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1978~2005)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1978~2005)》是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1978~2005)
  • 作者: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雲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年12月
  • ISBN:978-7-222-07069-1
  • 編纂人員:趙志勇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一、本志為《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之續篇,時間斷限為1978年至2005年,主要記載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二、本志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全面霸禁故客觀地記述蘭坪縣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歷史與現狀。

作品目錄

封面
蘭坪白再檔戀試族普米族自治縣誌
蘭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5年5月~2006年6月)
蘭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6年6月~2007年9月)
蘭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7年10月~2010年12月)
蘭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2005年5月~2010年12月)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1978~2005)》編審人員
凡例
圖片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政區圖
蘭坪縣城區圖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衛星影像圖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民族分布示意圖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交通圖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森林資源分布示意圖
1985年2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左二)到怒江視察。圖為在六庫親切接見蘭坪縣委書記顏聰文。
1999年2月28日,中共雲南省委書記令狐安(右一)到蘭坪調研。圖為在通甸幾達幾鎮農家與民眾交談。
1992年1月13日,雲南省人民政府省長和志強(右三)到蘭坪調研。圖為考察金頂鳳凰山鉛鋅礦山。
2007年11月13日,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李紀恆到蘭坪調研。圖為視察縣民族中學建設。
2001年3月12日,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孫淦(中)到蘭坪調研農村工作。
2003年11月8日,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炳生(前一)到蘭坪視察。
2001年8月14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梁公卿(右三)到蘭坪視察教育工作。
2007年6月,在第十五屆昆交會期間,中全催共雲南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羅正富(左二)視察蘭坪展廳。
2006年2月9日,中共雲南省委常委、省軍區政委王增缽(右三)到蘭坪調研。
2010年1月28日,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江巴吉才(左三)到蘭坪視察。
2009年4月18日,雲南省政協副主席馬開賢(右)到蘭坪視察。
2009年8月28日,雲南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李一是(左二)及參加全省第二輪地方志編修工作經驗交流暨《蘭坪縣誌》評審會的專家學者考察雲南金鼎鋅業有限公司
2009年9月16日,中共怒江州委書記段躍慶(左四)、州長侯新華(左三)到蘭坪調研。圖為視察縣民族中學。
2009年9月16日,中共怒江州委書記段躍慶(左二)到蘭坪調研。圖為在金頂鎮文興社區杏花村小康示範村視察。
2009年11月18日,中共怒江白宙籃多州委副書記李四明(左二)到蘭坪調研。
2009年5月23日,中共怒江州委常委、蘭坪縣委書記喬國新(右一),縣長李永平(左一)在農村調研。
2009年6月18日,中共怒江州委常委、蘭坪縣委書記喬國新(左一)到兔峨鄉調研農業生產情況。
2009年7月2日,蘭坪縣人民政府縣長李永平(右三)到河西鄉調研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2009年7月8日,蘭坪縣人民政府縣長李永平(左一)到中排鄉了解民情。
2009年12月3日,蘭坪縣人大常委會主戒判籃任羊明(左四)及部分人大代表視察民心工程建設情況。
2010年7月7日,蘭坪縣政協主席和玉根(中)及部分縣政協委員視察黃登電站建設。
2009年5月1日,縣委、縣政府在通甸鎮召開通甸武裝暴動勝利60周年紀念大會,州委常委、縣委書記喬國新在紀念大會上致辭,縣長李永平主持紀念大會。
在紀念通甸武裝暴動勝利60周年期間,縣黨、政、軍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邊縱第七支隊三十三團部分老戰士及親屬合影。
2005年套狼台3月22日,蘭坪縣召開農村教育暨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攻堅誓師大會。
2005年10月11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對蘭坪縣人民政府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進行檢查評估並通過驗收。
2009年9月23日,怒江州委、州政府聽取蘭坪縣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暨“兩基”複查匯報。
2009年11月6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團組織召開反饋會,對蘭坪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評估暨“兩基”複查情況進行專題反饋。2010年10月,通過國家檢查驗收。
動員大會
2007年2月5日,雲南省林業廳副廳長王德祥(右一)到蘭坪檢查、調研林改工作。圖為與民眾交談林改情況。
2007年11月29日,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和潤才(中)視察蘭坪林改工作。
現場勘測
2007年7月2日,蘭坪縣林權證首發儀式在金頂鎮官坪村委會舉行。
2007年6月8日,縣委、縣政府召開全縣深化林權制度改革階段性工作總結表彰大會。
2009年9月16日,劍蘭二級公路開工建設。圖為建設開工典禮。
2010年8月20日,蘭坪縣舉行向“貢山縣普拉底鄉8. 18特大土石流災害捐款”活動。圖為在三江民族文化廣場捐款現場。
2009年11月下旬,拉井中學發生H1N1流感疫情。圖為防控期間醫務人員向師生分發中藥。
防控期間,縣長李永平(左三)深入疫區指導防控工作。
2010年6月5日,蘭坪縣生態修復工程全民大行動正式啟動。
2009年12月30日,雲南理論評論蘭坪調研基地掛牌。
2010年5月8日,滇西六地州市電力系統第三屆“電力杯”職工籃球賽在蘭坪縣城開幕。
2009年11月17日,《人民政協報》全國22個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採訪報導活動在蘭坪。
2008年,蘭坪縣被命名為“雲南省小康體育特色縣”。
2009年11月11日,怒江州第十八屆鄉級農村文藝匯演暨拉井鎮鹽馬古道文化節在拉井開幕。
縣城全景
三江民族文化廣場
玉屏公園一角
縣城一角
縣城濱江路
縣城人民路
縣城怒江路
縣城振興路
20世紀70年代原縣委辦公樓
縣委辦公大樓
20世紀70年代原縣政府辦公樓
縣政府辦公大樓
縣廣播電視塔
縣體育館
蘭坪縣人民政府駐昆明辦事處綜合樓
金頂鎮
通甸鎮
河西鄉
拉井鎮
營盤鎮
兔峨鄉
石登鄉
中排鄉
雲南省級和諧示範社區——文興
課堂教學
學校冬季運動會
學校全景
外籍教師
蘭坪縣民族中學
蘭坪一中
文興中心完小
教育資源整合後的寄宿制國小學生食堂
城區幼稚園
縣長李永平與少先隊員在一起
希望之星
縣人民醫院
縣中醫院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蘭坪縣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文藝晚會
蘭坪縣慶祝建國60周年文藝演出
廣場民眾文化
全民健身
健身展演
正在建設中的裝機容量達190萬千瓦的黃登電站施工區
翻越老窩山的福貢至蘭坪高壓輸電線路
220KV變電中心
露天開採的世界級金頂鳳凰山鉛鋅礦,儲量達1533.29萬個金屬噸。
電鋅生產車間
雲南省金鼎鋅業有限公司10萬噸電鋅生產區
瀾滄江溜索
瀾滄江人馬吊橋
瀾滄江汽車吊橋
瀾滄江渡輪
通縣油路
連片規範化種植的馬鈴薯
玉米規範化栽培
高山優質雜糧基地
瀾滄江畔優質水稻基地
雪桃
芸豆
秦艽
林果基地
杜仲
五味子
當歸
天麻
重樓
林下藥材種植
雲嶺自然保護區
千年紅豆杉
長岩山滇金絲猴
高山牧場
生豬養殖
肉牛養殖
2009年9月10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在蘭坪召開蘭坪絨毛雞遺傳資源現場鑑定會。
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的蘭坪絨毛雞
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的蘭坪烏骨綿羊
2009年7月10日,國家農業部專家組對蘭坪烏骨綿羊進行現場鑑定。
農業噴灌
山區農業水利
壩區農業水利
豐坪水庫(怒江洲唯一的中型水利工程,總庫容3230.7萬立方米)
百貨超市
農貿市場
農村集市
收穫
農家樂
好日子
石登鄉省立國小舊址
兔峨瀾滄江江防司令羅星土司衙署遺址
愛國名將楊玉科將軍塑像
通甸玉水坪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距今1萬年以上)
玉水坪出土的石器
玉水坪出土的骨飾品
玉水坪出土的動物骨骼
河西圓寶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
圓寶山出土的新石器
拉井鹽礦遺址
箐門老姆井鹽井遺址
拉井鹽馬古道遺址
軒轅祠
金雞寺仙女洞
黃松魁星閣
大龍塔
通甸武裝暴動勝利紀念碑
拉井風雨橋
中排富隆廠古礦冶遺址
1987年11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撤銷蘭坪縣建制,成立“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1997年11月9~12日,蘭坪各族兒女歡慶自治縣成立10周年。
照片附圖
白族“二月會”
普米族“吾昔節”
羅古箐情人壩萬人情歌盛會
民族歌舞大聯歡
白族舞蹈
白臘舞蹈
白族拉瑪人民間舞蹈“打戈”
白族拉瑪人民歌“橋普開益”在北京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音理事會上展示
白族拉瑪人民歌“橋普開益”在中央電視台展示並錄入中國民歌博物館
2004年3月,普米族舞蹈史詩《母親河》榮獲第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蹈詩銀獎
普米族舞蹈“龍跳舞”在中央電視台展示
普米族舞蹈在昆明世博園展演
普米族舞蹈
普米族民歌“拜龍調”在中央電視台展示並錄入中國民歌博物館
普米族口弦
普米族舞蹈“撞跨舞”
傈僳族歌舞“擺時”
傈僳族民歌“擺時”在中央電視台展示並錄入中國民歌博物館
傈僳族舞蹈“嘎嘎其其提嘎來”
彝族舞蹈“達替”
怒族舞蹈”阿樓西杯”
蘭坪縣五個主體少數民族服飾
白族
白族拉瑪人
普米族
彝族
傈僳族
怒族
北京平安大道盛裝行進表演——普米族服飾
普米族口弦
普米族四弦
白族拉瑪人“儺舞”《杯日往》中“金官娘娘與天干合舞”
怒族傳統織麻
碧羅雪山秋韻
省級自然風景名勝區——羅古箐丹霞
富和山
老窩山湖泊
豐坪湖
老君山湖泊
大羊場
五彩蘭坪
龍袍
三江麻荷素
鵝頭水晶
星海蝶
荷之冠
三江黃菊
老君荷
玉泉荷
滇梅
三江奇
奇花素
三江星紅
三江蝶
黃金海岸
汗血寶馬
黑寶石
永懷素
趙智藩 書
和繁保 畫
和育 畫
和桂藩 書
和繁保 畫
和石 書
和四水 書
和育 畫
和瑞鴻 篆刻
李家驥 書
和育 畫
2009年8月27~28日,《蘭坪縣誌(1978-2005)》評審會議在蘭坪縣城召開。
2009年8月27,雲南省地方志辦公室在蘭坪縣主持召開全省第二輪地方志編修工作經驗交流會議。
評審會議分會場
原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吳光范在評審會議上發言
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專職副主任、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李一是在評審會議上發言
參加評審會議的領導在認真審閱評審稿
蘭坪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蘭坪縣誌》主編趙志勇在評審會議上發言
雲南省地方志州市指導室主任姜定忠在評審會議上發言
《蘭坪縣誌( 1978-2005)》主編趙志勇(中),副主編楊增才(執行、左一)、羅德勝(左二)、郭書松(右二)、李松發(右一)。
2010年7月、11月,蘭坪縣地方志辦公室分別被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授予“雲南省地方志系統首屆十佳集體”、“全國方誌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出席《蘭坪縣誌(1978~2005)》評審會議的省州縣三級領導、專家學者合影。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卷 建置政區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一節 民國以前
第二節 民國元年後
第三節 縣境變遷
第二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民國建制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制
第三節 縣治變遷
第三章 鄉鎮
第一節 金頂鎮
第二節 通甸鎮
第三節 營盤鎮
第四節 拉井鎮
第五節 河西鄉
第六節 中排鄉
第七節 石登鄉
第八節 兔峨鄉
第二卷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質 地貌
第一節 地質
第二節 地形
第三節 河流 湖泊
第四節 土壤 植被
第二章 氣候
第一節 氣候特徵
第二節 日照 氣溫
第三節 降水
第四節 霜期 風
第三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利用現狀
第二節 礦產
第三節 生物
第四節 水
第四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地質災害
第二節 氣象災害
第三卷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變動
第一節 自然變動
第二節 機械變動
第二章 人口分布
第一節 人口密度
第二節 城市人口分布
第三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性別構成
第二節 年齡構成
第三節 職業構成
第四節 民族構成
第五節 農業非農業人口構成
第四章 人口質量
第一節 身體素質
第二節 文化素質
第五章 人口控制
第一節 政策法規
第二節 宣傳教育
第三節 政策執行
第四節 服務網路
第五節 節育效果
第四卷 改革開放
第一章 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節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第二節 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
第三節 財稅體制改革
第四節 金融體制改革
第五節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第六節 工商企業制度改革
第一節 機構改革
第二節 人事制度改革
第三節 村級體制改革
第三章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第二節 養老保險
第三節 生育保險
第四節 工傷保險
第五節 失業保險
第六節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制度改革
第七節 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章 對外開放
第一節 招商引資
第二節 對外交流
第三節 對外經濟技術協作
第五卷 經濟總情
第一章 經濟發展
第一節 綜合經濟指標
第二節 經濟結構 財政收入結構
第二章 居民生活
第一節 收入
第二節 消費結構
第三節 消費水平
第六卷 農業
第一章 耕地
第一節 變動
第二節 類型
第三節 農田建設
第二章 農作物
第一節 糧食作物
第二節 經濟作物
第三章 農技農藝
第一節 耕作制度
第二節 栽培技術
第三節 綜合示範
第四節 病蟲草鼠害防治
第五節 施肥
第四章 農機具
第一節 種類與數量
第二節 農機管理
第五章 管理
第一節 農業生產管理
第二節 農村經濟收益分配
第七卷 畜牧業
第一章 畜牧業生產
第一節 畜禽養殖
第二節 畜禽產品產量
第三節 畜牧業產值
第四節 項目實施
第二章 品種改良
第一節 品種資源
第二節 品種改良選育
第三節 改良站場簡介
第三章 疫病防治
第一節 主要疫病
第二節 檢疫 防治
第三節 診療
第四節 “五號病”防治
第四章 飼草飼料
第一節 草場建設
第二節 飼料
第八卷 林業
第一章 森林
第一節 林地 林木蓄積
第二節 森林類型
第三節 主要樹種
第四節 經濟林果
第二章 植樹造林
第一節 採種 育苗
第二節 造林
第三節 義務植樹
第三章 森林保護
第一節 森林消防
第二節 森林植物防疫
第三節 天然林資源保護
第四章 森林分類經營
第一節 調查 區劃
第二節 分類經營
第五章 管理
第一節 隊伍
第二節 林政
第三節 森林公安
第九卷 水利
第一章 水利工程
第一節 蓄提噴灌工程
第二節 引水工程
第三節 排灌工程
第二章 防洪抗旱
第一節 防洪
第二節 抗旱
第三章 管理
第一節 水政水資源管理
第二節 工程和用水管理
第十卷 工業
第一章 經營體制
第一節 國有集體
第二節 私營個體
第三節 其他
第二章 電力工業
第一節 電站建設
第二節 電網建設
第三節 電力生產
第三章 化工
第一節 鹽業
第二節 硫酸
第四章 金屬製品 木材加工
第一節 金屬製品
第二節 木材生產及製品
第五章 飲食飼料加工業
第一節 釀酒
第二節 糧油加工
第六章 建材
第一節 水泥及製品
第二節 磚瓦
第三節 石料
第四節 石灰砂
第七章 其他
第一節 印刷
第二節 服裝
第三節 金銀手飾
第八章 管理
第一節 企業
第二節 質量
第三節 安全
第四節 財務
第五節 行銷
第十一卷 礦冶
第一章 鉛鋅
第一節 開採
第二節 選礦
第三節 冶煉
第四節 企業選介
第二章 銅
第一節 採選
第二節 冶煉
第三節 企業選介
第三章 其他
第一節 鐵
第二節 天青石
第三節 銀
第四節 石膏
第五節 銻
第四章 礦產管理
第一節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
第二節 礦產服務
第三節 礦產資源開發管理
第四節 維護礦業秩序
第十二卷 交通運輸 信息產業
第一章 道路
第一節 驛道
第二節 公路
第二章 橋樑
第一節 驛道橋
第二節 瀾滄江人馬吊橋
第三節 公路橋
第三章 運輸
第一節 人畜力運輸
第二節 公路運輸
第三節 運輸機械維修
第一節 公路管養
第二節 運輸管理
第三節 安全管理
第五章 郵政
第一節 網路
第二節 郵政業務
第三節 郵政設施
第六章 電信
第一節 網路
第二節 業務
第三節 設施
第四節 管理
第七章 移動通信
第一節 移動
第二節 聯通
第十三卷 商業
第一章 經營體制
第一節 國有商業
第二節 集體商業
第三節 個體私有商業
第二章 集市貿易
第一節 集市
第二節 商貿網點
第三章 商品購銷
第一節 糧油購銷
第二節 農副產品購銷
第三節 生活資料
第四節 專項物資銷售
第四章 飲食服務
第一節 飲食業
第二節 服務業
第五章 管理
第一節 商業
第二節 供銷
第三節 糧油
第十四卷 建設 旅遊
第一章 城鄉建設
第一節 縣城
第二節 鄉村集鎮
第二章 房地產經營管理
第一節 商品房建設經營
第二節 房地產管理
第三章 建築業經營管理
第一節 設計 招投標
第二節 施工組織
第三節 建設管理
第四章 旅遊
第一節 資源
第二節 規劃
第三節 旅遊經濟
第十五卷 環境保護
第一章 環境問題
第一節 開發性環境問題
第二節 工業“三廢”污染
第三節 地質災害和土地退化
第二章 環境監測
第一節 機構 設施
第二節 監測
第三節 環境質量
第三章 環境整治
第一節 污染防治
第二節 環境保護措施
第三節 環境監察
第十六卷 財政稅務
第一章 財政收入
第一節 農牧業稅收入
第二節 工商各稅收入
第三節 企業收入
第四節 其他收入
第五節 上劃中央兩稅收入
第七節 外債收入
第二章 財政支出
第一節 經濟建設類支出
第二節 文教科學事業費類支出
第三節 社會保障補助類支出
第四節 行政管理費支出
第五節 政法經費支出
第六節 其他支出
第三章 財政管理
第一節 預決算管理
第二節 財務管理
第四章 稅收征管
第一節 稅種徵收
第二節 徵收管理
第十七卷 金融 保險
第一章 貨幣
第一節 流通
第二節 管理
第二章 存款
第一節 對公存款
第二節 儲蓄存款
第三節 農業存款
第三章 信貸
第一節 農業貸款
第二節 工業貸款
第三節 商業信貸
第四節 鄉鎮企業和個體工商業貸款
第六節 房地產開發企業貸款
第四章 保險
第一節 險種
第二節 理賠
第五章 管理
第一節 機構人員
第二節 業務
第十八卷 經濟綜合管理
第一章 計畫管理
第一節 計畫編制
第二節 計畫執行檢查
第二章 統計
第一節 統計調查
第二節 統計服務
第三節 統計執法
第三章 審計監督
第一節 國家審計
第二節 內部審計
第三節 社會審計
第四節 審計調查
第一節 市場管理
第二節 企業登記
第三節 個體私營經濟管理
第四節 經濟契約
第五節 商標與廣告
第六節 消費者權益保護
第七節 工商行政查處
第五章 物價管理
第一節 價格管理
第二節 收費管理
第三節 物價監督檢查
第四節 價格監測
第五節 價格認證
第六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計量管理
第二節 標準化管理
第三節 質量管理
第七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土地詳查與利用規劃
第二節 土地分等定級
第三節 基本農田保護
第四節 土地管理
第五節 土地開發整理
第十九卷 中國共產黨蘭坪縣地方組織
第一章 組織機構
第一節 中共蘭坪縣委員會
第二節 基層組織
第三節 縣委工作機構
第二章 重要會議 重大決策
第一節 重要會議
第二節 重大決策
第三章 組織建設
第一節 幹部隊伍
第二節 農村基層組織
第三節 黨員目標管理
第四節 整頓教育
第四章 宣傳思想
第一節 時事政策宣傳和新聞宣傳報導
第二節 思想建設
第三節 精神文明建設
第五章 紀檢監察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三節 案件查處和糾風工作
第四節 執法監察和宣傳教育
第六章 統戰和政法工作
第一節 統戰工作
第二節 政法工作
第七章 縣委其他工作
第一節 保密
第二節 政策研究
第三節 老幹部管理
第四節 黨校教育
第五節 信訪
第六節 黨史研究
第七節 機關黨務
第二十卷 地方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章 縣鄉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節 具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節 縣人大常務委員會
第三節 鄉鎮人民代表會議
第二章 人民代表選舉
第一節 鄉鎮級人民代表
第二節 縣級人民代表
第三節 在籍上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第三章 政事紀要
第一節 制定修訂自治條例
第二節 人事任免和審議工作報告
第三節 執法檢查和工作視察
第四節 代表議案和建議
第五節 代表活動
第二十一卷 地方行政機構
第一章 自治縣人民政府
第一節 縣級人民政府
第二節 基層政權
第三節 會議
第二章 扶貧開發
第一節 基礎設施
第二節 掛鈎聯繫
第三節 信貸和科技扶貧
第四節 溫飽示範和民族特困鄉項目
第三章 檔案管理與地方志編纂
第一節 檔案管理
第二節 地方志編纂
第二十二卷 人民政協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縣級組織
第二節 下設機構
第二章 委員
第一節 產生
第二節 構成
第三章 會議
第一節 全體委員會議
第二節 常務委員會
第四章 工作紀要
第一節 協商監督與參政議政
第二節 提案建議案辦復
第三節 調查與視察
第四節 圍繞中心辦實事
第五節 團結工作
第六節 文史資料工作
第七節 統戰工作
第八節 在籍上級政協委員名錄
第二十三卷 群團組織
第一章 工會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工代會
第三節 工會活動
第二章 共青團
第一節 組織團代會
第二節 工作紀要
第三章 婦女聯合會
第一節 婦女代表大會
第二節 組織建設
第三節 工作紀要
第四節 實施“兩個綱要”“兩個規劃”
第四章 工商業聯合會
第一節 組織會議
第二節 主要工作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殘疾人代表大會
第三節 工作紀要
第六章 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第一節 機構名錄
第二節 代表大會
第三節 工作紀要
第四節 文學創作
第二十四卷 民政
第一章 優撫安置
第一節 擁軍優屬
第二節 撫恤
第三節 安置
第二章 社會保障
第一節 救災救濟
第二節 “五保”供養
第三節 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四節 社會福利
第三章 社會行政管理
第一節 基層政權管理
第二節 婚姻登記管理
第三節 社團登記和地名管理
第四節 殯葬管理 收容遣送
第五節 勘界
第二十五卷 勞動人事
第一章 機構隊伍
第一節 機構編制
第二節 幹部職工
第二章 工資福利
第一節 工資
第二節 獎金
第三節 福利
第三章 人事管理
第一節 幹部考核
第二節 人事調動
第三節 幹部招聘
第四節 大中專畢業生就業
第五節 專業技術職務評聘
第六節 離退休人員管理
第七節 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
第四章 勞動管理
第一節 就業安置
第二節 職業培訓
第三節 勞務輸出
第四節 爭議仲裁 勞動安全監察
第五節 勞動制度
第二十六卷 法治 武裝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懲治犯罪
第二節 治安行政管理
第三節 戶口管理
第四節 預審看守
第五節 道路交通管理
第六節 消防安全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反貪污賄賂
第三節 刑事檢察
第四節 法紀和民事行政檢察
第五節 監所檢察控申檢查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刑事民事審判
第三節 經濟行政審判
第四節 執行信訪和案件複查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法制教育
第二節 人民調解
第三節 公證律師
第五章 武裝
第一節 民兵整訓
第二節 徵兵
第三節 國防教育
第四節 駐軍
第二十七卷 教育
第一章 教師
第一節 隊伍
第二節 培訓
第三節 待遇
第四節 考核
第二章 教學設施和經費
第一節 教學設施
第二節 經費
第三章 學前教育
第一節 幼稚園
第二節 學前班
第四章 普通教育
第一節 義務教育
第二節 高中教育
第三節 普及實驗教育與素質教育
第四節 思想品德教育與法制教育
第五章 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
第一節 職業教育
第二節 成人教育
第六章 教育管理與教學研究
第一節 教育管理
第二節 教學研究
第二十八卷 科學技術
第一章 科技隊伍
第一節 人員
第二節 機構
第二章 科技普及推廣
第一節 宣傳培訓
第二節 科研課題
第三節 專題普查
第四節 推廣套用
第五節 科技測報
第三章 成果管理
第一節 科研成果獲獎項目
第二節 科技管理
第二十九卷 文化藝術
第一章 民眾文化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培訓輔導
第三節 陳列展覽
第四節 演出活動
第五節 民間藝人普查
第六節 民間文藝收集整理
第七節 文藝創作
第二章 圖書
第一節 圖書發行
第二節 館藏圖書
第三節 自辦(編)書刊
第三章 影視廣播
第一節 電影
第二節 廣播
第三節 電視
第四章 文物
第一節 徵集與普查
第二節 管理保護
第五章 社會文化
第一節 市場
第二節 管理
第三十卷 體育
第一章 管理設施
第一節 管理
第二節 經費
第三節 設施
第二章 社會體育
第一節 全民健身活動
第二節 職工體育
第三節 農民體育
第四節 老年人體育
第五節 殘疾人體育
第三章 學校體育
第一節 體育教學
第二節 《國家體育鍛鍊標準》測試
第三節 中學體育考試
第四節 後備人才培養
第五節 運動會
第四章 民族體育 競技體育
第一節 民族體育
第二節 競技體育
第三十一卷 醫療衛生
第一章 初級衛生保健
第一節 縣初級衛生保健委員會
第二節 衛生機構
第三節 實施
第二章 公共衛生
第一節 公共場所及愛國衛生
第二節 食品衛生
第三節 飲水衛生
第四節 學校衛生
第五節 勞動衛生
第三章 疾病控制
第一節 疫情
第二節 疫病
第三節 計畫免疫
第四章 醫療
第一節 醫療器械
第二節 西醫
第三節 中醫
第四節 護理
第五節 門診住院
第六節 醫療事故
第五章 婦幼保健
第一節 婦幼項目
第二節 婦女保健
第三節 兒童保健
第六章 管理
第一節 隊伍建設
第二節 醫政
第三節 藥政
第四節 公費醫療
第五節 合作醫療
第三十二卷 民族 宗教
第一章 民族
第一節 白族
第二節 普米族
第三節 傈僳族
第四節 漢族
第五節 彝族
第六節 怒族
第七節 民族節日
第二章 民族區域自治
第一節 自治縣建立
第二節 行使自治權利
第三節 民族政策貫徹落實
第四節 人才培養
第三章 宗教信仰
第一節 原始宗教
第二節 世界宗教
第三節 管理
人物
傳記
楊武燕
和玉林
胡超文
李子清
劉文翰
和汪澈
李名揚
和雲龍
楊耀宗
劉國煊
耗玉發
和啟泰
寸潤蓮
李嘉郁
傳略
楊宗鑒
趙克仁
李煥斗
和瑞鵬
劉紹榮
和潤璪
陳松鳳
趙桂秀
高茂侖
高華山
和炳才
楊柳青
陳中綺
羅庚銳
羅映先
和石
李祖舜
趙越
羅珍瑞
冷時善
和國鵬
唐發林
曹智勇
和躍文
李德華
李玉生
周義元
顏麗春
李政權
楊石君
熊華山
人物表
一、勞動模範
二、已知省屬廳級及其以上受表彰人員
三、在部隊榮立二等功以上功臣名錄
四、已知蘭坪籍研究生留學人員表
人物錄
一、高級技術職稱
二、離休幹部名錄
三、已知蘭坪籍處(團)級職務和副高職稱及其以上名錄
四、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藝人,代表人物)保護名錄
附錄
一、重要文獻和資料輯存
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加快農業發展速度為奪取抓綱治國的新勝利而奮鬥(節錄)
中共蘭坪縣委關於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情況的報告(節錄)
蘭坪縣人民政府關於肥豬退出派購的通知
蘭坪縣人大常委會黨組關於我縣區鄉體制改革的安排意見(節錄)
堅持改革開放加強民族團結振興蘭坪經濟(節錄)
大力宣傳狠抓落實加快我縣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步伐(節錄)
中共蘭坪縣委蘭坪縣人民政府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意見(節錄)
蘭坪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摘要)
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自治條例(修訂)》的決議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審查驗收意見
二、《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補遺
蘭坪設治時間考(節錄)
蘭州土知州的裁撤和滄江土官的產生
編纂始末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1978~2005)》主要供稿人員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1978~2005)》編纂分工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1978~2005)》審稿人員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1978~2005)》審查驗收
索引
著作權頁
2009年6月18日,中共怒江州委常委、蘭坪縣委書記喬國新(左一)到兔峨鄉調研農業生產情況。
2009年7月2日,蘭坪縣人民政府縣長李永平(右三)到河西鄉調研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2009年7月8日,蘭坪縣人民政府縣長李永平(左一)到中排鄉了解民情。
2009年12月3日,蘭坪縣人大常委會主任羊明(左四)及部分人大代表視察民心工程建設情況。
2010年7月7日,蘭坪縣政協主席和玉根(中)及部分縣政協委員視察黃登電站建設。
2009年5月1日,縣委、縣政府在通甸鎮召開通甸武裝暴動勝利60周年紀念大會,州委常委、縣委書記喬國新在紀念大會上致辭,縣長李永平主持紀念大會。
在紀念通甸武裝暴動勝利60周年期間,縣黨、政、軍領導和相關部門負責人與原中國人民解放軍邊縱第七支隊三十三團部分老戰士及親屬合影。
2005年3月22日,蘭坪縣召開農村教育暨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攻堅誓師大會。
2005年10月11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對蘭坪縣人民政府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進行檢查評估並通過驗收。
2009年9月23日,怒江州委、州政府聽取蘭坪縣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暨“兩基”複查匯報。
2009年11月6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團組織召開反饋會,對蘭坪縣人民政府教育督導評估暨“兩基”複查情況進行專題反饋。2010年10月,通過國家檢查驗收。
動員大會
2007年2月5日,雲南省林業廳副廳長王德祥(右一)到蘭坪檢查、調研林改工作。圖為與民眾交談林改情況。
2007年11月29日,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和潤才(中)視察蘭坪林改工作。
現場勘測
2007年7月2日,蘭坪縣林權證首發儀式在金頂鎮官坪村委會舉行。
2007年6月8日,縣委、縣政府召開全縣深化林權制度改革階段性工作總結表彰大會。
2009年9月16日,劍蘭二級公路開工建設。圖為建設開工典禮。
2010年8月20日,蘭坪縣舉行向“貢山縣普拉底鄉8. 18特大土石流災害捐款”活動。圖為在三江民族文化廣場捐款現場。
2009年11月下旬,拉井中學發生H1N1流感疫情。圖為防控期間醫務人員向師生分發中藥。
防控期間,縣長李永平(左三)深入疫區指導防控工作。
2010年6月5日,蘭坪縣生態修復工程全民大行動正式啟動。
2009年12月30日,雲南理論評論蘭坪調研基地掛牌。
2010年5月8日,滇西六地州市電力系統第三屆“電力杯”職工籃球賽在蘭坪縣城開幕。
2009年11月17日,《人民政協報》全國22個人口較少民族地區採訪報導活動在蘭坪。
2008年,蘭坪縣被命名為“雲南省小康體育特色縣”。
2009年11月11日,怒江州第十八屆鄉級農村文藝匯演暨拉井鎮鹽馬古道文化節在拉井開幕。
縣城全景
三江民族文化廣場
玉屏公園一角
縣城一角
縣城濱江路
縣城人民路
縣城怒江路
縣城振興路
20世紀70年代原縣委辦公樓
縣委辦公大樓
20世紀70年代原縣政府辦公樓
縣政府辦公大樓
縣廣播電視塔
縣體育館
蘭坪縣人民政府駐昆明辦事處綜合樓
金頂鎮
通甸鎮
河西鄉
拉井鎮
營盤鎮
兔峨鄉
石登鄉
中排鄉
雲南省級和諧示範社區——文興
課堂教學
學校冬季運動會
學校全景
外籍教師
蘭坪縣民族中學
蘭坪一中
文興中心完小
教育資源整合後的寄宿制國小學生食堂
城區幼稚園
縣長李永平與少先隊員在一起
希望之星
縣人民醫院
縣中醫院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蘭坪縣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文藝晚會
蘭坪縣慶祝建國60周年文藝演出
廣場民眾文化
全民健身
健身展演
正在建設中的裝機容量達190萬千瓦的黃登電站施工區
翻越老窩山的福貢至蘭坪高壓輸電線路
220KV變電中心
露天開採的世界級金頂鳳凰山鉛鋅礦,儲量達1533.29萬個金屬噸。
電鋅生產車間
雲南省金鼎鋅業有限公司10萬噸電鋅生產區
瀾滄江溜索
瀾滄江人馬吊橋
瀾滄江汽車吊橋
瀾滄江渡輪
通縣油路
連片規範化種植的馬鈴薯
玉米規範化栽培
高山優質雜糧基地
瀾滄江畔優質水稻基地
雪桃
芸豆
秦艽
林果基地
杜仲
五味子
當歸
天麻
重樓
林下藥材種植
雲嶺自然保護區
千年紅豆杉
長岩山滇金絲猴
高山牧場
生豬養殖
肉牛養殖
2009年9月10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在蘭坪召開蘭坪絨毛雞遺傳資源現場鑑定會。
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的蘭坪絨毛雞
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的蘭坪烏骨綿羊
2009年7月10日,國家農業部專家組對蘭坪烏骨綿羊進行現場鑑定。
農業噴灌
山區農業水利
壩區農業水利
豐坪水庫(怒江洲唯一的中型水利工程,總庫容3230.7萬立方米)
百貨超市
農貿市場
農村集市
收穫
農家樂
好日子
石登鄉省立國小舊址
兔峨瀾滄江江防司令羅星土司衙署遺址
愛國名將楊玉科將軍塑像
通甸玉水坪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址(距今1萬年以上)
玉水坪出土的石器
玉水坪出土的骨飾品
玉水坪出土的動物骨骼
河西圓寶山新石器時代人類遺址
圓寶山出土的新石器
拉井鹽礦遺址
箐門老姆井鹽井遺址
拉井鹽馬古道遺址
軒轅祠
金雞寺仙女洞
黃松魁星閣
大龍塔
通甸武裝暴動勝利紀念碑
拉井風雨橋
中排富隆廠古礦冶遺址
1987年11月27日,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撤銷蘭坪縣建制,成立“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1997年11月9~12日,蘭坪各族兒女歡慶自治縣成立10周年。
照片附圖
白族“二月會”
普米族“吾昔節”
羅古箐情人壩萬人情歌盛會
民族歌舞大聯歡
白族舞蹈
白臘舞蹈
白族拉瑪人民間舞蹈“打戈”
白族拉瑪人民歌“橋普開益”在北京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音理事會上展示
白族拉瑪人民歌“橋普開益”在中央電視台展示並錄入中國民歌博物館
2004年3月,普米族舞蹈史詩《母親河》榮獲第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蹈詩銀獎
普米族舞蹈“龍跳舞”在中央電視台展示
普米族舞蹈在昆明世博園展演
普米族舞蹈
普米族民歌“拜龍調”在中央電視台展示並錄入中國民歌博物館
普米族口弦
普米族舞蹈“撞跨舞”
傈僳族歌舞“擺時”
傈僳族民歌“擺時”在中央電視台展示並錄入中國民歌博物館
傈僳族舞蹈“嘎嘎其其提嘎來”
彝族舞蹈“達替”
怒族舞蹈”阿樓西杯”
蘭坪縣五個主體少數民族服飾
白族
白族拉瑪人
普米族
彝族
傈僳族
怒族
北京平安大道盛裝行進表演——普米族服飾
普米族口弦
普米族四弦
白族拉瑪人“儺舞”《杯日往》中“金官娘娘與天干合舞”
怒族傳統織麻
碧羅雪山秋韻
省級自然風景名勝區——羅古箐丹霞
富和山
老窩山湖泊
豐坪湖
老君山湖泊
大羊場
五彩蘭坪
龍袍
三江麻荷素
鵝頭水晶
星海蝶
荷之冠
三江黃菊
老君荷
玉泉荷
滇梅
三江奇
奇花素
三江星紅
三江蝶
黃金海岸
汗血寶馬
黑寶石
永懷素
趙智藩 書
和繁保 畫
和育 畫
和桂藩 書
和繁保 畫
和石 書
和四水 書
和育 畫
和瑞鴻 篆刻
李家驥 書
和育 畫
2009年8月27~28日,《蘭坪縣誌(1978-2005)》評審會議在蘭坪縣城召開。
2009年8月27,雲南省地方志辦公室在蘭坪縣主持召開全省第二輪地方志編修工作經驗交流會議。
評審會議分會場
原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吳光范在評審會議上發言
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專職副主任、省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李一是在評審會議上發言
參加評審會議的領導在認真審閱評審稿
蘭坪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蘭坪縣誌》主編趙志勇在評審會議上發言
雲南省地方志州市指導室主任姜定忠在評審會議上發言
《蘭坪縣誌( 1978-2005)》主編趙志勇(中),副主編楊增才(執行、左一)、羅德勝(左二)、郭書松(右二)、李松發(右一)。
2010年7月、11月,蘭坪縣地方志辦公室分別被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授予“雲南省地方志系統首屆十佳集體”、“全國方誌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出席《蘭坪縣誌(1978~2005)》評審會議的省州縣三級領導、專家學者合影。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卷 建置政區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第一節 民國以前
第二節 民國元年後
第三節 縣境變遷
第二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民國建制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制
第三節 縣治變遷
第三章 鄉鎮
第一節 金頂鎮
第二節 通甸鎮
第三節 營盤鎮
第四節 拉井鎮
第五節 河西鄉
第六節 中排鄉
第七節 石登鄉
第八節 兔峨鄉
第二卷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質 地貌
第一節 地質
第二節 地形
第三節 河流 湖泊
第四節 土壤 植被
第二章 氣候
第一節 氣候特徵
第二節 日照 氣溫
第三節 降水
第四節 霜期 風
第三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利用現狀
第二節 礦產
第三節 生物
第四節 水
第四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地質災害
第二節 氣象災害
第三卷 人口
第一章 人口變動
第一節 自然變動
第二節 機械變動
第二章 人口分布
第一節 人口密度
第二節 城市人口分布
第三章 人口構成
第一節 性別構成
第二節 年齡構成
第三節 職業構成
第四節 民族構成
第五節 農業非農業人口構成
第四章 人口質量
第一節 身體素質
第二節 文化素質
第五章 人口控制
第一節 政策法規
第二節 宣傳教育
第三節 政策執行
第四節 服務網路
第五節 節育效果
第四卷 改革開放
第一章 經濟體制改革
第一節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第二節 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改革
第三節 財稅體制改革
第四節 金融體制改革
第五節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第六節 工商企業制度改革
第一節 機構改革
第二節 人事制度改革
第三節 村級體制改革
第三章 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第二節 養老保險
第三節 生育保險
第四節 工傷保險
第五節 失業保險
第六節 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制度改革
第七節 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章 對外開放
第一節 招商引資
第二節 對外交流
第三節 對外經濟技術協作
第五卷 經濟總情
第一章 經濟發展
第一節 綜合經濟指標
第二節 經濟結構 財政收入結構
第二章 居民生活
第一節 收入
第二節 消費結構
第三節 消費水平
第六卷 農業
第一章 耕地
第一節 變動
第二節 類型
第三節 農田建設
第二章 農作物
第一節 糧食作物
第二節 經濟作物
第三章 農技農藝
第一節 耕作制度
第二節 栽培技術
第三節 綜合示範
第四節 病蟲草鼠害防治
第五節 施肥
第四章 農機具
第一節 種類與數量
第二節 農機管理
第五章 管理
第一節 農業生產管理
第二節 農村經濟收益分配
第七卷 畜牧業
第一章 畜牧業生產
第一節 畜禽養殖
第二節 畜禽產品產量
第三節 畜牧業產值
第四節 項目實施
第二章 品種改良
第一節 品種資源
第二節 品種改良選育
第三節 改良站場簡介
第三章 疫病防治
第一節 主要疫病
第二節 檢疫 防治
第三節 診療
第四節 “五號病”防治
第四章 飼草飼料
第一節 草場建設
第二節 飼料
第八卷 林業
第一章 森林
第一節 林地 林木蓄積
第二節 森林類型
第三節 主要樹種
第四節 經濟林果
第二章 植樹造林
第一節 採種 育苗
第二節 造林
第三節 義務植樹
第三章 森林保護
第一節 森林消防
第二節 森林植物防疫
第三節 天然林資源保護
第四章 森林分類經營
第一節 調查 區劃
第二節 分類經營
第五章 管理
第一節 隊伍
第二節 林政
第三節 森林公安
第九卷 水利
第一章 水利工程
第一節 蓄提噴灌工程
第二節 引水工程
第三節 排灌工程
第二章 防洪抗旱
第一節 防洪
第二節 抗旱
第三章 管理
第一節 水政水資源管理
第二節 工程和用水管理
第十卷 工業
第一章 經營體制
第一節 國有集體
第二節 私營個體
第三節 其他
第二章 電力工業
第一節 電站建設
第二節 電網建設
第三節 電力生產
第三章 化工
第一節 鹽業
第二節 硫酸
第四章 金屬製品 木材加工
第一節 金屬製品
第二節 木材生產及製品
第五章 飲食飼料加工業
第一節 釀酒
第二節 糧油加工
第六章 建材
第一節 水泥及製品
第二節 磚瓦
第三節 石料
第四節 石灰砂
第七章 其他
第一節 印刷
第二節 服裝
第三節 金銀手飾
第八章 管理
第一節 企業
第二節 質量
第三節 安全
第四節 財務
第五節 行銷
第十一卷 礦冶
第一章 鉛鋅
第一節 開採
第二節 選礦
第三節 冶煉
第四節 企業選介
第二章 銅
第一節 採選
第二節 冶煉
第三節 企業選介
第三章 其他
第一節 鐵
第二節 天青石
第三節 銀
第四節 石膏
第五節 銻
第四章 礦產管理
第一節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
第二節 礦產服務
第三節 礦產資源開發管理
第四節 維護礦業秩序
第十二卷 交通運輸 信息產業
第一章 道路
第一節 驛道
第二節 公路
第二章 橋樑
第一節 驛道橋
第二節 瀾滄江人馬吊橋
第三節 公路橋
第三章 運輸
第一節 人畜力運輸
第二節 公路運輸
第三節 運輸機械維修
第一節 公路管養
第二節 運輸管理
第三節 安全管理
第五章 郵政
第一節 網路
第二節 郵政業務
第三節 郵政設施
第六章 電信
第一節 網路
第二節 業務
第三節 設施
第四節 管理
第七章 移動通信
第一節 移動
第二節 聯通
第十三卷 商業
第一章 經營體制
第一節 國有商業
第二節 集體商業
第三節 個體私有商業
第二章 集市貿易
第一節 集市
第二節 商貿網點
第三章 商品購銷
第一節 糧油購銷
第二節 農副產品購銷
第三節 生活資料
第四節 專項物資銷售
第四章 飲食服務
第一節 飲食業
第二節 服務業
第五章 管理
第一節 商業
第二節 供銷
第三節 糧油
第十四卷 建設 旅遊
第一章 城鄉建設
第一節 縣城
第二節 鄉村集鎮
第二章 房地產經營管理
第一節 商品房建設經營
第二節 房地產管理
第三章 建築業經營管理
第一節 設計 招投標
第二節 施工組織
第三節 建設管理
第四章 旅遊
第一節 資源
第二節 規劃
第三節 旅遊經濟
第十五卷 環境保護
第一章 環境問題
第一節 開發性環境問題
第二節 工業“三廢”污染
第三節 地質災害和土地退化
第二章 環境監測
第一節 機構 設施
第二節 監測
第三節 環境質量
第三章 環境整治
第一節 污染防治
第二節 環境保護措施
第三節 環境監察
第十六卷 財政稅務
第一章 財政收入
第一節 農牧業稅收入
第二節 工商各稅收入
第三節 企業收入
第四節 其他收入
第五節 上劃中央兩稅收入
第七節 外債收入
第二章 財政支出
第一節 經濟建設類支出
第二節 文教科學事業費類支出
第三節 社會保障補助類支出
第四節 行政管理費支出
第五節 政法經費支出
第六節 其他支出
第三章 財政管理
第一節 預決算管理
第二節 財務管理
第四章 稅收征管
第一節 稅種徵收
第二節 徵收管理
第十七卷 金融 保險
第一章 貨幣
第一節 流通
第二節 管理
第二章 存款
第一節 對公存款
第二節 儲蓄存款
第三節 農業存款
第三章 信貸
第一節 農業貸款
第二節 工業貸款
第三節 商業信貸
第四節 鄉鎮企業和個體工商業貸款
第六節 房地產開發企業貸款
第四章 保險
第一節 險種
第二節 理賠
第五章 管理
第一節 機構人員
第二節 業務
第十八卷 經濟綜合管理
第一章 計畫管理
第一節 計畫編制
第二節 計畫執行檢查
第二章 統計
第一節 統計調查
第二節 統計服務
第三節 統計執法
第三章 審計監督
第一節 國家審計
第二節 內部審計
第三節 社會審計
第四節 審計調查
第一節 市場管理
第二節 企業登記
第三節 個體私營經濟管理
第四節 經濟契約
第五節 商標與廣告
第六節 消費者權益保護
第七節 工商行政查處
第五章 物價管理
第一節 價格管理
第二節 收費管理
第三節 物價監督檢查
第四節 價格監測
第五節 價格認證
第六章 質量技術監督
第一節 計量管理
第二節 標準化管理
第三節 質量管理
第七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土地詳查與利用規劃
第二節 土地分等定級
第三節 基本農田保護
第四節 土地管理
第五節 土地開發整理
第十九卷 中國共產黨蘭坪縣地方組織
第一章 組織機構
第一節 中共蘭坪縣委員會
第二節 基層組織
第三節 縣委工作機構
第二章 重要會議 重大決策
第一節 重要會議
第二節 重大決策
第三章 組織建設
第一節 幹部隊伍
第二節 農村基層組織
第三節 黨員目標管理
第四節 整頓教育
第四章 宣傳思想
第一節 時事政策宣傳和新聞宣傳報導
第二節 思想建設
第三節 精神文明建設
第五章 紀檢監察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三節 案件查處和糾風工作
第四節 執法監察和宣傳教育
第六章 統戰和政法工作
第一節 統戰工作
第二節 政法工作
第七章 縣委其他工作
第一節 保密
第二節 政策研究
第三節 老幹部管理
第四節 黨校教育
第五節 信訪
第六節 黨史研究
第七節 機關黨務
第二十卷 地方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章 縣鄉人民代表大會
第一節 具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節 縣人大常務委員會
第三節 鄉鎮人民代表會議
第二章 人民代表選舉
第一節 鄉鎮級人民代表
第二節 縣級人民代表
第三節 在籍上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第三章 政事紀要
第一節 制定修訂自治條例
第二節 人事任免和審議工作報告
第三節 執法檢查和工作視察
第四節 代表議案和建議
第五節 代表活動
第二十一卷 地方行政機構
第一章 自治縣人民政府
第一節 縣級人民政府
第二節 基層政權
第三節 會議
第二章 扶貧開發
第一節 基礎設施
第二節 掛鈎聯繫
第三節 信貸和科技扶貧
第四節 溫飽示範和民族特困鄉項目
第三章 檔案管理與地方志編纂
第一節 檔案管理
第二節 地方志編纂
第二十二卷 人民政協
第一章 機構
第一節 縣級組織
第二節 下設機構
第二章 委員
第一節 產生
第二節 構成
第三章 會議
第一節 全體委員會議
第二節 常務委員會
第四章 工作紀要
第一節 協商監督與參政議政
第二節 提案建議案辦復
第三節 調查與視察
第四節 圍繞中心辦實事
第五節 團結工作
第六節 文史資料工作
第七節 統戰工作
第八節 在籍上級政協委員名錄
第二十三卷 群團組織
第一章 工會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工代會
第三節 工會活動
第二章 共青團
第一節 組織團代會
第二節 工作紀要
第三章 婦女聯合會
第一節 婦女代表大會
第二節 組織建設
第三節 工作紀要
第四節 實施“兩個綱要”“兩個規劃”
第四章 工商業聯合會
第一節 組織會議
第二節 主要工作
第一節 組織機構
第二節 殘疾人代表大會
第三節 工作紀要
第六章 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第一節 機構名錄
第二節 代表大會
第三節 工作紀要
第四節 文學創作
第二十四卷 民政
第一章 優撫安置
第一節 擁軍優屬
第二節 撫恤
第三節 安置
第二章 社會保障
第一節 救災救濟
第二節 “五保”供養
第三節 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第四節 社會福利
第三章 社會行政管理
第一節 基層政權管理
第二節 婚姻登記管理
第三節 社團登記和地名管理
第四節 殯葬管理 收容遣送
第五節 勘界
第二十五卷 勞動人事
第一章 機構隊伍
第一節 機構編制
第二節 幹部職工
第二章 工資福利
第一節 工資
第二節 獎金
第三節 福利
第三章 人事管理
第一節 幹部考核
第二節 人事調動
第三節 幹部招聘
第四節 大中專畢業生就業
第五節 專業技術職務評聘
第六節 離退休人員管理
第七節 推行國家公務員制度
第四章 勞動管理
第一節 就業安置
第二節 職業培訓
第三節 勞務輸出
第四節 爭議仲裁 勞動安全監察
第五節 勞動制度
第二十六卷 法治 武裝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懲治犯罪
第二節 治安行政管理
第三節 戶口管理
第四節 預審看守
第五節 道路交通管理
第六節 消防安全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反貪污賄賂
第三節 刑事檢察
第四節 法紀和民事行政檢察
第五節 監所檢察控申檢查
第三章 審判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刑事民事審判
第三節 經濟行政審判
第四節 執行信訪和案件複查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法制教育
第二節 人民調解
第三節 公證律師
第五章 武裝
第一節 民兵整訓
第二節 徵兵
第三節 國防教育
第四節 駐軍
第二十七卷 教育
第一章 教師
第一節 隊伍
第二節 培訓
第三節 待遇
第四節 考核
第二章 教學設施和經費
第一節 教學設施
第二節 經費
第三章 學前教育
第一節 幼稚園
第二節 學前班
第四章 普通教育
第一節 義務教育
第二節 高中教育
第三節 普及實驗教育與素質教育
第四節 思想品德教育與法制教育
第五章 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
第一節 職業教育
第二節 成人教育
第六章 教育管理與教學研究
第一節 教育管理
第二節 教學研究
第二十八卷 科學技術
第一章 科技隊伍
第一節 人員
第二節 機構
第二章 科技普及推廣
第一節 宣傳培訓
第二節 科研課題
第三節 專題普查
第四節 推廣套用
第五節 科技測報
第三章 成果管理
第一節 科研成果獲獎項目
第二節 科技管理
第二十九卷 文化藝術
第一章 民眾文化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培訓輔導
第三節 陳列展覽
第四節 演出活動
第五節 民間藝人普查
第六節 民間文藝收集整理
第七節 文藝創作
第二章 圖書
第一節 圖書發行
第二節 館藏圖書
第三節 自辦(編)書刊
第三章 影視廣播
第一節 電影
第二節 廣播
第三節 電視
第四章 文物
第一節 徵集與普查
第二節 管理保護
第五章 社會文化
第一節 市場
第二節 管理
第三十卷 體育
第一章 管理設施
第一節 管理
第二節 經費
第三節 設施
第二章 社會體育
第一節 全民健身活動
第二節 職工體育
第三節 農民體育
第四節 老年人體育
第五節 殘疾人體育
第三章 學校體育
第一節 體育教學
第二節 《國家體育鍛鍊標準》測試
第三節 中學體育考試
第四節 後備人才培養
第五節 運動會
第四章 民族體育 競技體育
第一節 民族體育
第二節 競技體育
第三十一卷 醫療衛生
第一章 初級衛生保健
第一節 縣初級衛生保健委員會
第二節 衛生機構
第三節 實施
第二章 公共衛生
第一節 公共場所及愛國衛生
第二節 食品衛生
第三節 飲水衛生
第四節 學校衛生
第五節 勞動衛生
第三章 疾病控制
第一節 疫情
第二節 疫病
第三節 計畫免疫
第四章 醫療
第一節 醫療器械
第二節 西醫
第三節 中醫
第四節 護理
第五節 門診住院
第六節 醫療事故
第五章 婦幼保健
第一節 婦幼項目
第二節 婦女保健
第三節 兒童保健
第六章 管理
第一節 隊伍建設
第二節 醫政
第三節 藥政
第四節 公費醫療
第五節 合作醫療
第三十二卷 民族 宗教
第一章 民族
第一節 白族
第二節 普米族
第三節 傈僳族
第四節 漢族
第五節 彝族
第六節 怒族
第七節 民族節日
第二章 民族區域自治
第一節 自治縣建立
第二節 行使自治權利
第三節 民族政策貫徹落實
第四節 人才培養
第三章 宗教信仰
第一節 原始宗教
第二節 世界宗教
第三節 管理
人物
傳記
楊武燕
和玉林
胡超文
李子清
劉文翰
和汪澈
李名揚
和雲龍
楊耀宗
劉國煊
耗玉發
和啟泰
寸潤蓮
李嘉郁
傳略
楊宗鑒
趙克仁
李煥斗
和瑞鵬
劉紹榮
和潤璪
陳松鳳
趙桂秀
高茂侖
高華山
和炳才
楊柳青
陳中綺
羅庚銳
羅映先
和石
李祖舜
趙越
羅珍瑞
冷時善
和國鵬
唐發林
曹智勇
和躍文
李德華
李玉生
周義元
顏麗春
李政權
楊石君
熊華山
人物表
一、勞動模範
二、已知省屬廳級及其以上受表彰人員
三、在部隊榮立二等功以上功臣名錄
四、已知蘭坪籍研究生留學人員表
人物錄
一、高級技術職稱
二、離休幹部名錄
三、已知蘭坪籍處(團)級職務和副高職稱及其以上名錄
四、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傳承人(藝人,代表人物)保護名錄
附錄
一、重要文獻和資料輯存
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加快農業發展速度為奪取抓綱治國的新勝利而奮鬥(節錄)
中共蘭坪縣委關於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情況的報告(節錄)
蘭坪縣人民政府關於肥豬退出派購的通知
蘭坪縣人大常委會黨組關於我縣區鄉體制改革的安排意見(節錄)
堅持改革開放加強民族團結振興蘭坪經濟(節錄)
大力宣傳狠抓落實加快我縣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步伐(節錄)
中共蘭坪縣委蘭坪縣人民政府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意見(節錄)
蘭坪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摘要)
雲南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自治條例(修訂)》的決議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自治條例
雲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審查驗收意見
二、《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補遺
蘭坪設治時間考(節錄)
蘭州土知州的裁撤和滄江土官的產生
編纂始末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1978~2005)》主要供稿人員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1978~2005)》編纂分工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1978~2005)》審稿人員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誌(1978~2005)》審查驗收
索引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