陵縣有浮山、汾水、囑水。臥虎山為浮山西北一個山岡,上述襄陵縣轄域有浮山,說明臥虎山周圍一帶仍屬襄陵縣轄域。可能到金元之際,金朝在將臨汾河西區劃為平水縣時,將臥虎山一帶地方劃歸臨汾的。這一段真實的歷史,按理應該寫入有關縣誌之中。
《山西通志》卷十八
襄陵縣有“巢溪”,在縣東南三十里,一名洗耳河,一名頴水,相傳巢父洗耳處。有“丹朱泉”,在縣西南十里景村,相傳丹朱插劍得泉。有“娥英泉”,在縣西南十里薛村里,東入汾。相傳娥皇、女英游此。有“平水”,在縣西北十五里平山下,一名晉水。並且還有一條河亦名“晉水”,在縣城屏霍門外,源出姑射山,東流入於汾河。有“九箕山”,在縣東十三里,東北接霍山之麓,高二里,盤踞三十里有奇,南北袤十里,東西廣二十五里,狀類箕,南向者九,故名。相傳許由居此,下有“洗耳泉”、“棄瓢池”遺址。有“英山”,在縣西二十五里圏頭村,西望婁山,南連天石,上有娥皇、女英祠,故山以英名。堯讓許由,而許由洗耳,這是堯理天下的鼎盛時期,也不是封丹朱之時;重要的是這裡也無世傳的與“丹”有聯繫的地名。
《平陽府志》
《禹貢》冀州地,即堯舜之都,所謂平陽也《世紀》云:其地在平水(今龍子祠泉水)之陽而名。春秋屬晉。戰國屬魏。秦為河東郡地。兩漢因之。三國魏始置平陽郡。晉因之。永嘉三年,劉淵字元海僭號,建都於此。其後石趙慕容燕及苻、姚之徒,相繼有其地。後魏亦為平陽郡,兼置東雍州。太和中罷。孝昌中,改置唐州。建義元年,又改晉州魏收《志》:真君四年,置東雍州。太和十八年罷。孝昌中置唐州,建義初改晉州,後又置總管府於此。東魏、北齊皆為重鎮。後周亦曰晉州。隋初改平陽郡為平河郡以陽與楊同音也,三年廢郡,而州如故。煬帝改州為臨汾郡。義寧二年,復曰平陽郡。唐武德元年,復曰晉州。天寶初,亦曰平陽郡。乾元初復故。五代梁置定昌軍節度開平三年,分護國節度置,兼領絳、沁二州,尋又改為建寧軍。後唐同光元年,曰建雄軍。宋仍為晉州亦曰平陽郡建雄軍節度。政和六年,升為平陽府。金因之河東南路置於此。元曰平陽路。大德九年,改為晉寧路。明初復曰平陽府,領州六、縣二十八。

行政區劃

襄陵鎮下轄行政村
東街村
南街村
西街村
北街村
許留村
南柴村
北太柴村
南太柴村
黃崖村
景村
西陽村
雙鳧村
胡村
薛村
井頭村
齊村
四柱村
浪泉村
向陽村
屯南村
屯大村
鞏固村
西院村
東院村
中興村
中和莊村
李村
河北村

農業方面

襄陵鎮按照“抓根本,重調產”的基本思路,在狠 抓糧食生產的同時,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特色農業生態基地建設上,狠抓黃崖大棚西紅柿示範基地建設,且新增了薛村農業基地,為大棚戶調地、修路、提供資金和技術服務,又新增溫室大棚170餘棚,面積達300餘畝,同時成立了“黃崖大棚西紅柿專業合作社”,註冊了“龍澍峪”品牌,為提高黃崖大棚西紅柿的市場競爭力奠定了基礎。同時引導農戶連片發展養殖業。全鎮有規模養豬場21個,生豬存欄3.1萬頭,其中07年新建標準化養豬場6個,有規模養雞場9個,蛋雞存欄2404萬隻,養兔場7個,養狐場2個,新建標準化屠宰場1個。

林業方面

根據鎮地下水資源豐富,適宜種植樹木的特點,襄陵鎮積極引導農民栽植速生高產林木品種,全鎮已形成片林、間作林、山坡林、閒地林、“四旁林”(路旁、樹旁、溝旁、房前屋後)為主的栽植格局,完成了高速路、臨夏線、循環路寬林帶、環村林帶、“三院綠”、企業綠化等綠化工程。

工業方面

對現有的鑄造企業控制發展數量,採取橫向聯合的方式,走集團化經營之路;產品結構上,大力支持和鼓勵企業與科研單位聯合,開發多種產品;發展原料與加工一體化大型生產企業,改造合併現有的粉廠、板廠和礦山企業,形成集石膏礦、石膏粉、石膏板生產三位一體的大型建材企業和集石灰岩、石灰、專用石灰產品生產兩位一體的大型石灰生產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引導發展環保型、高科技型新興產業。

旅遊產業

襄陵人傑地靈,風光秀麗,名勝古蹟遍及全境,襄陵縣曾列有五大景觀:“十里荷香”、“晉橋梅月”、“汾流晚渡”、“平水拖蘭”、“龍斗雙闕”。東柴坡垣有晉襄公墓、許留村有“許褚墓”、襄陵城中有城隍廟“鐘鼓樓”、城東南角有“文鋒塔”、城北屏霍門外有“晉橋”、北街國小有300多年歷史的珍稀樹種“銀杏樹”、西街有《關帝廟》,姑射山腳下一帶尚有“娥皇泉”、“娥英泉”、“九色泉”,更有龍澍峪古建築群風景區。
襄陵鎮黨委、鎮政府結合全鎮實際,將“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經濟強鎮”的目標同開展“一舉四愛”、“創業在襄汾”主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引導全鎮人民把思想統一到“高舉旗幟、愛我襄汾、愛崗敬業、愛民為民、愛的奉獻”上來,鼓勵農民創家業,激發企業家創新業,引導能人創企業,要求幹部創事業,帶領全鎮人民在“創業在襄汾”活動中體現人生價值,構建和諧新襄陵。

產業調整

二OO二年之前,我鎮農業主要以單一的種植糧食為主,工業以上小冶煉、小型石膏粉廠為主,襄陵人民依靠黨的富民政策,憑著腦子活,善經營,會管理,依託特有的區位優勢及石膏資源優勢,按照縣委、縣政府確立的“五大突破,二十項任務”和建設輕型建材工業園區的戰略目標,農業上,走種草養畜一體化之路,新建規模養殖場13個,其中百頭養牛場5個,3000隻養羊場2個,萬隻獺兔場一個,千隻養雞場5個,建成了井頭、齊村、東街、李村、屯大百頭養殖區。實施林業富民工程,完成了臨夏線、高速路、園區路、開發路、循環路通道綠化工程,完成了黃崖村1000畝退耕還林工程,500畝棗糧間作工程,景村1000畝天然林保護工程。與此同時,建立木材交易市場8個,建立木材加工企業3個,有利地消化了樹林,提升了林木經濟效益。以薛村以及黃崖村為重點,大力發展了大棚蔬菜,全鎮共發展大棚400餘個,種植露地菜300餘畝,極大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工業上,東以臨夏線沿線為主,重點發展冶煉、鑄造業,共有大型冶煉企業10座,全部為100m3以上煉鐵爐,暖氣片廠2個,鑄造企業8個,注重發展循環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變廢為寶,建水泥廠1個,煤氣發電廠3個,水渣磚廠15個,有效地消化了廢氣、廢渣,淨化了環境。與浙江杭州聯營的年產60萬噸水泥項目已完成地基勘探、工藝設計、設備選型等工作,建設資金已經到位,正準備開工建設。西以西陽村宏森裝飾建材公司為軸心,大力發展為石膏板為主的石膏建材產品,園區內目前共有大型石膏板廠10個,石膏粉廠56個,產品有石膏粉、高強石膏粉、石膏板、礦棉板、鉑鎂板、石棉瓦、地板磚,形成了從上到下,從屋內到屋外,品種繁多,種類齊全的裝飾系列產品。同時引進投資建成純淨水工程項目,改變了襄陵鎮只有重工業無輕工業的歷史。截止去年年底,上交國家稅金2000餘萬元,經濟、社會得到長足發展。

小康建設

撤併鄉鎮以來,我們按照“一年起好步,二年打基礎,三年上檔次”的工作思路,以整治村容村貌為重點,開展了“五清、三建、三比”活動,掀起了農村小康村建設高潮,二OO二年,我們投資300餘萬元,先後開通了園區路、開發路、環城路,整修了循環路,全鎮形成了“三縱八橫”的交通網路,同時硬化街道800餘條90000餘米,新修排水溝10萬餘米,整體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二OO三年,我們以消滅髒亂差為重點,著力解決垃圾亂堆亂放,茅廁亂建,交通要道、村內街道工程。特別是抓住非典機遇,大力開展了愛國衛生運動,家家講衛生,人人抓衛生,各村先後建立了村規民約、衛生制度、劃分了現任區,確定了現任人,固定了垃圾點,建立了垃圾場,形成了人人自覺講衛生,個個自覺守制度的良好氛圍。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安路燈、建文明廁所、修燈光球場的目標,全鎮共有13個村安裝路燈,南柴、李村、薛村修建衛生廁所500餘戶,屯大李村、南街修建了燈光球場,如今襄陵是男人進廠上班,女人在家養兔,白天勞動,晚上到體閒中心,燈光球場、網咖、老年活動中心消閒享受,實現了有勞有逸,幸福健康生活。
在村容村貌強化、提升檔次的同時,我們始終把教育工作作為小康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抓緊抓實抓出了成效,在投資527萬元完成危房改造、擴建新校舍508間8127平方米,實現襄陵、東院、星光三校合併的基礎上,圍繞“四化”學校建設,投資25萬元對2所國中、6年國小84個教學班配置了“四機一幕”;還累計投資150餘萬元,建計算機教室8個,購電腦250台;同時還投資18萬餘元,硬化校園路面4600平方米,粉刷牆壁57800平方米,刷寫永久性標語580餘條,綠化面積達50000餘平方米,四化學校建設位居全縣前列。

歷史名人

鄭光祖

字德輝,是元代著名雜劇家和散曲家,最著名的著作為《倩女離魂》,與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齊名,號稱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作品在民間廣為流傳。
襄陵鎮
有關鄭光祖的生平事跡沒有留下多少記載,從鐘嗣成《錄鬼簿》中,我們知道他早年習儒為業,後來補授杭州路為吏,因而南居。他“為人方直”,不善與官場人物相交往,因此,官場諸公很瞧不起他。可以想見,他的官場生活是很艱難的。杭州的美麗風景,和那裡的伶人歌女,不斷地觸發著他的感情,他本來頗具文學才情,使他開始了雜劇創作。
據文學戲劇界的學者考證,鄭光祖一生寫過18種雜劇劇本,全部保留至今的,有《迷青瑣倩女離魂》、《芻梅香騙翰林風月》、《醉思鄉王粲登樓》、《輔成王周公懾政》、《虎牢關三戰呂布》等。

賈充

字公閭(217年-282年),魏晉時平陽郡襄陵(今山西襄汾)人,是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勛,魏豫州刺史逵(賈逵)子。太和中襲爵陽里亭侯,拜尚書郎,後累遷黃門侍郎、汲郡典農中郎將,參大將軍軍事,轉右長史,以從征諸葛誕功進爵宣陽鄉侯,遷廷尉,轉中護軍,弒高貴鄉公。及陳留王即位,進封安陽鄉侯,加散騎常侍。晉國建,封臨沂侯。武帝即王位,拜衛將軍、儀同三司、給事中,改封臨潁侯。及受禪,轉車騎將軍、散騎常侍、尚書僕射,更封魯郡公,尋代裴秀為尚書令,改侍中,出為使持節、都督秦涼二州諸軍事。不行,遷司空,尋轉太尉,行太子太保、錄尚書事。鹹寧末,為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伐吳。吳平,增邑八千戶。太康三年卒,追贈太宰,禮官議謚曰荒,不納,謚曰武。有集五卷。

盧鳳翔

字瑞庭(1872-1930),祖居襄陵鎮東街,1921年遷居北街,世代務農。父早喪,家境貧窮,14歲起以販賣草帽為生。25歲時到湖北老河口商店學徒,人稱“老相公”。初任炊事,後隨莊客到陝南山區收漆。他拜漆農為師勤懇學習,在辨漆技術上總結出;望(望顏色)、嗅(嗅氣味)、煎(煎雜質)、試(試成份)、踢(踢桶聽音)的五字要領。對配料熬漆,收藏管理有獨到之長。後自立門戶經營漆業。先在老河口開設瑞源長漆店,經10年經營增設了瑞源漆店、瑞源錢莊、瑞源貨棧,並在南京建起了晉大昌,無錫建立益源昌,安康建立益壽祥等商行7處,貨運發展到上海、福州、廣州、天津、大連、煙臺等地。貨棧分號辦理信託、購銷、貨運、轉匯業務,盧號各地店莊年盈利達20萬元之多,成為知名一時的大企業家。
盧鳳翔經商致富後,積極贊助公益事業。1921年山西義賑,盧在江南募洋800元,自捐100元,山西賑務處授給他五等銀色獎章1枚,襄陵縣知事李世佑以大總統題褒“見義勇為”匾額旌其門。山西興修水利時,捐洋800元,省財政廳賜予“行道有福”匾額。1922年,襄陵發展蠶桑事業、邀士紳、富戶募捐,鳳翔熱情支持,帶頭捐洋500元,縣長題贈“里黨觀型”,立碑門側,褒其義行。盧先後對重修晉橋、北閣、戲台、鎮汾樓以及為東街朝山會添置傘旗、鑼鼓等公益事業共捐款6000餘元。
在老河口投資修建“太平池”1座,籌建了育嬰堂、貧民收容所、貧民國小等設施,並給老殘病疾貧民發衣米,民眾稱為“大善人”。一貧苦青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學,無力攻讀,盧3年資助學費200餘元。
晚年回鄉後,更是樂善好施,某次,有一乞者上門討食,盧給白饃1個,次日復來,盧子春康厭其奢求,盧作書訓道:“應憐乞者苦,不能責反覆,想咱當日貧,亦曾靠憐撫。”某年春節,遇一貧婦分娩於城西古廟,求告無門。盧命送去年糕1籃、小米10斤,銅錢10貫。1926年,周濟本鄉貧苦學生銀幣100元,使其不致廢學。盧家業百萬,不吝施捨,自己卻僅住普通房宅一所。58歲病逝。

史成娃

又名仰端(1870-1930),襄陵鎮人。自幼喜愛木偶藝術,與浮山縣悶娃,曲沃縣車娃,被譽為木偶“三娃”,而成娃則居“三娃”之首,名重晉南。
成娃把戲劇演員的舞台動作,通過木偶活動 惟妙惟肖地表演出來,如踢飛腳、甩袖子、吹鬍須、甩馬鞭、 撩袍抖袖等,都形象逼真。他的拿手戲有《斬子》、《釘缸》、《出慶陽》、《五雷陣》等。1924年陰曆七月二十日曲沃縣城關有30多個木偶戲班參台演出,成娃以高超技藝,博得台下陣陣彩聲。成娃藝高名大,但樂與人交,浮山、曲沃等縣的木偶藝人,聞名拜訪者很多。
成娃從事木偶戲生涯40餘年,精益求精,不斷創新,使木偶戲這朵奇花,在藝苑中大放光彩。60歲逝世,殯葬之日木偶戲界參與送殯者達200多人。

賈南風

生於三國魏高貴鄉公甘露元年( 256年)。卒於晉惠帝永康元年( 300年),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人,是西晉開國元老賈充之女,晉惠帝司馬衷之妻,又稱惠賈皇后。

地理位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