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廷魁

蘇廷魁(1800~1878年),字德輔,一字賡堂,廣東高要(今鼎湖區廣利鎮長利村)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廷魁
  • 別名:賡堂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東高要
  • 出生日期:1800
  • 逝世日期:1878年
  • 年代:清
人物簡介,彈劾恩師,

人物簡介

清道光元年(1821年)舉人,道光乙未十五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御史。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力主修築虎門炮台,燕塘大沙河、龜崗等要塞,以防英軍擾亂。《南京條約》簽訂後,憤慨上書清廷,力陳時弊,力數文華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罪責(穆本是蘇廷魁恩師,進士主考官),還請皇帝下令降罪自己,以開直諫之路。道光覽奏,為之動容,嘉蘇耿直。鹹豐元年(1851年)4月,任工科給事中。上疏彈劾文華殿大學士賽尚阿,遭鹹豐帝斥責,還將奏疏抹去名字交賽尚阿觀看,賽大怒,在一次官員宴會上大怒問:“誰彈劾我?”蘇廷魁立即站出應曰:“公負國,我蘇某不敢負公”。鹹豐四年,紅巾軍包圍廣州,有人建議借用英國軍隊鎮壓紅巾軍,蘇力持異議,事始寢息。鹹豐八年,在順德與在籍戶部侍郎羅淳衍、太常侍卿龍元禧等成立廣東團練總局,招募東莞、三元里、佛山練勇數萬人,奮起反抗英軍侵略。鹹豐九年,清政府向侵略者屈辱求和,蘇憤然回高要任端溪書院山長(校長),歷時3年。同治元年(1862年),受任河南布政使,後擢升東河河道總督,專管防治河南、山東境內的黃河與運河水利。在任內,因榮澤(今鄭州西北)決堤,被革職留任處分,旋因修復堤圍,官復原職。同治九年,稱疾告退回鄉。光緒四年(1878年)病卒,終年78歲。蘇書法、詩文俱佳,著有《守柔齋行河集》2卷、《守柔齋詩鈔》初集3卷和《詩鈔續集》4卷。手書鼎湖山“慶雲寺”3字,至今為世人讚嘆。

彈劾恩師

按我國封建社會習慣,凡科舉中式者,均尊該科的主考官為“恩師”;“恩師”也視該科之得意者為“門生”。恩師與門生之間,自有一種特殊的關係,在官場中往往形成政治集團而左右朝政。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年)科會試,正考官為穆彰阿。而穆彰阿本人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對林則徐、鄧廷楨等主戰派大加誣害,是臭名昭著的投降派首領。蘇廷魁中進士後,即在他鄉間的宅居高懸一塊他親筆題的“進士匾”,在這塊匾上刻上恩師穆彰阿的名字(該匾1983年3月為我縣文化部門發現和保存),表示感激栽培之情。然而,時隔7年,亦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道光皇帝面前大罵穆彰阿的,也正是蘇廷魁。這年,蘇廷魁調任御史,時值第一次鴉片戰爭末期,英軍已攻陷舟山、寧波諸地,形勢緊急。蘇廷魁上書清室,力請修築虎門炮台及燕塘圩、大沙河、龜崗等要隘,以防英軍返回擾粵,與投降派主張妥協撤防適成對照。8月,中英《南京條約》簽訂,第一次鴉片戰爭以清廷慘敗告終。蘇氏憤極,曾上疏數千言,指陳弊政,力數穆彰阿罪責,難辭其咎,請求立即罷黜他。無奈道光帝寵信穆彰阿,終不能把他扳倒。
1851年,鹹豐帝登基,蘇廷魁上疏,請鹹豐帝行“宏濟之道……推誠任賢,慎始圖治……嚴取孝廉方正備採用”。陷於內外交困的鹹豐帝,亦不得不承認這是可行的辦法。不久,鹹豐帝遂以保位貪榮,妨賢病國,傾排異已等罪名把穆彰阿革職,永不敘用。蘇廷魁以民族大義為重,拋恩師門生關係而不顧,亦屬難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