蘚

蘚,是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xiǎn,形聲。從艹,從鮮,鮮亦聲。本義為苔蘚,植物學名詞,隱花植物的一類,莖葉很小,沒有根。

蘚字常被誤用作“疾病”釋義,正確用字是“癬”,漢語拼音為xuǎn。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蘚
  • 外文名:moss
  • 拼音:xiǎn
  • 所屬學科:植物學
  • 特徵:一類隱花植物,莖葉很小,無根
  • 其他釋義:一種疾病(誤用,應為“癬”)
基本解釋,漢語字典,古籍解釋,綱目,蘚綱,泥炭蘚亞綱,黑蘚亞綱,真蘚亞綱,

基本解釋

形聲。從艹,從鮮,鮮亦聲。“鮮”義為“生魚片”,有“裸露”、“薄層”之意。“艹”與“鮮”聯合起來表示“一種沒有葉子覆蓋的薄薄一層的草本植物”。
本義:苔蘚,同本義。植物學名詞。隱花植物的一類,莖葉很小,沒有根,生在陰濕的地方。如:蘚苔(青苔);蘚書(叢生在岩石上的蘚苔,文彩斑駁,有如文字,稱為蘚書)

漢語字典

中文:蘚
拼音:xiǎn
蘚
定義:苔蘚植物的一綱。屬於這一綱的植物莖和葉都很小,綠色,有假根,常生在陰濕地方。
鄭碼:ERUC,U:85D3,GBK:DEBA
筆畫數:17
部首:艹
筆順編號:1223525121143111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申集上】【艸字部】蘚
《唐韻》息淺切,音癬。苔蘚也。《本草》屋游,一名瓦蘚。
《述異記》苔草亦呼宣蘚。《韻會》蘚,垣衣。一曰白草名。

  

綱目

蘚綱

蘚綱(hepaticae)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苔蘚植物門(Bryophyta)中的一個綱。是苔蘚植物門中最大的一綱,約有15000種,中國約有500種。蘚綱植物是有莖、葉分化的莖葉體。葉在莖上呈螺旋狀排列,植物體為輻射對稱,無背腹之分;較進化種類莖內多有中軸分化,葉常具中肋。假根由單列細胞構成,分枝或不分枝。孢子體通常有堅挺的蒴柄,孢蒴的發育在蒴柄延伸生長之後。孢蒴外常有蒴帽覆蓋,成熟的孢蒴多蓋裂,常有蒴齒構造。孢蒴內常有蒴軸,只形成孢子而無彈絲。原絲體通常發達,每1原絲體常發育成多個植株。

泥炭蘚亞綱

泥炭蘚亞綱(Sphagnidae)僅有一目一科,泥炭蘚目(Sphagnales),泥炭蘚科(Sphagnaceae),泥炭蘚屬(Sphagnum),約 300餘種,多分布於北半球溫帶地區。中國的主要分布於東北、西北和西南高寒沼澤地區,常見的有泥炭蘚。高山岩石植物,植物體黑色,孢子體無真蒴柄。具蒴帽,孢蒴多數呈短圓柱形,4—8縱裂,無蒴齒。

黑蘚亞綱

黑蘚亞綱(Asdreaeidae)僅有一目一科,黑蘚目(Andreaeales),黑蘚科(Andreaeaceae),兩個屬,中國僅有黑蘚屬(Andreaea),疣黑蘚分布於陝西、安徽和福建。分布較廣,植物體具其它色澤,孢予體多數具長或短的蒴柄,孢蒴球形或長圓柱形,直立或彎曲,輻射對稱或背腹對稱,多數具蓋,有蒴齒。

真蘚亞綱

真蘚亞綱(Bryidae)最大,有12—19目,真蘚目(Bryales),是苔蘚植物中科、屬、種最多的一個目,遍布全世界。中國常見的有葫蘆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