鵲橋仙·夢來雙倚

《鵲橋仙·夢來雙倚》是清初詞人納蘭性德所作的一首詞。上片描寫了夢中的甜蜜和醒後的淒涼,下片借月抒懷,訴說了對舊人的思念。全詞表達了詞人哀婉的懷思和對身世的隱怨,風格朦朧隱晦,淒清哀婉,情感真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鵲橋仙·夢來雙倚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 作品出處:《飲水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鵲橋仙
夢來雙倚,醒時獨擁,窗外一眉新月。尋思常自悔分明,無奈卻、照人清切
一宵燈下,連朝鏡里,瘦盡十年花骨。前期總約上元時,怕難認、飄零人物。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鵲橋仙:詞牌名,又名《鵲橋仙令》、《金風玉露相逢曲》、《廣寒秋》,雙調五十六字,前後闋各兩仄韻,一韻到底。前後句首兩句要求對仗。
②清切:清晰準確,真切。
③花骨:花骨朵,這裡形容人的容貌優美俏麗。
④前期:從前的約定。
⑤上元:農曆正月十五。
⑥飄零:孤苦憔悴。

白話譯文

夢中與愛人相依相擁,醒來卻發現是孤枕獨眠。望著窗外的那輪新月,不禁懊悔萬分:當初月下共處,總是不甚珍惜,以為來日方長。
轉眼分離已經十年,燈下鏡中,映出的是憔悴的身影。以往上元時節,燈、月依舊,不見伊人。今日縱使相見,也應難識我這飄零之人了。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追憶舊情之作。從詞中的“瘦盡十年花骨”可以推測,該詞和《虞美人·銀床淅瀝青梧老》當作於同一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追憶的對象很有可能是盧氏。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夢來雙倚,醒時獨擁,窗外一眉新月。”起首三句寫從夢中醒來,唯見一彎新月,空寂素寞,而夢中雙倚的情景不見了。此處,“夢”與“醒”相對,“雙倚”與“獨擁”相對,夢中與情人並倚闌乾,醒來卻獨自擁衾而臥,雖不言愁,但愁思已躍然紙上。“窗外”句寫醒後的情景,見新月如眉而引起回憶。描摹新月,最為熨帖者,莫過於用“鉤”字形容,詞人卻偏偏不用“一鉤”,而是別用“一眉”,這是因為此刻他眼中的新月,已不是新月,而是戀人的彎彎月眉。“尋思常自悔分明,無奈卻、照人清切。”這三句轉而痛悔當時、怨恨此際,心緒頗為矛盾。“無那卻、照人清切”,此句與前句“一眉新月”暗合,因為詞人眼中的新月就是伊人的秀眉。
下片,“一宵燈下,連朝鏡里,瘦盡十年花骨”三句是遙想情人的景況。“一宵”並非言只有一宵,而是言每一宵,與“連朝”同義,是說情人年年燈‘下愁思,通過“一宵”之短和“連朝”之長,造成時間上的強烈反差,以此來狀寫相思的綿綿不盡。作者推己及人,由自身的痛苦想到情人的憔悴瘦損,“瘦盡十年花骨”,化用李賀和史達祖的詩意,在對情人美麗容顏的遐想中有著椎心的疼痛和無比的憐惜。最後二句歸結到自身。然而“怕難認、飄零人物”一句又道出了如今自己大不如意的悵惘和憂傷,其中既有哀婉的懷思,也有身世之感的隱怨。詞人雖出身於權貴之門,他自己也有著令世人艷羨的地位和聲望,但他對浮華的塵世生活始終有著清醒的認識,加之他天性真淳,深於用情,因而能夠將身世之感寄寓於戀情和悼亡詞中,極大地提升了這類詞的品質。
這首追憶舊情之作寫得很有特色,蘊含著複雜的情感。上片開頭直抒胸臆,以“雙倚”和“獨擁”構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夢中的甜蜜和醒後的淒涼。而一彎新月承上啟下,既烘託了情境,同時借月抒懷,不說自己思念,卻說明月照人清切,惹人愁思,這樣就使情和景非常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全詞風格恍惚隱晦,思緒跌宕跳躍,頗有李商隱無題詩的幽眇朦朧。篇幅雖短,但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是小令中難得的佳作。

名家點評

近代學者張秉戌《納蘭詞箋注》:本篇像是悼亡之作,又像是寫給分別十年之久的某一戀人的。詞中既有哀婉的懷思,也有身世之感的隱怨。所謂‘飄零人物’,顯然是有感慨的。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畫像納蘭性德畫像
納蘭性德(1655-1685年),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大學士明珠長子,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出生於滿州正黃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諱,改名性德。自幼天資聰穎,18歲考中舉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中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衛,後循遷至一等。隨扈出巡南北,並曾出使梭龍(黑龍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擾東北情況。
納蘭性德善詩古文辭,尤工於詞,後又潛心經史。其詞風哀婉動人,直追五代,著有《納蘭詞》、《通志堂集》。另編有讀書札記《淥水亭雜識》四卷,《通志堂經解》等,並收入《四庫總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