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勞倫斯戰役

聖勞倫斯戰役

聖勞倫斯戰役(Battle of the St. Lawrence)是於二戰期間1942年5月——1944年11月加拿大納粹德國之間的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聖勞倫斯戰役
  • 地點:加拿大聖勞倫斯灣聖勞倫斯河
  • 時間:1942年5月—1944年11月
  • 參戰方:加拿大,德國
  • 結果:加拿大取得戰略性勝利
  • 傷亡情況:加拿大 23艘船隻沉沒
  • 主要指揮官:Percy W. Nelles,卡爾·鄧尼茨
戰役背景,戰役過程,

戰役背景

1942年夏,德軍潛艇在大西洋上的作戰活動達到了頂峰。“狼群”頻繁襲擊盟軍的護航船隊,擊沉盟軍艦艇的數量甚至一度超過了盟軍的造船能力。美國的參戰將更多的德國潛艇引至北美東海岸,德軍潛艇則藉助直布羅陀好望角廣泛出沒於自巴倫支海墨西哥灣一線的遼闊海域,直到加拿大領海。
和其他同盟國一樣,二戰爆發之初的加拿大的經濟和工業處於極度蕭條和低迷之中,同時,加拿大也缺乏足夠的戰爭物資同第三帝國對抗。一戰以後,曾一度擁有150多艘艦艇的加拿大皇家海軍到了1939年中只剩6艘驅逐艦和2000名海軍士兵。由於經濟的不景氣導致的預算持續削減,加拿大海軍不得不考慮重組其海軍編制並積極訓練作戰人員。因為承擔了支援英國以抵抗第三帝國日益強大的進攻力量,加拿大毫無選擇餘地地忽視了對自身領海的防禦。儘管加拿大皇家海軍海軍上將對即將來臨的危險有所擔心,也只能寄希望於德國潛艇不會注意到這一海域而繼續在遠離加拿大海岸的區域活動。
早在1939年大戰伊始,德國人就知道加拿大皇家海軍的實力已遠非昔日所能比擬,而且支援英國和為盟軍運送物資的行動必將嚴重削弱其領海的防禦。同時因為注意到哈利法克斯港的重要性,德軍潛艇開始了紐芬蘭島和諾瓦斯科蒂亞附近海域的巡航,這是任何一支前往英國的護航船隊的出發地。由於已經非常接近加拿大海岸,德軍潛艇距離通往這個國家內陸心臟的聖勞倫斯河其實僅有一步之遙,而事實上德國海軍先前並未制定關於聖勞倫斯河的作戰計畫。一系列證據表明,德國潛艇後來進行的攻擊行動也僅僅是事故或航線的臨時變更所致。

戰役過程

勞倫斯河之戰最初由德國海軍U-553號潛艇引發,這艘潛艇當時正在由美國東海岸波士頓前往哈利法克斯的航線上全速航行。由於引擎故障,U-553號潛艇不得不改航向為被認為是相對而言比較安全的聖勞倫斯,希望在那裡可以著手對潛艇進行修理並有望發現一些容易攻擊的目標。1942年6月10日夜,U-553號發射的魚雷命中了剛剛離開安翟科斯第島數公里的英國貨船“尼科亞”號;不到兩小時後,U-553號再次發現並攻擊了荷蘭貨船“勒托”號,猛烈的爆炸致使該船立即沉沒。在將戰火燃至距離魁北克市不到600公里處後,U-553號從容離開聖勞倫斯河口返回大西洋。
自1812年的戰爭結束後,加拿大領海從未遭受直接攻擊。這兩次攻擊為加拿大人敲響了警鐘,關於德國潛艇如何成功策劃這次在加拿大海域進行的惡意襲擊的質問和責難頓時四起。所有加拿大人特別是魁北克人由此突然意識到:戰爭已經來到了他們家門口。
1942年夏,聖勞倫斯河上的防禦力量僅有一艘“邦加”級掃雷艇、兩艘“法爾邁爾”級巡邏艇和一艘武裝快艇,而這一海上力量顯然無法承擔由薩普特雷至加司佩海岸長575公里、寬110公里聖勞倫斯水域的巡邏任務。儘管在那次德國潛艇攻擊後得到了五艘“花”級輕巡洋艦的增援,其實力仍顯不足,事件的發生揭示出加拿大皇家海軍無力應對德軍攻擊的事實。由於從加拿大和美國出發的護航船隊的目的地不僅是英國,還有蘇聯摩爾曼斯克等地,盟軍不得不在戰略決策上作出優先權的考慮:和聖勞倫斯一樣,諾福克-波士頓航線、墨西哥灣以及西印度群島上的許多航線同樣缺乏足夠的護航力量,於是盟軍將聖勞倫斯列為次要考慮,德軍亦是如此。但無論其是否被視作第二條戰線,當7月6日德國海軍U-132號潛艇在加司佩海岸附近擊沉三艘貨船並於7月20日再次擊傷另一艘後,加拿大人又一次感覺到了危機的存在。而在這幾次攻擊行動中,U-132號均能成功擺脫加拿大海軍“佐姆蒙德威爾”號輕巡洋艦的攻擊。直到戰後很久,科學的進步才得以解釋德軍潛艇在聖勞倫斯水域取得極大優勢的原因:作為內陸淡水與海水交匯處的聖勞倫斯河口水域,其水溫變化極大,這使得作戰艦艇上的聲納設備的工作受到很大影響。如果恰逢大霧或氣象條件惡劣的天氣,幾乎所有的有利因素都將在德軍一邊。儘管有空中巡邏和艦艇護航,德軍潛艇仍占盡優勢。在接下來的8月里對拉布拉多港和紐芬蘭島附近以及貝爾海峽的護航船隊的攻擊行動中,U-513號、U-517號和U-165號潛艇均將目光投到了聖勞倫斯。同年9月,儘管被發現並遭到一架空中巡邏飛機的機槍掃射,U-517號艇仍然頑強通過聖勞倫斯河口並在接下來的兩個星期內取得了擊沉9艘艦艇和擊傷1艘的戰績,而在每一次攻擊之後都能設法從護航艦艇的追擊中逃脫。U-165號就沒那么幸運,在試圖擊沉武裝快艇“浣熊”號時,德國人發現聖勞倫斯並非人們所說的那樣毫無戒備,而是遭到了加拿大皇家空軍持續的猛烈攻擊。
儘管沒有導致很嚴重的後果,因為仍然損失了大量的船隻,加拿大政府不得不於1942年9月9日命令聖勞倫斯河流域全面禁航,這個引起廣泛爭議的決定看來更多的是出於政治考慮。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當時的加拿大政府已經無力保護其領海水域。因為禁航的緣故,原先駛往蒙特婁和魁北克的貨船上的貨物只得轉而由鐵路運往哈利法克斯,這樣一來便給鐵路運輸帶來了更大的壓力。但是,所有的護航船隻自此得以統一由哈利法克斯港出發,而紐約方面起程前往英國的護航船隊則無須等待來自魁北克和蒙特婁的船隻。禁航命令對盟軍的海上運輸沒有帶來任何影響,對德軍也毫無益處而言。
然而,壞訊息再次傳來。10月,德國海軍U-69號潛艇在紐芬蘭島和諾瓦斯科蒂亞之間的卡波特海峽擊沉美國渡船“馴鹿”號,船上237名乘客中有131人喪生,U-69號在掃雷艇“格蘭密爾”號的追擊下逃脫;11月,U-518號潛艇在紐芬蘭島肯塞普遜灣擊沉兩艘並擊傷一艘貨船,在前往加司佩的途中,這艘德國潛艇甚至成功地讓一名特工登岸,從而再次讓加拿大人蒙羞。然而德軍潛艇官兵未能更多地品嘗加拿大海域的勝果便被調往北大西洋重新布防以攔截前往英國的護航船隊。
1943年是大西洋之戰的轉折點。儘管德國潛艇仍在繼續攻擊護航船隊,但此時他們不得不面對一個完全不同以往的敵手——全新的加拿大皇家海軍。其部隊官兵接受了更好的訓練,艦艇也裝備了更精良的武器和探測設備。訓練有素的加拿大水兵占到了整個大西洋護航船隊水兵中的48%,盟軍的護航體制也逐見成效。1943年末,鄧尼茨的兒子所在的潛艇被盟軍擊沉,鄧尼茨不得不承認:“我們失去了大西洋”。此時的“狼群”正在慢慢變成“羊群”,聖勞倫斯水域也於1944年4月重新通航。
1943年當加拿大海域逐漸平靜之際,德國潛艇的數量實際上正在急劇上升。在哈利法克斯布雷的同時,德國潛艇U-537號設法在拉布拉多設立了一個與德國人在格陵蘭島熊島和斯匹茲博根等地設立的類似的自動化氣象站。直到1944年盟軍開始進攻德國本土時,德國潛艇才重返加拿大海域。那一時期的德國潛艇損失極大,平均每艘潛艇在執行三次作戰任務後即被擊沉,故而艇員們都希望能找到一些容易攻擊的目標。水下通氣管的裝備使得德軍潛艇在水下即可為電池充電。1944年10月14日,裝有水下通氣管的德國海軍U-1223號潛艇成功的進入聖勞倫斯河並重創加拿大貨船“馬格”號;11月2日再次擊沉貨船“桑普森”號。三星期後,U-1228號潛艇在卡波特海峽用魚雷擊沉加拿大皇家海軍“肖文尼根”號輕巡洋艦,該艦成為聖勞倫斯之戰中的最後一個犧牲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