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漿黏度

血漿黏度(PV)約為全血黏度的1/8~1/4,是反映血液流動性的指標之一。血漿黏度的特點是不隨著切變率的變化而變化,不論在高或低切變率範圍內黏度值是一個常數。通常血漿黏度主要取決於某些高分子量的不對稱蛋白質分子的含量,包括纖維蛋白原、α2巨球蛋白、IgM、IgG等,也取決於機體內水分含量。血漿黏度增加導致血流不暢,甚至阻斷,可反映淤血存在。許多血漿蛋白異常的疾病都可以表現出明顯的高黏滯症狀,如巨球蛋白血症、多發性骨髓瘤、先天性高纖維蛋白原血症、某些膠原性疾病等。由於血漿中蛋白含量的異常升高,血漿黏度異常使血漿黏度明顯升高,進而使血液黏度升高。另外,血漿黏度異常血漿蛋白的增加也可以導致紅細胞的聚集,特別在低切變率時更為明顯,從而造成全血黏度的升高。

臨床意義,正常值參考範圍,

臨床意義

血漿黏度測定是血液流變學檢驗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血漿黏度越高,全血黏度也越高。廣泛用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休克、腫瘤、某些皮膚病及各種原因引起的球蛋白增多疾病的治療預後的檢查判斷。
增高:見於原發性高球蛋白血症,如巨球蛋白血症、多發性骨髓瘤;繼發性高球蛋白血症,如風濕病、類風濕關節炎、慢性活動性肝炎、系統性紅斑狼瘡;高脂血症,如糖尿病、惡性腫瘤等。

正常值參考範圍

女:1.65~1.95;男:1.60~1.8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