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葉

蠶葉

蠶葉桑科植物桑的葉。 治風溫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痹,癮疹,下肢象皮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蠶葉
  • 拉丁學名:Mulberry Leaf
  • 別稱:鐵扇子、蠶葉
  • :植物界
  • 分布區域:丘陵、山坡、村旁、田野
來源,原形態,生境分布,性狀,炮製,性味,歸經,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附方,食療方,

來源

為桑科植物桑的葉。10~11月霜降後採收經霜之葉,除去細枝及雜質,曬乾。

原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3-15m。樹皮灰白色,有條狀淺裂;根皮黃棕色或紅黃色,纖維性強。單葉互生;葉柄長l-2.5cm;葉片卵形或寬卵形,長5-20cm,寬4-10cm,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近心形,邊緣有粗鋸齒或圓齒,有時有不規則的分裂,上面無毛,有光澤,下面脈上有短毛,腋間有毛,基出脈3條與細脈交織成網狀,背面較明顯;托葉披針形,早落。花單性,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狀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長l-2cm,被毛,總花梗長5-10mm;雄花序長1-2.5cm,下垂,略被細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頭2裂。瘦果,多數密集成一卵圓形或長圓形的聚合果,長l-2.5cm,初時綠色,成熟後變肉質、黑紫色或紅色。種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布

  • 生態環境:生於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處,多為人工栽培。
  • 資源分布:分布於全國各地。

性狀

葉多皺縮、破碎。完整者有柄,葉柄長1~2.5cm;葉片展平後呈卵形或寬卵形,長8~15cm,寬7~13cm,先端漸尖,基部截形、圓形或心形,邊緣有鋸齒或鈍鋸齒,有的不規則分裂。上表面黃綠色或淺黃棕色,有的有小疣狀突起;下表面顏色稍淺,葉脈突出,小脈網狀,脈上被疏毛,脈基具簇毛。質脆。氣微, 味淡、微苦澀。以葉大、色黃綠者為佳。

炮製

  • 桑葉:揀去雜質,搓碎,綴去梗,篩去泥屑。
  • 蜜桑葉:取淨桑葉力口煉熟的蜂蜜和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桑葉100斤,用煉熟蜂蜜20-25斤)

性味

味苦;甘;性寒

歸經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涼血明目。治風溫發熱,頭痛,目赤,口渴,肺熱咳嗽,風痹,癮疹,下肢象皮腫。
  • ①《本經》:除寒熱,出汗。
  • ②《唐本草》:水煎取濃汁,除腳氣、水腫,利大小腸。
  • ③孟詵:炙煎飲之,止渴,一如茶法。
  • ④《本草拾遺》:主霍亂腹痛吐下,冬月用乾者濃煮服之。細銼,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風及宿血。
  • ⑤《日華子本草》:利五臟,通關節,下氣,煎服;除風痛出汗,並撲損瘀血,並蒸後罯;蛇蟲蜈蚣咬,鹽挼敷上。
  • ⑥《本草圖經》:煮湯淋渫手足,去風痹。
  • ⑦《丹溪心法》:焙乾為末,空心米飲凋服,止盜汗。
  • ⑧《本草蒙筌》:煮湯,洗眼去風淚,消水腫腳浮,下氣,利關節。
  • ⑨《綱目》:治勞熱咳嗽,明目,長發。
  • ⑩《本草從新》:滋燥,涼血,止血。
  • ⑾《百草鏡》:治腸風。
  • ⑿《本草求真》:清肺瀉胃,涼血燥濕。
  • ⒀《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瘡出血。
  • ⒁《山東中藥》:治喉痛,牙齦腫痛,頭面浮腫。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4.5~9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附方

  • ①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杏仁(苦杏仁)二錢,連翹一錢五分,薄荷八分,桑葉二錢五分,菊花一錢,苦梗(桔梗)二錢,甘草八分(生),葦根二錢。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溫病條辨》桑菊飲)
  • ②治風眼下淚:臘月不落桑葉,煎湯日日溫洗,或入芒硝。(《瀕湖集簡方》)
  • ③洗天行時眼,風熱腫痛,目澀眩赤:鐵扇子二張,以滾水沖半盞,蓋好,候湯溫,其色黃綠如濃茶樣為出味,然後洗眼,拭乾;隔一、二時,再以藥汁碗隔水燉熱,再洗,每日洗三、五次。(《養素園傳信方》)
  • ④治肝陰不足,眼目昏花,咳久不愈,肌膚甲錯,麻痹不仁:嫩桑葉(去蒂,洗淨,曬乾,為末)一斤,黑胡麻子(黑芝麻)(淘淨)四兩,將胡麻擂碎,熬濃汁,和白蜜一斤,煉至滴水成珠,入桑葉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錢,空腹時鹽湯、臨臥時溫酒送下。(《醫級》桑麻丸)
  • ⑤治吐血:晚桑葉,微焙,不計多少,搗羅為細散。每服三錢匕,冷臘茶調如膏,入麝香少許,夜臥含化咽津。只一服止,後用補肺藥。(《聖濟總錄》獨聖散)
  • ⑥治霍亂已吐利後,煩渴不止:桑葉一握,切,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
  • ⑦治小兒渴:桑葉不拘多少,用生蜜逐葉上敷過,將線系葉蒂上繃,陰乾,細切,用水煎汁服之。(《勝金方》)
  • ⑧治大腸脫肛:黃皮桑樹葉三升,水煎過,帶溫罨納之。(《仁齋直指方》)
  • ⑨治穿掌毒腫:新桑葉研爛盫之。(《通玄論》)
  • ⑩治癰口不斂:經霜黃桑葉,為末敷之。(《仁齋直指方》)
  • ⑾治火燒及湯泡瘡:經霜桑葉,焙乾,燒存性,為細末,香油調敷或乾敷。(《醫學正傳》)
  • ⑿治咽喉紅腫,牙痛:桑葉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 ⒀治頭目眩暈:桑葉三錢,菊花三錢,枸杞子三錢,決明子二錢。水煎代茶飲。(《山東中草藥手冊》)
  • ⒁治搖頭風(舌伸出,流清水,連續搖頭):桑葉一至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 ⒂治遍身出汗不止 新桑葉,乘露採摘,控乾研為末。每服二錢,空心米湯調服。(《種杏仙方》)
  • ⒃治膈氣嘔逆,不能下食 桑葉末二兩,半夏一兩(湯洗七遍去滑)。上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一錢,以醋漿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入生薑汁少許,不計時候,稍熱並滓服。(《聖惠方》)
  • ⒄治手足麻木,不知痛癢 霜降後桑葉煎湯頻洗。(《急救方》)
  • ⒅治乳硬作痛 嫩桑葉,生采,研。以米飲調,攤紙花貼病處。(《婦人良方》)

食療方

1.菊桑薄竹茶
菊花5克,桑葉5克,薄荷3克,竹葉(淡竹葉)30克,白茅根30克。將諸品共入茶壺中,用沸水沖泡10分鐘即成。代茶隨時飲用。
功效:辛涼解表,清利咽喉。主治風熱感冒,發熱頭痛,自汗鼻塞,咽喉腫痛,咳嗽痰稠等症。
2.桑葉浮小麥茶
桑葉(以霜桑葉為好)10g,浮小麥30g。將桑葉搓碎,入大茶杯中,備用。取鍋1隻,加入浮小麥,水煎去渣取汁,用浮小麥汁沖泡桑葉,蓋燜10分鐘即成。代茶頻飲。
功效:清熱止汗之功。主治肺結核低熱盜汗等症。
3.桑菊蟬衣飲
桑葉10g,菊花10g,蟬衣(蟬蛻)6g,白糖適量。將桑葉、菊花擇淨,蟬衣去頭足,共入鍋中,加水適量,武火燒沸,文火煎15分鐘,濾渣取汁。再加白糖攪勻即成。常飲服。
功效:疏風散熱,鎮驚。主治小兒驚風,症見發熱,頭痛,咳嗽,流涕等。
4.紅花桑葉菊花湯
紅花3克,桑葉、菊花各10克。將桑葉、菊花、紅花共置杯中,開水沖泡,蓋燜片刻,先熏患眼,薰後溫服。每日2次,連用3日。
功效:散熱消腫,止痛明目。主治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等症。
5.桑葉薄菊枇杷茶
  • 原料:桑葉500g,黃菊花250g,枇杷葉250g,薄荷250g。
  • 製作:上述諸藥共製成粗末,用潔淨的紗布袋分裝,每袋10~15g。每取1袋,放入茶杯中,沸水沖泡,蓋燜10分鐘即成。代茶頻飲。
  • 功效:疏風清熱,解表清肺。主治風熱感冒初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