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銀床淅瀝青梧老

《虞美人·銀床淅瀝青梧老》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描寫秋景,下片寫作者故地重遊,引發感慨。全詞淒淒楚楚,盪氣迴腸,纏綿婉約,表達了詞人追憶舊情的感傷。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虞美人·銀床淅瀝青梧老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 作品出處:《飲水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虞美人
銀床淅瀝青梧老,屧粉秋蛩掃。采香行處蹙連錢,拾得翠翹何恨不能言。
迴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名。此調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⑵銀床:指井欄。一說為轆轤架。
⑶淅(xī)瀝(lì):象聲詞,形容風雨聲、落葉聲等。
⑷屧(xiè)粉:借指所戀之女子。屧,為鞋的襯底,與粉字連綴即代指女子。
⑸秋蛩(qióng):蟋蟀。
⑹采香:指曾與她有過一段戀情的去處。
⑺蹙(cù):聚攏,聚集。
⑻連錢:草名,葉呈圓形,大如錢。
⑼翠翹(qiào):女子的首飾。
⑽迴廊:用春秋吳王“響履廊”之典。宋范成大吳郡志》:“響履廊,在靈岩山寺。相傳吳王令西施輩步履,廊虛而響,故名。”其遺址在今蘇州市西靈岩山。作者詞中多次提及此地,是納蘭性德與戀人開始戀情的地方。
⑾就:走進,接近。

白話譯文

井邊的梧桐在淅瀝的秋風秋雨中漸漸老去,所愛之人的蹤跡也在蟋蟀的嗚叫中慢慢消失。所愛之人經行之處,如今已荒無人跡,布滿了青苔。此時舊地重遊,即便拾得美人遺下的翡翠頭飾,也無法對人明言,只能徒自傷感。
迴廊之處曾經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跡,而今舊地重遊,相思成灰。獨倚迴廊,只有天邊落月孤獨相伴。吹滅燈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陰,尋找過去的蹤跡。十年前的蹤跡宛然猶在,十年前的那顆心還依然在胸膛跳動。時光流逝,歲月無情,埋藏在心裡的那份情感歷久旎新彌新,難以忘懷。

創作背景

馬大勇《納蘭性德》言:康熙十三年(1674年),納蘭性德與盧氏結縭。三年後,盧氏去世。又六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納蘭性德寫下這首詞,以寄託哀思。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首先由秋雨梧桐、秋蛩哀鳴引發出對舊情的追懷,進而企圖在舊地重遊中尋覓芳蹤。然而時過境殊,昔時采香之處已經杳非前日,何況情事隱秘,即使拾得舊情人的遺物,也只能徒增遺恨。
下片由“迴廊”切入。“迴廊”在納蘭的詞中多次被提到,應和其早年的一段戀情有關。這個地方寄託著往日的甜蜜和此時的哀傷,是觸發詞人複雜情感的重要媒介。重遊迴廊,物是人非;相思入骨,心事成灰。
結句“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和首句“銀床淅瀝青梧老”在時間上遙相呼應,在直抒胸臆中包含著由於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而帶來的無盡悲哀。末句雖自竹屋詞化得,用在此處乃熨帖天然,全自肺腑流出。
全詞抒情自然,採取的是觸景傷情,撫今追昔的抒情方式。該詞表面明白如話,水波不興,實則用典綿密,潛流滾滾。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孟暉《蓮花香印的足跡》:那些被使用了數個世紀的舊典故,迴廊、紅窗、心字香之類,乃至落花、苔痕等等,似乎早被人們嚼熟了。但是,這些意象在納蘭容若筆下能翻出一番冷峭、清麗的新意,讀來令人肌骨清涼。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畫像納蘭性德畫像
納蘭性德(1655-1685年),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
納蘭性德善詩古文辭,尤工於詞,後又潛心經史。其詞風哀婉動人,直追五代,著有《納蘭詞》、《通志堂集》。另編有讀書札記《淥水亭雜識》四卷,《通志堂經解》等,並收入《四庫總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