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川王氏

臨川王氏

臨川王氏是發源於江西撫州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為太原王氏派分支,但何時從太原遷臨川的則不可考。其可知的最早祖先為王安石的曾祖王明,以子貴贈尚書職方員外郎。王明有二子:長子用之,衛尉寺丞;次子觀之,尚書主客郎中,贈太常少卿。臨川王氏先世衰微無聞,至王觀之、王用之兄弟,始起家為吏,再至王用之子孫輩開始興盛。

王用之娶妻謝氏,封永安縣君,生有五子,其中,長子王益和五子王孟最像父親,王孟官楚州司理參軍,其子沆,官荊南府建寧縣令。王益(公元993-1038年),初字損之,改字舜良,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歷任建安主簿、臨江軍判,知新淦、新繁縣,天聖時以殿中丞知韶州,終官尚書都官員外郎,卒贈工部郎中,後以子貴追封楚國公,贈太師中書令。王益的中進士和做官,標誌著臨川王氏已經崛起。臨川王氏傳到王益的兒子輩時,家族臻於極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川王氏
  • 發源地:江西撫州
  • 所系家族:江右民系家族
  • 代表人物:王安石
王氏傳承,傑出代表,

王氏傳承

宋代王氏望族雖多,但最有名的還是要推改革家王安石的家族――江西撫州臨川王氏
臨川王氏臨川王氏
據文獻記載,王安石家族臨川王氏為太原王氏派,但何時從太原遷臨川的則不可考。其可知的最早祖先為王安石的曾祖王明,以子貴贈尚書職方員外郎。王明有二子:長子用之,衛尉寺丞;次子觀之,尚書主客郎中,贈太常少卿。臨川王氏先世衰微無聞,至王觀之、王用之兄弟,始起家為吏,再至王用之子孫輩開始興盛。
王用之娶妻謝氏,封永安縣君,生五子,其中,長子王益和五子王孟最像父親,王孟官楚州司理參軍,其子沆,官荊南府建寧縣令。王益(公元993-1038年),字損之,改字舜良,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歷任建安主簿、臨江軍判,知新淦、新繁縣,天聖時以殿中丞知韶州,終官尚書都官員外郎,卒贈工部郎中,後以子貴追封楚國公,贈太師中書令。王益的中進士和做官,標誌著臨川王氏已經崛起。
臨川王氏傳到王益的兒子輩時,家族臻於極盛。王益娶妻徐氏、吳氏,生了七個傑出的兒子:安仁、安道、安石、安國、安世、安禮、安上。其中王安仁(1015-1051年),字常甫,有文才學問,嘗以五經教授弟子於淮間,其門下成器者甚眾,後以進士下科補宜州司戶,終官於監江寧鹽院,皇右在卒時僅三十七歲,蓍有文集十五卷。王安石(1028-1074年),字平甫,熙寧初以材引召試及第,除西京國子教授。據說王安國人極聰穎,未嘗從人受學,但卻以文才為一時名人賢士所稱譽。後歷任崇文院校書、秘閣校理、蓍作郎、大亘寺丞,屢以新法力諫,後為呂惠卿所誣陷,卒年四十七,人有文集六十卷。其妻曾氏,子二人:旆、施。王安禮(1034-1095年),字和甫,嘉右六年(1061年)進士,歷任蓍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知潤州、湖州,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後升知制誥,以翰林學士開封府,拜中大夫、尚書右丞左丞,終知太原府。王安禮為人剛直寬諒,多次以直諫聞名。當年蘇軾下獄,情勢危急,地無人敢救,獨王安禮從容上諫宋神宗,使蘇軾得以減輕處罰。後因得罪權貴而見黜不得重用。紹聖二年去世,年六十二歲,贈右銀青光祿大,傳見《宋史》卷六十八。

傑出代表

在王益七子中,最優秀的當然是推王安石。據《宋史王安石傳》記載,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小字獾郎,封荊國公,諡文。王安石才華橫溢,既是大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又是一代名相、大政治家,甚至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正是王安石的卓越成就,使臨川王氏成為舉世聞名的大家望族。王安石的改革雖以悲劇告終,但他的著作《周官新義》、《臨川集》、《唐百家詩選》等至今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獻之一。
王安石之後,臨川王氏也隨變法失敗而日益衰落。王安石娶妻吳氏,封越國夫人,生二子:長子 、次子旁。王 (1044-1076年),字元澤,為人聰敏過人,有才學,未及冠已蓍書數萬言。治平四年進士及第,累官至天章閣侍制。王安石變法,王 實導之。但其人悍陰刻,無所顧忌,為政尚嚴酷,年三十三歲去世,特贈左諫議大夫,傳見《宋史》。王安石次子王旁,初以父蔭官江寧府糧料院色勾當,累官奉議郎秘書省正字。
顧棟高《王文荊公年譜》說王安石無後,是不正確的。長子無嗣,次子王滂則有一子王桐,官承事郎龍圖閣直學士,累贈特進。王桐之子王珏(1112-1164年),字德全初因王安石追封舒王,恩授承事郎,紹興二年起家鹽官縣丞,歷兩浙湖南提舉常平茶鹽。興利除弊,遷湖北轉運判官,有政聲。終官太府少卿,卒於蘇州寶華山,葬於湖州烏程縣。其妻鄭氏,生子王宜之,是為王安石玄孫,其後不詳。看來王安石的這一支後裔,當宋室南渡時,也已從臨川東遷至江浙的蘇州的一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