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氏宗祠(湖北省通山縣譚氏宗祠)

譚氏宗祠(湖北省通山縣譚氏宗祠)

湖北省通山縣大畈鎮白泥村有一座建造精緻、氣勢宏偉、風格獨特的家族祠堂建築,它就是遠近聞名的譚氏宗祠。據介紹,這座占地2100餘平方米的宗祠,始建於乾隆戍寅年間(1758年),為譚氏祖人譚計六首捐建造。宗譜記載:“譚計六首捐百金為合族先聲始建”。 宗祠的屋脊上有兩條盤虬著的長龍,互相嬉戲著一顆紅色的龍珠,四周屋朵點綴著各種水墨山水畫,遠遠望去,整個建築錯落跌宕、渾然有致。大門坐北朝南,兩旁各有1個石門墩和1隻姿態威武的石獅子,前牆上還有4個十分别致的石馬栓。大門頂上有一幅造型生動的浮雕和遒勁有力的“譚氏宗祠”四個大字。在10餘米高的前牆頂端有一尊“魁星點斗”的塑像,那是族人冀望多出文人墨客的美好標誌,宗祠代表著家族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譚氏宗祠
  • 外文名:Combining Tom ancestral hall
  • 地點:湖北省通山縣大畈鎮白泥村
  • 特點:建造精緻、氣勢宏偉
  • 意義: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宗祠簡介,族訓樸實,

宗祠簡介

白泥村四周群山環抱,時值深秋季節,到處碩果纍纍,景色特別的迷人。登上高處,富水河碧波粼粼,風光無限。 我們走進一個叫劉駕的小自然村,發現這裡的古民居群保存比較完整,當我們走進一棟棟老宅時,均被這裡精美的建築所傾倒,無不讓人流連忘返。村民說,相傳曾經有一位皇上途經此過地,至於哪朝哪代的皇上,族譜損壞無從知曉。傳說,全灣劉姓人都出門來迎駕皇上,故稱劉駕灣。
譚氏宗祠譚氏宗祠
方局長告訴我們,這裡古民居群還不算好,真正保存完好的是在白泥村。我們來到白泥村,村中一座宏偉的建築立即吸引了我們。白泥村村幹部譚經平說,這是一座始建於明洪武八年,到清乾隆二十三年才完全竣工的譚氏宗祠,占地面積達2100多平方米,始建時間距今有600六百多年,竣工時間距今也有300多年了了。
在譚氏宗祠,我們發現一個神秘的現象,宗祠大門緊閉著,仿佛是一頁塵封的舊書,積滿了歷史的塵埃,讓人無法窺視。譚經平帶我們從祠堂側門入內。他告訴我們,譚氏宗祠遺留下來有一條族訓:不出一品大官,不開正門。這條族訓延續了幾百年,宗祠直到抗戰、內戰,仍是大門緊閉,給人以神秘而莊嚴之感,族人只能從兩側門進出。解放後直到文革期間,宗祠改作為學堂,才打開這扇沉重的大門。之後,遇上村中一些重大的活動,要由村中的長者才能打開此門。
譚氏宗祠譚氏宗祠
進入宗祠內,豁然開朗,仿佛是穿越在歷史時空之中,寬曠廣的操場上,長滿了半人高的雜草,想必很少有人進來。在操場一面,聳立著高大的牌樓,仰視牌樓,處處可見充滿著精湛的雕刻。,與牌樓對面聳立的是一個巍峨的戲台。
村民說,譚氏宗祠是由一操場、兩天井、三重遞進內屋組成遞進的先祖之廟。進門即戲台,兩側是觀戲台,中間為看戲的操場。後堂有鼓樂樓、祭拜堂等。再往裡是後天窗,兩旁是嵌滿人物畫像的古樂樓。最後是神龕廳,曾擺放有皇上恩賜的龍袍、玉帶等。
上世紀20年代,何長工等革命先輩曾在此舉行集會,陳毅率部隊也曾從此經過歇息調整,宗祠一時成了播種革命火種的場所。1930年3月,通山縣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就是在此召開的,是通山縣蘇維埃政府所在地。”
據說,當年的有一位譚姓國民黨的譚姓旅長,追剿革命者至此地時,準備將宏偉的譚氏宗祠化為灰燼。當他來到宗祠內,一重重地往內觀看,立即被這這裡精美的古代建築風格所吸引,當走到最後的神龕廳,看到譚氏祖先的靈位時,竟與自己同出一脈,最後取消了焚祠燒的念頭,譚氏宗祠終於免遭了劫難。
解放後,龍袍、玉帶都上交了政府。文革期間,有不少的文物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整體建築和基本風貌仍保存了下來。
其他譚姓名人有戰國時吳名士譚夫吾;宋大臣譚章、譚世勣、譚申;明將領譚濟,學者譚隆;清將領譚布,反清起義將領譚富,詩人譚元泰等。近當代譚姓名人有革命家譚平山,軍事家譚震林、譚政,政治家譚冠三、譚啟龍,民主革命者譚人鳳,國民黨官員譚延闓,計算機專家譚浩強,地質學家譚錫疇,遺傳學家譚信,歷史學家譚其驤,學者譚戒甫,科普作家譚征,作家譚元亨,畫家譚勇,作曲家譚小麟,歌手譚詠麟、譚晶、譚圳,京劇演員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跳水運動員譚良德,擊劍運動員譚雪等

族訓樸實

白泥村,至今還流傳著一條古訓,即也就是“譚氏公議規條”:戒忤道、賭博、逋欠、打架、欺凌、吞騙、廢繼、囂爭、粗語。但讀聖賢書,是真士子;但守祖宗之訓,是真子孫;但奉朝廷之法,是真君子。
譚氏宗祠譚氏宗祠
村民說,幾百年來,這條古訓一直在深深地影響著關譚氏後人,因故此,這裡的族風很好,村民相處很和睦。
我們在譚氏宗祠的上神龕上看到,這裡供奉的最大的神位就是譚勝魯。族譜中記載,譚勝魯是“(明朝)弘治舉人,鐵筆御史,南京道都御史,話授通議大夫”。譚勝魯在朝為官,清明廉潔,回鄉多行善事,深受朝廷器重和百姓的愛戴,回鄉多行善事,族人至今以他為榮。
廣東廉江市青平鎮譚氏宗祠
譚氏宗祠位於廣東省廉江市青平鎮老街325國道旁,祠堂座東向西,分上中下三座,為四水歸堂格局,譚氏宗祠外牆以紅色為主,室內圖案雕塑精美,工藝精細,風格獨特。
據譚氏老前輩講最初建造的譚氏宗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在抗日戰爭時期譚氏宗祠有著舉足輕重的核心作用,成了抗日革命根據地和臨時指揮中心,並在此順利舉行了多次抗日戰爭會議,可見“譚氏宗祠”有著重要的歷史和教育意義。因文革時期動亂被毀掉沒能及時重修,事隔多年後,譚氏宗親經多方研究最終決定於原地重建祖祠,並於1995順利竣工,2006年青平鎮“譚氏宗祠”被廣東省廉江市評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