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癬

皮癬

皮癬病是由皮黴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皮膚病,可以治癒,中醫認為血熱是主要根源,可以採用中醫療法治療,即運用針對性的中成藥內部綜合調理來治療。

血熱的形成有多種因素,可因七情內傷,氣機雍滯,郁久化火,以致心火亢盛,毒熱伏於營血,或因飲食失節,過食腥發動風之物,脾胃失和,氣機不暢,郁久化熱,復受風熱毒邪而病。

基本介紹

  • 西醫學名:皮癬
  • 中醫學名:皮癬
  • 所屬科室:五官科 - 皮膚科
  • 發病部位:全身
  • 主要症狀:增厚,紅、癢
  • 主要病因:病菌感染
  • 傳染性:有傳染性
疾病概述,常見病症,銀屑病,牛皮癬,病因,發病機理,發病因素,治療,中醫治療,治療措施,內治療法,中醫藥浴,牛皮癬與皮癬的區別,

疾病概述

拼音:pí xuǎn
皮癬根據患病部位不同,分為頭癬、手癬、足癬、股癬、甲癬、體癬等。主要是由公共用品和個人不衛生習慣而互相傳染的,與旅店、浴池、游泳池、理髮等公共場所的衛生有著密切的關係。
“皮癬病”的臨床特徵是:紅斑上反覆出現多層銀白色乾燥鱗屑,鱗屑易被刮除,下面露出淡紅色半透明薄膜,再輕刮之,可見篩狀如露水珠樣的出血,分別稱為“薄膜現象”和“露滴現象”。

常見病症

銀屑病

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古醫籍亦有稱之為松皮癬。舊稱牛皮癬。
銀屑病的診斷要點 :本病以青壯年為多見,也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男女發病率相似。臨床上可分為尋常型、關節型、膿皰型和紅皮症型四種類型,其中以尋常型為多見。
手部皮癬手部皮癬
銀屑病(Psoriasis),中國中醫又名“白疕”,民間有稱“牛皮癬”,正式名稱是銀屑病,使用牛皮癬一詞來概括該病名稱是十分不科學的,因為牛皮癬其實並不是癬,所謂癬醫學上是指由於真菌感染引起的一些皮膚病,例如頭癬、股癬、體癬、手足癬、指甲癬等。將這些癬局部的皮屑放在顯微鏡下常能發現真菌菌絲或真菌孢子,使用抗真菌藥物進行治療常能取得很好的療效。而牛皮癬則不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醫學上將其稱為銀屑病。它的發病原因很複雜,用抗真菌藥物進行治療往往無效。因此,不要望文生義,自己服用抗真菌藥物或者亂用癬藥外塗,以免浪費錢財,加重病情。由於銀屑病皮損上覆蓋有銀白色的鱗屑,很有特徵性,故西醫稱其為銀屑病,是十分適宜的。處於對患者的尊重態度的,也應該提倡使用銀屑病一詞。

牛皮癬

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其特徵是在紅斑上反覆出現多層銀白色乾燥鱗屑。中醫古稱之為“白疕”,古醫籍亦有稱之為松皮癬。西醫稱為銀屑病(Psoriasis),俗稱牛皮癬,其特徵是出現大小不等的丘疹,紅斑,表面覆蓋著銀白色鱗屑,邊界清楚,好發於頭皮、四肢伸側及背部。男性多於女性。春冬季節容易復發或加重,而夏秋季多緩解。另外,城市的野廣告也被稱之為“牛皮癬”。

病因

發病機理

牛皮癬發病原因比較複雜,病因尚未明確。多數學者認為,與遺傳、感染、代謝障礙、免疫功能障礙、內分泌失調有關。現時已變得愈來愈普遍,特別是已發展的城市。銀屑病並不是一種傳染病,但因為銀屑病患者的皮膚問題,往往給患者帶來極大的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

發病因素

銀屑病病因尚未明了但初步觀察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遺傳因素。多認為本病受多基因控制,同時也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影響。 
藥店藥店
②感染因素。有人認為是病毒感染所致,雖發現過在表皮棘細胞核內有嗜酸性包涵體,但至今病毒培養未能成功。鏈球菌感染可能是本病的重要誘發因素,因急性點滴狀銀屑病發疹前常有急性扁桃體炎或上呼吸道感染。
③代謝障礙。有報告患者血清內脂質、膽固醇、球蛋白、糖、尿酸、鉀等增高,葉酸含量降低,但皆未能作出肯定結論。也有人報告皮損內多胺及花生四烯酸增加。
④免疫功能紊亂。有的患者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有的血清IgG、IgA、IgE增高;部分患者血清中存在有抗 IgG抗體;有人用免疫螢光技術測到患者表皮角質層內有抗角質的自身抗體。
⑤精神因素。精神創傷和情緒緊張及過度勞累可誘發本病或使病情加重。
⑥其他。多數患者冬季復發、加重,夏季緩解或自然消退,但久病者季節規律性消失。也有的婦女患者經期前後加重,妊娠期皮疹消退,分娩後復發。氯喹、碳酸鋰及β腎上腺能阻滯藥等可使本病加重。

治療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風邪、濕邪、熱邪、血虛、蟲淫等為致病的主要原因,治療以疏風祛濕、清熱解毒、養血潤燥、活血化瘀為原則,以達到驅邪扶正止癢治癒之功效。

治療措施

神經性皮炎(neurodermatitis)是一種局限性皮膚神經功能障礙性皮膚病,又叫慢性單純苔蘚。中醫學稱之為“牛皮蘚”、“攝領瘡”,因其好發於頸部,狀如牛領之皮,厚而且堅而得名。如《外科正宗》說:牛皮癬,如牛領之皮,頑硬須堅,抓之如朽木。”臨床特點為皮膚苔蘚化,肥厚粗糙,瘙癢劇烈,病程緩慢,反覆發作,常數年不愈,愈後易復發。

內治療法

內服治療
⑴口服大劑量維生素A,每日10~30萬u或維生素A酸,每日1mg/kg/日。但長期服用可出現骨質脫鈣,脫髮和其他中毒症狀。
⑵口服T90皮癬疫苗,遵醫囑,根據病情不同,每日口服1-6顆,效果顯著。
西醫治療
⑴抗組織胺藥和鎮靜脈藥:可酌情選用撲爾繁、安其敏、息期敏,苯海拉明、異丙嗪、安定等,以安定止癢。 儘量避免較長時間或短期大劑量外用皮質激素類藥物。
⑵靜脈用藥:0.25%普魯卡因注射液10~20ml加維生素C 500mg靜脈注射;或用普魯卡因4~6mg/kg體重,用生理鹽水配成0.1%溶液加維生素C 500~1000mg靜滴。亦可用10¥葡萄糖酸鈣10ml靜注。
(3)局部性的皮癬,可用止癢殺菌的藥物塗擦患處。
(4)病情比較嚴重,久治不愈者,可以考慮。
外治療法
(1) 雄黃散外搽;
(2) 神經性皮膚炎藥水塗患處;
(3) 梅花針局部敲打: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
(4) 亦可酌情選用下列藥物外用:複方氟美松亞楓劑、膚疾寧、105黑豆餾油軟膏、止癢酒精等;
(5) 局部封閉:複方奎寧注射液2ml加1%普魯卡因4~6ml,局部皮下注射(注射勿過淺,以免引起皮膚壞死),每周1次,10次為一療程。亦可用0.1%亞甲藍2ml加2%普魯卡因5~10ml患部皮下注射,每周1次;
(6) 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可用32磷或30鍶敷貼;
(7) 淺層X線放射治療:可用29~43KV,每次60~100R,每周1次,3~4次為一療程,1年勿超過2個療程。

中醫藥浴

藥浴屬於傳統中醫療法中的外治法之一,它是將水盛於器皿內,浸泡身體的某些部位或全身,利用水溫本身對皮膚、經絡、穴位的刺激和藥物的透皮吸收,達到治療疾病、養生保健的目的,它不同於一般的洗浴、溫泉浴等,而是按照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疾病,加入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因藥物不經胃腸破壞,直接作用於皮膚,並通過透皮膚吸收進入血液,故較之內服藥見療效快,舒適,無任何毒副作用的優點,也不會增加肝臟負擔,因此被醫學界譽為“綠色療法”,越來越受到患者的青睞。
中醫藥浴中醫藥浴
中華藥浴,古已有之。我國最早的醫方《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治嬰兒癲癇的藥浴方。《禮記》中講“頭有瘡則沐,身有瘍則浴”,《黃帝內經》中有“其受外邪者,漬形以為汗”的記載,可以講,藥浴的歷史源遠流長,奠基於秦代,發展於漢唐,充實於宋明,成熟於清代。
藥浴又分為局部藥浴和全身藥浴兩種,局部藥浴多選用足部、小腿為浸泡部位,足部乃運行氣血、聯繫臟腑、溝通內外上下經絡的重要起止部位,足三陽足三陰經均交接於此,足部有內臟及全身反射區,有 52塊骨頭,60餘條肌肉,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心臟”,而小腿的角質層較薄,且血管、神經、肌肉豐富,更利於藥物透皮吸收。全身藥浴是浸泡和熏蒸除頭頸部外全身其他部位,作用面積更大,藥物利用度更高,適合用病變部位廣泛的全身性疾患。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除有抵禦外邪侵襲的保護作用外,還有分泌、吸收、滲透、排泄、感覺等多種功能。藥浴療法就是利用皮膚這一生理特性,起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機理不外乎局部作用和整體作用兩個方面。局部作用是通過藥物直接作用於肌表,以及肌肉、關節,改善皮膚、肌肉、關節的代謝,恢復其功能,直接針對病位、病因發揮治療作用;整體治療是通過藥物透皮吸收進入血液,通過調整全身陰陽氣血,調整臟腑功能。
現代研究表明 , 藥浴液中的藥物離子通過皮膚、黏膜的吸收、擴散、輻射等途徑進入體內 , 避免了肝臟首過效應 , 增加了病灶局部有效藥物的濃度 , 直接針對病因、病位發揮治療作用。同時濕熱刺激引起局部的血管擴張 , 促進局部和周身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 , 使新陳代謝旺盛 , 局部組織營養和全身機能得以改善 , 從而使疾病向愈。
藥浴療法通過藥物作用,水的溫熱效應以及磁療效應,能夠到達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疏通經脈、透達腠理、祛邪和中、溫經散寒、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消腫散結、通絡止痛、養榮生肌、美容保健等作用,不但可以治療硬皮病、多發性肌炎、風濕性關節炎等風濕頑症,而且對失眠、便秘、骨折等疾病有確切療效,為患此類頑疾的患者帶來福音,取得了療效的突破,深受廣大患者的喜愛。

牛皮癬與皮癬的區別

兩者不是一回事,它們的症狀分別為:
皮癬呈邊界清楚的斑片,表面覆蓋細薄鱗屑,皮疹逐漸向外擴展,中央退形,邊緣有多數丘疹或水皰排列成一狹窄圈,有時因中央再感染而呈現同心圓形狀,皮損大小不定,一般直徑為0.5-5cm之間,可單發,也可數片,並相互融合,皮膚癬損害多發生於潮濕多汗、易受摩擦的部位,如腰圍、腋窩等處,亦可發生於軀幹和四肢,面部者較少,日久皮損可變暗紅,其上有細薄鱗屑,局部可有色素沉著,患者常有瘙癢,由於搔抓局部皮膚呈苔蘚樣變化。
皮癬可分為頭癬、手癬、足癬、股癬等,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皮膚病,而牛皮癬是不會傳染的,應明確診斷後對症治療。
而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皮膚病,其特徵是出現大小不等的丘疹、紅斑,表面覆蓋著銀白色鱗屑,好發於頭皮、四肢伸側及背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