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實驗國小

蘇州市實驗國小

蘇州市實驗國小創辦於1905年,位於蘇州市南門人民橋下,是中國近代建立最早的實施現代教育體制和教學方法的示範實驗國小。學校占地面積16700平方米,擁有塑膠運動場,室內體育館,游泳池,綜合教學樓,多功能信息樓等,還擁有位於吳縣鎮湖鎮,占地200餘畝的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學校為六軌制,目前有64個國小班,近3000名學生,截止2011年年底在編在冊共257位教職員工,國小專任教師199人,本科162人,占81.4%;研究生18人,占9.05%,高級職稱占8.04%,中級職稱的占61.8%。現有江蘇省特級教師2名,名校長、名教師3名,大市級學科帶頭人14人,市區級學科帶頭人10人,獲得市級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的教師達90多人,占專任教師的47%,獲得校級以上榮譽稱號占專任教師的70%。近三年來,學校共有約20位教師在省市級賽課中獲得一等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市實驗國小
  • 外文名:Suzho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 成立時間:1905年
  • 地址:蘇州端文路1號
  • 占地面積:16700平方米
  • 在校生:1918名
  • 所屬地區:江蘇省蘇州市
地理位置,辦學歷程,所獲榮譽,教學理念,教學環境,師資狀況,管理模式,辦學理念,相關信息,

地理位置

蘇州市實驗國小地址:蘇州市端文路1號
蘇州市實驗國小
郵政編碼:215007

辦學歷程

百年辦學歷程,不懈的教育實驗研究,踏實進取,追求卓越的辦學精神形成了學校“誠信、仁愛、睿智、強健”的校訓,“團結、合作、求真、創造”的校風,“勤奮、堅韌、靈活、合作”的學風和“實、精、活、新”的教風。百年來,學校孕育出了俞子夷、嵇同耀、黃寰清莊杏珍等一批又一批全國知名的教師,向社會輸送了兩萬多名合格畢業生。世界著名建築學家貝聿銘、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吳大琨等知名人士,均為該校校友。上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繼承育人為本的治校傳統,堅持科研先導、科研興校,進行學制、課程、教材、學法、評價和管理的綜合改革和創新,做到了五項率先:率先進行了新課程改革實驗,並取得成功;率先建立了學生素質教育基地;率先建立了國小教育集團;率先進行了教育質量管理認證並出版專著;率先在國外聯合辦學。

所獲榮譽

學校的辦學理念、教育質量深受社會推崇,在全國範圍享有極高的知名度,被國家教育部、中央教科所專家譽為“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範例”。2000年,學校先後被評為了省級德育先進單位、教科研先進單位、1999年被評為蘇州市文明單位等;獲得江蘇省模範國小、江蘇省實驗國小等榮譽稱號;被命名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俱樂部、中央教科所教育實驗研究中心實驗學校、江蘇省國小校長培訓點,還被列為中國名校。
蘇州市實驗國小
蘇州市實驗國小

教學理念

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學校的靈魂,對於學校工作、教師工作的開展都有著指導意義,因而十分重要。在新的歷史時期,該校秉承百年治校傳統,根據學校現實發展情況,以素質教育思想、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確立並實踐 “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統領學校工作。“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確立,對該校落實新課程標準,實施素質教育和實現教育現代化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以學生為本指我們要把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主動發展的人來看待,要關注學生人本身。以學生為本是一種全人發展的教育觀,它重視的不是學生髮展的局部,而是學生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整體的發展,是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和人格的完善。
教育以人為本的價值追求是:
﹒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
﹒學生的個性、氣質、才華得到良好呈現,人盡其才;
﹒學生的生活愉快、幸福、有質量;
﹒學生的健康、基本權利得到保證;
﹒學生的主體自由在一定規範下得到體現。
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要求我們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學生,真正從學生出發開展教育,關注學生自身潛在的優勢與不足,了解學生長遠的和短期的發展需求,激發學生的優勢潛能,滿足學生自身發展需要和未來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追求的不僅是單一的人的發展,而是人的發展與社會需求的最佳結合。

教學環境

學校充分利用現有的場地設施,積極努力,加大投入,不斷完善辦學條件,為學生學習活動創設良好的物質環境,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
學校不斷加大投入,2002年,學校投資400餘萬元建起了科技樓,內有多媒體網路教室、學術報告廳、學生舞蹈健身房等,為學生提供了一流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學校投資152.25萬元購置電腦等設施設備,投資35.78萬元進一步完善校園網,以及60餘萬元添置電教設備,使教學活動逐步實現了電子化、步入信息化。2007年,學校在道路建設、綜合樓裝修、校園環境建設方面先後投資81.31萬元,使學生學習環境得到不斷改善。學校投資600萬元建立的學生素質教育基地自2001年底正式開營以來,已經接待了本校及蘇州市其它學校近四萬人次學生參加活動,產生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蘇州市實驗國小
至2013年,學校占地面積1670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積8.71平方米 學校校舍建築面積14845平方米,綠化面積603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7.74平方米,生均綠化面積3.14平方米,均達到了省級標準
學校為學生提供現代化的教學設施、設備,創設了一流的物質環境,使學生活動得以拓展與深入,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與提高。學校的各類教學設施設備配置達到或超過2006年3月江蘇省教育廳頒發的《江蘇省中國小教育技術裝備標準》的要求,設有環形塑膠跑道和風雨體育館(含游泳池),設有藝術教室6間、舞蹈房1間、科學實驗室2間、階梯教室1個、多媒體教室2間、微機室3間、圖書閱覽室2間、電子閱覽室1間、科技勞作室1間、室內體育館1間等專用教室。另設有科學儀器準備室、生物標本室、少先隊室、衛生保健室、電視演播室、體育器材室、游泳池等教學輔助室場,專業場室配置齊全。學校各教室配備大螢幕背投等現代教育設施,師生使用方便快捷,滿足教學需求。學校架設100兆光纖寬頻網路系統和無線網路系統、校園廣播系統等設施齊全,網路做到班班通、室室通,校園網為學校進行無紙化辦公提供了一個技術平台。學校擁有3個微機專用教室,室內設備先進,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共有電腦403台,其中台式機238台,手提電腦165台,教師每人一台手提電腦,生均電腦4.7人\台。學校加強了對裝備的管理和使用,保證各類裝備充分發揮出應有的效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全校師生教學活動提供了必要的設備保證。
學校努力打造書香校園,重視圖書館為學生、教師服務。圖書館配備專人管理,制定詳細的管理制度,使用專業管理軟體,保障圖書的循環使用。圖書館每年添置新書,生均圖書達到20冊,教學用音像資料和教學軟體不斷增加、滿足教學需要。

師資狀況

教師是學校開展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教育科研的主體,教師隊伍素質直接關係到學校的育人質量。因而,該校歷來十分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工作,把提高教師素質放在極為重要位置,把高尚師德、文博藝多、技術嫻熟、善於研究、精於教學、有思想、敢創新、負責任、有教養作為教師發展的目標。
德藝雙修,研培結合
為了切實提高教師素質,學校把教師培訓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關鍵,採用多種途徑,建設一支講奉獻、能科研、善教學的教師群體,構建現代化師資隊伍。
1.由教師繼續教育中心具體負責學校教師的指導、培訓和管理工作。學校制定了教師繼續教育五年規劃,明確了教師培訓的管理網路和運行機制,提出了培訓目標和規格,確定了培訓的原則和方法,制定了一系列相關制度,把教師的教育教學培訓作為學校日常的重要工作之一。
2.抓好學習活動,提高教師的思想境界。學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以創業、創新、創優的新江蘇精神為導向,大力組織開展各類學習活動。組織教師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法》、《教師法》等教育法規,《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重要檔案,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以及新的教育觀念、教育理論、教育思想等,明榮辱,揚正氣。
3.“135工程”和“推扶二步走”。學校對新教師嚴格實施“135工程”,即一年過基本功關,三年過課堂教學關,五年過教材關。為使學校較快擁有一支思想堅定、素質穩定的科研骨幹力量,學校還實行了科研“推扶二步走”。“推”即推出一支科研排頭兵。聘請具有開拓意識和攻堅力量的教師為課題組長,集中攻研幾個重點課題,獲取有推廣價值的成果,以增強全校教師從事教科的信心。“扶”即扶植一批科研小字輩。學校定期組織拜師活動。一張師徒“契約”,把兩代教師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同選課題,同搞設計,共做實驗,共做文章,目的只為“青出於藍勝於藍”。
蘇州市實驗國小
4.新課程培訓。新課程在學校教育中的全面落實,教師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條件。該校在新課程師資培訓方面,通過充分利用各方資源,全面地、有層次性地開展新課程師資培訓。首先,學校大力開展全員師資培訓。學校組織教師聽專家報告,開展討論,並利用學校網路資源,組織教師集體上網學習。其次,學校有層次、有重點地開展圍繞新課程標準的師資培訓。學校有多位教師參加了新課程標準的省級、市級培訓。參加省級培訓的教師回校後,結合自己的學習心得,積極開展新課程標準校內培訓工作,成效顯著。在培訓過程中,學校還注重將學習——內化——運用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既重視學習,又重視理解消化,更重視在此基礎上的靈活運用。學校組織教師談認識、談體會,將新課程的新理念與日常教學緊密結合,找出存在的問題,積極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改革,開展符合新課程內在要求的教學。
5.實驗教師培訓會。學校按照面向全體教師,突出骨幹及按需施教、注重實效的原則,以課題實驗為紐帶,有計畫、分層次地開設實驗教師培訓會,邀請校內外、集團內外教育教學專家作講座,傳授教育科研方法,介紹國內外前沿性課題和信息,同時進行具體的實驗指導和探討,努力使實驗教師“培中有研,以研促培”,提高其理論水平與科研能力。在校內培訓的基礎上,又組織了多次課題實驗學校教師培訓會,以促進課題實驗的有效運作。這些培訓會,受到了實驗老師們的普遍歡迎。
至2013年,學校有80%以上的教師都投入到課題研究之中,40多位教師先後主持或參與30多個國家級、部級、省級重點課題及其子課題;外出參加全國各地各種學術活動、聽課評課活動、新課程培訓的教師每年高達100多人次。學校組織對外及校內公開課每年達上百節。
6.培養青年幹部。學校加速培養青年幹部,採取擺凳子、壓擔子、移位子、正路子等方式,提拔了20餘位青年幹部,一批又一批進入了重點培養的序列。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總體發展情況良好,很有潛力。他們工作熱情高,思想覺悟高,業務水平有提高,專業發展快。還有一批年輕骨幹教師正在快速成長,中、老年教師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幹部隊伍不斷壯大,在質量上不斷提高。
正確評價,合理待遇。
學校全面落實教師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獎勵考核制等,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學校與每一位教師簽訂聘任契約,並根據教師的工作量實行德、識、績、能與經濟掛鈎的結構工資制,收入與工作量掛鈎。同時,學校每學期的獎金髮放根據每一位教師的考核情況確定,為每一位教師打分,考核其工作實績確定獎金數,做到客觀公正,獎優罰劣。同時還設立了教育獎勵基金,獎勵在教育、教學工作或在科研上取得實績的教師。
教師培訓的多方位開展,獎勵考核制全面實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師的思想認識、工作態度、研究能力、管理和教學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隊伍的凝聚力、戰鬥力得到了增強。教師在市級以上(含市級)課堂教學、教育技術能力等各級各類競賽評比中獲獎80餘人次。30位老師獲得蘇州市德育標兵、蘇州市精神文明先進個人、蘇州市先進教育工作者、蘇州市級學科帶頭人、蘇州市教育科研學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至2013年,學校有蘇州市名校長1人,名教師1人,蘇州市學科帶頭人10人,市區學科帶頭人6人,學術帶頭人1人,蘇州市雙十佳5人。教師外出聽課,參加學術交流200餘人次。

管理模式

學校以“生本”理念為導向,根據教育法規、教育政策、教育方針,緊密結合社會、教育發展和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研究、實踐現代學校管理體制,構建現代學校管理模式,從學校發展的角度,從學校實際出發,創造性地執行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堅持以學校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創新為手段,走出一條有自身特色的、科學的管理改革和發展之路。
從2003年以來,學校在管理領域全面引入了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編制學校《質量手冊》、《程式檔案》,修訂完善了行政管理、教務管理、教科研管理、繼續教育管理、學生管理、興趣小組管理、電教網路管理、後勤管理等300餘項規章制度,並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法,分析研究相應的實施案例,開展學校管理內部審核,保證其全面落實。學校的常規管理工作和教師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從而使學校的各項管理更為科學、規範,精細化,管理效果得到保障。該體系在2004年6月通過了上海質量審核中心和美國認證機構的國內、國際認證,2005年和2006年分別通過了他們的跟蹤審核,建立的科學、規範、精細化的質量管理體系得到了管理專家的充分肯定。學校編著的《國小質量管理研究與套用》一書2006年也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學校建立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並不是對ISO9000族標準的簡單移植,而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在學校層面的再開發。它能夠促進學校管理現代化,使管理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它能夠保障學校開展滿足學生髮展需求的教育,提高學生及家長滿意度;它有利於學校從自身實際出發建立能夠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它是世界通用的管理語言,有利於學校的國際化發展。值得一提的是,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的有效運行不僅對提升學校的管理效率,管理效益與教育質量效果顯著,而且其核心理念——八項管理原則中最重要的第一條“以顧客為關注焦點”與新課程理念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所以,它對學校實施新課程,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化具有現實意義。

辦學理念

教育教學本身有著內在的規律。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首先通過教育科研,研究、發現並把握規律,進一步指導實踐,不僅是對學生負責,而且發揮了教育科研的先導作用,使教師少走彎路,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校以“生本”教育理念為導向,樹立了“國小校研究大教育”的科研理念,打破思考問題的局限性和實施改革的局部性,從我國社會環境、經濟發展、教育資源及國際、國內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出發,結合學校實際情況開展研究,初步形成了校內教師與校外專家相結合,學術團體與學校相滲透,行政部門與學校相溝通,校與校相促進,國際與國內相交流的多方位、多層次的“國小校研究大教育”的運行機制。同時,學校不斷完善科研管理,以學校主要課題為導向,結合教師自主申報的小課題,使科研工作全面鋪開,學校教科室定期了解各課題的進展狀況,分析出現的問題,採取研討、請專家指導等方法及時加以解決,對產生的經驗加以推廣,使學校教育科研成為了教育教學理論與教育教學實踐溝通的橋樑。
2001年,我們對所承擔的國家“九五”教育科研重點研究課題——《新世紀實施國小素質教育目標的課程實驗研究》七年來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總結。該課題於2001年11月通過了由國內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結題鑑定,專家組給予了課題研究成果高度評價,認為“為全國國小教育提供了一個依靠科學研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範例”。
該課題在國小素質教育目標體系、素質教育目標課程體系等方面的成果編撰為《國小實施素質教育課程戰略研究》一書出版,該書獲得2001年度省級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市級二等獎。該課題在小學生素質發展評價方面成果編撰為《小學生素質發展評價研究》一書出版,該書獲得2003年度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市級三等獎。編寫的《自然》、《社會》、《數學活動》、《英語》36冊實驗教材先後被全國200餘所國小選用,受到好評。另外,有400餘篇相關科研論文發表或獲獎,還有大量教師課題研究課獲獎和學生作品獲獎。
2001年以來,該校開展了一系列省市級立項課題研究,成果顯著。
1.“發展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構建了促進學生自主、主動發展的“發展性”課堂教學總模式和各學科15個特型模式,形成模式系統全面指導教師的課堂教學。
2.發展性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階段研究成果已編撰成《發展性課堂教學研究與套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課題成果獲得蘇州市第五次教育科研優秀成果評比一等獎。
3.學校進行了小學生作文思維“流暢、精緻、獨創”三位一體教學模式實驗研究。經對比分析表明:實驗班學生在識字、閱讀、作文中思維的流暢性、精緻性、創新性有所發展;教師們對語文學科及其它學科思維培養的重要性加深了認識。該課題於2005年通過了省內知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結題鑑定。
4.學校進行了圖式與閱讀教學結合的課題實驗研究,取得了明顯進展,得到了華東師範大學有關專家的關注。
5.全面開展“雙語”教學的研究和實驗,成效明顯,開設了“雙語”實驗班,學校被命名為蘇州市“雙語”教學實驗學校。
6.學校進行了數學課堂教學整合運用多媒體的實驗研究。實驗課在國家級信息技術整合課評比中獲獎。
7.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得到較大發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個案先行,建起了心育信箱,建立了學生心理健康評估標準和心理諮詢室。市“十五”重點研究課題“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2006年通過了市內專家的結題鑑定,獲得好評。
8.學校依託素質教育實踐基地進行綜合實踐課程的研究,並開始進行教學實踐,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時空,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自理能力等多方面素質,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9.2005年,學校教師在教學和科研方面的研究成果編撰為《春風化雨潤百年》、《教苑英華》等12冊校慶叢書由中國教育出版社出版。
10.學校管理研究成果《國小質量管理體系建構與套用》一書2006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11.兩年來學校發表教育科研論文合計達90餘篇,獲市級以上獎項科研論文近200篇。
學校的教育科研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和學生素質發展也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學校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奠定了良好基礎。

相關信息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該校就對實施素質教育開展系統研究,承擔國家九五期間重點研究課題《新世紀實施國小素質教育目標的課程實驗研究》,率先進行課程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被國內知名專家讚譽為:“為全國國小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了範例。”近兩年,該校通過落實教育局“三項規定”在實施素質教育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學校制定貫徹落實教育局“三項規定”實施方案,通過落實“三項規定”,促進素質教育的深化。學校通過組織開展文化、藝術、體育、科技、社會實踐和班隊會等方面活動,豐富校園生活,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通過嚴格執行課程計畫,嚴格規範教育收費,堅持就近免試入學,堅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嚴禁有償家教等,切實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和學生家庭的負擔。三項規定的實施使學校素質教育得到深化、發展。
形成以德育為首的素質教育大課堂。
我們在德育的目標、內容、方法、形式乃至評價等多個層面進行了系統、全面地改造,使該校的德育工作進入了充滿生機活力的素質教育軌道。
1.制定學生德育目標體系,確定德育目標的指導性。
目標體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總體發展目標。其中涉及了愛校愛國、文明規範、集體交往、勞動服務、科學追求、藝術審美、自我教育、心理健康八個方面具體內容。二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階段發展目標。我們把小學生分為低、中、高三個年齡段,設定了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階段發展目標。各年齡段學生髮展目標各不相同但又互相聯繫,形成了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持續發展的目標體系。三是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學期發展目標。學期目標的制定使思想道德素質目標體系更為細緻與全面,也更具針對性。
2.確定三線並舉的德育內容,形成德育內容的序列性。
思想道德教育內容是直接決定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實施國小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我們把最佳化調整教育內容作為主攻方向。具體操作主要從兩個方向進行:一是從德育內容的橫向聯繫角度出發,改變現存的德育知識分散、重複交叉現象嚴重這些不足之處,歸納整合類型相近的德育知識。二是從德育內容的縱向銜接出發,突出階段性重點內容,實施各年級分層教育,構建循序漸進的內容系列。目前,該校的德育內容可分為各有側重的三大系列:一是道德行為規範教育系列;二是愛國主義教育系列;三是人格教育系列。
3.引導、訓練、自糾、鞏固相結合,提高養成教育的實效性。
根據學生行為習慣的形成規律,學校在養成教育過程中做到引導、訓練、自糾、鞏固相結合。通過知、比、糾、行教育系列開展學生養成教育工作,增強養成教育的實效性。 “知”:每月的召開一次養成教育的主題班會,利用各種形式,如講故事,演小品,辯論賽等等,教會學生什麼是良好的行為習慣,什麼是不良的行為習慣,哪些應該改正,哪些應該表揚,從思想上明確認識。 “比”:對照養成教育內容,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良習慣,強化訓練。 “糾”:發揮同學之間相互監督,相互幫助的作用,糾正不良行為。 “行”:堅持長期恪守正確的行為習慣,始終如一。 學校全面推行小黃帽檢查崗制度,重點檢查學生不文明行為,每天通過廣播反饋情況。大隊部組織學生幹部進行全校每日檢查和隨機抽查,將檢查結果作為文明班級的重要考評依據。
4.增設道德踐行,探求德育活動自主性。
我們充分利用學校、社區、親職教育資源,建立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大德育網路,通過多種形式的德育活動,促進學生道德踐行,使外在的德育內容真正內化為學生的自身素質,提高學生德育的自主能動性。具體的道德踐行活動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推進學生自我管理活動。如設立學生文明監督崗,衛生紀律檢查崗,晨會由學生主持,課間輪流值日,建立少先隊自主管理網路等等。二是豐富德育活動。如開展和完善班隊活動、藝術活動、沙龍活動、素質教育基地活動、課外興趣活動、校內校外德育陣地活動、社會服務活動、家務勞動等等。三是營造學校德育環境和德育氛圍。如組織學生綠化、美化校園,組織班級進行“三清三齊”衛生評比,加強班級文化建設等等。
5.利用親職教育資源,增強德育工作的滲透性。
親職教育是學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近年來積極完善家長委員會,並成立家長志願者協會,把親職教育資源引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中。在家校活動中我們通過幫助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掌握科學方法,著力營造培養孩子良好心態、健全人格和優秀道德品質的“第一環境”,並藉助家長資源,開展各項有意義的德育活動,與此同時,連續三年開展“千師訪萬家”家訪活動;“萬名家長看校園”開放日活動。2006年,該校進一步在家長委員會的基礎上,由學校和家委會牽頭,成立家長志願者隊伍。共有265名家長積極回響填寫了志願者申請表,有將近180名家長參與了家長志願者活動。家長已經成為學校寶貴的德育資源庫之一。
6.改進評價方法,體現德育評價的科學性。如何科學評價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發展過程和水平,是改變應試教育模式下德育評價的弊端,有效實施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素質化實驗的一個重要方面。為此,該校從1995年起從一年級中確立實驗班,進行德育評價的改革,目前已在各年級推廣。其主要內容包括二個方面:一是評價標準制定上更趨全面、科學。我們在學校實行的《學生素質發展報告單》中將各年級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目標要求進行了詳細地劃分,使評價標準更為具體、全面、科學。二是在評價方法上重視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如,班主任根據期末測試,學生平時表現,其他教師和學生的反映綜合評定學生的德育成績;同時評價結果採用優、合格、不合格三個等級表述,形成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表述方式。
形成 “一體兩翼”的素質教育課堂教學體系。
學校以發展性課堂教學模式為主體,以雙語教學與網路教學為兩翼,形成 “一體兩翼”的素質教育課堂教學體系。
1.建構形成促進學生自主、主動發展的“發展性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該校省十五立項課題“發展性課堂教學模式實驗研究”各學科子課題的研究全面展開並取得階段成果。該課題將促進學生自主、主動發展的核心理念落到了實處。比如:語文教學模式在原來開發的小學生作文思維“流暢——精緻——獨創”三位一體教學模式、“以讀導學”、“讀寫同步”、“自能型”三個閱讀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各模式變式的研究,建立起了豐富、系統的語文“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的課型體系。數學教學模式在原來開發的“開放式問題解決法”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建立了與網路多媒體整合,充分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實際生活中數學問題的問題探究教學模式。英語課堂教學方面建立起了情景交際型、生活英語教學模式。其他學科經過反覆研究,不斷最佳化完善,也建立起了相關的課堂教學操作模型。在模式研究中,我們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出發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體現素質教育強調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強調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需要的內在理念,使其在課堂教學中得以實現。
2.開展“雙語教學”實驗,為學生未來成長為的國際化人才打下基礎。
英語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重要工具,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掌握英語這一重要的與世界溝通的工具無疑對於每一個學生都是重要的。近年來,學校在雙語教學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嘗試,形成了“雙語”教學格局。我們不斷深化英語課堂教學的改革,通過激發興趣,樹立自信和建立課堂內外相溝通的“生活英語”教學模式,促進學生主動開口,使學生在語言運用中學習語言,真正把英語作為一項重要工具讓學生學習掌握。在大力提高現有課堂教學效率基礎上,我們不斷最佳化重組教育資源,為學生全面創設了有利於其英語語言能力發展的外部環境,使語言環境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隱性課堂。同時加強家校交流,讓學生家長在學生英語學習中充當一個促進者。“雙語”教學格局的建構形成了學校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和運用英語的氛圍,從而為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為素質教育的深化拓展了空間。
3.構建形成學校數位化教學體系,拓展課堂教學空間。
掌握電腦網路的運用技能是現代學生必備的素質。該校在網路課程方面,改變傳統的授課模式,將學習和套用緊密結合,使網路課程教學更加切合了學生髮展需要,取得了良好成效。
學校開發了網上教育平台,將課程資源校內延伸到了校外。學校通過網路,設定了一系列互動欄目,暢通了學校教學與外界溝通的渠道,從而為網路教學的開展打好了基礎。學校在網站上開設學生班級主頁,興趣活動室,教學輔導室,BBS留言板等,讓學生參與到網路學習的互動課堂中。學校網站現在已經逐漸成為了學生的第二課堂,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學校在充分開發校網路資源,為學生服務的同時,通過正確引導,培養他們健康良好的“觸網”興趣。
最佳化組合課程資源,創新素質教育課程載體。
1.最佳化組合課程資源,形成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設定方面,學校形成了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相結合的課程體系,不僅按新課程標準開設學科課程,而且將活動和環境課程作為課程發展的重點:既有豐富的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學生“沙龍”活動、興趣活動,還有學生“七會”活動,每一位學生在畢業時都“會日常英語會話;會操作電腦;會用一種樂器進行簡單演奏;會講流利國語;會寫一手好字;會游泳;會做簡單家務。”環境課程是指學生的生活、學習和活動環境這一潛移默化的育人課程,它對學生的成長同樣有著重要影響。學校的德育環境建設、英語環境建設和濃郁的校園文化氣息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薰陶、有所收穫。
為了使活動課程、環境課程充分發揮其優勢,學校大力發掘校內和校外的課程資源,進行最佳化組合,使這兩項生動活潑的課程形式受到了學生的喜愛。比如,在活動課程方面,學校建立了苗苗藝術中心、校內英語廣場、校外德育陣地等,並與校外有關單位、專家合作,參與到多項學生活動課程中。在環境課程方面,學校由少先隊組織創辦了學生啟明星報,設計了學校的吉祥物“小龍娃”,建設紅領巾電視台、廣播台,製作雙語標識、電子布告欄等等。
2.建設素質教育基地,創新課程載體。
學校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切實地體會到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我們現有的課程改革工作,仍然受到了許多現實條件地束縛。由於缺乏相應的外部條件,學生的教育工作受到學校空間的制約。教育的空間急需加以拓寬。為此,該校建立了蘇州市中小學生素質教育基地,為深化和完善學生素質教育工作創造了條件,提供了載體。
素質教育基地坐落於吳縣鎮湖鎮,占地200畝,與風光秀麗的太湖相鄰。基地由種植園、養殖園、科技園等多個部分組成。學生在基地內體驗自然,了解農村,參加勞動,學習知識。他們共同協作,團結互助,自主管理,自我學習。基地的建成,在空間上打破了學校圍牆的限制,讓學生從喧囂的城市走向寧靜的農村,從單調的課堂走向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從呆板的課本走向生動的課外實踐,它為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深化創設了實踐背景,提供了操作空間。
基地為開展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廣闊的操作空間。在基地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綜合性的主題活動,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和實踐,在綜合性的學習中更深地領悟知識的內涵;學生通過領略美好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農村風情,通過參加基地的勞動實踐活動,獲得了生動形象的感性知識,豐富了內在的情感體驗,從而進一步培養了愛校、愛家鄉、愛祖國的真情實感,培養了學生活潑開朗,勇敢堅強,不怕困難,善於自我管理的人格素質。從2001年至今,學校每學期都要組織三到六年級學生到素質教育基地參加活動,從已經進行的五十餘次的綜合實踐活動看,效果良好,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喜愛。
建立素質教育學生評價體系。
學生的評價方法、評價內容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具有導向性,因而在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對傳統學生評價體系的修改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該校自1995年以來,對小學生素質發展評價進行了系統和深入的研究,從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體質體能、藝術審美、勞動技能、個性心理、特殊才能七個緯度建立起了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系統的小學生素質發展評價體系。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實施,該校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對原來的小學生素質發展評價體系進行了重新修訂,修改後的評價體系,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重視,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發展方面的有關要求成為了重要評價內容,學生的探究精神和能力、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得到了進一步的重視。評價的主體多元化,方法多樣化。
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使學生素質得到了全面和諧發展。近兩年來,學生作品大量發表、並在全國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等比賽中頻頻獲獎。學生在作文、數學、科技、書法、美術、音樂領域獲得全國和省市級獎項的作品達500餘件,發表作品200餘件,另有200餘人獲得了樂器、書畫類的有關等級。另外,針對學生家長、國中教師的問卷調查,其反饋信息也顯示,該校學生具有的良好素質已得到了普遍認同。學生家長普遍認為學校不僅在傳授學生知識,而且在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發展學生全面素質方面有著獨到之處,對此學生家長普遍呈充分肯定態度。國中教師認為該校學生素質發展全面,學習主動性強,積極性高,有探究精神,有方法,後勁足,熱心班級、學校各類活動,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學生畢業率100%,優秀學生比例非常高。
集團化與國際化發展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教育局領導的支持下,以蘇州市實驗國小為龍頭的實小教育集團正式成立,四年來,已經發展形成以蘇州市實驗國小為龍頭,以素質教育基地和三所國小,三所幼稚園為分支的優質國小教育集團。國小建構教育集團在蘇州是第一家。集團依託蘇州市實驗國小名校品牌優勢,通過輸出蘇州市實驗國小的辦學理念、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優質的師資,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擴張,以滿足更多學生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四年來,蘇州市相城區實驗國小和蘇州虎丘區實驗國小的辦學質量得到了質的飛躍。教育資源的整合,管理模式的融通,優質師資的良性互動,使教育集團這一新生事物體現出勃勃生機。
進入新世紀,蘇州市實驗國小發展步入了新的階段。學校與國際融合的步伐不斷加快,實現了學校、教師、學生與國際交流融合,率先開展國際合作辦學。
近年來,學校接待了來自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歐洲、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地區的教育訪問團,如美國波特蘭學區教育代表團,韓國師範學院代表團,日本數學友好交流團,台灣台北高雄教師訪問團,英國教育訪問團,香港三聖一國小師生訪問團等,還接待了“中美中學教師交換項目”美方負責人的訪問並分別接受了美國《基督教真理報》記者和美國艾森豪基金會交流中心特娜女士的採訪。該校嚴謹的教學作風和創新的教學理念給每一位來訪者都留下了深刻影響。
2002年在學校領導積極爭取之下,該校參與“中美中學教師交換項目”,派出了唯一一位來自國小的蔡紅雨老師參加了這個項目,之後又有王怡老師和趙靜老師。這三位老師在美國波特蘭對口國小Woodstock以認真的工作態度,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獲得了美國學生,家長和老師的一致好評,都被學校評為年度優秀教師,同時為學校贏得了良好的國際形象。在該校加入“中美中學教師交換項目”之後, 2002年夏Woodstock國小校長和中文項目主任一起來該校參觀訪問,並為該校40多名骨幹教師作浸潤式英語培訓。在項目開展的第三年,經過多方努力和溝通,2004年徐天中校長赴美與Woodstock國小就建立正式姐妹學校關係簽訂了協定。2005年暑期該校再次邀請Woodstock國小校長和中文項目主任來該校配合教育局英語引智培訓活動為青年教師作英語和課堂教學管理培訓,學校從外教的引進和管理到生活上的幫助和協調,無一不是盡心盡職,保證了培訓活動的順利開展。通過兩次這樣的培訓老師們收益很多,無論是在語言交流方面,還是課堂教學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兩位美國老師授課時默契的配合更是給教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5年學校選派老師赴新加坡進行華文和中國文化交流,為中新文化、教育交流開創新局面。2005年10月學校受新加坡南洋國小之邀,一行四位教師出訪新加坡,期間在南洋、義安、菩提、德樂等四所國小進行華文教學示範和教學方法討論,一方面與新加坡的同仁相互切磋,相互了解各自的華文教學,同時我們的教師在識字教學,閱讀教學,作文教學等方面的一些成功經驗和方法與新加坡老師共同分享,以更好促進雙方在這領域的探索。也就是這次出訪的成功使雙方有了共識,在新加坡成立一所積極推廣該校華文教學經驗的學校---新蘇國際實驗學校。新蘇國際實驗學校全面引進中國名校蘇州市實驗國小全新的華文教學理念、華文教學方法及優秀教師,以促進新、中華文教學交流,促進新加坡學校華文教學的發展為辦學目的。學校在介紹蘇州市實驗國小優秀的華文教學法,培訓新加坡華文教師的同時,提高新加坡學生學習華文的興趣和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目前此項目已經開展了兩年,學校率先實現了國際合作辦學。優秀的華文教學方法受到新加坡同行的一致好評,2007年被新加坡多所國小將學校的識字教學方法列為引進項目。
近年來,學校選派一批又一批教師前往美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交流學習,多位骨幹教師到國外任教。同時,學校連續多年在暑假期間開展浸潤式英語培訓,提高教師的英語水平,為學校教育與國際融合打好基礎。2003年以來,學校先後聘請25位外籍教師走進了學生課堂,開展“雅博外教英語課外班”項目。該校對每學期引進的外教的英語教學設定了分段的教學目標,外籍教師每月參加一次教研活動,並聽取學生老師的意見,及時溝通。因而外教們上課都很努力,無論是教學方法、教學態度還是教學效果都比較令學生和家長滿意。
學生間的友好交流和溝通也日益增多。該校與日本鹿兒島青少年暑期友好交流團已有八年多交往的歷史,每年暑假該校的部分師生會和日本鹿兒島青少年暑期友好交流團共同開展活動,相互了解,增進友誼。此外香港、新加坡的國小師生也多次來該校進班級聽課學習。每次他們都會被安排到各個年級各個班級和我們的小朋友一起聽課,一起遊戲,一起用餐,彼此充分感受文化的融合,建立友誼。這項活動受到了香港、新加坡師生的好評。暑假我們也組織學生到國外進行修學游,雖然時間不長,但受到了學生的歡迎。2004年我們嘗試讓學生到馬來西亞去參加國際兒童合唱比賽,這也是該校學生跨出國門參加國際比賽的第一步,最後合唱在兩個級別中分獲銀獎和銅獎。在2006年秦皇島舉行的21世紀國際華樂節中該校古箏隊又獲一銀一銅的好成績。
在學校新百年的開端,我們要進一步宏揚“求索、鑄造、超越”的學校精神,踐行給學生最美好的童年,給人生最堅實的起步,“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現代化、國際化、人本化為辦學目標,深入進行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創造實小更加輝煌的明天不懈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