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煤期

聚煤期

地質歷史中有聚煤作用發生並形成有工業價值的煤礦床的時期,又稱成煤時代或成煤期。 聚煤期和主要聚煤期是就全球而論的。就全球範圍而言,有3個主要聚煤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聚煤期
  • 外文名:coal forming period
  • 分為:三大聚煤期
三大聚煤期,發展歷史,特徵,中國的主要聚煤區,

三大聚煤期

地質歷史中有聚煤作用發生並形成有工業價值的煤礦床的時期,又稱成煤時代或成煤期。 就全球範圍而言,有 3 個主要聚煤期:晚石炭世-二疊紀侏羅紀、晚白堊世-第三紀。
1)石炭-二疊紀是全世界範圍內最重要的聚煤時期,地勢比較平坦,植物繁盛,聚煤作用強,為第一大聚煤時期,形成了分布廣泛的聚煤盆地含煤地層
2) 自晚二疊世晚期至中生代,是裸子植物最為繁盛的時代。侏羅紀和早白堊世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二個重要的聚煤期。在我國,侏羅紀是最為重要聚煤時期。
3) 早白堊世以後至古、新近紀是植物進入到高級發展的重要階段。但是,這個時期構造活動更加強烈,氣候分帶也更加明顯。 這個時期被稱為世界上第三個重要聚煤時期。

發展歷史

聚煤作用可追溯到新元古代。從新元古代到志留紀,以菌藻類等低等生物遺體為原始質料形成高灰分腐泥煤類,中國稱石煤。從志留紀到早、中泥盆世,由最古老的陸生植物──裸蕨形成最早的腐殖煤。具有工業價值的煤礦床是從晚泥盆世才開始形成,有些文獻明確限定聚煤期始於晚泥盆世。
從全球範圍看,從晚泥盆世至今,聚煤作用從未完全中斷過,都可包括在聚煤期內,只是不同時期聚煤作用的強弱不同。1937年,前蘇聯地質學家П.И.斯捷潘諾夫根據統計資料提出,晚石炭世-二疊紀侏羅紀和晚白堊世末期-第三紀,是聚煤作用最強的3個時期;早石炭世,早、中三疊世和晚白堊世,是聚煤作用最弱的3個時期。

特徵

1979年,前蘇聯地質學家А.К.馬特維耶夫以斯捷潘諾夫的統計資料為基礎,補充了截至1968年世界新發現的煤炭資源資料,編制了世界煤地質儲量的地層分布圖,用圖表示各時代煤地質儲量占全球煤地質總儲量的百分數。依據新資料,侏羅紀和白堊紀,其中尤以白堊紀聚煤作用的強度明顯地增加,重要性甚至超過第三紀。近年來,在南美洲的巴西、秘魯、哥倫比亞 3國交界處,發現了地質儲量超過2萬億噸的屬於新第三紀的阿爾塔-亞馬孫煤田,因而有人認為,第三紀聚煤作用可能超過侏羅紀白堊紀。據G.E.弗特維斯1979年的資料,世界煤炭資源有40%分布在晚石炭世和二疊紀地層中,有50%左右分布在晚白堊世和第三紀地層中。
總之,從晚泥盆世開始到二疊紀,聚煤作用強度不斷增大;早、中三疊世是聚煤作用低潮期;從晚三疊世開始,經侏羅紀、白堊紀至第三紀,聚煤作用強度又不斷增大,過去認為晚白堊世低潮期並不存在。此外,從全球廣泛分布的泥炭礦床推斷,第四紀“聚煤作用”的強度也是很大的。應該指出,前述聚煤作用強度隨時間變化的事實,是以現有資料為依據的,有些資源尚未發現。更主要的是沒有(目前也還無法)把聚煤期後的剝蝕量考慮在內。因而,由已知煤炭資源得出的聚煤強度變化只是近似的。

中國的主要聚煤區

中國的主要聚煤期是: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疊世、晚二疊世、晚三疊世、早、中侏羅世、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和第三紀。上述聚煤期中,以晚石炭世-早二疊世,晚二疊世,早、中侏羅世和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的聚煤作用最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