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山觀音寺

竹林山觀音寺

竹林山觀音寺前身為1801年,清朝嘉慶年間,由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分靈而來的大媽、二媽、三媽神像,由大坪頂地區(五湖、五坑、龜山)地方人士恭迎回台並輪流奉祀。1939年,台灣正值日治時代,在日本政府同意下,由地方仕紳黃永茂等人捐獻土地,完成一日本式的寺廟,並取蘆竹鄉的「竹」、林口區的「林」、龜山鄉的「山」三個字,命名為「竹林山寺」。1946年,因台灣光復,信徒遂提議改建為中國式的寺廟,新廟於1949年完成,並更名為竹林山觀音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林山觀音寺
  • 興建於:1939年
  • 類型:是座極具規模的古剎
  • 完成:1949年
  • 所在地新北市林口區竹林路325號
歷史,古剎特色,重建工程,寺內神明,

歷史

清國統治時期乾隆年間,唐山泉州三邑移民由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泉安龍山寺迎接「十八手觀音大士」等三尊觀音大士佛像,奉於艋舺龍山寺清治嘉慶六年(1801年),本地的泉州三邑移民創立「龍山寺檀越會」,迎接前述「十八手觀音大士」(當地人稱此尊為大媽)由大坪頂地區(五湖、五坑、龜山)所謂十八坪位(十八處角頭)鄉民輪流奉祀,所謂十八坪位系包括:菁埔、太平嶺、大湖、樹林口、南勢埔、牛角坡、坑子外、下福、頂福、南崁頂、舊路、瑞樹坑、楓樹坑、下湖、大檜溪、坑子、大南灣、內厝。
竹林山觀音寺奉祀:十八手觀音
日治昭和十二年(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官方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禁絕台灣民間信仰活動。企圖燒掉寺中十八手觀音像。後由信徒陳隆兄弟設法,暗中奉祀兩年多。後勸說日本官吏:「日本亦篤信佛教,觀音菩薩為佛教菩薩,亦廣為日本人奉祀,素來護佑日本。」台灣總督府於是同意奉祀,但須興建日本風格寺廟
在日治昭和十四年(1939年),總督府有條件的同意下,地方善信黃永茂等人捐獻土地,完成一和風寺廟,,本命名為「林口莊龍山寺」,不久之後,為了避免與艋舺龍山寺混淆,在仕紳王金生的建議下,以蘆竹的「」、林口的「」、龜山的「」三個字,命名為「竹林山寺」。奉祀日本神道天照大神與觀世音菩薩(因不敢貿然迎回十八手觀音佛祖安座,則由重新雕刻之觀音佛祖安鎮寺中,即今之「二媽」又稱「巡迴媽」),十八手觀音佛祖則繼續藏匿於民宅樓閣上。
竹林山觀音寺天公
1946年,因台灣日治時期結束,信眾將天照大神請出,迎回十八手觀音佛祖,信徒提議改建為傳統台灣式寺廟,新廟於1949年完成,並更名為「竹林山觀音寺」。
該寺重建後開放式參拜中庭設計為其主體特色。
戰後,信眾日益增加,將原有十八坪位輪值祭祀區以及新加入之區域重新調整為三大輪值區:直屬坪位、巡迴坪位、正爐坪位,共二十二個坪位,日後各地參予者眾,輪值區域增為二十四至二十六;1970年代中期(1977年),再次召開會議重新調整整並,而為現今範圍擴及北台灣四個縣市十五個鄉鎮市的二十個坪位之規模。此時竹林山寺重修,大殿是由名匠陳己堂施作,三川殿由廖石城操刀。
竹林山觀音寺早期曾贊助文化大學棒球隊,該隊名為竹林山。並舉辦過全國性體育競賽,邀請國外選手參加。為了獎勵清寒優秀各級學校學生,設立獎學金,每年定期頒發,受惠學生已經有好幾千名。提供青年朋友戶外活動場所,寺內設定完善之露營區,免費開放。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十月,興建鶴齡交誼中川及圖書館,提供老人休閒娛樂活動及提昇良好的讀書環境。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興建網球場四座,免費供各界人士打球,使運動人口增加不少。為宣揚台灣文化,教,教,後花園圍牆上,由各地信徒捐獻經費,塑造以為題材雕像,人物鮮活生動,頗受各界人土的讚許。為擴大服務民眾,興建二千五百建坪的青年活動俱樂部。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元宵節,台北縣花燈展覽就在這幢建築物舉行,遊客超過百萬人,為節慶掀起高潮。
竹林山觀音寺1950年從日式建築改建為台式建築,歷經半世紀歲月,廟體建材日漸腐朽,多屆董監事研商後,決定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九月二十八日動土改建,工程歷時十二年餘,共耗資新台幣廿億元,於民國一○一年(2012年)十二月九日重建入火安座大典後,正式重新啟用。該寺另建全台首見的「環保香爐」,直徑四.二台尺,重三千五百公斤,內藏暗管和抽風馬達,可將煙霧往下抽出,讓信眾燒香不再睜不開眼或流淚。
竹林山觀音寺於1959年登記為財團法人,首任董事長為黃永茂,後由吳水、李發、吳敬芳、陳專城、李慶堂繼任,現任董事長為吳宗雄。

古剎特色

位於林口區竹林路的竹林觀音寺,興建於1939年,是座極具規模的古剎,在寺內主奉的是千手觀世音菩薩,寺殿富麗堂皇,香火鼎盛,是當地民眾的信仰中心,亦是北部三大著名唱戲地點之一,尤其每年農曆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更是熱鬧非凡;在寺前方有座林口公園,其設計深具江南庭園風味,畫舫式的涼亭、假山、流水及小橋,更將公園點綴得古色古香。
竹林山觀音寺竹林山觀音寺

重建工程

該寺目前為地方信仰中心,由林口、新莊、泰山、桃園、南崁等二十處地方人士輪流奉祀。廟內除主神千手觀音菩薩以外,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陪祀兩旁,正殿東西則塑有關帝聖君、天上聖母等神像。廟前有占地約兩萬坪(約66000平方公尺)的中式庭園,供遊人休憩,由於園中種植櫻花,春天常湧入賞櫻人潮。1990年,因廟宇老舊,決定原址重建,預計2010年完成。

寺內神明

觀世音菩,薩唐朝之前譯為「觀世音」,依修音聲法門而成道,達到耳根圓通,能傾聽萬法之聲。因此稱為「觀世音」。到了唐朝玄奘法師,將觀世音翻為「觀自在」,就是指修證成功的行者,能透徹萬法根源,看透所有存在本來面目,十方世界自由來往,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無不自在,故稱「觀自在」。也就是真正獲得解脫,獲得自由自在的人,因此觀世音菩薩,得道之後,解脫生老病死的困宥,為宇宙萬法之王,超越任何時空,永恆存在十方三世,達到真正「觀自在」境界。
十八手觀音,象徵般若的十八空,這是提示一切眾生,學佛非依據智慧成就不可。雙手結印相拄成輪,就是象徵福德,智慧圓滿。
觀世音菩薩不但遍布十方世界,永恆存在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劫數,並且以大慈大悲的心愿,永不休止的為輪迴中的苦惱眾生,救苦救難,無一缺漏。只要世界上任何遇難的生命呼喚他,必定尋聲救助災厄。因此觀世音菩薩除了幫助釋迦牟尼弘揚佛法之外,也輔佐阿彌陀佛教主,救助眾生。
心存善念,常行善行,時誦「觀世音菩薩」法號,就可以逢凶化吉,渡無邊的苦海,增無窮的福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