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中藥)

茄子(中藥)

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茄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茄科
  • :茄屬
  • :茄
  • 分布區域:全國各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果熟時
  • 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禁忌,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甘,性涼。

歸經

歸胃、脾、大腸經。

功效

清熱,活血,消腫。

主治

用於腸風下血,熱毒瘡癰,皮膚潰瘍。

相關配伍

1、治大風熱痰:大黃老茄子不計多少。以新瓶盛貯,埋之土中,經一年盡化為水,取出,入苦參末同丸,如梧子。食已及欲臥時,酒下三十粒。(《本草圖經》)
2、治久患腸風瀉血:茄子大者三枚。上一味,先將一枚濕紙裹,於煻火內煨熟,取出入磁罐子,乘熱以無灰酒一升半沃之,便以蠟紙封閉,經三宿,去茄子,暖酒空心分服。如是更作,不過三度。(《聖濟總錄》茄子酒)
3、治礚撲損肌膚青腫:茄子通黃極大者,切作片如一指厚,新瓦上焙乾為末,欲臥酒調二錢匕,一夜消盡,無痕跡也。(《政和本草》引《勝金方》)
4、治熱瘡:生茄子一枚,割去二分,令口小,去瓤三分,似一罐子,將合於腫上角。如已出膿,再用,取瘥為主。(《聖濟總錄》茄子角方)
5、治婦人乳裂:秋月冷茄子裂開者,陰乾,燒存性,研末,水調塗。(《婦人良方》補遺)
6、治尋常疣:取經霜茄子1隻,用刀切去蒂部,切面在火上烘熱使其汁流出即搽疣部,以局部發熱為宜,日搽2-3次,連續使用7-10d,逐漸脫落而愈。治療扁平疣亦有效。[《中醫雜誌》1986,27(9):39]
7、治年久咳嗽:生白茄子30-60g。煮後去渣,加蜂蜜適量,每日2次分服。
8、治蜈蚣咬、蜂螫:生茄子切開,擦搽患處。或加白糖適量,一併搗爛塗敷。(7、8方出自《食物中藥與便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

禁忌

《食療本草》:“不可多食,動氣,亦發痼疾。熟者少食之,無畏。患冷人不可食,發痼疾。

採集加工

夏、秋季果熟時採收。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至亞灌木,高60-100cm。莖直立、粗壯,上部分枝,綠色或紫色,無刺或有疏刺,全體被星狀柔毛。單葉互生;葉柄長2-4.5cm;葉片卵狀橢圓形,長8-18cm,寬5-11cm,先端鈍尖,基部不相等,葉緣常波狀淺裂,表面暗綠色,兩面具星狀柔毛。能孕花單生,不孕花蠍尾狀與能孕花並出;花萼鐘形,頂端5裂,裂片披針形,具星狀柔毛;花冠紫藍色,直徑約3cm,裂片三角形,長約1cm;雄蕊5,花絲短,著生於花冠喉部,花葯黃色,分離,先端孔裂;雌蕊1,子房2室,花柱圓球形,柱頭小。漿果長橢圓形、球形或長柱形,深紫色、淡綠色或黃白色,光滑,基部有宿存萼。花期6-8月,花後結實。

生長環境

原產於亞熱帶,Sendtner認為原產阿拉伯。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藥材性狀

果實呈不規則圓形或長圓形,大小不等。表面棕黃色,極皺縮,先端略凹隱,基部有宿萼和果梗。宿萼灰黑色,具不明顯的5齒,果梗具縱直紋理,果皮革質,有光澤。種子多數,近腎形,稍扁,淡棕色,長2-4mm,寬2-3mm,氣微,味苦。

相關論述

1、《嘉祐本草》:“茄子,一名落蘇,處處有之。根及枯莖葉主凍腳瘡,可煮作湯,漬之良。苦茄樹小有刺,其子以醋磨療癰腫,根亦作浴湯,生嶺南。”
2、《本草圖經》:“茄子,舊不著所出州土,雲處處有之,今亦然。段成式云:茄者連莖之名,字當革遐反,今呼苦伽,未知所自耳。茄之類有數種:紫茄、黃茄,南北通有之。青水茄、白茄,惟北上多有。入藥多用黃茄。其餘惟可作菜茄耳。又有一種苦茄,小株有刺,亦入藥。江南有一種藤茄,作蔓生,皮薄,似葫蘆,亦不聞中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