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灣

芭蕉灣

通山縣地處鄂贛交界處,是湖北省著名的“民居之鄉”。通山縣漢族民居以明清民居為主體,存量多、品類齊全,宗祠、寺廟、家居、牌坊等均有遺存。這些明清民居建築風格上融合南北,連貫東西,而又自成一體;建築技藝上獨特精湛,三雕(木雕、磚雕、石雕)藝術題材廣泛,構圖新穎,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堪稱明清時期漢族民居建築奇葩。比較著名的有王氏老屋、成氏宗祠、松亭祖祠、老宗屋、大夫第、寶石古民居、焦氏宗祠周家大屋譚氏宗祠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芭蕉灣
  • 外文名稱:bajiaowan
  • 地理位置:鄂贛交界處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介紹,成氏宗祠,老宗屋,大夫第,焦氏宗祠,周家大屋,譚氏宗祠,西泉世第,大屋沈民居,下鄭民居群,劉家橋古民居,宋氏民居,程氏宗祠,貞節牌坊屋,長夏畈古民居,朱家壩古民居,
王氏老屋編輯
王氏老屋位於環境優美的湖北省通山縣洪港鎮西南三面環山的江源村南側迪德堂,全村160餘戶、800餘人口,為王氏的世居之地。自106國道楊林段始已修築村級公路沿南嶺口通至該地。2009年6月5日,通山縣第三次文物普查中進行登錄。建築命名為王氏老屋,2014年6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並公布。王氏老屋建於清代,距今已有180餘年,為此村進士出身王迪吉與富甲一方的大財主王迪光兄弟等人所建。由東西並聯的正屋與橫屋組成,面闊共8間,深四進,占地面積2300餘平方,建築面積1404.36平方米,磚木混構,穿斗與抬梁木構架,正屋面牆呈八字門樓式,硬山頂一字式山牆,小青瓦蓋頂,外檐飾墀頭和磚瓦質翼角,各進明間分設槽門、中門,前進天井二側飾鏤孔花磚看牆,各進前後檐飾卷棚和望板,正脊飾斗拱,浮雕龍狀挑尖梁。橫屋二、三進之間以影壁式鏤孔花牆隔斷。整個建築高大莊重,具有一定的氣勢,外貌與裝修上不泛建築科學藝術價值。

介紹

站在村中的石拱橋上看迪德堂,屋後古樹參天,青松翠竹。屋前田間碧野,禾苗茁壯,猶如一幅極具詩意的山水風光畫卷,仿佛進入一個桃源仙境,夢裡鄉村。(有待保護開發)
江南第一大夫第——王明璠古民居,又名“芋園”,是清末知縣王明璠的府第,是我省現存規模最大的單體古民居建築,2013年5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寶石古民居群,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闖王鎮寶石村。古民居群遺存明、清各式民居建築130多棟,共占地7萬餘平方米,聚居舒氏後裔,為鄂南現存最大以姓氏為主的村落。周家大屋古民居是通山縣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民居建築群之一。建成於清道光年間,相傳為周瑜後代所造,內建大小房間136間、48個天井,屋內家家相同,戶戶相連,古色古香。現已改造為古民居農家樂客棧。

成氏宗祠

成氏宗祠位於通山縣洪港鎮江源村南嶺口成氏世居地(距王氏老屋1.5公里)。成氏宗祠坐南朝北,一進三重,兩個天井,四水歸堂,總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由當地進士成可貞提議興建,從燒制磚瓦、伐木備料到竣工慶典,整整用了8年時間,整個工程凝聚著先輩人的智慧與汗水。建築由前、中、後三大廳和左翼(橫屋
江源成氏宗祠
)倉庫、廚間兩大部分組成。主體建築有正門、戲台、排樓、柴門、幽門。正門內有一面照壁作為人們出入的前導,使整個建築增添了幾分深邃和含蓄之感。排樓是婦女、閨秀看戲的地方;柴門位於中廳右邊,是通往庫房的通道;幽門與柴門相對,是人們休閒觀光的安全通道。這座建築為磚木結構,青磚黛瓦,飛檐翹角,雕龍畫鳳,金碧輝煌,極為壯觀,既有中國古典建築風格,又有江南文化特色。宗祠四周牆體均為青磚,前後是滾龍飛檐,粉牆黛瓦,淡墨簡飾,給人們簡潔明快的感覺。石楹柱、雕畫梁、琢門窗,顯得格外賞心悅目,饒有詩意。堂內建築均以木質穿斗式結構為整體框架,裸露梁架,氣勢恢宏。浮雕的花窗、隱壁工藝精緻,圖案工整。如“八仙過海”、“男耕女織”、“山水園林”、“鳥語花香”、“飛禽走獸”等活靈活現,栩栩如生,耀眼奪目。
成氏松亭祖祠位於湖北省國家級名勝景區九宮山鎮北成灣,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北成灣部分成氏家族村民為紀念松亭公已逝祖人和族人而建。松亭祖祠始建何時已無史料查考,但根據其內部木質結構和建設風格可以推斷至少已有上百年歷史;由於歷史悠久加之風雨侵蝕破壞嚴重,松亭祖祠於2013年4月拆除重建,2013年12月完美竣工;重建後的松亭祖祠,漆光鑒亮,高雅大方,不僅美觀牢固,而且更能傳承成氏族人對先人的崇敬之情。
松亭祖祠

老宗屋

老宗屋神壟
江源古民居老宗屋位於通山縣洪港鎮江源村村中央,占地面積8000餘平方米,一進六重主屋,橫屋三重相抱,天進由天然大理石鋪設,規模宏大,最上重為該村三大房祖宗堂,祖宗堂上方掛有該村進士王迪吉以大清國翰林院贈給大房祖母的壽匾及盈聯,神龔雕龍畫棟。

大夫第

大夫第
大夫第”位於通山縣大路鄉吳田村畈上王自然灣,是清末知縣王明璠的府第。 據王家族譜記載,王明璠在清鹹豐年間中舉,曾任江西武寧、瑞昌、上饒、南康、豐城、萍鄉知縣,為官30年。他任瑞昌知縣時,“外江內湖,公倡築長堤,以捍水患,人稱為王公堤”。任萍鄉知縣時,他興建了“福惠倉”以賑濟災民,“萍民歌頌,建生祠百餘處。”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兩宮西巡”王明璠跋涉數千裡面奏聖上。朝廷褒其忠義,授予“朝議大夫”封號。 這座百餘年古宅,占地6600平方米,有28個天井,48間正房,16間廂房,是湖北省現存的明清建築中規模最大的民宅。家祠、家學,馬廄、碾房、織房、柴房、廚房和雜役間等多達三十餘間。還有“怡濟藥房”,家庭戲樓,牢房等等,衣食住行一應俱全,被稱為“江南第一宅”、“楚天第一大夫第”。

焦氏宗祠

焦氏宗祠焦氏宗祠位於通山縣高湖芭蕉灣村。這棟古民居第一重為戲台,第二
焦氏宗祠
重為空曠的大廳,第三重為祭祀祖先的神台。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屋檐上,碩大的鰲魚挑雕工精細、栩栩如生,雕樑畫棟、7架梁建築形式,顯示著主人的顯赫身份。罕見的是,在二三重之間,經通山縣文化局初步考證,該民居修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由於主人的祖先考取過探花,才有資格修建這種較高規格的民居。民居中建有拜廳,這種情況並不多見。是一座民間藝術的寶庫。被湖北省古建築和文物專家稱之為“古民居極品”。

周家大屋

古民居——周家大屋,位於通山縣中港景區東南部,是中港景區主要景點之一。占地面積4400平方米,由青石、青磚、青瓦、青木構成,內建有廂房、祠堂、小姐閨閣,大小房間132間,48個天井,屋內家家相通,戶戶相連,在屋內週遊,晴不戴帽,雨不打傘。
周家大屋歷史悠久,史載乾隆戊戌年,三
周家大屋
國東吳大將周瑜的後裔同統萬公舉家遷徙於此興建而成。至今230餘年,民國21年(1932)國民黨通山縣中學遷址周家大屋,歷時三年之久,隨後國民黨某軍26師醫院曾駐紮於此。
隨著九宮山旅遊事業的發展,周家大屋被定為九宮山特色景點,恭迎八方遊客來這裡住民房,賞民歌,吃農家飯,盡情享受農家樂,不忘山水情意長。

譚氏宗祠

譚氏宗祠
畈鎮白泥村有一座建造精緻、氣勢宏偉、風格獨特的古建築,它就是遠近聞名的譚氏宗祠。據介紹,這座占地2100餘平方米的宗祠,始建於乾隆戍寅年間(1758年),為譚氏祖人譚計六首捐建造。宗譜記載:“譚計六首捐百金為合族先聲始建”。 宗祠的屋脊上有兩條盤虬著的長龍,互相嬉戲著一顆紅色的龍珠,四周屋朵點綴著各種水墨山水畫,遠遠望去,整個建築錯落跌宕、渾然有致。大門坐北朝南,兩旁各有1個石門墩和1隻姿態威武的石獅子,前牆上還有4個十分别致的石馬栓。大門頂上有一幅造型生動的浮雕和遒勁有力的“譚氏宗祠”四個大字。在10餘米高的前牆頂端有一尊“魁星點斗”的塑像,那是族人冀望多出文人墨客的美好標誌。

西泉世第

西泉世第
的支祠。它面闊三間,通深三間,面積240平方米,小巧而典雅。
宗祠始建於清朝嘉慶辛未年,同治四年進行過一次整修,光緒丙申年(1896年)又作過一次大的修葺。現存的面貌當為光緒年間的建築遺存。 祠堂大門正對著一口池塘和一排風水樹,這是風水的象徵,大門上方書寫的“西泉世第”一改過去以姓氏命名宗祠的巢臼,而冠以聚居的地名,顯得別具一格而又富有新意。宗祠的裝修以素雅簡樸為基調,突出傳統的楹聯文化。宗祠內的柱子、牆壁上共有20多幅木刻的對聯,使整個宗祠蕩漾著濃厚的儒學氣息。

大屋沈民居

大屋沈民居群:大屋沈民
大屋沈民居群
居群位於通山縣通羊鎮湄港村,占地約80000平方米。始建於明代,現存建築30餘棟,以東端禾場和水塘為中心,呈環形分布,依北、東、西之序建有沈氏宗祠、“虎賁”、“德盛”、“近台”、“孔彰”支祠,以及當鋪、茶鋪、孝子坊等。民居群內建築多為硬山灰瓦頂式,磚木結構,採用抬梁或穿斗構架,用材粗大,裝修精美,裝飾內容題材豐富。

下鄭民居群

下鄭民居群位於通
下鄭民居群
山縣通羊鎮李渡村。占地約15000萬平方米。據記載下鄭鄭氏於明晚期定居此地,現存祠堂、民居、商鋪等各類建築10餘棟。以青石板街道為中軸,呈南北對稱分布。街長80米左右,寬3—5米。

劉家橋古民居

地處鹹寧至通山公路旁的劉家橋古民居始建於明朝崇禎三年,是漢高祖劉幫的同父異母小弟彭城王主劉交玄孫劉元牙始建。繁衍至今已有十八代。
劉家橋四處居民村落建築總面積35000平方米
劉家橋古民居
共有大小房屋740間,樓道38條,天井54個,廊橋和獨木橋(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改為石板橋)各一座。劉姓用兩座橋和石板路,將四處民居村落及學校連線成為一個整體。老屋依山從下而上成階梯建築,其它則為平地起基。建築風格為明清古莊園建築雛形。尤是劉家廊橋,飛架白泉河上,獨孔,拱形,累石而成。橋上蓋有廊亭,廊亭內梁,雕有龍鳳八卦圖,青瓦蓋頂。兩側橋身用青磚建起兩米高的方孔花格攔護牆,牆內置有長凳。昔時,橋東頭設有爐灶和木製茶桶,一年四季,村民輪番燒茶水,免費供行人飲用。橋用河沿店鋪與廊橋形成曲尺形,可供吃、住、購物。古代和近代,這裡是通山、江西通往鹹寧漢口的必經之路,廊橋熱鬧非凡。

宋氏民居

位於通山縣黃沙鋪鎮上坳村五組。有兩棟。為一連三重且連貫東西又自成一體;兩棟屋內僅天井就有6個,有大小房屋32間;家祠、馬廄、碾房、織房、柴房、廚房以及商鋪、家庭戲樓等一應俱全。三雕(木雕、磚雕、石雕)構圖新穎,大石門高達4.2米,天井中有水井。據考證,民居是清朝中晚期宋象賢父子兩代人遺留下來。

程氏宗祠

通山縣闖王鎮仙崖村三組.是一所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代中期古民居建築。祠堂內陳列著的宗譜,擺設著的列祖塑像,反映著程姓氏族的風雨滄桑。最引人
程氏宗祠
注目的是宗祠內張貼著的300多年前武昌府的褒獎牌和程九佰殺害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大刀、長矛,成為李自成殉難九宮山的重要佐證。程氏祠堂是一所保存較為完好的清中期建築,其中有雕花戲台和兩側的觀戲樓程氏宗祠的神龕是當地所謂的“五排樓”,第一排供奉程氏始祖的牌位,第二排供奉的竟有輩分較低的程九伯的牌位。

貞節牌坊屋

位於通羊鎮嶺下村壙下壠灣村口。牌坊座北朝南,占地約34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為四柱三門三樓式樣,中間一門可出入。三個門分別用三層如意斗拱撐起樓
貞節屋
檐,六條魚尾脊。正面雕有蝙蝠圖案的花磚,上層額樑上有磚雕八仙圖案,下層額梁有磚雕雙龍戲珠,邊門額樑上磚雕丹鳳朝陽。造型生動,莊重堂皇。

長夏畈古民居

位於南林
長夏商鋪古街
橋鎮石門村。此古民居始建於明仁宗年代(約公元1420年),清雍正年間開始大規模建設,至清道光年間為鼎盛時期,晚清時期走向衰敗。是鹹寧市迄今為止保存最好的商貿古街市。長夏畈自清康熙年間以來,是鹹寧通往通山、江西、湖南的必經之路,商貿活動繁盛。畈內建築自東向西,沿中心軸線方向縱向布局,形成縱長形的“街屋”。長夏石板街長達600多米,總建築面積達3萬餘平方米。街道整體布局猶存,建築形式主要有“前店後宅式”與“前店後坊上宅式”。以“永河源”商號、茶莊、順三公私塾、夏家五房老屋等建築保存最為完好。而街邊保存完好的石雕櫃檯及大量嵌於建築面牆上的鏤孔栓馬石,再現了長夏畈昔日的繁華景象。高聳的馬頭牆、巨大的實木屋樑、精美的鏤孔栓馬石、悠長的石板商鋪街,與同時期其他民居多以單純居住為主相比,這處古民居內到處呈現出濃厚的商業氣息。

朱家壩古民居

朱家壩位於通山縣縣城東南方向,距縣城七公里,自然村人口約120多人,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村落建築於清朝後期,整個村落均為方姓,據傳是方家祖輩五兄弟立志選址在此安家落戶.建築群靠山面水,有五個大門、12個天井、58個房間、9個大堂屋、兩個橫屋。建築風格獨特,氣勢宏大,石立大門,青磚到頂,天井四周及廂房2米以下均為青石鋪設和建造.室內雕樑畫棟,豪華氣派.在此居住的族譜為“良、生、朱、盛、楚;顯、達、光、先、席”。當前輩份已出到席字輩.可惜很多有價值的文物在”文革”中遭到破壞,加之建築年久失修,已十分破落。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15張)
湖北省通山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