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飾派藝術

裝飾派藝術

一種建築藝術風格,誕生於兩次世界大戰間的20世紀20年代,正是一個充滿機械動力感與世紀新精神的時代。期間,美國的城市與工業發展特別顯示了新世紀對機械文明的崇拜與樂觀的形態;當歐陸還在努力修復其在大戰中受損的古老建築之時,美國各大城市在工商業刺激下,已積極地開始大興土木,摩天大樓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裝飾派藝術
  • 外文名:Art Deco
  • 地址:美國東部紐約地區
  • 時間:1925-1940年
起源,特點,代表,地位,

起源

特別是美國東部紐約地區以及中西部五大湖地區,受商業熱潮及機械文明的影響,漸漸擺脫十九世紀末新古典主義風潮的包袱,走向現代化的道路,發展出一種介於古典與現代之間的建築折衷風格,後人引用了1925年巴黎藝術裝飾工藝展的名稱,將這段時期的風格形式命名為裝飾派藝術風格(Art Deco,1925-1940)。
裝飾派藝術

特點

Art Deco建築重視幾何塊體、重複線條,以及曲折線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融合了立體派表現主義未來派,以及構成主義等當代藝術的特色,更強烈地受到世紀初社會時代的影響;包括了工業文化所興起的機械美學,以較機械式的、幾何的、純的線條來表現,如扇形輻射狀的太陽光、齒輪或流線型線條、對稱簡潔的幾何構圖等等,並以明亮且對比的顏色來彩繪,例如亮麗的紅色、嬌嫩的粉紅色、電器類的藍色、警報器的黃色,到探戈的橘色、及帶有金屬味的金色、銀白色以及古銅色等等,都成為Art Deco最鮮明的特色。同時,隨著歐美帝國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遠東中東希臘羅馬埃及與瑪雅等古老文化的物品或圖騰,也都成了Art Deco裝飾的素材來源,如埃及古墓的陪葬品、東方圖騰、希臘建築的古典柱式等等。

代表

其中最典型Art Deco的建築是美國紐約曼哈頓的克萊斯勒大廈(Chrysler Building)與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20年代末期建造的紐約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尖頂以材鑄造,建築外觀則以簡單俐落的線條裝飾,並逐漸往頂端漸縮至塔尖的亮麗造型,在當時深受大眾喜愛,亦是紐約著名的地標之一。而比帝國大廈早1年完工的克萊斯勒大樓(Chrysler Building)更以不鏽鋼建材塑造出一種近乎浪漫的金屬尖塔,節節上升的尖塔是由重疊的數個圓弧拱組成,上面則以鋼材為框,構築出連續的三角窗,猶如一列列尖銳的鋸齒,整座金屬塔由27噸重的不鏽鋼製成,使得整棟大樓高達1046英尺,比巴黎艾菲爾鐵塔還高。雖然帝國大廈的高度很快地便凌駕克萊斯勒大廈,但這棟由建築師範艾侖(Van Alen)所設計的金屬頂摩天大樓,卻被公認為是20年代曲折線條裝飾派建築的極致作品。

地位

與其說是現代藝術上的〞運動〞,不如說是現代設計上的〞運動〞。出現於20年代的法國,屬法國風格,不過在30年代一方面與美國英國風格混合, 另一方面也在美國、英國風行。藝術裝飾派的字源為1925年的〞巴黎藝術裝飾與工業展 〞,當時的語意為〞最豪華〞的意思。這運動的起源大概可追溯到現代美術運動中的立 體派、野獸派也同時受到俄國芭蕾舞非洲藝術、埃及藝術的影響。藝術裝飾派可以說 影響了許許多多前現代的設計師,如霍夫曼(Hoffmann,J)、萊特(Wright,H)、阿道 路斯(Loos,A)等人的作品。藝術裝飾派並非只是追求豪華,當時也開發了不少新的、 華麗感的便宜材料與作法(技法),只是特別受到現代主義的設計師強烈的攻擊罷了。 很奇怪的是到了60年代,又興起藝術裝飾派的復活,特別是擺明著與現代主義對抗的姿 態出現,這也多少開啟了〞後現代主義〞的序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