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拉特帝國

衛拉特帝國,在中國漢文史籍中,對衛拉特元朝稱為斡亦剌惕,明朝稱作瓦剌清朝又稱為額魯特或厄魯特)一般則稱之為衛拉特蒙古或西蒙古。它是蒙古民族的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衛拉特帝國
  • 元朝稱為:斡亦剌惕
  • 概述:是蒙古民族的組成部分
  • 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
版圖疆域,衛拉特帝國的地位,衛拉特帝國的興衰,

版圖疆域

衛拉特人最早居於葉尼塞河上游,以狩獵為生。十三世紀初歸附成吉思汗,改營畜牧。十五世紀中葉形成了強大的衛拉特聯盟,其首領也先汗(一四零七年至一四五四年)曾短期統一東西蒙古各部,建立衛拉特人統治的國家組織,勢力範圍東起興安嶺,西越阿爾泰山巴爾喀什湖蔥嶺,北起安卡拉河、貝加爾湖,南抵大漠,成為元朝滅亡(公元一三六八年)後中國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最後一股強大勢力,它對東方歷史產生過不可忽略的影響。
十六世紀以後,衛拉特聯盟活動重心移到大西北(今新疆地區)。聯盟中實力最強的準噶爾部,把其它部落統一了起來,建立強大政權,創製自己的文字,確定法律制度(衛拉特法典),改進放牧方法,經營農業種植和手工業,利用外國先進技術發展制絨業、金屬品製造業。當時準噶爾地區經濟繁榮,人口增長。

衛拉特帝國的地位

我國學術界認為,衛拉特史是蒙古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衛拉特歷史,對於今天開發建設大西北具有啟迪作用。
據了解,國際學術界早已矚目於衛拉特,把它視作蒙古學的一部分。蘇聯日本聯邦德國的專家曾先後出版發表探索衛拉特歷史之謎的專著和文章。

衛拉特帝國的興衰

一九七九年以來,我國學術界對衛拉特史的研究也蓬勃興起。七年來,內蒙古、新疆、甘肅青海黑龍江北京等地學者發表了三百餘篇論文和一批專著,如《論四衛拉特聯盟》《衛拉特歷史文獻》《準噶爾史略》《準噶爾的歷史與文物》以及有關衛拉特的史料摘編等書。
明朝人對西部蒙古的稱呼。元朝時稱斡亦剌,又作衛拉特或衛喇特。最初居住在八河地區(今葉尼塞河的八條支流地區)。人數眾多,有若干分支,各有自己的名稱。元時開始南下,定居於阿爾泰山麓至色楞格河下游的廣闊草原的西北部,並改狩獵經濟為畜牧經濟,兼營部分農業。瓦剌有四大部或四萬戶,簡稱“四”(蒙古語Dörben,都爾本)。其名稱各書記載不盡一致,其中包括許多古老的蒙古語部落和突厥語部落。
明初對韃靼用兵,使瓦剌首領猛哥帖木兒乘時而起。明成祖朱棣即皇帝位後,即派使臣告諭瓦剌部。永樂六年(1408)馬哈木等遣使向明朝貢馬請封。七年,其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受明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三王中馬哈木勢力最強。為爭奪蒙古汗位,瓦剌與韃靼部頻繁爭戰,勢力各有消長。八年,明成祖北征,韃靼勢衰,瓦剌乘機南下。十年,攻殺韃靼的本雅失里,進而南下攻明。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圖拉河)。翌年,馬哈木等貢馬謝罪。不久馬哈木死,傳子脫懽。宣德九年(1434),脫懽襲殺韃靼部的阿魯台,正統初又殺賢義、安樂兩王,統一蒙古帝國。他立元皇室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自為丞相。正統四年(1439)脫懽死,子也先嗣,稱太師淮王。至此,瓦剌勢力極盛。正統十四年,也先大舉攻明,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敗於土木堡,明英宗被俘(見土木堡之變),也先直犯京師,但被于謙所卻,只好與明講和,送還英宗。此後,也先與脫脫不花間的矛盾加劇。也先恃強,殺脫脫不花,自己取而代之,日益驕橫,景泰六年(1455)被殺。
也先死後,瓦剌部落分散,逐漸衰落,內部事態鮮為人所知。但對外則西侵謝米列契地,並沿錫爾河洗劫了塔什乾等城;向東爭奪哈密,一度攻入肅州城,以求開拓東西方通道。一部分瓦剌人則向青海、甘州等地陸續轉移。也先之後約一百五十年,哈剌忽喇興起。
哈剌忽喇與馬哈木、脫懽,也先祖孫一樣,亦出身於綽羅斯部。約與其同時,還有和碩特部首領拜巴噶斯。二人先後為瓦剌四部盟主。此時瓦剌的分布地在額爾齊斯河左岸低洼地帶,其牧場地可宜達伊賽克湖。清朝,瓦剌分為杜爾伯特、準噶爾(綽羅斯、厄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四部(見厄魯特蒙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