萵苣(中藥)

萵苣(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萵苣,中藥名。為菊科萵苣屬植物萵苣Lactuca sativa L.的莖和葉。植物萵苣,全國各地均有栽培,赤有野生。具有利尿,通乳,清熱解毒之功效。主治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蟲蛇咬傷,腫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萵苣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桔梗目
  • :菊科
  • :萵苣屬
  • :萵苣
  •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
  • 採收時間:春季
  • 用量:內服:煎湯,30-60g;外用:適量
  • 毒性:微毒《嘉祐本草》
  • 貯藏:曬乾置於乾燥通風處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藥理作用,使用注意,炮製,鑑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別名

萵苣菜《肘後方》,生菜《食經》,千金菜《清異錄》,萵筍《滇南本草》,萵菜《綱目》,藤菜《河北藥材》

入藥部位

莖和葉。

性味

味苦、甘,性涼。

歸經

入胃、小腸經。

功效

利尿,通乳,清熱解毒。

主治

小便不利,尿血,乳汁不通,蟲蛇咬傷,腫毒。

相關配伍

1、治產後無乳,萵苣三枚。研作泥,好酒調開服。(《海上集驗方》)
2、治小便不下,萵苣搗成泥,作餅貼臍中。(《海上集驗方》)
3、治小便尿血,萵苣,搗敷臍上。(《綱目》引《楊氏方》)
4、治沙虱水毒,敷萵苣菜汁。(《肘後方》)
5、治蚰蜓入耳,萵苣葉一分(乾者),雄黃一分。搗羅為末,用麵糊和丸,如皂角子大。以生油少許,化破1丸、傾在耳中,其蟲自出。(《聖惠方》)
6、治陰疝腫縮疼痛,萵苣(切)半斤,皂莢(銼碎)三挺,蜀椒(去目及閉口者,炒出汗)一兩。上三味,少用水煮,令相得,不可太稀。乘熱用布三兩重裹,熨腫處,冷即易,頻熨自消。(《聖濟總錄》)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
外用:適量,搗敷。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保肝作用。
3、調節脾臟B細胞免疫生物學反應作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虛弱者慎用;多食昏人眼;有目疾者忌食;患冷人不宜食;同蜜食令人下利。

炮製

採集加工:春季嫩莖肥大時採收,多為鮮用。

鑑別

藥材性狀:果實呈橢圓狀倒卵形或長橢圓形,略扁,長3-5mm,寬1-2mm。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少有棕褐色,具光澤,一端漸尖,另一端鈍圓,兩面具6-7條弧形縱肋,上部有開展的柔毛,質堅實,斷面類白色;外表皮搓去,成纖維狀,除去外皮後,內為棕色種仁,富油性。無臭,味微甜。以顆粒飽滿、色灰白、質堅實、味甜者為佳。

形態特徵

一年生或二年草本,高25-100cm。根垂直直伸。莖直立,單生,上部圓錐狀花序分枝,全部莖枝白色。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大,不分裂,倒披針形、橢圓形或橢圓狀倒披針形,長6-15cm,寬1.5-6.5cm,頂端急尖、短漸尖或圓形,無柄,基部心形或箭頭狀半抱莖,邊緣波狀或有細鋸齒,向上的漸小,與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同形或披針形,圓錐花序分枝下部的葉及圓錐花序分枝上的葉極小,卵狀心形,無柄,基部心形或箭頭狀抱莖,邊緣全緣,全部葉兩面無毛。頭狀花序多數或極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圓錐花序。總苞果期卵球形,長1.1cm,寬6mm;總苞片5層,最外層寬三角形,長約1mm,寬約2mm,外層三角形或披針形,長5-7mm,寬約2mm,中層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9mm,寬2-3mm,內層線狀長橢圓形,長1cm,寬約2mm,全部總苞片頂端急尖,外面無毛。舌狀小花約15枚。瘦果倒披針形,長4mm,寬1.3mm,壓扁,淺褐色,每面有6-7條細脈紋,頂端急尖成細喙,喙細絲狀,長約4mm,與瘦果幾等長。冠毛2層,纖細,微糙毛狀。花果期2-9月。

生長環境

生於菜園或田野。

相關論述

1、《三農紀》:“萵苣,《圖經》云:葉如萵苣而皺,澤白潔嫩,斷之有乳,老則起苔,花黃。花黃如初綻野菊成攢,旋開結子,花罷萼斂,子上有毛,隨花飄落。《食經》云:生菜不離園,宜生挼食。脆美。《唐書》:春設春餅,生菜名春盤。《異物志》云:紫苣和土作器,火鍛如銅,故名石苣。《本草》云:宜廣植花果蔬圃中,遠蛇蟲,嫩可采葉,長可采苔,以供食用。春菜之最者,莫若此也。植藝:白露下種,九月栽。花初收時,采其子。先擇肥熟土治作畦,水飲足,以子勻撤之,上以細灰糞蓋,芽生頻澆,長三四寸,移栽成區,相去六七寸一兜,常灌勤耘。春種者亦佳。”
《植物名實圖考》:“萵苣,《食療本草》始著錄。《墨客揮犀》謂自咼國來,故名。有紫花、黃花兩種,醃其苔食之,謂之萵筍,亦呼為苔乾。李時珍謂苦苣、萵苣、白苣,俱不可煮食,通可曰生菜。然苦苣生食固已,萵苣葉苔,(火芻)之、羞之,五味皆宜。唯白苣則北人以葉包飯食之,脆甘無儕,且耐大嚼,故以生菜屬之。而萵苣之美,則在苔,鹽脯御冬,響牙齏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