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萵苣

野萵苣

野萵苣(學名:Lactuca serriola)為菊科萵苣屬的植物。分布於俄羅斯、印度、伊朗、哈薩克斯坦、蒙古、高加索、歐洲、烏茲別克斯坦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750米至2,000米的地區,多生長於山谷以及河漫灘,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危害物種,傳染途徑,防疫方法,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莖單生,直立,無毛或有時有白色莖刺,上部圓錐狀花序分枝或自基部分枝。中下部莖葉倒披針或長橢圓形,長3-7.5厘米,寬1-4.5厘米,倒向羽狀或羽狀淺裂、半裂或深裂,有時莖葉不裂,寬線形,無柄,基部箭頭狀抱莖,頂裂片與側裂大等大,三角狀卵形或菱形,或側裂片集中在葉的下部或基部而頂裂片較長,寬線形,側裂片3-6對,鐮刀形、三角狀鐮刀形或卵狀鐮刀形,最下部莖葉及接圓錐花序下部的葉與中下部莖葉同形或披針形、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全部葉或裂片邊緣有細齒或刺齒或細刺或全緣,下面沿中脈有刺毛,刺毛黃色。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圓錐狀花序。總苞果期卵球形,長1.2厘米,寬約6毫米;總苞片約5層,外層及最外層小,長1-2毫米,寬1毫米或不足1毫米,中內層披針形,長7-12毫米,寬至2毫米,全部總苞片頂端急尖,外面無毛。舌狀小花15-25枚,黃色。瘦果倒披針形,長3.5毫米,寬1.3毫米,壓扁,淺褐色,上部有稀疏的上指的短糙毛,每面有8-10條高起的細肋,頂端急尖成細絲狀的喙,喙長5毫米。冠毛白色,微鋸齒狀,長6毫米。花果期6-8月。

生長環境

就是俗稱的“指南草”。
如果你到廣闊的內蒙古大草原旅遊,那裡美麗的草原景色迷住了你,你不幸迷了路。正在那兒放牧的蒙古族牧民一定會告訴你:只要看看指南草所指的方向就知道了。
“指南草”是人們對內蒙古草原上生長的一種叫野萵苣的植物的稱呼。一般來說,它的葉子基本上垂直地排列在莖的兩側,而且葉子與地面垂直,呈南北向排列。
為什麼指南草會指南呢?
原來在內蒙古草原上,草原遼闊,沒有高大的樹木,人煙稀少,一到夏天,驕陽火辣辣地烤著草原上的草,特別是中午時分,草原上更為乾燥,水分蒸發也更快。在這種特定的生態環境中,野萵苣練就了一種適應環境的辦法:它的葉子,長成與地面垂直的方式,而且排列呈南北向。這種葉片布置的方式,有兩個好處:一是中午時,亦即陽光最為強烈時,可最大程度地減少陽光直射的面積,減少水分的蒸發;二是有利於吸收早晚的太陽斜射光,增強光合作用。科學家的考察發現,越是乾燥的地方,其生長著的指南草指示的方向也越準確。其道理是顯而易見的。
在草原或沙漠上旅遊,如果了解了指南草的習性,就不會迷路了。
在墨西哥的崇山峻岭中,生長著一種奇特的“指南草”。其葉片總呈南北方向,因而當地土著居民在狩獵時均*指南草辨別方向

分布範圍

分布新疆(塔城、沙灣、瑪納斯、阜康、尼勒克、新源、昭蘇、鄯善、吐魯番)。生於荒地、路旁、河灘礫石地、山坡石縫中及草地,海拔502-1 680米。歐洲、俄羅斯(歐洲部分、西伯利亞)、高加索、伊朗、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印度北部及蒙古有分布。在西安植物園有栽培;據Handel-Mazzettii (Sym. Sin. 7:1181,1936)記載在雲南昆明有分布,估計這也可能是栽培的。模式標本采自南歐。
野萵苣

危害物種

一年生,植株繁茂,影響蔬菜、牧草、大田等作物,難防治。

傳染途徑

隨作物種子傳播。

防疫方法

一般通過直接觀察法和過篩法,對相關的植物、植物產品及其他檢疫物實施嚴格的現場檢驗和實驗室檢測,特別注意其種子。若發現該有害生物,及時進行除害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