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北侏羅紀含煤地層與聚煤規律

中國西北侏羅紀含煤地層與聚煤規律

《中國西北侏羅紀含煤地層與聚煤規律》是地質出版社出版的圖書,ISBN是9787116026919。

基本介紹

  • 作者:張泓                       /            等
  • ISBN:9787116026919
  • 頁數:317
  • 定價:39.00
  • 出版社:地質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12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內 容 提 要
本書是在煤炭工業部重點科研項目“西北聚煤區中生代含煤地層研究”和“西北侏羅紀聚煤盆地形成
演化與聚煤規律研究”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全書把西北地區侏羅紀聚煤盆地作為特定地質演化階段的統
一地質體,運用現代地層學、古生物學、沉積學、煤田地質學等多學科理論,以豐富翔實的第一手資料,
對侏羅紀含煤地層和聚煤規律作了較深入的剖析和研究;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各主要聚煤盆地的侏羅紀煤
系的地層序列、沉積體系、岩石地層單位、植物群、孢粉化石群、動物群或組合的基本面貌,實現了以階
(期)為單位的年代地層對比;並對西北地區主要煤盆地的成煤時段與聚煤期、主要含煤段的成煤沉積體
系類型、成煤古氣候、聚煤作用的時空遷移等問題作了較深入的探討。
本書可供從事區域地質、能源地質、沉積地質研究的科技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大專院校師生使用和參
考。

作品目錄

目錄

前言
1緒論
1.1研究簡史
1.2西北地區侏羅紀含煤地層研究的基本問題
1.2.1統一地層學與多重地層劃分
1.2.2現代岩石地層學
1.2.3程度不一的生物地層學研究
1.2.4年代地層學研究
2準噶爾盆地的侏羅紀含煤地層
2.1剖面選列
2.1.1石河子南山煤礦紅溝實測剖面
2.1.2石河子南山煤礦水溝實測剖面
2.1.3和布克賽爾和什托洛蓋大沙溝實測剖面
2.2岩石地層單位及沉積體系
2.2.1八道灣組
2.2.2三工河組
2.2.3西山窯組
2.3含煤性
3伊犁盆地的侏羅紀含煤地層
3.1剖面選列
3.1.1尼勒克吉仁台實測剖面
3.1.2察布查爾蘇阿蘇河實測剖面
3.2岩石地層單位及沉積體系
3.2.1蘇阿蘇河組
3.2.2吉仁台組
3.2.3胡吉爾台組
3.2.4“艾維爾溝群”
3.3主要含煤層段及含煤性
4吐-哈盆地的侏羅紀含煤地層
4.1剖面選列
4.1.1吐魯番大河沿桃樹園實測剖面
4.1.2哈密三道嶺煤礦實測剖面
4.2岩石地層單位及其沉積體系
4.2.1八道灣組
4.2.2三工河組
4.2.3西山窯組
4.3主要含煤層段及含煤性
5塔里木的侏羅紀含煤地層
5.1庫車-滿加爾盆地
5.1.1剖面選列
5.1.2沉積體系與岩石地層單位
5.1.3含煤性
5.2托雲-和田盆地和且末-民豐盆地
5.2.1剖面選列
5.2.2岩石地層單位及沉積體系
5.2.3含煤性
6柴達木盆地的侏羅紀含煤地層
6.1剖面選列
6.1.1大柴旦大煤溝剖面
6.1.2旺尕秀剖面
6.2岩石地層單位及沉積體系
6.2.1小煤溝組和火燒山組
6.2.2甜水溝組
6.2.3飲馬溝組
6.2.4大煤溝組
6.2.5石門溝組
6.2.6採石嶺組
6.3概要及含煤性
7鄂爾多斯盆地的侏羅紀含煤地層
7.1典型剖面選列
7.2岩石地層單位及沉積體系
7.2.1富縣組
7.2.2延安組
7.2.3直羅組
7.2.4安定組
7.3主要含煤層段及其含煤性
8小型盆地群的侏羅紀含煤地層
8.1北山阿拉善盆地群
8.1.1剖面選列
8.1.2岩石地層及沉積體系序列
8.1.3含煤性
8.2祁連山盆地群
8.2.1玉門旱峽盆地
8.2.2山丹新河盆地
8.2.3靖遠王家山、寶積山盆地
8.2.4熱水盆地
8.2.5窯街盆地
8.2.6主要含煤層段及其含煤性
8.3鄂爾多斯西緣盆地群
8.3.1剖面
8.3.2岩石地層單位及沉積體系
8.3.3含煤層段及其含煤性
9西北地區侏羅紀煤系植物(大化石)群
9.1物種構成
9.2一般特徵和性質
9.2.1真菌和苔蘚植物門
9.2.2石松植物門
9.2.3楔葉植物門
9.2.4真藏植物門
9.2.5種子蕨植物門
9.2.6蘇鐵和擬蘇鐵植物門
9.2.7銀杏植物門
9.2.8松柏植物門
9.3古植物地理分析
9.3.1前題
9.3.2分析結果
9.3.3解釋
10西北地區侏羅紀植物組合帶
10.1異葉蕨-準蘇鐵果組合帶(Thaumatopteris-CycadocarpidiumAssemblage
Zone)
10.2枝脈蕨頂峰帶(CladophlebisAcmeZone)
10.3錐葉蕨始現帶(ConiopterisInitialAppearanceZone)
10.4錐葉蕨-枝脈蕨組合帶(Coniopteris-CladophlebisAssemblageZone)
10.5錐葉蕨頂峰帶(ConiopterisAcmeZone)
10.6未名植物組合帶(UnnamedPlantAssemblageZone)
11西北地區侏羅紀孢粉組合帶
11.1Cyathidites-Dictyophyllidites-Cycadopites(CDC)組合帶
11.1.1準噶爾盆地
11.1.2伊犁盆地
11.1.3吐-哈盆地
11.1.4柴達木盆地
11.1.5祁連山盆地群
11.1.6組合帶基本特徵
11.1.7地質時代的討論
11.2Cyathidites-Cycadopites-Quadraeculina/Classopollis (CCQ/C)組合帶
11.2.1準噶爾盆地
11.2.2吐哈盆地
11.2.3柴達木盆地
11.2.4祁連山盆地群
11.2.5鄂爾多斯盆地
11.2.6組合帶主要特徵
11.2.7地質時代的討論
11.3Cyathiditesminor-Neoraistrickia-Piceaepollenites(CNP)組合帶
11.3.1準噶爾盆地
11.3.2伊犁盆地
11.3.3吐哈盆地
11.3.4柴達木盆地
11.3.5祁連山盆地群
11.3.6鄂爾多斯盆地
11.3.7鄂爾多斯西緣盆地群
11.3.8組合帶基本特徵
11.3.9地質時代討論
11.4Cyathidites-Callialasporites-Classopollis(CCC)組合帶
11.4.1準噶爾盆地
11.4.2吐-哈盆地
11.4.3柴達木盆地
11.4.4祁連山盆地群
11.4.5鄂爾多斯盆地
11.4.6組合帶主要特徵
11.4.7地質時代討論
11.5ClassopollisCyathidites-Pinuspollenites(CCP) 組合帶
11.5.1吐哈盆地
11.5.2鄂爾多斯盆地
11.5.3地質時代討論
11.6孢粉組合序列的演化規律
11.7孢粉組合反映的古植被及古氣候特徵
11.7.1早侏羅世普林斯巴赫期
11.7.2早侏羅世托阿爾期
11.7.3中侏羅世阿連―巴柔期
11.7.4中侏羅世巴通期
11.7.5中侏羅世卡洛期
12西北地區侏羅紀含煤地層的動物化石組合
12.1EosolimnadiopsisshenbeiensisFerganoconcha組合
12.2Margaritifera(Qiyangia)lilingensis-Waagenoperna組合
12.3Lilingellacuneata-Hunanellashijiabanensis組合
12.4Sibireconcha-Pseudocardinia組合
12.5Lamprotula (Eolamprotula)gansuensis-Pseudocardiniacarinata組合
13西北地區侏羅紀含煤地層對比
13.1陸相侏羅系中統/下統之間的界線問題
13.1.1陸相侏羅系中/下統界線上的古植物(大化石)標誌
13.1.2陸相侏羅系中/下統界線的孢粉學標誌
13.2各聚煤盆地侏羅紀含煤地層對比結果
13.2.1準噶爾盆地
13.2.2伊犁盆地
13.2.3吐-哈盆地
13.2.4塔里木侏羅紀煤系的年代地層對比問題
13.2.5柴達木盆地
13.2.6鄂爾多斯盆地
13.2.7小型盆地群侏羅紀含煤地層的年代地層對比
14西北地區侏羅紀聚煤盆地的形成與沉積古地理
14.1準噶爾盆地
14.2伊犁盆地
14.3吐-哈盆地
14.4塔里木早―中侏羅世岩相古地理
14.4.1庫車-滿加爾盆地
14.4.2托雲-和田盆地和且末民豐盆地
14.5柴達木盆地
14.6鄂爾多斯盆地
14.7小型盆地沉積古地理概要
14.8西北侏羅紀聚煤盆地的形成機制
15西北地區侏羅紀煤的基本聚積規律
15.1主要含煤段的沉積體系類型及其聚煤特徵
15.1.1沖積扇體系 扇前和扇間(FP)
15.1.2扇三角洲沉積體系 扇三角洲平原(FDP)和扇三角洲邊緣(PDE)
15.1.3河流體系 河道旁側(FCS)
15.1.4湖泊三角洲體系 三角洲平原(DP)
15.1.5湖泊體系 濱湖(SL)和淺湖(SHL)
15.2西北地區侏羅紀成煤期及古氣候對聚煤作用的控制
15.2.1主要聚煤盆地的成煤時段
15.2.2西北地區侏羅紀聚煤期
15.2.3西北地區侏羅紀聚煤作用的古氣候控制
15.3西北地區侏羅紀聚煤作用的時空遷移
15.3.1西北地區侏羅紀聚煤作用中心及其遷移路線
15.3.2西北地區侏羅紀聚煤作用遷移的控制因素
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
附錄1植物新種描述
附錄2孢粉新種描述
附錄3雙殼綱和葉肢介新種描述
附錄4西北地區侏羅紀聚煤盆地沉積體系類型及其成因相構成術語
附錄5本書使用的統一圖例
圖版及說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