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罘島(中國山東煙臺市島嶼)

芝罘島(中國山東煙臺市島嶼)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芝罘島,又稱芝罘山,古稱轉附、之罘,當地俗稱北山。位於山東省煙臺市北部芝罘區北部的海面,以連島沙壩與大陸相連,島上為丘陵低山地形,主峰老爺山海拔298米,東西長約9公里,寬約0.50-1.80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最典型的陸連島。

芝罘島陽坡蒼翠欲滴,風景如畫,背面怪石嶙峋,崖壁陡峭,是良好的旅遊資源;人文歷史深厚,是傳說中秦始皇三次登臨的地方,也是煙臺市古地名“芝罘”的起源地。

芝罘島是煙臺市重要的漁業基地、航運基地,煙臺港、煙臺市打撈局位於島東南芝罘灣內。是重要的造船工業基地,中集來福斯在此設有生產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芝罘島
  • 別稱:北島、北山
  • 地理位置: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北端
  • 面積:11.50平方公里
  • 長寬:長9公里,寬約0.50-1.80公里
  • 岸線長:22.50公里
  • 最高海拔:老爺山海拔294.10米
  • 所在水域:中國黃海北端
  • 類型:陸連島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景點美圖,名稱由來,位置境域,島陸環境,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植被,海域環境,自然資源,礦產,風能,生物,社會發展,建置,人口,軍事地位,文物勝跡,交通,經濟發展,漁業,船運,工業,旅遊,歷史文化,

名稱由來

自秦至清代,均記為之罘,後改為芝罘。芝罘區因境內芝罘山(即芝罘島)而得名~(《孟子·正義》謂之罘即轉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27~28齊魯地圖,在之罘山後注有“轉附”字樣,此山原名可能稱轉附。)。據白石村遺址考證,芝罘地方早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居住,生息繁衍。 商和西周時期,地處萊國之東,稱東夷。春秋時齊滅萊後,為 、牟、萊族移民區,屬東萊地。戰國時齊滅東萊後屬齊地。公元前219年(秦二十八年),秦始皇“東行郡縣”,“並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始有“之罘”之稱~(“之罘”即“芝罘”。),秦漢以後,芝罘一直是海上船舶“往來所經,駐泊有定”之地。唐代又成為對外交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明末清初,芝罘海口逐步為煙臺港所代替。但有不少外國人至今只知有芝罘而不知有煙臺。
芝罘,春秋時期稱"轉附",秦時謂"之罘",明代演變為"芝罘"。以"芝罘"命名的島嶼叫芝罘島,東西橫列,橫亘於煙臺市區北部海面上。有據可查的"芝罘"最早作為地名載入史冊,比秦始皇出生早了至少200年。《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齊魯春秋地圖"中,將芝罘島標註為"轉附"。《孟子·梁惠王下》昔者齊景公問於晏子曰:‘吾欲觀於轉附朝儛,遵海而南,放於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於先王觀也?’
與市區南部的南山相對,煙臺市民間俗稱“北山”。

位置境域

芝罘島
芝罘島位置及境域芝罘島位置及境域
芝罘島。因古之罘山得名,又名北島。位於區境陸地北端,東南距市區9公里。5800年前為孤島,後海底抬升,大沽夾河入海大量泥沙和沿島南移砂礫堆積延伸,形成寬約600米,縱長3公里的沙壩,使島與陸地合攏,成為陸連島。島呈長棱形,東南西北走向,長9公里,寬約0.50~1.80公里,面積11.50平方公里。島體基岩由長石石英片岩和片麻岩構成,地表多紅棕色棕壤性土。島上峰巒起伏,松、柞樹茂密,主峰老爺山海拔294.10米,島岸線曲折長達22.50公里,北岸除山口外,皆懸崖峭壁。近海水深3~20米,西北海域為刺參、紫石房蛤增養殖區;南岸地勢較低緩,基岩上覆蓋砂礫,近海水深5米左右,為淺海筏式貝藻養殖區,放養海帶、貽貝、扇貝、文蛤、菲律賓蛤仔等。
芝罘島陸連島在芝罘區北部,構成芝罘灣北及西岸。島如長梭,走向120°,島長9.2公里,寬1.5公里,主峰老爺頂海拔294米。該島主要由石英岩及片岩等變質岩構成,整個芝罘島為向南傾斜的半壁山。南坡緩,北坡長期受海蝕破壞形成懸崖絕壁,高達30~50米,最高海蝕崖近100米,海蝕洞穴規模巨大。芝罘島婆婆口南岸原有“石公公”海蝕柱,高出海面7.5米,上粗下細如火炬狀,國內少見,60年代中被完全炸毀。北岸的“石婆婆”海蝕柱,金字塔狀,高42米,下部有海蝕穿洞,現仍兀立海中,距岸約300米。芝罘島連島壩由4條砂礫壩組成。南北長3公里以上,南接大沽夾河河口東岸,基部寬5公里,北連芝罘島,最窄處520米。西側礫石壩最高6.4米。
4條礫石-沙壩間均有長條狀 湖。芝罘大疃村西南尚有一三角形古 湖,現已成淡水池塘。其湖底淤泥的14C測年數據為距今6050±150年,表明芝罘島連島壩形成於全新世中期以後。
芝罘島在煙臺市的位置(上為煙臺下為島)芝罘島在煙臺市的位置(上為煙臺下為島)
芝罘島連島沙壩兩邊地形(左為煙臺市區,右為芝罘島)芝罘島連島沙壩兩邊地形(左為煙臺市區,右為芝罘島)
芝罘島西部地形及海域芝罘島西部地形及海域
芝罘島東北部北大夼一帶地形及海域芝罘島東北部北大夼一帶地形及海域

島陸環境

地質

地層
下元古界膠東群 下元古界膠東群變質岩系,出露面積較小,系膠東群第二岩組。按岩性特徵可劃分兩個岩段:第一岩段,岩性為片麻岩夾斜長角閃岩,分布於初家鎮南塂村東南一帶。第二岩段,下部岩性為片岩、變粒岩、長石石英岩夾大理岩,分布於初家鎮鄒家村至金斗山一帶;中、上部為石英岩、長石石英岩夾斜長片麻岩、片岩,分布於芝罘島、崆峒島,為粉子山群的芝罘組。
構造
主要地質構造為單斜構造,後被斷裂切割成不甚封閉的抬升斷塊,芝罘島屬於芝罘島-崆峒島北側斷裂。斷塊內的斷裂規模小,多為次一級的派生斷裂構造,地殼比較穩定,斷塊邊緣地質構造活動較強烈。
褶皺。境內處棲霞復背斜的北翼,芝罘島、崆峒島地層產狀,傾向南東、南及南西,傾角40°~60°,為一單斜層。
斷裂。連島壩斷裂,位於芝罘島沙壩北端、大疃村西南,系由物探測出的隱伏斷裂,走向北西西,傾向南西,傾角陡直,斷裂帶長550米以上,東西兩端伸入海中。斷裂南側為粉子山群地層,切割第四系厚度60~70米,切割變質岩深度100米。
婆婆口斷裂,位於芝罘島東部婆婆口溝口西側,走向北東30°,傾向北西60°,傾角65°,破碎頻寬14米。斷裂切過全島,南北長1公里以上,兩端伸入海中。斷裂兩側地層錯動,西側含鐵石英岩層相對北移,片理傾向南西15°,傾角37°;東側相對南移,片理傾向正南,傾角34°。斷裂北端露頭,南端隱伏於覆蓋物之下,屬張扭性斷裂。
新構造運動。第四紀中更新世時,地殼開始下降,初期接受陸相堆積,岩性為含礫亞粘土和亞粘土,隨著海浸,沉積了砂、淤泥,進入寧靜海盆期。當時北部海岸線位於南大街一線,經西炮台山,沿大沽夾河至芝水一帶。全新世時,地殼受北西西向斷裂控制,開始上升,海退,沉積了粉砂、粗砂,構成一個完整的海浸—海退的沉積旋迴,海岸線北移,使原來的海積平原變成海積階地。因海岸帶上升,古為海中島嶼的芝罘島也與陸地連線成“陸連島”,地殼至今仍以每年3.50毫米速度緩慢上升。從威海經崆峒島—芝罘島北側大斷裂,屬活動強烈的大斷裂,是今膠東地震活動區。

地貌

芝罘島衛星圖芝罘島衛星圖
丘陵是芝罘島的主要控制地貌類型,海拔100-300米,相對切割深度小於100米。岩性為黑雲片岩、大理岩、石英片岩和花崗岩等。中部丘陵與低山交錯分布,孤丘緩嶺,連綿逶迤,山坡坡角10°左右。溝谷淺而寬,發育有沖積、洪積物,多為粗砂礫、砂質粘土夾碎石,厚度小於5米。芝罘島丘陵遍布全島,陵脊線呈北西向,北部老爺山為最高峰,海拔294.10米。南坡下沿分布有帶狀洪積台地,北坡為陡峻的海蝕崖。
海岸
芝罘島的海蝕地形芝罘島的海蝕地形
底質有三類:套子灣東岸和南岸、芝罘灣西岸、前七夼東岸為泥沙質;四十里灣南岸為沙質;芝罘島北岸為岩礁。地貌類型齊全,形態複雜。
芝罘島北側海蝕崖芝罘島北側海蝕崖
海蝕崖。分布於芝罘島北側,石崖陡立,崖坡80°-90°,崖高30-50米,最高達百米,為海上奇觀。
西北岸西田口處的仙人橋(海蝕洞)西北岸西田口處的仙人橋(海蝕洞)
海蝕穴(海蝕洞)。分布於芝罘島南北兩岸,50多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多沿石英岩裂隙發育。
芝罘島北側海蝕柱芝罘島北側海蝕柱
海蝕柱。分布於芝罘島南北兩岸,南岸一處稱“石公公”,高出海面7.50米,基部直徑1米,上部2米,已不存。北岸的海蝕柱稱“婆婆石”,呈塔狀,兀立海中,柱高42米,距岸300米。西北岸的摩羅石海蝕柱,高34.30米,距岸約600米。
芝罘島西北角芝罘島西北角
岬角。分布於北部沿海地帶。西北角,位於芝罘島西北端,西北尖端伸入海中,山岬長250米,面積62500平方米,海拔12.90米。主要由石英岩構成,前緣基岩裸露,不生長植物,後部其岩上覆蓋沙土和砂礫等鬆散沉積物,厚1~3米,長有松、柏樹和雜草。
芝罘東角芝罘東角
芝罘東角,位於芝罘島東端,系芝罘島丘陵伸入海中尖角,長500米,面積12.50萬平方米,海拔66.40米。主要由石英岩構成,侵蝕海岸特徵明顯,北岸為險崖,崖高30米以上,南崖坡度較緩。前緣基岩裸露,基岩上覆蓋砂礫和鬆散沉積物,厚2~5米,長有松、柞樹和灌木、雜草,陽坡可植農作物。
連島沙壩。連線陸地與芝罘島,其南端雛形為古沙嘴,北端的大疃村西南和古瀉湖東西兩側,也有兩條古沙嘴,南北兩端古沙嘴彼此相連。沙壩北窄南寬,最窄處400米,高2~3米,最高達5.40米。沙壩中有4條卵石帶,卵石直徑5~10厘米,磨圓度好,為石英岩、石英片岩和斜長片麻岩。西側兩條高而長,東側兩條矮且短。西數第二條延續最遠,從幸福八村起,西南而行,斷續經幸福十村、幸福十一村、幸福十三村,延至大沽夾河口附近。南段卵石成分與北段同,但卵石帶高度變低,在幸福十一村、幸福十三村附近埋入地下0.50~1米,寬度變窄,為50米左右;卵石直徑變小,磨圓度漸好;卵石群中,中砂成分增多,系由北向南連續沉積的結果。
芝罘島婆婆口礫石灘芝罘島婆婆口礫石灘
海灘。位於海灣頂部的海灘,呈新月形,分沙灘和礫石灘兩種。沙灘分布於芝罘灣西岸,高出海平面0.50~1米,由中、細砂組成,寬度50~100米,坡度3°左右。礫石灘分布於芝罘島婆婆口小海灣處,高出海平面1~2米,寬度20~50米,由石英岩礫石組成,磨圓度好,直徑0.50~10厘米,礫石長軸作定向排列,其大面傾向海,呈現覆瓦狀。
瀉湖。位於連島沙壩北端,由東西兩側古沙嘴封閉而成,呈三角狀,面積0.15平方公里。湖中堆積有青灰、灰黑色粉沙質淤泥和淤泥質粉砂,夾有貝殼,富含有機質,層厚0.50~1米。瀉湖中殘留三塊水域和沼澤地,低於平地約1米。
沙嘴。芝罘島西南岸沖溝出口處有一礫石沙嘴,長約200米,寬30米,高出海平面0.50米,西北東南向,呈羽狀,尖端指向東南。
海積階地。分布於連島沙壩、芝罘島南北兩岸等地,高出海平面5米以上,成分為海積砂或海積礫石。
島礁
摩羅石摩羅石
摩羅石。位於芝罘島西北海域,距大陸岸線最近點610米,西南距芝罘西北角1.30公里,側觀島形似僧侶誦經所擊之木魚(方言稱摩羅盂子),故名。島長70米,寬40米,面積2800平方米,岸線長180米,最高點海拔34.30米。系地層斷裂分離基岩島,全島基岩裸露,無植被。周圍水深20米左右,是魚蝦捕撈和刺參、紫石房蛤增養殖區。
婆婆石、碌碌石、摩羅石婆婆石、碌碌石、摩羅石
婆婆石。位於芝罘島中段北側海域,距大陸岸線最近點370米,側觀島形似一“老婆婆”席地而坐,故名。島長120米,寬70米,面積8000平方米,岸線長320米,最高點海拔43.40米。系地層斷裂分離基岩島,全島基岩裸露,由石英岩構成,地勢險峻。近島水深13~18米,流急浪大,船難靠近。附近海域為魚蝦捕撈區,產刺參、貝類。 小山子。位於芝罘島東南海域,距芝罘島300米。從陸地望去為一明顯的海中小山,故名。島長70米,寬50米,面積3500平方米,岸線長160米,最高點海拔13.60米。系地層斷裂分離基岩島,四周基岩裸露,由石英岩、片麻岩等構成,陽坡有風化薄土,長有灌木、雜草。近島水深5米左右,產刺參、牡蠣等。
山脈
芝罘島丘陵,西起山西頭,經老爺山、東旺山、東越大海至崆峒島北山,北西方向,斜橫海面。中列為奇山山脈,東西向,東起大王山,經黑夼山、塔頂,西迄蓁山,山體總長約7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其東段南行分支有鳳凰山、玉皇頂,北行余脈至巋岱山迄海。中段南行分支呈“掌”狀,有左、中、右3路。左路有荊子山,中路有蛤蟆石、峰山、五卒山、馬山、炮山,終於郭頂,右路有黑塔山、平頂山、老虎頭;北行分支有蠍子頂、小璜山、毓璜頂,余脈至煙臺山迄海。西段南行分支最長,有老虎山、馬山、炮山、車山,止於圍子山;西南行分支有金夼頂、古墓山、晾甲山、桌山;北行分支有金黃頂、乳子山、摟子山,經西炮台山、垛山傾伏於濱海平原。東南列為牟平縣 山山脈的末稍,其北行入境,為初家鎮南塂、鄒家兩村地界,突起為金斗山,盡於三十里堡與牟平縣結子溝附近之諸小山。
老爺山老爺山
主要峰嶺有老爺山,即古之罘山主峰。位於芝罘島丘陵中部偏北,西北、東南走向,山主體長1.82公里,寬1.20公里,海拔294.10米。南向大陸,北面臨海,危崖壁立,山勢險峻。山上長有黑松樹,陽坡可植作物。山形似關公讀書狀,故名。
黃石坡。位於芝罘島丘陵西北部,南距西口村0.40公里,東北、西南走向,山主體長1.15公里,寬0.45公里,海拔165.50米。北臨大海,東南負老爺山西嶺,山坡長有黑松、刺槐樹。因山石呈黃色得名。
山西頭山西頭
山西頭。位於芝罘島丘陵西端,北、西、南三面環海,東毗連長嘴山,山主體東西0.68公里,南北0.30公里,海拔113.60米,山坡長有黑松、刺槐樹。為老爺山以西最遠山嶺,故名。
長嘴山。位於芝罘島丘陵西部,西北連山西頭,南北走向,山主體長0.62公里,寬0.42公里,海拔84米,山上長有黑松、雜草,陽坡可植作物。山體突出如嘴,故名。
東旺山。位於芝罘島丘陵東端,西臨東口村,山主體東西0.60公里,南北0.40公里,海拔55米,山上長有黑松、雜草,陽坡可植作物。因地處芝罘島東端,且草木蔥鬱旺盛,故名。
東北角的雙心灣東北角的雙心灣
芝罘灣芝罘灣
海灣
芝罘灣。位於區境北部,芝罘島南岸與市區北岸之間海域,以芝罘島命名。灣口以崆峒島為界分北口、東口,為耳朵狀半閉灣。南、東南岸為山地,北岸為芝罘島,東部灣口崆峒列島環繞。灣底平坦,多泥質粉砂和細砂,屬第四紀海相沉積層。北口水深10-20米,余均10米以內,口門向灣內逐漸變淺,水域面積50餘平方公里。
套子東灣套子東灣
套子東灣。俗稱西海,位於區境北部,連島沙壩以西,北起芝罘島西北角,南至大沽夾河口,海岸線長11公里。灣呈“U”狀,灣口向西,口闊7公里,與福山區八角灣東西相對。灘頭平緩開闊,水質清新,縱深5-20米,砂及細砂底。屬套子灣(灣口介於芝罘島西北角與蓬萊縣龍洞嘴之間)東部一角,因灣呈半橢圓形,故名。

氣候

境內地處北溫帶東亞季風型大陸氣候區,年溫適中,氣候溫和,季風進退有序,四季變化分明。大陸度為53.80%,同大連、秦皇島、青島等北方沿海城市相比,受大陸影響程度輕,更接近海洋性氣候特點。因瀕臨北黃海,受海洋調節和影響,冬少嚴寒,夏無酷暑,春季溫暖,秋季涼爽。
風 全年主要風向是南西南風和西南風,多出現在3-11月。1951-1985年,累年年平均風速為4.10米/秒,最大出現在1954年,為4.80米/秒;最小出現在1951年,為3.20米/秒。1月份和12月份風速最大,各平均為4.70米/秒;8月份風速最小,平均為3米/秒。歷年最大風速為25/秒,風向南風,出現在1980年4月18日和1985年4月25日。歷年極大風速為39.60米/秒,風向東東北風,出現在1960年7月28日。

土壤

芝罘島域的土壤主要是棕壤土類及鹽土類。棕壤土類又有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3個亞類;棕壤性類分布於島東北迎海一側,是分布面積最大的土壤。棕壤分布於島脊線西北接陸一側。分布在山丘較高部位或頂部的石質山嶺,中上部的荒坡嶺,中下部的坡麓梯田,低緩丘陵頂部的嶺地,洪積扇(錐)中上部的近山階地,傾斜平地及其下部的微斜平地。成土母質為殘積、坡積、沖積、洪積物。連島沙壩為鹽化潮土及少量鹽化土,分布在濱海窪地、鹽荒地,是海水後退後的沙灘地。

植被

低山丘陵區以委陵菜、柴鬍子、香蓼、石沙參、瞿麥、黃芩、白頭翁、紫花地丁、流蘇瓦松、土三七、山合歡、射干、鼠麴草、陰行草、山丹丹、翻白草為主;棕壤性土與典型棕壤交接區,以野菊花、酸棗、小孩拳頭、柞樹、羊鬍子草、苦參、胡枝子、徐長卿等居多;沿海地區的濱海緩平地上,生長有馬唐、葎草、狗尾草、蘆葦、藜、白茅草等;鹽荒地上,生長有檉柳、鹼蓬子、馬絆、鴨咀草、蘆葦等。

海域環境

芝罘島東角海域芝罘島東角海域
西北角海域西北角海域
潮汐
近海潮汐主要受黃海北部的半日無潮、日無潮系統控制。潮波繞無潮點作逆時針方向旋轉運動。潮汐類型指標值為0.33,屬正規半日潮。太陰半日潮分潮占主導地位。潮汐周潮約為12小時25分,用調和常數計算的平均高潮間隙為9小時57分,平均低潮間隙3小時51分,漲潮平均歷時6小時11分,落潮平均歷時6小時12分。
海冰中芝罘島西口村漁碼頭海冰中芝罘島西口村漁碼頭
海冰
境內近海海冰較輕。1960-1985年,只有3年海冰較重。芝罘港灣區出現流冰和固定冰,以1969年2月1日最為嚴重,水溫值為-2.10℃,港池內和芝罘灣其餘海面全被冰層覆蓋。海冰出現時間多在1月下旬至2月中旬,嚴重期在2月上旬。冷空氣侵襲是造成海冰形成的主要原因。海冰來源,一是沿岸海水長時間連續低溫直接凍結成冰;二是自海河口、黃河口隨風和海流飄來的流冰,直至3月份溫度回升後,流冰始逐漸消失。
波浪
近海冬半年多北偏西風,風力大,持續時間長;夏半年多南偏東向風,風力小,持續時間短。芝罘島北岸近岸處的向岸浪,隨向岸風的季節變化而發生變化,不論波高或最大波高的平均狀態,冬半年皆夏比半年高約0.50米。近海區強風向為北西,次之為北北西,西北西、北、北北東向,而強浪向為北向,次為北北西、北西、西北西向。強浪向與強風向不一致,是由於廟島列島對北西、北北西、西北西向來的波浪起著阻擋作用,致使這3個浪向所處的海區變短,影響大浪成長。西北西向的波浪由於受地形和水深(較淺)等因素的影響,形成的波浪較小。芝罘島北岸的離岸向浪,受陸地影響,且海區短,偏南向風風力小,故少出現,浪高也小。
海流
芝罘島北側海域及鄰近海區屬不正規的日潮流性質,日分潮流的流速最為顯著,半日分潮流一般較弱。芝罘灣和套子東灣屬不正規的半日潮流性質,半日分潮流的流速最為顯著,日分潮流較弱。灣口和岬角處流速有明顯增大現象,最大流速流向基本與海岸平行,潮流顯著。近海余流較小,一般只有1-3厘米/秒,最大約7厘米/秒。芝罘島北部近海余流流向為東南向,後在芝罘灣內形成一順時針方向的小環流,部分則由芝罘島東端流出灣外,有利於芝罘灣里污水朝外海輸運。

自然資源

礦產

鐵礦,分布於芝罘島老爺山東北懸崖處,為磁鐵石英岩,即沉積變質的鞍山式磁鐵礦,規模較小,厚一般為4-6米,品位低,含鐵量30%左右。

風能

境內在秋、冬季主要為寒潮大風,春、夏季主要為蒙古氣旋和江淮氣旋大風。夏季和秋季雖然也能受颱風影響,但次數少,年平均僅0.70次。大風不僅危及農作物和果樹,對海上船隻、港口設施、通訊、電力設施、居民房屋等均構成很大危害。 8級以上大風日數,年平均為67天,最多達99天(1966年)。其中春季平均每年為26天,占全年大風日數的39%,居四季之首;冬季和夏季次之,平均每年為15天,各占全年大風日數的22%;秋季最少,平均每年為11天,占全年大風日數的16%。春、夏兩季以南向大風為主,秋、冬兩季則以北向大風為主。因受颱風影響,夏季極大風速多出現在東北風向下。1928年,12月25日,由大連開往煙臺的日輪“阪鶴丸”號,因大風在芝罘島山後觸礁沉沒,死亡360餘人。
芝罘島地下分布有第四系沖積洪積層孔隙潛水。但含水層很薄。

生物

芝罘島周邊淺海有:浮游生物、浮游生物、淺海底棲生物等六類。經濟生物中可開發利用的有10餘種。有刺參、紫石房蛤、牡蠣、貽貝、菲律賓蛤仔、長足蟶、海帶、石花菜等。長足蟶主要分布於芝罘島南坡的地峽兩岸的泥沙質灘涂中,在中低潮區和潮下帶淺水區營穴而生。芝罘灣西岸是集中分布區,平均每平方米24個,最多170個;平均每平方米生物量19克,最高117克。分布面積300畝,資源現存量12.70噸。此外還有紫菜、江籬等藻類資源。
近海主要魚蝦資源,有200餘種魚蝦東西往來於芝罘島海域。春天,各種魚蝦從東海、黃海越冬場沿東經123°左右北上,經此處西入渤海繁殖、索餌。秋天,各種魚蝦從渤海泛出又經此處東去,分別游向成山頭、黃海中南部和東海越冬場。此處不僅是各種魚蝦的回遊通道、索餌場所,而且是少數魚蝦的“產房”和搖籃。主要魚類有鮁魚、鮐魚、鯡魚、鰳魚、鯷魚、小黃魚、白姑魚、叫姑魚、蛹魚、真鯛、帶魚、黃鯽、鱈魚、梭魚、鯔魚、孔鰩、牙鮃、銀鯧、燕魚、河豚、班 、海鰻、鯊魚、鱸魚、黑鮶、紅娘魚、木葉鰈、高眼鰈、青鱗魚、黃蓋鰈、多鱗 等50餘種,主要蝦蟹類有對蝦、鷹爪糙對蝦、脊腹褐蝦、脊尾白蝦、裙蝦、蝦蛄及三疣梭子蟹、日本鱘及烏賊、長短蛸等。19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由於無限制地增船增網,特別是大量盛行底拖網,使漁業資源遭到嚴重破壞,主要經濟魚類資源,特別是底層魚類資源呈現貧量化、小型化、低齡化、低質化的趨勢,而一些中上層小型魚類和甲殼類資源得到發展。

社會發展

建置

芝罘島,是煙臺市的起源地,春秋時期稱"轉附",秦時謂“之罘”。泰始皇、漢武帝東巡曾到過境內芝罘島、成山頭,唐大將蘇定芳遠征也由此啟航東渡。芝罘島有春秋戰國時墓葬群和齊康公墓遺址,有秦始皇登芝罘時祭祀的陽主廟。元代,芝罘島為福山縣屬東北端一海島(俗稱北島),其海口為古代北方沿海通商口岸。芝罘島附近散落有幾處漁村、山莊。 明代,境域由芝罘島向東南方向延伸。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侵擾,曾設奇山防禦千戶所,在城北海邊的山上(熨斗山)築起墩台,以狼煙報警,人們遂把烽火台稱為狼煙臺,把設狼煙臺的山稱為煙臺山,由此得名煙臺。金天會九年(1131)建福山縣,境域為其轄區。1934年成立煙臺特區,直屬省政府。1938年改為煙臺市。1950年,為省轄地級市。1958年為煙臺專區轄縣級市。1983年復設地級煙臺市,原縣級煙臺市改為芝罘區。1985年芝罘區劃市區與郊區。郊區設初家、黃務、只楚、世回堯、幸福5個鎮,共16個自然村。芝罘島屬幸福鎮,有大疃、 西口、東口三個村。
芝罘島東口村芝罘島東口村
各村方位、建村年代及村名由來: 大疃。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4.50公里。建於春秋時期,唐初有初姓人從遼地古山遷居於此,原名芝罘村,以村北芝罘山為名。1952年,居民增加逾千戶,更名芝罘大疃,簡稱大疃。 西口。位於鎮政府駐地北6.50公里,明萬曆二十八年前後有白、舒兩姓人來此定居。1668年(清康熙七年)建村,因位於芝罘島西端海口處,故名芝罘西口,簡稱西口。 東口。位於鎮政府駐地東北7公里。明代末年有人來此搭棚,從事季節性捕魚和開荒種田。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建成村落,原名滕家村,後因位於芝罘島東端海口處,改名芝罘東口,簡稱東口。
2000年,芝罘區調整鄉鎮行政區劃,撤銷幸福鎮,設立芝罘島街道辦事處。 將原幸福鎮的東口、西口、大疃、崆峒島4個村和原環海街道辦事處的芝罘島、三里橋2個居委會劃歸芝罘島街道辦事處管轄,芝罘島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大疃。芝罘島屬之。下轄大疃、東口、西口、崆峒島、芝罘島、三里橋5個社區居委會,除崆峒島居委會皆在芝罘島。
芝罘島地屬煙臺市芝罘區,然而芝罘區是由芝罘島逐漸發展起來的。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為防倭寇襲擾,於綦(奇)山北麓建奇山守御千戶所,並在其北熨斗山設定報警狼煙墩台,後遂稱此處為奇山所,稱熨斗山為煙臺山,其地亦稱煙臺。時所城東緊靠牟平縣境,芝罘島為福山縣東北保之罘社境域。 清道光末年,以所城西北處天后宮為中心,發展成為商貿集市。19世紀60年代初開埠後,市區急劇擴大,逐漸形成東至今廣東街,西至西圩子(今海防營一帶),南至所城,北達海岸的新商埠區。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芝罘島、商埠區改為福山縣芝罘區、煙臺區,煙臺區面積約0.50平方公里。 中華民國初期,煙臺區境域未變。1933年,煙臺區境域擴大到東至東山,西達通伸,南接奇山所,北抵海岸,計東西長8公里,南北寬4公里。1934年,煙臺特區境域,東南至丈八口4公里與牟平縣接壤,西至通伸岡、芝罘屯3.50公里與福山縣毗連,南到塔頂,北至海岸。1945年,煙臺市郊區擴大,境域西至清洋河東岸,西南至旺遠區與福山縣為界;東至寧海區孫家灘,南至萊山區鄒家房、道平、山南周一帶與牟平縣毗連;北至芝罘島、崆峒島。1947年,芝水、蓁山、旺遠、寧海、萊山5區分別劃歸福山、牟平兩縣,境域縮小。 新中國建立後,郊區多次進行調整,境域時大時小。1958年,境域擴大至東與文登縣接壤,南至上冊與乳山縣毗連,西與棲霞縣境為界。1959年9月起,先後恢復福山、牟平縣建置,境域逐漸縮小。1977年,郊區擴大為6處人民公社,106個生產大隊。此後,郊區雖有調整,但境域基本未變。1985年芝罘區境域:東南過孔家灘,南過曲家莊、何家屯與牟平縣接界,西和西南以夾河為界與福山區為鄰,西北與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毗連,東北至境內地理星島13.90公里。

人口

芝罘自古為軍事布防和商旅之地,人口流動頻仍,姓氏比較複雜。其姓氏大致來自5個方面。 “占山戶”。明代前,漁村居民有高、初、夏、於、姚、刁等姓,以高姓為多,稱“占山戶”。次為初姓,為芝罘島大疃村最早姓氏之一,是當地的“占山戶”。在老人中,至今流傳著“高家宅”、“初家園”的史話。初氏族譜有“祖籍湖北,移業潛江,唐初北徙遼地錦州府杏山居業,後唐避戰亂,由遼地遷往登州靜處芝罘島安居立業,時傳九世,人支興旺,名顯丁繁,元朝初才舉任江淮等處中書省右都司事,後裁尚書入中書省”的記載。明朝時不堪倭寇侵擾,遠走他鄉,遷徙四方,遍及膠東各地。初氏家譜曰:“膠東初氏無二脈。”

軍事地位

芝罘是山東半島北部的重要口岸,是開啟渤海之鑰匙,扼控京津之門戶,進入山東腹地之咽喉。海口水深港闊,風平浪靜,不凍不淤,可供各類艦船停泊。港外從東至西,養馬島、崆峒島、芝罘島等島嶼一字排開,形成一道天然防禦屏障。暢通的陸路及海上運輸,極便於運動兵力;天然險峻的地理形勝,極利於修陣固列;豐饒的物產和發達的經濟,可用來秣馬厲兵,因而歷來被軍家視為軍事要隘,國防重地。
唐宋以來,芝罘海口即為軍兵及作戰物資的輸送港口。明代為防倭寇騷擾,在此設衛建所,構築報警墩台,並首開海上軍事巡邏。清代中期後,東西方列強視此為吞併中國的軍事前哨基地,不斷進行軍事騷擾和侵襲。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陸、空軍部隊和軍事指揮機關相繼進駐,國防工事建設日益加強,攻防手段日臻完備,與旅大和威海構成鉗守祖國東大門的重要軍事要塞。
1875年(清光緒元年),在芝罘島西共建浮鐵炮台3座,芝罘島東築沙土曲折炮台1座,配有德制格林炮、克魯伯4磅炮、克魯伯後膛炮。1876年(光緒二年),在通伸岡建炮台1座,置炮8門,開始為土炮,後改裝為德國造克魯伯炮。炮台由圍牆、瓮城、演兵場、地下坑道指揮所等組成。指揮所為半地下式坑道,內設指揮廳,兩側是官兵營房和彈藥庫,4壁均用正方形石塊砌成。頂部築有高5米、寬6米、周長700米的圍牆,牆有射擊孔,為嚴密的防禦工事,稱西炮台。1940年,日軍在芝罘島西口村西北修建軍用簡易碼頭和護衛碉堡,派有日軍和偽軍駐守。

文物勝跡

芝罘山在春秋時代就小有名氣。老爺山主峰西側有“康公墓”,是戰國時代齊國最後一代“姜”姓君主齊康公姜貸之墓。芝罘島陽坡有陽主廟,始建於春秋或戰國初期,是齊國國君奉祀“八神將”的廟宇之一,歷經擴建修茸,始成規模。
“始皇射鯊”石碑,坐落在芝罘島人民廣場芝罘島入口處。為紀念秦始皇東巡途中,在芝罘射殺大鮫魚而立。
陽主廟陽主廟
陽主祠遺址 , 陽主祠遺址亦稱陽主廟,位於煙臺市芝罘區芝罘島山麓之上,始建於周代齊國,為國內有史記載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史記·封禪書》記有:“八神將自古而有之……五曰陽主,祠之罘。”據文獻記載,芝罘島三面環海,一徑連陸,酷似“靈芝”,為全國最大的陸連島。陽主祠遺址則以山為屏,負陰抱陽,綠水環繞,風水吉祥。祠門前有兩根高高聳立的旗桿,長長的杏黃旗迎風飄揚。山門高大崔巍,兩扇朱漆大門上鐫寫著“靈著之山,思覃環海”八個楷體大字。東西門殿各塑有兩尊將軍,俗稱“拉馬將軍”。二進院,東西各建鐘鼓樓一座。大殿為三進院,供奉著身著絳色龍衣,手執玉筆,神情凝重,若有所思的陽主——梁王大帝石像。大殿東西兩側有配殿和封閉式過廊。經過廊可進四進院落至後殿。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始皇帝東巡,曾“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後又“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據文獻記載,秦始皇曾三次登芝罘祭祀陽主,並留下了《之罘刻石》、《東觀刻石》。《史記》皆有記載。漢武帝也曾駕臨芝罘祭祀陽主。據傳,陽主是專管民間水、旱、瘟症的神。每逢年令,信男善女大都到祠內供奉禮拜。 遺址歷代都進行過整修,殘存碑碣和秦磚漢瓦殘跡已為軍隊營區領地。1994年,在芝罘島老爺峰下西南邊的山坡上,基本按照古時樣貌修建的陽主祠又重新建造起一仿古廟宇。
始皇廟位於三面環海,一面接陸的成山頭峰下陽坡上。據文獻記載,原為秦始皇第二次東巡成山頭修建的行宮,後被百姓改建為始皇廟,以此紀念秦始皇帝曾幸臨此地,也是全國唯一一座紀念秦始皇的廟宇。前殿日主祠,始建於周代齊國。漢武帝祀日時,曾重修。1991年又重新修復。《史記·封禪書》載有:“七曰日主,祠成山;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之。”秦始皇曾兩次駕臨成山頭祭祀日主,立刻石。漢武帝東巡海上,亦拜日主,觀日出。現祠內立有日主塑像一尊。始皇殿為正殿,高大的金面玉冠、神氣威嚴的秦始皇帝塑像立在正中。東殿為天后宮。三殿均為青磚紅柱構築。院內還建有鄧公祠和鐘樓、戲台。
二、遺存
(一)秦代立石 為秦始皇帝首次東巡“窮成山”留下的遺址。《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行郡縣……於是乃並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芝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據文獻記載,“天盡頭秦東門”石碑為丞相李斯遵始皇命題寫,立於成山頭頂峰。後,石碑斷為兩截,上半部寫字部分已沉入大海。現遺存在頂峰的底座高120厘米,寬145厘米,厚75厘米。經專家認證,石碑的石質與成山一帶石質完全不同,為水成岩,確是秦代立石。今立於成山頭的“天盡頭秦東門”石碑,為仿李斯小篆書寫刻制。
(二)秦橋遺蹟 秦橋遺蹟相傳秦始皇東巡至成山頭,為了過海觀日出、尋仙藥而建,已毀圮。《三齊略記》等藝文類著作曾有此記載。現今海中四石相連處,被傳為秦橋遺蹟。
芝罘島古墓群所在山坡芝罘島古墓群所在山坡
芝罘島古墓群 位於芝罘島東部老爺山南麓海濱黃土台地。墓群東西長400米,南北寬130米,分布面積約52000平方米,均為土坑豎穴墓,仰身直肢葬。1976~1979年先後兩次搶救清理墓葬9座,出土銅戈、劍、帶鉤、陶鼎、壺、盤、匜、罐、舟等銅器、陶器6件,經考證為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墓群。芝罘島為一旅遊勝地,環境優美,名勝古蹟眾多。坐落於芝罘島陽坡的陽主廟(現存斷牆殘壁)和老爺山主峰西側的。康公墓”為春秋戰國遺蹟。秦始皇東巡曾3次登臨,並刻石紀功,現“射魚台”遺址尚存。芝罘海市、芝罘日出和石門春波更為島上奇觀。
境內古建築,多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坐落在芝罘島的陽主廟,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奉祀八主的廟宇之一,史載秦始皇3次登芝罘島,在此禮祠陽主。金、元時代,道教全真派相繼在崑嵛山建煙霞洞,在掖縣建寒同山石窟等道觀。明、清兩代建的樓堂、祠廟、閣、會館、莊園、軍壘等,均各具特色。陽主廟 在芝罘島主峰西南麓。始建於春秋時期,是齊國奉祀"八神將"廟宇之一。後經歷代修葺擴建,規模恢宏。廟為中軸對稱布局,戲台、山門、馬殿、正殿、後殿,由南而北一線排開,皆石基磚牆,木構梁架,硬山式小灰瓦頂。戲台設4石柱,歇山式卷棚頂,翹角飛檐。山門為過道式,門上縱懸木匾"陽主廟",大門刻聯"恩覃寰海"、"靈著之山"。馬殿三間,挑檐前廊,門側開2圓窗,殿內東西間各塑一牽馬神將。正殿3間,設前廊,為格扇門窗,殿內正中為梁王大帝(陽主)神像。後殿3間,門匾:"梁王大帝"。殿內正中有梁王和4妃泥塑像等。陽主廟宏敞嚴整,建築之精,時冠煙臺。1967年"文革"中,廟殿和泥塑像被拆毀。石像、鐵鐘、石碑等,為煙臺市博物館收藏。
陽主廟遺址(含地上古建、碑刻)│戰國至清 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一九九二年六月)
廟會交易習俗 又稱"趕廟會"、"逛廟會"、"趕會"、"趕山"等。原是祭奠寺廟神佛而舉行的集會,地址一般設在廟宇附近地方,會間唱戲娛神,吸引不少人。後來漸有商販加入,形成祭神、遊樂、貿易的"三合一"。廟會上的貿易大體分為山貨(主要是農具)、飲食與玩具、民間藝人的有償表演3部分。舊時各縣都有幾個廟會。較大的有正月初九煙臺毓璜頂廟會、正月十六蓬萊閣天后宮廟會、三月三日芝罘島秦始皇廟廟會、四月十八日招遠泰山行宮元君誕辰廟會、七月七日長島廟島天后宮廟會等等。40~50年代,政府倡導廟會改革,取消迷信活動,增加貿易項目,號為"物資交流大會"、"騾馬大會"。50年代末期各種廟會、山會中斷,近年相繼恢復的有芝罘區毓璜頂廟會、蓬萊縣蓬萊閣廟會。新開廟會重在遊樂與文化活動,成為旅遊事業的一部分。芝罘區"五·一"節期間的南山公園遊園會,則是吸收舊時廟會內容的新形式。
芝罘島風景 芝罘,古稱之罘,是煙臺的舊名,此名因芝罘島而來。芝罘島,東西橫列,橫亘於市區北部海面上,又稱芝罘山,當地人則通稱之為"北島"。芝罘島自然景色,與名勝古蹟俱佳。芝罘島山背後,怪石嶙峋,崖壁陡峭,狀若金戈鐵馬,怒目金剛,以此,芝罘主峰又稱"老爺山"。在澎湃的浪潮中,有一塊礁石,形似老婆婆盤坐波浪中,人稱"婆婆石",與之相對的海面上,原來也立著一塊礁石,酷似漁翁,人稱"公公石"。現在"石公公"已為海浪吞沒,石婆婆尚在,供遊人觀賞。山後另有兩種勝景,一名"石門春波",一名"芝罘日出"。"石門春波"是山腳下一個很深的礁洞,急浪驚濤,撲洞而來,前浪未出,後浪又來,以致洞口處激流騰旋,濤聲如雷。立高崖上俯視,令人目眩,驚心動魄。"芝罘日出"是指立島最東端看日出景象。當朝陽從萬頃波濤中噴薄而出,天、海、島、礁,盡染亮彩,氣象壯觀之極。芝罘島的古蹟很多,最著名的為陽主廟和秦始皇東巡遺址。陽主廟在島南山懷中,是齊國奉祀八主的廟宇之一。建築由山門、大殿、後殿、東西兩廊組成,周圍有松柏古槐回護(參見本編"古建築"一輯)。史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3次東巡,3次都到過芝罘島。最後一次東巡是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為得到長生不老藥,登芝罘,親自挽弓射殺大魚,至今秦始皇射魚處尚存(煙臺山上),成為一個景點。
旅遊景點
芝罘島婀娜多姿的景色,像磁石吸引著中外遊客,是旅遊觀光度假、垂釣遊玩的理想去處。
1994年,芝罘島被國家旅遊局列入全國14條旅遊線路內,在這裡修建了美食城、陽主廟、觀光索道等旅遊觀光景點,並準備修復始皇道、始皇橋、日本遣唐史登島紀念閣等古蹟。芝罘島旅遊資源的開發,娛樂設施的完善,使之成為黃海明珠、美麗的不夜島。
陽主廟
陽主廟位於我國最大的陸連島,芝罘島陽坡的陽主廟,大約建於春秋時期,是齊國奉祀“八神將”的廟宇之一,也是我國有史記載的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廟有四進院落,殿房136間,呈“工”字形排列,建築雄偉壯觀,是一典型的東方古建築布局。陽主廟“秀麗之山數扇錦屏遮陽主,幽陽罘水一條玉帶束梁王。”芝罘島和陽主廟以其悠久歷史和秀麗風光,吸引了無數遊人來此尋幽探勝。
陽主廟陽主廟

交通

【市區環海路建成通車】 環海路南起港站立交橋,北至芝罘島,全長5300米。規劃總寬度50米。其中快車道23米,綠化帶3米×2,慢車道6米×2,人行道4.5米×2。該工程自1995年3月10日開工,11月16日竣工通車。共拆遷房屋7.4萬平方米,改造圍牆3800米,改造?600自來水管網5000米,鋪設?1350污水管道2800米,改造橋涵5座,新建雨水方溝及雨水管道1.1萬米,改造電力桿路4500米,改造郵電通訊線路7500米,新建水泥路面8.4萬平方米,瀝青路面8.6萬平方米,形成人行道4.5萬平方米,綠化帶2.8萬平方米,新安裝路燈210盞。工程總投資9800萬元。環海路的竣工通車,緩解了市區西北部交通擁擠的矛盾,為進一步開發芝罘島風景旅遊區奠定了基礎。

經濟發展

芝罘自古就是文明昌盛之地。“萊夷作牧,厥篚檿絲”~①,在距今7000年左右,芝罘先人就開始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在這裡開拓、創造,4000年前,這裡的農牧漁業已很發達。周秦之後,人們利用海灣優勢,“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②,開始了商品流通。唐宋時,芝罘海口已成為各種物資的轉運口岸。至元代,年進出港口的漕運及其它船舶達千餘艘。至清道光年間,已發展成為商業貿易繁榮的城鎮。 ①《尚書·禹貢》 ②《國語·齊語》

漁業

芝罘島(中國山東煙臺市島嶼)
幸福鎮漁業、養殖業為農業主業,主產叫姑魚、鮐魚、藍點馬鮫、青鱗魚、對蝦、小鱗及海帶、貽貝、扇貝、鮑魚、海參等海珍品。特色產業 幸福鎮以漁業為主的農業發展較早,建國初期西口村為煙臺市黃海漁
業之名星, 享譽海內外。1957年,全鎮從事漁業人員達到988人。1958年漁業總產量
1309.5噸。1978年1102噸,2000年5640噸。全鎮農業在漁業發展的帶動下,均得到了
較大的發展。該鎮藉助淺海灘涂廣闊的地理優勢,以海水養殖為支柱產業。1978年全鎮養殖海帶約143公頃, 總產量2936噸;貽貝66公頃,總產量3225噸。90年代起開始大力發展名優高效水產業,成為煙臺市乃至全國的海珍品養殖基地之一,其養殖的海參、鮑魚、文蛤及名貴海水魚等四大類海珍品馳名中外。2000年海水育苗水體1500立方,培育幼參1億多頭;鮑魚育苗水體1500立方米,培育合格鮑魚苗500萬頭;淺海扇貝養殖穩定在400公頃左右,其中櫛孔扇貝333公頃,海灣扇貝67公頃。
鎮域芝罘島是全國最大的陸連島,“芝罘”作為煙臺的別稱名揚海內外。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有:國務院頒發的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全國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七五”期間農村科普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鄉鎮企業教育先進集體、山東省民政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擁軍優屬模範單位、山東省義務教育示範鄉鎮、山東省基礎教育先進鄉鎮,煙臺市文明鄉鎮、煙臺市模範鎮人民政府、煙臺市老幹部工作先進集體、煙臺市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煙臺市十佳擁軍模範單位、煙臺市社會文化先進集體、煙臺市全優模範鄉鎮、煙臺市養老保險先進單位、煙臺市花園式學校建設先進鄉鎮、煙臺市鄉鎮正規國中建設先進鄉鎮,煙臺市少先隊工作紅旗單位。該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水果、蔬菜、花生三大類。
境內捕撈漁船作業漁場有沿岸漁場、近海漁場和外海漁場。沿岸作業漁場主要在芝罘島、崆峒島一帶。
個體 清代末期,煙臺漁民不足百人。1915年,芝罘島有漁民60戶左右。1922年,漁戶發展到四五百戶,2000餘人。1949年,有漁村和半漁半農村12個,2082戶、8529人,漁業勞力558人,全部從事捕撈生產。
集體 1951年,芝罘島東口村李大善互助組成立,入組漁船7隻,占全村漁帆船的15.50%;流網285塊,占全村流網總數的90.40%。
東口、西口、芝罘島為漁港及避風港
煙臺芝罘島水產集團漁碼頭
1989年先後成立的有海鵬、奄美、芝興本達等4個水 產有限公司。成立較早的煙臺海興水產有限公司利用合資企業優勢積極開闢國際市場,擴大低值魚、貝類和牙鮃、河豚等冰鮮品出口,1989年共出口各類水產品720噸,創匯220萬美元。【煙臺水產集團公司成立】 1月,經市府批准正式成立。該公司是融生產、加工、經營、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大型水產企業,轄市水產供銷公司、市海藻工業公司、市遠洋漁業開發公司、市水產養殖公司和4個合資合作水產股份公司,擁有固定資產1億元,從業職工2000多人。公司充分發揮集團群體優勢和地方資源優勢,以合資企業為"視窗",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積極發展外向型漁業經濟。在市場疲軟、資金能源短缺的不利條件下,全年共引進外資74萬美元,外貿出口1200多萬美元,創匯360萬美元。經省外經委批准,集團轄屬市遠洋漁業開發公司在全省首次獲得對台灣小額貿易出口權。年末,該公司投資興建的煙臺芝罘島漁港碼頭,以及引進具有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組合式5000噸冷庫已破土動工。
【海水網箱養魚“9123”工程】 為加快海水網箱養魚的規模生產,市水產集團公司於上年底推出了海水網箱養魚“9123”工程。工程內容是:從1991年起,在芝罘島套子灣大規模發展海水網箱養魚,到1993年底建成後,每年放養10×10米網箱1000個,養魚產值達到9000萬元,實現利稅2000萬元,產成品活魚3000噸(內銷1000噸,外銷2000噸,出口創匯1600萬美元)。到年底,工程實施進展順利,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成立活魚儲養研究中心,配備養殖工人100餘名,養殖區由西口海域擴大到東口海域,養殖網箱500個,放養魚苗、種魚120萬尾。養魚技術日臻成熟,首次進行的黑鰭人工育苗成功,育苗6萬尾;總結了牙片魚養殖經驗;解決了高密度工廠化養魚過程中的系列技術難題,有效地防治了高溫期魚病的發作和蔓延,提高了魚的成活率。工程建設實現當年上馬,當年見效益,全年出口活魚486噸,創匯177.88萬美元。下半年向市區各大賓館、飯店提供活魚、活蝦5000公斤,銷貨額20多萬。收成好的社會效果和經濟效益。
1992年,【芝罘島漁港冷藏總廠成立】 為加強芝罘島漁港碼頭和從匈牙利引進的5000噸組裝冷庫的使用管理,服務於漁業生產,8月13日經市計委批准同意,成立了“芝罘島漁港冷藏總廠”。該廠隸屬煙臺水產集團公司,固定資產2100萬元,設計年收購經營加工水產品4萬噸,產值及銷售額1.5億元,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具有法人資格。

船運

據史料記載,這裡自古就是個天然良港,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轉附(芝罘古稱)就與碣石、句章、琅琊、會稽被稱為我國五大港口。春秋時代,齊景公來此遊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首次東巡,他“過鄒峰,登泰山”,“過黃,窮成山,登之罘”。
煙臺芝罘島碼頭煙臺芝罘島碼頭
煙臺港 港區概況 煙臺港位於市區北部,地理座標北緯37°32′43″,東經121°23′55″,屬黃海海域。水路北距大連港89海里,西北距天津新港202海里,南距青島港238海里,東南距上海港519海里,東距威海港47海里,西距龍口港89海里。芝罘島環抱於港灣西北方,崆峒島迤邐於港灣東北方,形成港區天然屏障,是我國北方不凍、不淤、少霧的優良港口。早自唐代前即有南北往來船隻停泊,至元代,是海漕運輸和捕撈漁船的重要避風港。開埠後,港口通商貿易迅速發展,港區狀況不斷得到改善,各種近代設施日臻完善,今煙臺港已成為我國客貨運輸的重要港口之一。 港區水域,北線自芝罘島東角至崆峒島北端以南,東線自崆峒島東南端至玉帶山以西,面積約67平方公里,水深3~18米。分內外兩港,內港區有東、西兩港池,東港池由煙臺山和東、西防波堤環繞,水域面積1.36平方公里;西港池由東港池西岸壁向西圍攏,正在建設中。除兩港池外,余均為外港區。 港區航道,外港有北、東兩條,內港(東港池)有北口,南口兩條。外港北航道位於芝罘島東端小山子與擔子島西寧海砣子之間,寬約1.60海里,水深6~17米,至內港北口約3海里;外港東航道位於崆峒島西南沙尾燈浮與魚台咀之間,寬約2.50海里,水深6~8米,至內港南口約4海里。內港北口航道介於東、西防波堤之間,寬約180米,水深6米,限500總噸以下船舶通行;內港南口航道介於煙臺山咀與東防波堤南端之間,寬約210米,水深8.50米,限500總噸以上船舶通行。 外港區第一引航檢疫錨地位於外港北水道內,第二引航檢疫錨地位於東港池東北方約8海里處,油輪過駁錨地位於芝罘島北,避風錨地位於擔子島、崆峒島南。

工業

該鎮以工業發達著稱,自1958年境內建起農具修配廠以來,先後鎮村擁有拆船、修船、鑄造、噴塗、五金、電器、冶煉、化工、飲料、油泵、皮件、服裝、制氈、印刷、環保設備、合金爐管等中小型工業企業,促進了幸福鎮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項經濟的發展。 強鎮由來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煙臺市鄉鎮第一名,山東省百強鄉鎮之一。
芝罘島(中國山東煙臺市島嶼)
煙臺造船廠 其前身是煙臺市幸福公社幸福大隊漁輪修造廠,1977年3月組建為煙臺造船廠。該廠是山東省機械工業廳重點企業,又是中國船舶總公司協作廠,隸屬於煙臺市機械工業局,全民所有制企業。廠址在煙臺市芝罘島南端。
【煙臺造船廠被批准承修外輪】 煙臺造船廠位於芝罘島南岸開放水域內。1987年該廠投資1500萬元建成船塢一座,船塢長125米,寬45米,其寬度居北方各船塢之首,適於修造5000噸級船舶及工程船。1992年初,該廠與大連船舶集團公司修船中心聯營,準備開展承修外輪業務。鑒於船廠毗鄰軍事設防區,為確保國家安全,市口岸辦公室在指導船廠制定監管措施的同時,分別向海軍北海艦隊、濟南軍區和國務院口岸領導小組辦公室做了請示。6月9日,國務院口岸領導小組辦公室批覆,同意煙臺造船廠承修外輪。6月27日,該廠承修的第一艘外輪香港密里奇實業有限公司“譚女士”號順利下水。承修外輪業務的開展,為來煙外輪在煙臺進行中小修理,提供了保證,口岸的功能也得到了加強。
中集來福斯芝罘島基地中集來福斯芝罘島基地
1994年,煙臺造船廠與新加坡煙臺造船私人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煙臺普泰造船有限公司,該合資公司於1997年正式更名為煙臺萊佛士船業有限公司。1996年煙臺普泰造船有限公司與勝利油田實業集團公司,新加坡泰山煙臺造船私人有限公司投資成立了煙臺泰山造船有限公司,2001年煙臺泰山造船有限公司更名為煙臺來福斯海洋工程有限公司,2010年煙臺來福斯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更名為煙臺中集來福斯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煙臺中集來福斯現已成為國際領先的船舶及海工建造企業。

旅遊

1992年,芝罘島旅遊區、東炮台、西炮台和黃海遊樂城已達成投資意向,
1993年9月26日,經省政府批准,煙臺市建立第一個省級旅遊度假區煙臺金沙灘省級旅遊度假區。度假區位於煙臺市北部,西起崗嵛山、金沙灘,經夾河口至芝罘島、崆峒島、擔子島等島嶼,規劃陸地面積為10平方公里。度假區分為起步區、中心區和發展區。夾河口以西金沙灘、崗嵛山為起步區,主要突出海濱、陽光、沙灘優勢;夾河以東,至芝罘島為中心區,崆峒島、擔子島為發展區,以海島、林帶、海岸風光、海上運動、海洋文化為主要內容。至1993年底,已落實投資項目14個,總投資額26.23億元人民幣。已建成項目6個,投資1.06億元人民幣, 在建項目8個,總投資25.77億元人民幣,現已到位資金5.6億元人民幣。西區“五通一平”基礎設施已全部完成。西炮台國防公園
1995年9月,煙臺芝罘島旅遊度假區管理委員會成立,屬芝罘區政府派出機構。
1992年,在芝罘島上重建了陽主廟,修建
了芝罘觀光索道、雷射槍戰城。1999年,主辦了“’99煙臺崆峒島海洋旅遊節”,增
設了海珍品(高效農業)參觀、趕海、垂釣、服務業等各類服務網點1670個,從業人員
6700人,年創產值13.91億元,創利稅6400萬元。
1993年,芝罘島是中國最典型的陸連島,島上有秦始皇古道等遺蹟,現已闢為度假旅遊區,興建了陽主廟、空中索道、海鮮大世界等景點設施。黃海遊樂城占地23公頃,內有海上世界、海上棧橋、海浴天地、嬉水樂園、康樂宮、購物餐飲中心等景點和服務設施,是一處集吃住遊樂於一體的旅遊場所,其中部分設施已投入使用。
1995年幸福鎮芝罘島的旅遊資源業開發全面起步,陽主廟、空中索道、雷射槍戰城等旅遊項目如雨後春筍,一個綜合性、多功能的旅遊度假產業集中帶正在興起。【芝罘島】位於煙臺市區北部,是中國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陸連島,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芝罘島融山海風光於一色,峰巒疊嶂,景色迷人。陽坡平緩,林木蔥蘢,風景如畫、背面懸崖峭壁,怪石嶙峋,險象叢生。島上海蝕崖、礁、洞神秘奇特,有著名的婆婆石等自然景點。秦始皇曾三次東巡至此,留下親自到始建於春秋時代的陽主廟禮祀陽主的記載以及始皇道、射魚台等遺蹟,而使芝罘島名揚天下。近年芝罘島上又新建了雷射槍戰城、遊樂場、觀光索道、海鮮城、陽主廟等景點,旅遊接待服務水平日益提高,已初步形成了集觀光、美食、度假為一體的旅遊環境。
婆婆石婆婆石

歷史文化

三登芝罘
芝罘,在我國歷史上是個有名的地方。據《史記》記載,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芝罘,在這裡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
芝罘島芝罘島
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他沿著渤海灣東行,“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
次年,第二次東巡,令大臣在芝罘島刻石,頌揚自己的政績。碑文寫道:“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于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辟,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燀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群臣誦功,請刻於石,表垂於常式。其東觀曰: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覽省遠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臨朝陽。觀望廣麗,從臣鹹念,原道至明。聖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彊。武威旁暢,振動四極,禽滅六王。闡並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作立大義,昭設備器,鹹有章旗。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常職既定,後嗣循業,長承聖治。群臣嘉德,祗誦聖烈,請刻之罘。”
秦始皇第三次登臨芝罘,不像前兩次那樣東巡秦朝游,而是尋求長生不老之藥。還在他第一次東巡時,碰上一個叫徐巿(音福)的方士,誆他說海中有蓬萊、瀛州、方丈三座仙山,山上生長不老長壽之藥。於是秦始皇就“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8年過去了,徐巿從秦始皇那進而騙取了許多錢財,卻什麼仙藥靈丹也沒找到。在秦始皇第三次東巡時,徐巿怕秦始皇追究,就撒謊道:海中有鮫魚,其體甚居,船無法出海尋找仙山。秦始皇仍十分相信,求藥心切,夢想長生之術。於是,便親設連弩,追求大鮫魚,從琅玡、經成山,來到芝罘,終於“見巨魚,射殺一魚”。清代謝景謨在《吊始皇芝罘射魚》一詩中,對當時的場景作了這樣的描寫:……鉦鐃一震山靈動,精騎四繞列熊羆,強弩況響蒼岩里,劈破黃衛羽箭馳,卻制長鯨如白小,威行水國倍神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