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慈濟宮

學甲慈濟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學甲慈濟宮
  • 類別:三級古蹟
  • 地點:台南市學甲區濟生路170號
  • 竣工時間: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
  • 館藏精品:開基神像、葉王交趾陶、何金龍剪黏藝術、楊草仙題字、清代古匾
環境,沿革,祭祀圈,信仰圈,奉祀神祇,建築,修建歷程,結構與樣式,附屬建築,重要文物,祭典,上白礁謁祖祭典,南巡,管理組織,

環境

學甲慈濟宮位於台南市學甲區中心慈福里濟生路上,鄰近學甲市場。現有廟地為清代時由鹽水岸(今鹽水鎮)趙姓信徒所捐獻,面積約為0.213公頃。

沿革

學甲慈濟宮祀奉保生大帝,據說廟內主要神像出自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祖廟“白礁慈濟宮”,相傳該廟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為最早雕刻的三尊保生大帝神像之一,已有八百餘年歷史。故又被稱為開基二大帝。該廟為當地信仰中心,形成學甲十三堡的信仰圈,其廟中神祇據傳於明鄭時期由中國福建泉州府(今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角美鎮)百姓李勝攜自家鄉白礁慈濟宮,隨鄭成功部將陳一桂渡海來台,於學甲將軍溪頭前寮渡口上岸,於今學甲鎮下社角部落定居,該尊神像,據稱刻自北宋,為白礁慈濟宮祖廟建廟時所雕三尊神像之一。後逐漸為當地人民所信仰,康熙年間有趙姓人家捐地,遂於現地建廟祀奉。
正殿正殿
學甲慈濟宮開基二大帝由李勝迎來台灣之後,早期由李家奉祀於下社角(位於學甲鎮仁得里、慈福里之間),李勝有三房子孫,大房奉祀開基保生大帝,二房奉祀開基謝府元帥,三房奉祀開基中壇太子。因大房事業不順,遂將開基二大帝留置於路旁,由當地鄉人建草庵祭祀,多有神跡,遂逐步擴建成為大廟。而原下社角則另刻保生大帝神像,後則建廟白礁宮祀奉保生大帝、謝府元帥、中壇太子等,為當地莊廟。

祭祀圈

學甲慈濟宮的祭祀圈以今日學甲區市中心的區域為主,包含新榮里、仁得里、慈福里、明宜里、秀昌里等範圍,即所謂下角、中角、后角等區域。
下角:包含溪仔墘、縣內角、下角周、宅口、下社角、東竹圍、仁得等角頭。
中角:包含煥昌、錦繡角、三角仔、中角謝、中角羅、中社角。
后角:包含後社、澎城等角頭。

信仰圈

學甲慈濟宮信仰圈範圍由清代以來逐漸擴大。今天,除學甲前社,中社、後社外,慈濟宮的信仰範圍涵蓋三寮灣、溪底寮、二重港、灰窯港、渡仔頭、宅仔港、倒風寮、學甲寮、草坔、大灣、中洲、山寮等十三個莊頭,合稱為學甲十三莊。大抵包括今天台南市學甲區、北門區錦湖、玉港、三光、慈安、仁里、中樞各里及鹽水區飯店裡等區域。

奉祀神祇

學甲慈濟宮的正殿供奉保生大帝為主神,陪祀有三官大帝、謝府元帥謝玄、中壇太子、虎爺。後殿稱為慈福寺則供奉觀音佛祖,陪祀有韋馱尊者,左側為註生娘娘、花公、花婆,右側為福德正神,兩壁則供有十八羅漢
後殿(慈福寺)後殿(慈福寺)
左廂拜斗廳奉祀南斗星君北斗星君、文昌星君,太歲廳奉祀值年太歲,右廂光明廳則供奉舊時的廟祝菜公。

建築

修建歷程

學甲慈濟宮原為簡單草寮,1701年正式建廟,廟體建築歷經1744年、1806年、1860年(改建成華南宮殿式建築,而後沿續至今)、1929年、1965年、1977年、以及2000年至2003年間等七次重要整建。2005年時又進行古蹟彩繪修復。

結構與樣式

目前學甲慈濟宮主體建築分為前殿、正殿、後殿三落建築,為三落三間起建築,大體保持嘉慶至鹹豐年間面貌。三川殿前左右各有舊式金爐一座,屬三級古蹟建物的一部分,已不燃燒金紙。另在廟庭左側停車場上新建金爐。2002年於廟庭前端興建牌樓一座。
廟埕廟埕
學甲慈濟宮的三川殿屋脊為三脊形式,屋頂為硬山式單檐造型,房屋的棟架采曲三柱式,架內結構為三通三抱斗的形式,殿前的石鼓與石枕為鹹豐年間修建時所造。正殿屋脊為一條龍並有燕尾,屋頂同為硬山單檐的形式,在結構上,前步口為二通二獅座,棟架內則為典型的三通五瓜。後拜亭為四垂式屋頂。至於後殿屋頂形式則與正殿相同,棟架內亦為三通五瓜。
左右兩邊有護龍,前部兩側於1977年增建為鐘鼓樓,為六角樓,目前左廂除辦公室外,設有拜斗廳、太歲廳,,並供人奉祀斗燈、太歲符;右廂則為光明廳,供人點光明燈。

附屬建築

學甲慈濟宮於1955年興建西側店鋪,1966年於濟生路興建慈生別館,1977年於廟宇左側興建保生賓館,作為香客大樓。1982年在保生賓館前另建慈濟文化大樓,兼作為戲台。
1978年,學甲慈濟宮在該地頭前寮將軍溪畔建“鄭王軍民登入暨上白礁謁祖紀念碑”,由當時的台南縣長楊寶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台灣史跡研究中心主任黃宇元、慈濟宮董事長鄭帝分別於四面題字,楊寶發與鄭帝並撰有碑記。1981年於當地建立白礁亭,以備舉行謁祖祭典。
白礁亭現緊鄰將軍溪堤防道路,堤防道路自華宗橋開始至將軍溪出海口,現也規劃為腳踏車道。

重要文物

1860年改建時,聘請名藝師葉王(葉麟趾)製作交趾陶,裝飾於壁堵、廟頂,成為鎮廟之寶。1929年整修時,由於許多葉王作品風化腐朽,遂聘請汕頭剪黏名匠何金龍改以剪黏作品取代部分交趾陶作品。廟壁上尚有“空城計”、“狄青戰天化”、“百忍堂”、“梁武帝升道”等多幅作品。1980年葉王作品連夜遭竊56件,至2003年由震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永泰意外購得其中36件,於2004年捐贈慈濟宮,廟方遂建立“葉王交趾陶文物館”收藏,目前廟內共藏有葉王作品一百餘件,多數都已由廟體建築中取下,收藏於文物館中。
楊草仙先生的“龍飛”狂草字樣楊草仙先生的“龍飛”狂草字樣
何金龍的剪黏作品亦是慈濟宮建築的一絕,在廟壁上可見“古城會”、“打黃蓋”、“鴻門宴”、“甘露寺看新郎”、“金山寺”等208件作品,十分精美。
正殿中有台灣書家楊草仙先生於九十高齡時手書狂草“龍飛”、“鳳舞”四字,字長四尺。山川殿鬥神原由台南彩繪名匠潘麗水所繪,惜乎於2004年改建時,重新繪製,而兩旁龍、虎門的鬥神彩繪,則是由已故新傳獎得主李漢卿所構繪。廟中楹聯多由名人手書,如正殿中可見葉公超錢大鈞所寫的對聯,後殿則有吳三連、黃雪村、宗孝忱的作品。
山川殿鬥神山川殿鬥神
廟中的匾額甚多,其中有六方清代古匾,分別是鹹豐十一年(1861年)所立的“真人所居”、“濟世曰生”,同治三年(1864年)所立的“帝德同天”,同治九年(1870年)的“帝德協天”,光緒十年(1884年)的“帝前無欺”,光緒十八年(1892年)的“巍巍帝德”等。
2000年該次改建系由漢光建築師事務所監造規劃設計,中門彩繪由嘉義林仁和(劍峰)仿繪;交趾燒部分由名師林洸沂仿作修復,屋頂剪黏部份由新港林宗民負責三川殿與前殿,北港名匠許哲彥負責後殿修作。完工後2005年進行慶成清醮大典,由知名道長陳榮盛先生主醮。
另外廟前一對高達十九米(六十三台尺)的紅檜木旗桿也極為著名,1953年由慈濟宮信徒捐建,採取直雙斗座,二斗二箍的形式。2004年重建期間改立新旗桿,舊桿轉贈予佳里鎮蕭壟文化園區,園區為表尊重慈濟宮,降三台尺高度豎立。

祭典

上白礁謁祖祭典

上白礁謁祖祭典為學甲慈濟宮最重要的年度祭典,為西南五大香科之一,於每年農曆3月11日舉行,學甲十三莊的信徒於學甲區頭前寮將軍溪畔,舉行遙祭中國大陸福建省白礁慈濟祖宮的儀式,在謁祖祭典前,慈濟宮與境內十三莊廟宇、交陪廟的神轎、陣頭於學甲市區及中洲地區舉行繞境廟會,每四年擴大舉行刈香儀式,稱為“學甲香”。此一祭典最早應可追溯至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到了道光年間應已有基本的雛形。謁祖祭典原為鄉鎮區域內的廟會,於1977年後逐步提升規模。2008年原台南縣政府公告“學甲上白礁暨刈香”為“台南縣縣定文化資產”。

南巡

台南市安南區原為台江內海,經泥沙淤積逐漸形成陸地,拓墾先民多自曾文溪北岸遷徙移居,逐漸形成所謂“台江十六寮”的區域。而許多拓墾者便來自學甲地區,並自慈濟宮分靈、分火前往奉祀,建立角頭廟宇,逐步擴張成為以保生大帝為祭祀主神的聯莊祭祀組織。當地百姓追懷原鄉祖廟,於每年保生大帝誕辰後便迎請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像前往當地繞境巡狩,後來因時代變遷,繞境習俗中斷多年,然而該地廟宇每年仍會迎請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前往當地廟宇輪流駐蹕,接受百姓祭拜。2010年在慈濟宮與安南區十六寮各廟宇的倡議下,循舊日之例,擴大舉辦為“安南巡禮”活動。

管理組織

在1948年以前,按日治時期廟宇的通例,設定管理人,負責掌理廟務,另有爐主、頭家等參與祭祀活動,1949年後,成立“慈濟宮管理委員會”,設定董事、監事管理。1962年起,登記為“財團法人台灣省台南縣學甲慈濟宮”,組織信徒代表大會,選舉董事會監事會,下設總幹事一名。董事會設董事十五名,互選五人為常務董事,再由董事自常務董事中選出一名擔任董事長;監事會設監事五名,互選一人為監事主席。
“神恩不竭”匾額“神恩不竭”匾額
除董監事會掌理廟務之外,另由祭祀圈內下角、中角、后角輪流擔任爐主,每年由輪值角頭,推派十六人於保生大帝神像前擲筊決定爐主、協會、副會各一人,其餘十三人則擔任頭家,爐主與頭家主要負責祭祀工作,任期皆為一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