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西鼓吹樂

萊西鼓吹樂

萊西鼓吹樂是一種山東省的傳統民樂。是用於當地民間喜慶佳宴、祭祀奠禮、迎送禮賓和婚嫁喪葬場合的一種音樂體裁。二十世紀後,多用於喪葬(“喪主”用音樂來製造、烘托、渲染和增加其悲哀氣氛,以示對亡者之懷念和孝敬)場合,入選青島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萊西鼓吹樂
  • 分類:音樂
  • 分類:山東
基本情況,歷史淵源,繁榮發展,樂器類別,演出形式,演出曲目,

基本情況

位於膠東腹地的萊西,地肥水美歷史悠久,早在5500年的新石器時代,這裡便有人類居住。歷經夏、商、周、秦、漢至唐、宋、元、明、清等歷代之沿革,先人們以聰明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留下了至今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萊西鼓吹樂,便是其中一朵流傳至今的民間藝術奇葩。

歷史淵源

鼓吹樂,淵源流長,它的形成可追溯於漢代春秋戰國時期。初時,其樂器有鼓、鉦、簫、笳等以及人聲演唱。始起於北方以遊牧為主的少數民族音樂生活。傳入中原後,又與傳統音樂相融合,流行於各類音樂生活中。“《漢書·敘傳第七十上》記,秦末班壹避亂於塞北,至漢初‘以財雄邊,出入弋獵、旌旗鼓吹’。”可見,漢時鼓吹樂在我國北方已流行。“鼓吹樂在種類上,有鼓吹和橫吹之分 。據《樂府詩集》卷21記:‘有簫、笳者為鼓吹,用之軍中馬上所奏是也。’除此,鼓吹樂還在不同的社會各層音樂生活中,逐步演繹成:‘黃門鼓吹’(宮廷鼓吹樂)、‘騎吹’(馬上吹奏)及‘短簫鐃歌’、‘簫鼓’等形式”。其中,“黃門鼓吹”在宮中逐漸蕭條而傳入民間,用於“喜慶佳宴、祭祀奠禮、迎送禮賓和婚嫁喪葬等。 《中國民間藝術大辭典》載山西“洪洞金鼓樂”詞條所敘與“萊西鼓吹樂”從樂器種類、藝人稱謂、演出形式等基本相同。詞條中云:“洪洞金鼓樂,流行於山西洪洞一帶,歷史悠久淵源流長。它融吹奏、敲擊、舞蹈於一體,格調粗獷豪放,曲牌豐富多彩,舞姿優美開朗。民間傳說由春秋時期晉國典樂太宰師曠所創始。相傳師曠為人操辦紅白喜事,主人不忍目睹師曠瞽而行樂,在內門或大門外建一影壁,當院宴賓客,讓師曠在影壁後行樂......詞條又云:我國北方一些村落操辦紅白喜事,至今遺留著金鼓樂人(吹鼓手)在影壁和當院屏風后奏樂的習慣”。據考,萊西大部分村莊是在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樹底搬遷而來,先人們遷入境內,連同其“金鼓樂”一同帶來,實屬正常。遠近聞名的萊西“鼓吹樂班”之村莊——遲家會村,便是於明初(1368年—1398年)遷入境內。該村鼓吹樂老藝人劉鳳月(2005年82歲)云:“我家‘吹手’(鼓吹樂藝人,萊西俗稱‘吹手’)是祖傳的,小時候常聽祖父劉永元、劉永春說,如何繼承祖傳古(鼓)樂之技......”其“祖傳”多少年?無記載。僅從其祖父及其下一輩傳人劉富、劉貴到劉正國、劉正起至劉鳳祥、劉鳳月又傳至劉文光、劉文齋、劉文平等數代人,至今已有200年歷史。
圖2 笛子表演圖2 笛子表演
據考證:“萊西鼓吹樂”源於漢代。它是由春秋時期中原音樂與後來(漢代)北方少數民族音樂融匯而成,它演化繼承了春秋時期民間“祭祀樂舞”之形式,並從明初山西洪洞傳入境內。

繁榮發展

萊西鼓吹樂班之組成,一般為8人一班(萊西俗稱一“幫”)。有時根據顧主或班中之人手,也可6人或10人。其樂班藝人之組成特點:一是“家族班”,二是“組合班”。“家族班”是以本家、本姓的男性藝人組成。一般是師承其祖,口傳心授。“組合班”是以本村男性旁系或鄰村、鄰縣之藝人組成,也有從“ 道家”轉入者。
圖3 蘆笙表演圖3 蘆笙表演
舊時,鼓吹樂藝人多為貧民,不受人尊重。曾有這樣的俗語“王八戲子鱉吹手”。社會把他們視為“下九流”。他們受顧於人,平時演練。也有的鼓吹樂藝人在無顧主時,種田務農。萊西鼓吹樂班,多屬後者——從藝務農兼而得之。
清末民初,是萊西鼓吹樂歷史上之繁榮和發展時期。其技藝最精、傳播最廣、影響最大。僅“劉家鼓吹樂班”所授徒弟,就有來自各地的30多人 。“其中有上泊村的李仁書;朱嵐村的程世亭;禮格莊村的崔同才、崔偉光;黑嵐埠村馬良華等人。遠路而來的有掖縣的崔永成;昌邑縣的戰得俊、戰保才、曲月光;平度縣的盧顯儀等十餘人”。這其中,“劉家鼓吹樂班”水平最高的是劉鳳祥。其管樂,技藝超群、聞名遐邇。當時流傳著“南有劉鳳祥,北有王樹春”之說。1949年劉鳳祥曾先後去過煙臺、青島、濟南等大城市賣過藝。再如店埠鄉莊子村葛學歧(1907——1944年)14歲從師,17歲成藝,20歲勝師。能吹奏各種管樂器和曲調。方圓百里婚、喪之事,無人不請,無人不贊。又如:活躍在萊西及周邊地區的馬連莊鄉田家村“田寶年鼓吹樂班”、日莊鄉日莊村“王丙才鼓吹樂班”、馬連莊鄉崔格莊村“李春欣鼓吹樂班”等。清末民初,是萊西鼓吹樂之發展興旺時期。
萊西鼓吹樂,在二十世紀中期,曾被屢次封禁,隨著社會開放,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的提高,萊西鼓吹樂呈蓬勃之勢。富起來的人們,尤其企業主、個體老闆、有錢的人家,他們也用來為企業開張、周年誌慶、為長輩慶壽、慶功及喜事祝賀等。
從其樂器種類看,它不僅保留了幾千年來的古代樂器,又增加了許多西洋管弦樂如:小號、長號、薩克斯、提琴等。為提高演奏效果,增進了功放機、音箱等擴音設備。過去鼓吹樂班全是男性,而今天許多女性也加入其列。過去的成員系“家族班”、“組合班”,現在亦有從安徽、河南等省請進來的器樂高手......
萊西鼓吹樂,是一支盛開在民間藝術之壤上的奇葩,她有著頑強的生命力。這種藝術形式,已有鼓吹樂藝人劉鳳松先生傳入台灣,並在台灣創立了“魯聲國樂社”。先後去美國、日本、新加坡泰國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演出;1952年劉鳳祥演奏的管子曲《二番》、《小陽春》、《萊州一支花》等曲目在山東人民廣播電台播出;2000年由青島藝術研究所編選的《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青島分卷》選載萊西鼓吹樂曲《斗金星》、《大悲調》、《小開門》、《桃李迎春》、《三板二番》、《吉腔》等16首。目前,活躍在萊西鼓吹樂壇上的鼓吹樂藝人約超百人。其中不乏其技藝精湛者,如:劉鳳月、劉文光、劉文平、李煥賓、李樹高、李芳、董維斗、安祥慶、張吉祥、李月忠、鄭廷芳、吳瑞美、孫常青、孫長松等。

樂器類別

萊西鼓吹樂其樂器可分為三類: 吹管樂類、弦樂類、打擊樂類。
(一)吹管樂類:
(1)大號。大號俗稱“大桿”、“大喇叭”、“大桿號”、C 調。每班配有兩支。“大號”銅製無孔,分兩節,能伸縮,可吹出三度、五度、八度泛音。它只在個別場合運用,如:鼓吹樂班一進村時、“報廟”轉彎時,以及過橋等場合吹奏。其音量很大,故能起到“注意”、“警惕”、“告知”等作用。
(2)嗩吶。有C調(第三孔作"1")兩隻,藝人們稱為“對嗩吶”。另有E調高音嗩吶;G調、A調中音嗩吶;D調、E調、G調低音嗩吶;D調倍低音嗩吶(亦稱“大咪”或“關東喇叭”)。
(3)管子。分為“獨管”和“雙管”兩種,其基本調(第三孔作“1”)為“A調。在鼓吹樂中,管子是難以演奏的一件樂器,其“吞”、“吐”和氣息控制相當重要,音高難以掌握。故管子演奏藝人,需有較高的音樂素養和音準觀念。
(4)笛子。有G調(第三孔作“1”)“梆笛”和D調“曲笛”兩種,也有其它調性的。
(5)笙。有D調高音笙和G調中音笙兩種。
( 二)弦樂類
在萊西鼓吹樂中,弦樂器的加入較晚,這與這種不適於“行走”演奏的形式有關。弦樂的加入,是在戲曲藝術受人們歡迎的同時被吸納的。它主要用來伴奏戲曲唱腔和為其他樂器伴奏,偶爾亦有獨奏。主要弦樂器有:
(1)京胡、京二胡。主要用於伴奏演唱京劇唱腔和嗩吶、咔碗、口笛咔戲之唱腔。
(2)墜琴、二胡。主要用於伴奏演唱呂劇之唱腔和嗩吶、咔碗、口笛咔戲之唱腔。有時,也可為其它樂器獨奏之伴奏或偶爾獨奏。
(3)三弦、秦琴。用於伴奏戲曲唱腔或與其它樂器合奏。
另,根據各鼓吹樂班之不同情況,在弦樂中亦有使用板胡、四胡等樂器者。
(三)打擊樂類
(1)小鑔。用來擊節,它是鼓吹樂隊中的“板”或稱“指揮”。其快、慢速度由它決定。
(2)堂鼓。分為大堂鼓、小堂鼓及扁鼓。用來加強節奏、渲染氣氛、製造聲勢。如“擂鼓”、“花槌”等。
(3)梆子。用來擊節,加強節奏和氣氛。
(4)鐺鐺。用來擊節或改變節奏型,使之樂曲更富色彩和變化。近些年,亦有不用者。
(5)鑼。分為大光鑼、中光鑼、小光鑼和篩鑼。主要用於“鳴鑼開道”或加強音樂氣氛。這件樂器,根據各鼓吹樂班之情況,亦有不用者。

演出形式

萊西鼓吹樂之演出形式,分為“座棚演奏”和“行走演奏”。這種形式與明朝洪武初年,山西洪洞“金鼓樂人”(俗稱“吹手”)其演出形式一脈相傳。
(一)座棚演奏。是喜主或喪主為鼓吹樂藝人們用葦席或其它物件所搭起的棚子。建在大門口的左側或中堂門前。棚內放置方桌和條凳,供藝人們就坐和放置樂器。棚內 是藝人們作樂演奏的主要 場所,也是藝人們飲酒吃飯的所在。民間人云:“喇叭一響,酒菜跟上”。“吹一會、吃一回”是萊西鼓吹樂藝人祖輩傳下來的特有飲食方式。
(二)行走演奏。是萊西鼓吹樂藝人們身背各自樂器,邊走邊演奏的一種形式。主要是管樂 和打擊樂在喜事 之抬轎行走及喪“報廟”、“迎旌”、“接帳子”、“送殯”、“謝孝”等行走時的演奏。
在“座棚演奏”和“行走演奏”之形式中,最為重要的是“行三獻禮”和“行走演奏”之“報大廟”。藝人們將拿出看家本領、拿手好活,以展才藝。尤其遇到 “打對棚”(兩班藝人對著吹,“報廟”時前一 班後一 班,“座棚”時左一桌右一桌)更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各不相讓。
在“報大廟”(這是一個重要場合)中,嗩吶為渲染悲情、展示技藝,往往以“聯曲”形式 由慢至快的演奏,其:散起《青陽》——慢板《青陽》——中板《桃李迎春》——快板《桃李迎春》——《流板》結束。再如管子之演奏:散起《青陽》—慢板《青陽》——中板《老僧掃殿》、《蘇武牧羊》——快板《桃李迎春》——《流板》結束。
在“行三獻禮”中(行三獻禮,其意思是喪主為亡靈行禮,並由“禮賓先生”或“孝子”念“祭文”)音樂悲切,如泣如訴。第一獻禮用管子(A調)主奏:散起《青陽》——慢板《青陽》——《老僧掃殿》——《白雲》結束,約為一個小時。第二獻禮用嗩吶主奏:《一枝花》——《蘇武牧羊》——《青陽》——《桃李迎春》——《流板》結束,約為一個小時。第三獻禮用管子(G調)主奏:《青陽》——《祭馬》—— 《小喬哭周瑜》——《桃李迎春》——《流板》結束,約為一個小時。主奏藝人在演奏時,“踏於方磚,立正演奏”,以示對亡靈及喪主的敬重。
在遇到打“對棚”的情況下,兩班藝人為爭取觀眾和“賞錢”,有時也會拿出“魔術”、“雜耍”、用鼻子吹笛子、吹盤子以及“翻跟頭”吹大號等招數。

演出曲目

萊西鼓吹樂演奏之曲目從年代上講,它有漢代以至 元、明、清時期的曲牌、民間音樂及現代的歌曲、小調等。以樂器主奏 分類,它可分為四類:
(1)以“對嗩吶”為主奏的曲目有 :《斗金青》、《斗金黃》、《兩句半》、《小陽春》、《三板二番》、《水龍吟》、《玉芙蓉》、《開門》等。這些曲子多用於“座棚演奏”的開始和“行走演奏”的一些場合。這些曲子,藝人們稱為“粗樂”。
(2)以一支嗩吶為主奏的曲目有:《青陽》、《吉腔》、《落花》、《八條龍》、《鴛鴦扣》、《一枝花》、《百鳥朝鳳》等。這些曲子,多用於“座棚演奏”和“報廟”回來、“報大廟”、“行三獻禮”等。藝人們稱這些曲子為“細樂”或“靠笙”曲子。
( 3 )以管子為主奏的曲目有:《吉腔》(雙管演奏)、《蘇武牧羊》、《小喬哭周瑜》、《青陽》、《老僧掃殿》、《桃李迎春》、《孟姜女》、《哀樂》等。這些曲子,多用於“座棚演奏”和“報廟”回來或“報大廟”及“行三獻禮”。“行三獻禮”管子主奏,是必不可缺的。
(4)以笛子為主奏的曲目有:《開門》,多用於“擺路祭”、“磕頭”或喪主對亡者的一些禮儀行為之伴奏,並以堂鼓、鐺鐺、小鑔擊節伴奏。另有《梅花三弄》、《牧民新歌》、《打靶歸來》、《我是一個兵》等。這些曲子多用於“座棚”獨奏。
(5)以人聲為主的曲目。以人聲為主的曲目,是指人聲演唱的戲曲唱腔和時興歌曲、小調等。其曲目(劇目)有:呂劇李二嫂改嫁》、《小姑賢》、《姊妹易嫁》、《王定保借當》、《借親》等戲中的男女唱腔,以及京劇蘇三起解》、《打龍袍》、《望江亭》、《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戲中的男女唱腔和豫劇評劇黃梅柳腔等劇種唱腔。另有時興歌曲和小調,如:《光棍哭妻》、《十二月》、《四季歌》、《大花轎》、《縴夫的愛》、《相見時難別亦難》 ,這些曲目多用於“座棚”演唱。藝人們邊唱邊表演,其聲請並茂,博人歡笑和悲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