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愚

虞愚

虞愚(1909年--1989年)。字佛心,號德元。民國十三年(1924年),入武昌佛學院,從學於太虛大師。與大醒、芝峰等人同學。十八年(1929年)轉入廈門大學,專究哲學,時曾至閩南佛學院研讀,並從呂澄學因明。後以因明學之研究著稱,著有《因明學》一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虞愚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紹興地區
  • 出生日期:1909
  • 逝世日期:1989
  • 職業:任閩院教席
  • 畢業院校閩南佛學院
佛法因緣,得遇名師,佛學人士,人物貢獻,

佛法因緣

虞愚,(1909年--1989年)原名德元,竹園,一字佛心,原籍浙江紹興地區山陰縣,清宣統元年(一九〇九年)夏曆八月十五日,出生於福建廈門市。
虞愚幼年在廈門就讀,初入廈門敦品國小,畢業後繼入廈門同文中學。他在校期間,因讀章太炎梁啓超等人的佛學著作,深受感動,嚮往研究佛學。十六歲那年中學畢業,由報端得知武昌佛學院招生,乃於一九二四年秋季趕到武昌,入武昌佛學院就讀。
武昌佛學院太虛大師於一九二二年所創辦,第一期招生六十餘人,於九月開學,原定三年畢業。翌年,大師以學生程度參差不齊,施教困難,乃把第二、三年的課程濃縮於第二年授完,一九二四年六月畢業,繼之招收第二期學生,所以虞愚是第二期,九月一日開學,同學中有迦林、恆漸、枕山、寄塵、墨禪、機警(即大醒)、亦幻、蘇秋濤等。《太虛大師年譜》一九二四年八月條記載:“三十一日,大師回抵武院,翌日開學。新生有寄塵、機警、亦幻、墨禪、虞虞愚(德元)、蘇秋濤等。”
虞愚在院期間,都講(教務主任)是善因法師,教員有唐大圓張化聲等人。一九二五年二月,太虛大師親為第二期學生講《二十唯識論》,這使虞愚對唯識學與因明學發生濃厚的興趣,亦由此奠定了他以後在佛學上研究的目標。
一九二六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圍攻武昌,佛學院受戰爭影響,學生三十餘人先後離院避難,教職員亦星散。十月革命軍攻克武昌,武昌佛學院大部院舍為軍方徵用,佛學院停辦。虞愚乃離開武昌,展轉抵上海,翌年考入上海大夏大學預科就讀,一九二九年畢業,返回廈門

得遇名師

一九三〇年,虞愚二十二歲,考入廈門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一九三四年畢業,留校任理則學教員。虞愚入廈大就讀時,太虛大師任廈門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廈大與閩院比鄰,太虛大師每蒞院演講或授課時,虞愚輒往聽講。以後數年,由於虞愚的居中聯絡,閩院有關文史哲學課程,多請廈大教授兼任。這樣不但提高了學僧的知識水準,亦溝通了佛學與社會學術的交流。一九三二年十月,太虛大師抵廈門南普陀寺,為閩院學生開示,講《現代僧教育的危亡與佛教的前途》,繼之於十一月,應廈大教授所組織的“文哲學會”之請,到會中講《法相唯識學》,前後二周,由虞愚擔任記錄。《太虛大師年譜》一九三二年十一月記載:
虞愚 因明學虞愚 因明學
“其間,大師應廈大教授所組文哲學會之約,講《法相唯識學概論》,虞德元(虞愚)筆記。本論昔年初講於世界佛教居士林,未竟而中止,雖粗陳大綱,未必即能析世學而張唯識之法幢;然概敘要義,頗有條理。”
大師以前曾多次演講唯識,但以時間關係,多粗陳大綱,未能作有系統的講解,這一次因講授時間較久,故系統條理俱備,深入淺出以析世學。虞虞愚所作的記錄,後來由大師審閱後,出版為《法相唯識學概論》一書,大師請分函邀約王恩洋、張化聲唐大圓、林彥明、梅光羲、羅燦、密林、法尊、胡妙觀、黃懺華等十一人作序,由此可知大師對此書之重視,而亦以虞愚的筆錄得以成篇。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
虞愚在廈大任教期間,發表他第一篇論文《因明學發凡》,頗受學界重視。後來以在閩南佛學院講授“因明學”的因緣,他把授課的講義加以整理,以《因明學》書名,於一九三六年出版,太虛大師於江亢虎均與之作序。虞愚在廈大任教一年,一九三五年辭去教職,到南京入國民政府監察院任編審職。一九三七年,蘆溝橋事變,抗戰開始,“八一三”滬戰爆發,繼之南京疏散,國民政府播遷入川,虞愚於此際辭職返回廈門弘一大師駐錫閩南,曾到青島湛山寺講律,秋後亦以北方戰局緊張,乃返回閩南,駐錫廈門萬石岩,虞愚時往參謁請益。虞愚自幼酷愛書法,他在閩南佛學院兼課時,即曾為南普陀寺書寫過碑刻。在南京監察院任職時,曾得到院長於右任先生的指點。此際參謁弘一法師,在書法上亦得到法師的啟迪。一九四二年十月,弘一法師在泉州溫陵養老院圓寂,虞愚時在貴州大學任教,曾遙寄輓詩云:
虞愚 墨寶虞愚 墨寶
抉擇南山律,篇章四海傳。功深群籍里,德邁古人前。
論學情無隱,貽書墨尚鮮。微言不可接,吹淚濕江天

佛學人士

虞愚原籍浙江山陰,1909年農曆8月15日生於福建廈門
少年時期就讀於廈門敦品國小、同文中學。
l928年他入南京支那內學院,從著名佛學大師歐陽競無研習唯識因明之學。
1930年他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預科。
1934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即留校任理則學助教。
1935年,赴南京任監察院編審。日寇侵華,廈門滄陷後,他輾轉入渝,繼續在監察院任職。
1941年後任貴州大學理則學講師、副教授。
1943年後任廈門大學哲學系副教授、教授。
l956年虞愚被調到北京撰述斯里蘭卡佛教大百科全書中有關中國古代專著條目,同時兼任中國佛學院教授。
1976年後任《中國佛教》編委會編輯。
1979年虞愚受聘任中國社會科學文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1982年,被調到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任研究員。
1985年虞愚兩度出訪日本,其中一次是以中方審查員身分參與日中青少年競書會,並與日本名家交流書道;另一次是學術訪問。
1987年12月退休。
l989年7月28日,他在廈門病逝,享年80歲。

人物貢獻

虞愚一生工作勤奮,為學不輟,臨老因病住院,在病榻上仍不輟筆。一九八九年在《哲學研究》上所發表的《法稱在印度邏輯學史上的貢獻》一文,是在醫院中撰寫的。他的《虞愚自寫詩集》──北山樓詩集,也是在病榻上完成的。他一生的成就,有三方面可述:一、在佛學研究上的成就:虞愚在佛教哲學研究上,以在因明學和唯識學方面用功特深,除了早期因明學的著作外,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發表《唯識學的知識論》論文,五十年代發表《慈恩宗》論文,都是研究唯識學的重要文獻。因明學,中國自唐代以後,此學殆成絕響。遜清末年,史一如居士在日本留學期間,蒐集唐代古德章疏,及近人所著,參照研究,於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在北京中國大學講授《佛教論理學》(即因明學)。一九二二年,武昌佛學院成立,一如在院任教期間,翻譯日本著作,編輯為《因明入正理論講義》;同時南京支那內學院的呂秋逸(澄)居士,亦致力於因明學的研究,他依藏本《集量》校對《正理門論》,較史一如更為深入。至此,千年絕學,得史、呂二氏之研究倡導,重為世人所知。至於虞愚,他一方面根據古代論疏,一方面與泰西邏輯學及中國名學,互相參證,並運用西方邏輯概念及意義,解釋古因明學的術語,把因明學引進至現代思想中,將因明學解釋得通俗易懂,是他對此學的貢獻。
虞愚書法虞愚書法
二、在書法上的成就:虞愚自幼愛好書法,曾下過苦功,且曾受于右任和弘一大師兩大書家的指導。抗戰期間,他所書寫的《正氣歌》曾在中國美展中入選;抗戰勝利後,以“輝光天地抱,鉤素月窺椽”一聯,在上海市舉辦的書評展中獲得第一名,他曾以自己研究書法的心得,撰寫《書法心理》一書行世。虞愚晚年,名聲益著,文雅之士,以獲得虞愚的墨寶為榮,他的墨跡遍及廈門八閩、大江南北,以及南洋日本各地。生前長期擔任中國書法協會理事,並曾訪問日本,交流書道。
三、在文學上的成就:虞愚不特研究佛教哲學,精於書道,且在中國文學上也造詣頗深,他曾在大學和研究單位主講“先秦文學史”、“杜詩研究”、“佛典翻譯”、“中國文學史”等課程,且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他擅詩能詞,生平吟喔不輟,所作詩詞格調清雅,情意真摯,著有《北山樓詩集》及《虞愚自寫詩卷》二書行世。虞愚逝世,佛教界和學術界,曾在廈門舉行隆重的追悼會。
四、虞愚一生,致力於因明學的研究,對因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書法獨具一體,其墨汁不僅遍及八閩家山、大江南北,而且遠涉南洋,東渡扶桑。他是我國著名的因明學家、書法家。
虞愚的主要論著有:
《因明學》,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l938年再版,l989年新一版。台灣多次重印。
《中國名學》,正中書局,l937年出版,l949年後台灣印4版。
《印度邏輯》,商務印書館,1939年出版。
《怎樣識別真偽》,商務印書館,1944年出版。
《玄奘對因明的貢獻》,《中國社會科學》1981年第l期。收入1982年出版的《因明論文集》。該論文集選收虞愚於建國後發表的有關論文、譯文9篇,幾乎占了全書的半數。
《因明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哲學研究》,1986年第11、12期連載。收入l989年出版的《因明新探》一書。
《法稱在印度邏輯史上的貢獻》,1988年在病榻上完成,刊於1992年第2期《哲學研究》上,收入1994年出版的《因明研究》一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