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發生在1754年至1763年,而主要衝突則集中於1756年—1763年。當時歐洲上的主要強國均參與了這場戰爭,其影響覆蓋了歐洲北美中美洲西非海岸,印度,以及菲律賓

這場戰爭由歐洲列強之間的對抗所驅動。英國法蘭西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相互競爭。同時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地利正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不久,歐洲列強間進行了“夥伴交換”,被稱為外交革命”。普魯士英國建立了聯盟,同時互為傳統對手的法蘭西奧地利締結了同盟關係。英普同盟日後陸續有德意志小邦(特別是漢諾瓦)以及葡萄牙參與,而法奧同盟則包括瑞典薩克森,以及後來加入的西班牙俄羅斯起初與奧地利結盟。但在1762年沙皇彼得三世即位後改變了立場,並同瑞典一起與普魯士單獨締結了契約。

1763年法蘭西西班牙英國簽訂的《巴黎和約》(Treaty of Paris 1763),以及薩克森奧地利普魯士簽訂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 (Treaty of Hubertusburg)共同標誌著戰爭的結束。這次戰爭在歐洲以攻城戰,對城鎮的縱火,以及造成慘重損失的野戰而著稱。戰爭總共造成了約900,000至1,400,000人死亡。(以上國名均為最常用者 非其君主之全頭銜)

基本介紹

背景,起源,逆轉聯盟,踏入陷阱,過程,速戰破滅,逆境神話,受困之狐,海上爭霸,命運玩笑,結果,評價,戰爭影響,英國,法國,奧地利,俄羅斯,普魯士,

背景

起源

從1748年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到1756年,歐洲已享有8年的和平,但是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並沒有解決任何爭執;僅僅造成奧地利在波西米亞和義大利的地位不穩;普魯士西里西亞的不穩;英國在漢諾瓦的不穩;而法國在印度,美洲及在萊茵河的地位不穩。
《亞琛條約》的穩定性比不上一個世紀前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所達到的程度。昔日權利均衡的局面,已被普魯士陸軍和英國海軍的興起而擾亂。與日俱增的民族主義情緒,在英國是由於在望的商業利益和遠景,在普魯士是因為打勝仗,在法國是因為文化優越感。
英國企圖奪取法國的殖民地,壟斷整個制海權;普魯士企圖吞併薩克森,變波蘭為自己的附屬國,奧地利企圖削弱爭奪中歐霸權的對手普魯士,收復1740年被侵占的西里西亞,法國則力圖吞併英國國王在歐洲的世襲領地漢諾瓦,保護法國在美洲和東印度的殖民地,遏制普魯士的勢力,瑞典試圖奪取普魯士的波美拉尼亞,俄國力圖阻止普魯士東侵,並擴大自己在西方的領地。
奧地利準備帶頭擲下第一把命運的骰子。39歲的瑪麗婭·特蕾莎仍舊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后,具備了哈布斯堡家族祖先所有的驕傲,她不能容忍西里西亞從她祖傳的領土上分割出去。
奧地利皇后:瑪麗婭·特蕾莎奧地利皇后:瑪麗婭·特蕾莎
上一次戰爭她答應割讓西里西亞,以作為和平的代價,但她卻使和平成為一項停戰,並全神貫注進行改革,贏得強有力的同盟以及恢復近於解體的軍隊,她時常巡視軍隊營地,旅行到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奧爾米茨;她用報酬、官階,甚至更多時候用皇家,用女性現身於人前,鼓勵軍隊的士氣,將軍們勿需向她宣布效忠,因為這是他們血液中,以及騎士精神中,原本就有的;因此列支敦斯登親王花費20萬的財產,無償為她組建一支裝備齊全的炮兵部隊。她在維也納近郊設立以她名字命名的戰爭學院,用以訓練年輕的貴族,並為她的參謀準備有關幾何、地理、防禦工事和歷史的最佳老師。
腓特烈二世讚嘆道:“這位年輕的統治者,能迅速掌握政府精神所在,並使自己成為御前會議的靈魂,在她的治理下,奧地利的軍事達到前人所未曾有的完善地步,至於將這位女人所實行的計畫,視為偉大的男人所為,也不為過。”

逆轉聯盟

外交是這一計畫的另外一面,她派遣密使,遠赴各地,以激起對腓特烈的敵意,並為奧地利爭取盟友。她注意到俄羅斯日漸壯大的力量,這力量是由彼得一世締造,而當時由伊莉莎白一世統帥;她已看出,腓特烈對這位女沙皇的戀情所做出的尖刻品論;她內心也樂意重新與英國結盟,但這個協定已受到英國片面承認西里西亞歸普魯士所有而遭到破壞。英國為了取得波羅的海的木材,還和俄羅斯簽訂一項補助協定,要求俄羅斯在立沃尼亞保留5.5萬的駐軍,以阻止腓特烈採取任何向西的冒險行動。
英國幾百年來和法國一向是敵人,三番兩次的,法國鼓動並且支持蘇格蘭與英國對立,不斷準備侵入英國本土,當時,法國是唯一能在海上,在殖民地世界向英國挑戰的國家了。決定性的擊敗法國,贏得其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英國將成為世界的霸主,所以老皮特天天在議會發表演說,鼓吹戰爭,當時英國和奧地利、俄羅斯是盟友,皮特的說法是只要把法國的同盟者普魯士拉過來,組成英、奧、普、俄對法大同盟,英國就可以贏得半個世界了。英國議會被他說服,遂向普魯士提出共同防禦的建議。
腓特烈非接受這項建議不可,因為形勢的發展,已經使他的勝利顯得黯淡無光了。面臨奧地利的威脅,更壞的是,俄奧聯盟,他是招架不住的;面對如此困境,只有英國,可以施以援手,如果他在英國所提出的盟約上籤字,那他就可以利用英國來阻止俄國對他的攻擊;而一旦俄國退縮了,那奧地利也不會貿然挑起戰爭。1756年1月16日,他和英國簽訂《威斯敏斯特協定》,規定英國和普魯士將共同抗擊入侵德國的外國軍隊,他希望這協定將可防止俄羅斯攻擊普魯士,英國卻希望這協定能保護漢諾瓦。
法國、奧地利和俄羅斯無不覺得這條約的簽訂,等於被他們的盟國給出賣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中的英奧同盟和法普同盟並沒有被正式廢止。瑪麗婭·特蕾莎通知英國大使,說他獲知英國竟然與“我個人及我家族永久的敵人”簽訂協定,深為震驚。路易十五抱怨普魯士欺騙了他;而腓特烈辯解說,這條約完全是防禦性的。蓬帕杜夫人想起腓特烈曾戲稱她為裙子陛下,路易想起腓特烈曾嘲弄法國國王的道德。
當時法國國庫空虛,陸軍疲憊,海軍能在大洋上航線的船隻只有45艘,而英國卻有130艘。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法國卻為盟國所拋棄,如今,法國找哪一個結盟好呢,找俄羅斯嗎?英國已經用金錢將其擺平,找奧地利嗎?那也是法國幾百年的世仇了,就在不遠以前,法國還違背誓言,加入普魯士一方對他進行攻擊。
正好在這時,奧地利不失時機的向法國提出了 “逆轉聯盟”,這個天才的構想出自考尼茨-里特貝格親王的心中,他是十八世紀歐洲所產生的一位最能幹、最深入和最堅決的外交家。七年戰爭將是一場腓特烈大帝道恩元帥間的軍事決鬥,也是一場考尼茨和老皮特之間的智力較量。
考尼茨考尼茨
腓特烈說:“考尼茨有一顆全歐洲最聰明的腦袋。”當1749年,他將與法國聯盟的計畫呈獻給女王的時候,女王以她的睿智理解了這一和她家族幾百年敵人和解的謀略。女王的心思是放在收復西里西亞上面,考尼茨認為和英國結盟,無論如何也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因為英國的力量是在海上;至於和法國和俄國聯手則是必須的,因為他們的力量是在陸上。一旦和這些國家聯手,則擊潰腓特烈並非不可能。他分析法國和普魯士聯盟將會有什麼結果,結論是一個新的陸上強權將會挑戰法國的陸上霸權,腓特烈不是常常在只顧自己的情況下,出爾反爾的出賣盟友嗎?
瑪麗婭·特蕾莎1753年任命考尼茨為首相時,他依靠女王的支持,說服了維也納宮廷那些德高望重的反對派,1755年8月21日終於使聯和法國的提議成為國策,他給駐法大使下達正式指令,要求他運用一切力量爭取路易十五蓬巴杜夫人。路易十五指定首相貝爾尼主教和蓬巴杜夫人全權負責秘密談判。
奧地利大使以女王的名義提出建議,認為法國應該放棄和普魯士的盟約,而且和奧地利結盟並在戰爭中資助它,他辯稱腓特烈二世是一個不可靠的盟國;路易注意到這樣的協定,可能使他捲入奧地利挑起的對普魯士的戰爭,但是不能保證奧地利在對抗英國的戰爭中有所幫助;而且,明顯看出普魯士的軍隊要比奧地利更善戰。他指示首相貝爾尼主教回復奧地利大使,說法國沒有明顯證據證實腓特烈和英國有勾結,所以暫時不打算改變法國和普魯士的聯盟關係。
考尼茨就在等待,等他得到英普簽訂防禦同盟的時候,他就知道他的計畫已經實現了。無論腓特烈怎么解釋,路易十五已經不大相信他的誠意。作為對應,1756年5月1日《凡爾賽協定》簽署,法奧形成防禦同盟,歐洲傳統的聯盟關係完美逆轉,史稱“外交革命”。簽約國聲稱,他們只是維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奧地利沒有承諾反英,法國也沒有答應反普,除非普魯士有明顯的侵略行為。路易十五認為普魯士除非瘋了,才會打第一槍,所以他心安理得的認為他簽這個條約是百分百的和平行為。
考尼茨的目的還沒有完全達成,因為法國當時還沒有同意參加對普戰爭。他現要做的,就是想辦法讓腓特烈自己跳出來進攻奧地利。同時,他輕而易舉說服俄國的女沙皇伊莉莎白·彼得羅芙娜參加這個新的聯盟,她早就想除去普魯士這個西進陸上的絆腳石了。另一方面,考尼茨又不得不避免她熱情過火,因為奧地利的軍隊在1757年之前還沒有完全準備妥當從事大規模戰爭。
當時,英國自信她和腓特烈簽署的同盟,足以保衛漢諾瓦,於是放任一群好戰之徒在大洋上四處搜捕法國船隻,但沒有宣戰的表示。法國也準備攻擊英倫三島作為報復,並派遣一支包括15艘戰艦的艦隊,由路易·弗朗索瓦·阿爾芒·黎塞留公爵元帥率領下,攻打地中海的梅諾卡島。這個島是英國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得的。為了增援島上薄弱的駐軍,英國派出海軍上將賓率領的十條戰船赴援,在直布羅陀又有三條英艦加入。
1756年5月20日,雙方在梅諾卡島附近相遇,梅諾卡島之戰法軍被擊退,但英艦受損較大,以至賓海軍上將放棄援救梅諾卡島的行動,率隊退回直布羅陀,島上守軍因孤立無援而投降。法國獲得在地中海的一個戰略據點,黎塞留公爵在巴黎被視為英雄人物而受到歡呼致敬,而賓海軍上將則在朴茨茅次基地他的旗艦上被吊死示眾,因為他被不公正的指責為玩忽職守。
1756年5月17日,英國對法宣戰,但是找那個是啟動七年戰爭序幕的人,自然是腓特烈二世莫屬了。
(以上有關各國聯盟逆轉和天才外交家考尼茨縱橫捭闔的情況,是世界歷史上非常有趣和精彩的內容,參見中文百科“1756年外交革命”和“考尼茨-里特貝格”詞條。邱吉爾那句“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名言,其靈感大概就來自於這段歷史。)

踏入陷阱

腓特烈知道自己奪取西里西亞以後,便成為報復的對象;而一旦瑪利亞·特蕾莎找到新的資源和同盟之後,便是自己受苦之日。他的王國是由碎片組合而成的,東部的東普魯士為波蘭王國所切斷,西部的威斯伐利亞行省中間隔著許多獨立的日耳曼王國。
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
布蘭登堡和西里西亞與這許多碎片在1756年一共只有450萬人,而英國是800萬, 法國1800萬,普魯士人口最密集的西里西亞有半數是天主教徒,並且親近奧地利,自柏林到薩克森邊界僅僅只有70公里,而薩克森選侯是天主教的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三世,將腓特烈看成是一個打家劫舍的土匪。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他如何有生存的機會呢?
唯有依賴機智、經濟、一支優良的軍隊和一群卓越的將領。腓特烈二世自己的機智、敏銳的程度不遜於他人;他是當代最有教養的統治者;但他的舌頭太毒了,他諷刺俄國女沙皇,神聖羅馬帝國女王和法國蓬巴杜夫人是三條襯裙,他沒想到這樣會給他帶來多大的災難。他把經濟置於國家控制之下,以應戰時之需。他還不敢貿然改動普魯士的封建結構,唯恐這樣做,會打亂軍隊的組織形式。
這支軍隊是他的救世主,是他的一切。他的收入,75%以上花在維持這支軍隊上。他稱這支軍隊為雙肩負天的巨人。他使父親1740年留下的8萬軍隊到1756年擴充為15萬人。他用嚴酷的懲罰訓練軍隊,以求養成士兵無條件服從的習慣,並使他們在火網下,能不發一彈地,堅定的向對方陣地推進,直到命令下達,方能集體行動,改變方向。這支軍隊在戰爭初期,擁有包括腓特烈二世本人在內歐洲最優秀的將領。
與他的將領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是他在敵國內部派出的不計其數的間諜。這使他獲知匈牙利女王周圍形成了一個對抗他的國家聯盟體系。他在華沙德勒斯登的間諜,獲得了薩克森和奧地利內閣的通信副本,這使他堅信,他們正在陰謀攻擊普魯士,準備將之解體。至於法國,他相信它也加入了這個計畫。
1756年6月23日,他命令駐格尼斯堡的普魯士軍隊戒備,以應付來自俄國的攻擊。他向英國政府提出照會:“維也納宮廷有三項企圖,在其內部建立專制政權,毀滅新教運動和收回西里西亞。”他獲知這個冬季,薩克森將把軍隊從1.7萬擴充至4萬人,他推測同盟軍將在1757年春,從三個不同方向對他發動攻擊;而他遂下定決心,在他們動員前,先下手為強。
他認定免除這次危機的唯一機會是在他的敵人能夠聯合行動之前,至少擊潰其中任何一個,使其無法動彈。施威林元帥點頭同意,他的內閣成員博德威斯伯爵請求他不要授敵以侵略者的口實。腓特烈二世輕蔑的稱之為“膽小的政客”。
很久以前,腓特烈在自己寫的一本《政治遺囑》中告誡他的繼承人要征服薩克森,使得布蘭登堡和西里西亞在地理上能夠形成一個整體,他本來以為他自身沒有機會實現這個目標。而今這似乎變成了軍事上的必須行動了。他一定要解除薩克森的軍備,以保證西線的安全。英國政府通告腓特烈,對他先發制人的打擊表示諒解。
1756年7月,他派遣使者去維也納,要求奧地利政府保證不再當年或下一年攻擊普魯士。考尼茨乾脆的予以拒絕。瑪麗婭·特蕾莎女王圓滑的表示,在現今危機中,她雖重整軍備,但無意破壞和平,奧地利政府為自身的安危,需要保留做出任何行動的自由權利。腓特烈二世又派了一名使者去,向這位女王再度要求明確的答覆,但他已經沒有耐心聽到回答,他的軍隊隨即出發,進入薩克森邊界。
1756年8月29日,七年戰爭最終爆發。

過程

速戰破滅

腓特烈二世曾試圖要薩克森選侯加入他的同盟,並慷慨的答應把哈布斯堡家族的屬下的波西米亞劃給他作為報償,薩克森選侯奧古斯特三世對於這種邪惡的假慈悲嗤之以鼻,遂命令他的將領抵抗腓特烈二世的前進,而自己卻退往華沙繼續當他的波蘭國王。薩克森的力量太小,不足以抵抗一支歐洲最精銳的部隊;只好退守皮爾納要塞里;腓特烈二世長驅直入德勒斯登,他馬上命令去搜尋那些足以證明薩克森參與瓜分普魯士的檔案原本,波蘭王后親自攔阻普軍,要求他們尊重她王室成員的不可侵犯性;腓特烈下令將她拖開,於是檔案落入普軍的手中。
瑪麗婭·特蕾莎從波西米亞調動一支軍隊增援薩克森守軍,腓特烈二世於1756年10月1日在羅布西茨戰役擊敗了這支軍隊,半個月後皮爾納守軍投降,腓特烈將1.4萬薩克森守軍編入自己的軍隊,因為這樣要比把他們當俘虜來養合算的多。他還宣布薩克森為被征服國家,掠奪其國庫,徵收其賦稅。
這年冬天,他將薩克森所獲之檔案公諸於世。但瑪麗婭·特蕾莎立即聲稱這些檔案是偽造的,並通告法國、俄羅斯和所有基督教國家,幫她抵抗這個兇惡的侵略者,這個再度將歐洲捲入戰火的罪魁。歐洲國家普遍認同匈牙利女王的控訴,日耳曼諸侯由於害怕腓特烈二世一旦獲勝,會遭到和薩克森一樣的命運,所以在帝國會議上一致同意對普魯士宣戰(1757年1月17日),並組成一支帝國軍隊,以對抗普魯士國王的行動。
七年戰爭七年戰爭
考尼茨乘機提醒路易十五,法國曾經允諾,奧地利一旦遭受攻擊,即幫助抵抗侵略一事。蓬巴杜夫人雖曾盼望和平的享受權利,卻傾向於參戰了。瑪麗婭·特蕾莎女王對於她的幫助感激不已,送她一副高貴的繪畫,上面嵌有77278里爾的珠寶。
通常優柔寡斷的路易十五這次也迅速下定決心,5月1日和奧地利簽署第二份同盟協定,法國答應每年支付1200萬弗洛林的補助裝備兩支日耳曼軍隊。還答應派出一支10.5萬人的法軍參戰;法國並承諾,除非奧地利收復西里西亞的主權,否則永遠不與普魯士媾和。一旦戰略目標達成,法國接受奧屬尼德蘭五個邊境城市。而奧屬尼德蘭其他地方則移交西班牙王室,以作為西班牙割讓義大利公國的補償。法國計算過,如果他得到比利時,那就算他將殖民地全部丟給英國,也不足為惜。
考尼茨已經為他的國家贏得了一次重大的外交勝利。2月2日,俄、奧兩國相互承諾,各派出八萬軍隊參戰,以支持戰爭的進行,直到西里西亞重新劃入奧地利版圖,考尼茨轉而拉攏瑞典,保證勝利後將全部波美拉尼亞劃給瑞典。瑞典出兵2.5萬人,由法國、奧地利支付軍費。波蘭在其國王奧古斯特三世主持下,也宣布加入俄、奧同盟。
至此,整個歐洲除了英國,丹麥、荷蘭、瑞士、土耳其外,都聯合在一起與腓特烈二世為敵。
英國此時發現預計的反法大同盟因為糟糕的英普同盟徹底流產,也企圖拋棄腓特烈二世。喬治二世驚恐的看到,他所心愛的漢諾瓦毫無保留地暴露在敵軍前進途中。而腓特烈的遠水,根本就救不了漢諾瓦的近火,無法給予實際的援助。此時,考尼茨又送上一個致命的誘惑,假使他不參加歐陸戰爭,即可保證漢諾瓦不受侵犯。此時,腓特烈二世的機運真是稍縱即逝。1756年11月被任命為國務大臣的老皮特,傾向於放棄普魯士和漢諾瓦任其自生自滅,英國應集中其全部力量,致力於殖民地戰爭。可是不久以後,他就看出,一旦法國戰勝普魯士,就會成為歐陸的主人,也就是英國的主人,他認為英國應該撥款支援腓特烈二世,使他能將法軍牽制住,而使英國在海外能大打出手。因此在1757年1月,英國與普魯士簽訂第二次盟約,並答應給予他援款,並派軍隊保衛漢諾瓦。但是,老皮特不久就因為惹翻了國王被解職(4月5日),於是,對腓特烈的援助就耽擱了下來,幾乎有一年之久,他都是孤軍奮戰,以16萬的軍隊,抵擋比他多一倍的敵軍(法軍10.5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聯軍2萬,奧地利軍13萬,俄軍6萬。瑞典軍1.6萬)。在老皮特下台的同一天,匈牙利女王的丈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弗蘭茨一世,一個看起來溫順和善的人(實際上是共濟會老大),正式宣布腓特烈二世是一個不法之徒,不受帝國法律保護,並號召所有善良的人一起討伐這個人類的敗類。
1月10日,腓特烈二世給留在柏林的大臣一項秘密指示,“假如我戰死了,一切事務必須絲毫不變地照常進行,···假如我不幸被俘,嚴禁為我個人抱有絲毫顧慮,或者對於我在被俘期間所寫的片紙有絲毫準重。這樣的姿態實際毫無必要,因為,一旦失去他的軍事天才,普魯士等於是失去了一切。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在敵軍尚未集結之時,即給予各個擊破。此時法國仍未完成戰備,而英國赴漢諾瓦的軍團,可能使法國的行動更為緩慢。奧軍在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軍火庫,儲存有大量的武器和糧食,腓特烈決心搶先取得這些寶貴的物資,決定性的擊敗奧軍,然後回師抵抗法軍,他親自率領一支軍隊由薩克森出發,並命令布倫瑞克的斐迪南親王自東日耳曼,施威林元帥從西里西亞,一起舉兵進入波西米亞,且約定在俯視布拉格的東部丘陵會師。開始進行的很順利,軍火庫不久就落入了他的手中,但這一次奧軍居然沒有後撤,他們在洛林親王查理的統率下迎戰,並疏散了布拉格的一半人口準備在不利的情況下守城。5月6日,6.4萬普軍和6.1萬奧軍在布拉格城下遭遇,展開一場空前的混戰,雙方爭相衝殺,勝負的關鍵,已經不在於人數的多寡,戰略的高低,而是全繫於雙方的勇氣,施維利軍團在奧軍的火網下,渡過水深及腰寬的河流和沼澤進擊,他們曾被對方打得一度銳氣盡失,掉頭而逃,幸而73歲的施維林為了使得軍隊重振旗鼓,遂身先士卒,把全身裹在軍旗里,勇往直前,對著敵人衝鋒,不幸身中五彈,倒地陣亡。士兵由於太敬愛他,所以不顧生死,憤怒地向敵人衝鋒,因而能反敗為勝。布拉格戰役雙方的殺戮十分慘烈,腓特烈這邊損失了400名軍官和一位最卓越的將領,剩下的4.5萬奧軍退守布拉格城堡,準備對抗普軍的包圍。
但腓特烈二世發現,這次圍城困難重重,不久就接到報告,一支4萬人奧地利後備軍團正在向布拉格移動,相對於城中的奧地利常備軍團,腓特烈覺得擊破這支後備軍還是相對容易些。遂留下一部分軍隊封鎖城堡,親率2.2萬精銳東向行軍,1757年6月16日與迎面而來的奧地利雜牌軍在科林遭遇,科林戰役的奧軍主將是利奧波德·約瑟夫·道恩元帥,他顯示出的統帥能力比之天才的腓特烈還要強一些,戰至傍晚,普軍所有的步騎兵衝鋒都被擊退,而且在對方的強大反擊下,數位將領抗命,更使局面大為混亂;他終於沉不住氣,對著撤退回來的騎兵大喊:“你們要永遠苟活下去嗎?”他的步兵由於損失慘重,信心喪失,拒絕前進。腓特烈二世大為失望。他的將領乾脆不顧他的願望,丟下受傷和被俘的1.4萬官兵,帶著1.8萬殘軍退回布拉格,把圍城的部隊撤出,急忙向返回薩克森的道路撤退。
三個星期後的7月2日,在軍中不發一言的腓特烈得知母親去世的訊息,他終於崩潰了,把自己關在房裡,流了一天的眼淚。他如今懷疑17年前對西里西亞做出的攻擊,是不是受到復仇女神的誘惑而採取的最下之策。他寫信給自己唯一所愛的女子,他的親姐姐威廉敏娜女伯爵,告訴她自己的絕望:“我親愛的姐姐,由於你一向堅稱自己在從事一項偉大的和平工作,我懇求你幫我,派米波拉先生送50萬銀幣給法王的寵兒蓬巴杜夫人,也就是以前說的那個裙子陛下,以謀求和平……一切都靠你了···敬愛的你,不僅德行遠比我完美,也是另外一個我。”這辦法行不通,威廉敏娜只好試試別的方法:她寫信給住在瑞士的伏爾泰,請他運用自己的影響力,伏爾泰遂將她的提議。轉交給反對法、奧同盟的紅衣主教湯森,湯森照她的話做了,但是失敗了。同盟國已經聞到勝利的氣息,豈會如此罷休。一支法國軍隊已經進入德境,其將領是蓬巴杜夫人的親信蘇比茲親王,正前往與駐在埃爾福特的帝國議會軍會師,另一隻軍隊由德斯特雷元帥指揮下,攻擊了喬治二世之子坎伯蘭公爵指揮的漢諾瓦軍隊,1757年7月26日,4.5萬漢諾瓦軍隊被10萬法軍重創,同年9月8日,被追擊的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坎伯蘭公爵簽署一個屈辱的投降協調,解散他的軍隊,答應不再採取對法敵對行動。緊接著,一支瑞典軍隊登入波美拉尼亞,一支10萬人的俄軍在小阿普拉克辛元帥率領下,侵入東普魯士,與1757年7月30日,在大耶格爾斯多夫戰役擊潰一支3萬人的普軍。接二連三的失利,加上他自己在波西米亞的挫敗,幾乎摧毀他擊垮敵人的希望,尤其是對方人數如此之多,而物質和人員補充,配備的如此之好,在放棄道德和基督教神學之餘,他竟打算自殺。1757年8月24日,他給威廉明娜一封半帶歇斯底里的信,對死亡發出讚美之詞;“我看出所有的人只不過是命運之神撥弄的玩偶,他讓一群被輕視的生物,繼續在這裡繁衍,他讓強盜戴上王冠,卻讓哲人鎖上鐐銬,他眼看我們的善行和惡行,戰爭的恐怖和瘟疫橫掃世界,而依然無動於衷,親愛的姐姐,我唯一的庇護所就是死神是懷抱。”威廉敏娜鼓勵他道:“我要回顧你布拉格之戰以前,你使敵人陷入何等可憐的境地。那是命運之神,對於雙方所作的突然改變……凱撒也一度淪為海盜的奴隸,後來終於成為世界的主人。像你這樣具有偉大天才的人,即使在似乎失去一切的情況下,仍然會找到支助之援的;無論結果,希望並沒有棄我而去……”腓特烈二世重新鼓起勇氣:“至於我,必須在沉船的威脅下,在遭遇暴風雨之際,思想、生活和死亡,都必須像一位王者。”

逆境神話

更多的壞訊息傳來,奧軍收復西里西亞大部,一支由哈迪克中將率領的小分隊突入柏林,而謠傳法軍和瑞典軍都在向此地靠攏,一旦柏林失陷,他的家人,武器和彈藥都將落入敵手,他急速的回援他的首都,途中他得到新的訊息,稱法軍和瑞典軍並沒有移動的跡象,而哈迪克的奧軍騎兵只有3400人,而當地的衛戍部隊不知虛實,竟然不敢抵抗,任由他勒索重金以後而離去(10月16日)。不久傳來另一好訊息,不知為什麼,占領東普魯士的俄軍無緣無故撤退了(小阿普拉克辛以為女沙皇病重自動退兵)。現在只要對付開入薩克森的法軍和帝國聯軍就可以了。心事重重的腓特烈二世改變行軍路線,領著他的軍隊抵達萊比錫以西的羅斯巴赫附近。在這個地方,他那支僅剩2.1萬人,疲憊不堪的軍隊,終於面對面的和4.1萬法國和帝國聯軍遭遇。聯軍雖然擁有優勢,但蘇比茲深知自己的部隊雜亂無章,而帝國軍更是多數是新教徒,對普魯士作戰毫無熱情可言。因此並不打算進行會戰,他計畫用當代最流行的軍事藝術---警戒線戰術,威脅腓特烈的後方交通線,迫使腓特烈不戰而後撤,最終被擠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落入三路大軍的合圍中而投降。在不斷的變換陣地中,法軍和帝國軍的配合出現了問題,帝國軍薩克森-希爾德豪森的約瑟夫大公爵的迂迴部隊沒能得到法軍的嚴密掩護,行動出現了脫節。在羅斯巴赫一座屋頂上觀戰的腓特烈二世,當即抓住了戰機,命令塞得利茨的3800騎兵出擊,當即把聯軍右翼衝垮了,在敵軍重整之前,普魯士王弟亨利親王的7個步兵營突入法軍中央,90分鐘之內,羅斯巴赫戰役就結束了(11月5日),聯軍損失7000人而普軍只有550人,腓特烈二世下令善待俘虜,並邀請被俘的軍官與他同桌進餐,他請求大家原諒菜餚不夠,因為,紳士們,我想不到你們來的這樣快,來的這樣多。
英國和腓特烈二世同樣感到高興,對這位新的盟友建立起信心,倫敦街上大放煙火慶祝他的生日,而虔誠的美以美教徒聲稱這位不信教的英雄為唯一的救世主。7月29日已經回到政府的老威廉·皮特是普魯士國王的堅定支持者,他譴責坎伯蘭公爵簽署的停戰協定,他說服國會撥款保衛漢諾瓦及幫助腓特烈二世,以前國會只願意撥款16.4萬英鎊在漢諾瓦建立觀戰部隊,這次在羅斯巴赫大捷的影響和老皮特的鼓動下,決心每年撥款120萬英鎊建立一支參戰部隊,老皮特和腓特烈二世同意公同選擇布倫瑞克公爵的胞弟,普魯士國王的妹婿斐迪南親王作為這支新軍隊的統帥,斐迪南年方36歲,是一位長的英俊,有教養而且英勇的人;他的小提琴也拉的很好,柏尼曾說:“他可能憑這些條件獲得美好的前程,”他當時是普軍內僅此於腓特烈二世的第二號人物。
腓特烈二世沒有多少時間去高興。黎塞留公爵統帥的一支法軍,仍然控制著漢諾瓦大部。在羅斯巴赫之戰的同一天,4.3萬奧軍包圍了施韋德尼茨,此為普魯士在西里西亞的補給中心;腓特烈二世在那裡留有4.1萬人防守,由於逃亡和死亡的緣故,已經減少到2.8萬人了;這些軍隊是由貝費恩公爵指揮,他沒能解除圍困,1757年11月11日,要塞投降,落入奧軍手中的有戰俘7000,銀幣33萬和足以供8.8萬軍隊兩月之久的補給品。勝利者和洛林親王和道恩元帥的軍隊會合以後,增加到8.3萬人,繼續向西里西亞首府推進,同年11月22日,他們擊潰了貝費恩公爵的殘餘部隊,布雷斯勞陷落,至此,西里西亞大部分地區重歸哈布斯堡家族。腓特烈二世覺得自己有理由覺得他在羅斯巴赫的勝利已抵不上這次失敗。不過那次勝利,卻使他恢復了勇氣,他的軍隊也恢復了活力。法軍在薩克森的掠奪,在提高士氣方面對他幫助很大。腓特烈驅使他的士兵在12天裡行軍270公里,越過泥濘地帶和西里西亞的殘部會師。12月3日,腓特烈二世的4.3萬人,在通往布雷斯勞的陸上與7.2萬奧軍相遇,在那天下午,腓特烈二世對他的軍官發表演講,已經勾勒出拿破崙軍事演說的輪廓:先生們,你們不會不知道,正當我們忙於阻擊法軍和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時,這裡卻陡降不幸。施韋德尼茨陷落了;貝費恩公爵敗北了;布雷斯勞失守了,我們的糧草彈藥全完了;西里西亞也大部分淪陷了。說真的,如果不是因為無限信任你們和你們的素質,而你們作為祖國的勇士和兒子,多次顯示過這種素質,否則這尷尬處境將使我難以應付。
道恩元帥道恩元帥
你們之中幾乎沒有人不是戰功顯赫。你們為祖國和為我所做的一切,我都了如指掌,並將永誌不忘。因此,我對這次戰役也十分相信。祖國有權期待你們拿出勇氣,你們不會缺乏勇氣。決戰時刻已經來臨。如果讓奧軍繼續盤跨西里西亞,我便一事無成。我要曉告諸位:查理親王的兵力雖兩倍於我,但我要衝破戰爭藝術的束縛,哪裡發現敵軍,就在哪裡進攻。問題不在於敵軍的數量,或是他們占據了有利位置。我們依靠勇氣,依靠縝密的計畫就能成功。我必須鋌而走險,否則,一切都會付諸東流。我們必須打敗敵軍,否則,就讓我們在敵軍炮火下為國捐軀。我就是這樣看待這一戰役的,我就要這樣行動了。把我的決心傳達給全體官兵吧。讓他們準備接受即將到來的考驗吧。告訴他們,我要求他們不折不扣地執行命令。至於你們,我想到你們是普魯士人,難道我會認為你們會辜負這一稱號嗎?如果諸位之中有人怕與我分擔這一切風險,他可以今晚就退伍,而不會受到任何斥責。!
我知道,你們誰也不會背棄我。那我就仰仗諸位的幫助,並相信必然會贏得勝利了。在此次戰役中,一旦下令出擊,如果騎兵不全力以赴沖向敵陣,我就在戰鬥結束後叫他立即下馬,叫他充任留守部隊;如果步兵在戰鬥中表現出一絲一毫的猶豫,膽怯或拿不住軍刀,我就割去他的軍服上的花飾!好啦,先生們,晚安!過不了多久,我們要么已經打敗敵人,要么就永遠見不著了。
到這個時候,奧軍所遵循的,是一種費邊戰術,不與腓特烈的軍隊正面作戰。但由於受到人多勢眾及當時所獲的的幾次勝利的鼓勵,洛林親王決定不理會道恩元帥的忠告,決心在戰場上一雪前恥。兩個敵對王朝的士兵,4.3萬對7.3萬,朝著對方,進入彼此的劍陣和火網之中,這次戰役,拿破崙說,柳滕會戰是運動、機動的決斷的傑作。僅此一戰就足以使腓特烈名垂千古,並使他躋身於世界偉大將領的行列。腓特烈在高地上看到,奧軍成倆列長長的橫隊,普軍成縱隊接近,於奧軍陣線成垂直,腓特烈派他的前衛部隊展開在奧軍前方,以隱蔽其部隊朝右轉,朝著奧軍陣線右翼延伸點部位某一點運動,他的縱隊在這裡轉換成橫隊,成45都角挺近,直插至敵人的陣線延伸部,就像古代底比斯名將伊巴密濃達那樣,形成一個典型的斜形戰術,在敵人大部隊完全沒能做出反應前,就擊潰了他們;奧軍有兩萬人在混亂中被俘,300名軍官陣亡,139門大炮和59面軍旗被毀,18000名士兵陣亡,這是史無前例的,而腓特烈只付出了5000人傷亡的代價。戰爭一結束,腓特烈就感謝他的將軍們“今天將使你們的名聲永遠為這個國家的後世子孫所銘記。”這位勝利者,利用這個機會乘勝追擊,第二天,他的部隊就包圍了布雷斯勞,守城的奧軍司令在城內貼出公告,聲明若有任何人提到投降這兩個字,立即格殺勿論。但半個月後他自己卻率1.7萬人投降了。不多久,除了一個小小的要塞外幾乎整個西里西亞又回到了普魯士的手裡。洛林親王在道恩元帥沉默的責備下,無地自容,只好返回他在布魯塞爾的莊園。
伯爾尼等其他幾位法國首腦人物,均一致勸說路易十五與普魯士談判,但蓬巴杜夫人拒絕,並將外長伯爾尼主教撤換,代之以舒瓦瑟爾公爵。但是法國不禁懷疑,自己是犧牲殖民地而替奧地利打仗,所以對戰爭前景灰心至極。黎塞留在漢諾瓦的表現也是一樣,因此在1758年2月一併遭到撤換。取代他的是克勒芒伯爵,一位保有經過教皇特許保有神職的教士。法軍面對斐迪南·馮·不倫瑞克親王堅定的壓力下,終於撤出漢諾瓦;3月,他們放棄明登;不久又放棄了伐里亞,斐迪南親王繼續向西挺進,6月23日,他以半數兵力打敗了克勒芒公爵在萊茵河克雷菲爾德所布置的主力,克勒芒放棄他的權利,讓給貢塔德斯 。這位則聯合從羅斯巴赫敗回來的蘇比茲親王的俄軍,才擋住斐迪南的如潮攻勢。

受困之狐

1758年4月11日,英國為一連串勝利所鼓舞,答應在10月間給腓特烈67萬英鎊的額外補助,並承諾不片面談判。當時腓特烈已經無法再他的領地徵收更大的稅收了,他開始在薩克森徵稅,發行不足的貨幣,僱傭猶太銀行家兌換外幣。在1758年春季重新拉出了一支14萬人的軍隊。4月,他再次帶兵7萬南下,目標直指維也納。但是,在摩拉維亞的奧爾米茨城下他碰到釘子,他包圍了這個要塞,但工兵不足使他無法強攻,運送補給的4000輛大車又完全被道恩元帥重建的一支軍隊所掠獲。徒勞的對峙到7月後,聽到維利姆·維利莫維奇·費爾莫爾指揮的一支新的俄軍部隊會合瑞典人正在橫掃東普魯士,已經打到離柏林只有幾天路程的地方了。他只好放棄南下的企圖,帶領1.5萬精銳往北救援,途中會合了兩隻部隊,使全軍達到3.4萬人,足以一戰,8月25日,曹恩道夫戰役他所喜愛的斜行戰術,由於地形的關係而實戰不利,而俄國人在戰鬥中所表現的堅韌和勇敢,也是普魯士人所難以遇到的,弗里德里希·威廉·馮·塞德利茨和他屬下的騎兵,為普軍贏得了一天戰爭中對陣廝殺所能贏得的一切榮譽。在傍晚,俄國很有秩序的撤退,死傷和被俘1.8萬,而普軍也有1.2萬損失。
當腓特烈二世正在北方時,道恩在南方穩固地推進,把他的弟弟亨利親王的軍隊包圍在薩克森的德勒斯登,他的攻擊因腓特烈的急速會援而改變了目標,同時,第二隻奧軍開始進入西里西亞,包圍尼斯,腓特烈於1758年9月26日離開德勒斯登,急於解尼斯之圍,但是道恩據有堅不可摧的陣地,攔住了他的去路,腓特烈不願後退,遂在離敵人不遠的霍赫基爾克紮營,等候來自後方的補給四天之久。同年10月14日早晨5點,他的大營突然遭到了不明攻擊,不久就明白了,乘著濃霧展開奇襲的正是道恩的全部主力。亞美斯·凱特將軍、弗雷德里希大王的王弟布倫斯維克公爵弗朗西斯以及5名將軍和4分之一的部隊死於亂軍之中,超過101門大炮和大多數帳篷被奧軍繳獲。弗雷德里希大王拒絕撤退,他重整了軍隊,他的軍隊在重整後,擊斃了6000名奧軍,2000名奧軍逃跑。
腓特烈二世又考慮到自殺,他的軍隊的數量、素質、訓練都在下降,而對方任何損失都能迅速補充,加上有道恩這樣一位能幹的將領來領導奧軍,很明顯的,除非奇蹟出現,否則,普魯士不可能獲勝。而腓特烈卻根本不相信奇蹟。霍赫基爾克戰役的第二天,他的姐姐威廉明娜去世,他自童年開始的另一半不復存在。他那天寫了一份“為自殺辯護”的文章,並且說:“一旦我選擇這樣做,我就能結束這場悲劇”。1758年的戰局悄然在厚厚的積雪中結束了。
春季到來,新的法軍開上戰場。1759年4月13日,在貝爾根地方(法蘭克福附近),一支由布羅伊公爵二世指揮得當的法軍,讓布倫瑞克的斐迪南親王首嘗敗績,但是8月1日,在明登戰役中,斐迪南重振聲威,以一支由日耳曼、英國和蘇格蘭人組成的4.3萬部隊,決定性的擊敗了布羅伊元帥和康塔德斯侯爵所統率的6萬法軍,而自身的損失相當輕微,使他能分出1.2萬支援腓特烈二世,以彌補國王在東部戰役的慘重損失。
7月23日,彼得·謝苗諾維奇·索爾提可夫上將統率5萬俄國和哥薩克人組成的部隊,在帕爾齊希戰役,擊潰一支2.6萬人的普軍;這是腓特烈二世特別留下,以防守自波蘭到柏林的通路;這樣,在俄國人長驅直入普魯士首都的道路上,再也沒有任何阻礙了。腓特烈二世別無其他選擇,只有依賴他的兄弟守住德勒斯登,抵擋道恩的軍隊;而他自己則親自揮軍對抗俄軍。途中經過補充,他的軍隊已有4.8萬人,但是婁敦率領的1.8萬奧地利騎兵,卻在這時卻從道恩的軍營開出,加入俄軍陣容,使得索爾提可夫的軍隊高達6.8萬人。1759年8月12日,這兩支軍隊,展開了自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以來一場最慘烈的廝殺,對腓特烈二世來說,也是一次最悲劇的戰爭。庫訥爾斯道夫戰役初期的12個小時,他似乎略占優勢,接著敵人的預備隊,由恩斯特·吉迪恩·馮·婁敦所率領的1.8萬奧地利騎兵殺出,將筋疲力盡的普魯士軍擊潰。腓特烈二世發瘋的在戰場上去阻止他的軍隊後撤,他衝鋒三次,座騎三次戰死;放在他口袋裡的一個小金盒子,擋住了一顆可能結束他生命的子彈。他對自己能逃脫死亡厄運深為不滿。他大喊:“為什麼沒有一顆子彈射中我呢?”他的士兵要求他退到安全地帶;他們中有許多也立即中彈身亡。他懇求的叫喊道:“孩子們,現在,請不要離開你們的國王、你們的父親——我啊!”但是,再也沒有辦法叫他們前進,他們中的許多人在烈日下打了6個小時,沒有喝一口水,他們逃走了,而他也跟著走了;留下死傷和被俘的士兵共有2萬多,而他的敵人損失不過1.57萬。
當腓特烈二世找到歇腳的地方,馬上寫信給他的弟弟亨利親王:“我所統率的4.8萬部隊,現在僅剩下三千不到,而我也不再是軍隊的統帥了……經歷這次重大劫難之後,我再也不願苟活下去。”他通告將領們,正式把指揮權移交亨利親王。然後,他就倒在草堆上睡著了。
第二天早上醒來,他發現有2萬逃兵已經紛紛歸隊,他們已準備好再次在他麾下效命。受此鼓舞,他將自殺一事拋擲九霄雲外;他將這些和人和其他可憐的人重現組成一支3.2萬人的軍隊,並在俄軍通向柏林的道路上建立據點,為防衛首都做最後的努力,但是索爾提可夫並沒有來,俄國士兵也要尋找食物;他們是在敵國的土地上,危機四伏,而交通線又是那么遙遠,索爾提可夫認為這時應該由奧地利人負起責任了,所以他下令撤退。道恩同意下一步應該由他下,他趁亨利親王回援的機會,把軍隊開到德勒斯登城下,開炮轟擊。守城的將領本來是一位腓特烈的忠實親信,這時也覺得大勢已去,9月5日遂不顧命令開城投降。腓特烈的援兵此時正在路上,得到訊息只好把軍隊開到弗賴堡冬營地,此時他的兵力恢復到6萬,與道恩的奧軍主力對峙。那個冬天出奇的冷,數周之後,大地雪深及膝。只有軍官才能才能在房中找到掩蔽之所,普通的士兵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木屋中,圍著火堆緊挨著身體取暖,除了麵包之外別無食物,11月出去尋找糧食的兩隻大部隊又被道恩伏擊殲滅,又損失了兩萬,而道恩的軍隊也在16天裡被凍死了4000人。11月19日,腓特烈寫信給伏爾泰:“如果這次戰爭繼續打下去,歐洲將返回黑暗時代,而我們這一些人,也將變成野獸一般。”
法國的、雖然在金錢和人員方面遠較富足,但此時也頻臨破產的邊緣。法國減少養老金的發放,對貴族莊園課稅。10月6日,中止國家債券支付,可是當財政大臣建議國王節約開支時卻被解職。然而舒瓦瑟爾公爵竟在此時武裝了一支艦隊,準備登入英國,但是在基伯龍灣戰役被英國人摧毀(11月20日)。和每個法國人一樣,路易十五也感到戰爭太多了,他想和平,可是腓特烈二世卻不想割讓西里西亞,他還想著光榮的和平,而普魯士的盟友老皮特,正忙於兼併法國的殖民地,豈能在建立大英帝國前,跟他談和?!

海上爭霸

七年戰爭最重要的不是在歐洲大陸,因為在那裡只不過造成了微不足道的變化。它的主要戰場在大西洋、北美以及印度。大英帝國形成的第一步,是在1688年光榮革命威廉三世對英國內部進行了一番改革,並在荷蘭人的資助下以全新的姿態挑戰法國的霸權;第二步是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結束後簽訂的《烏特勒支條約》,它使英國壟斷了大西洋兩岸的三角貿易,急速的擴充了艦隊。到1758年,英國已有156艘外洋軍艦,而法國只有77艘。建立帝國的第三步,就是削弱法國的海軍,此計畫由於黎塞留公爵在米諾卡島的勝利而受到阻擾,但是英國海軍上將愛德華·博斯科恩1759年4月在葡萄牙外海摧毀了一支法國艦隊,以及在基伯龍灣的另外一次勝利而獲得恢復。結果是法國和他殖民地的貿易,從1755年的3000萬里爾降到1760年的400萬里爾。
大西洋霸權即以獲得勝利,而英國征服法屬美洲的道路已經打開。當時新法蘭西自大湖地區直至密西西比流域,封鎖著新英格蘭向西擴張的道路。這是英國殖民者所不能容忍的。加拿大和路易斯安娜是新法蘭西的兩扇門戶。而最近的是加拿大,當地居民的補給和保護是部隊是由聖勞倫斯抵達,而這扇門是由位於大河河口的布里頓角島上的法國建成的路易斯堡要塞來防守。傑弗里·阿默斯特爵士奉命征服加拿大,1758年6月2日被一支42艘艦船組成的英國艦隊所包圍,艦上共有1.8萬士兵,由愛德華·博斯科恩海軍上將指揮。這要塞是由6200人和10條船防守;自法國來的援兵,在途中被英國艦隊攔截。守軍的頑強防禦很快被英國炮火粉碎。7月26日,要塞投降,這是英國征服加拿大的開端。此一進展因法將路易斯·約瑟夫·德·蒙卡爾姆的的戰略和英勇而稍有耽擱。他在加拿大取得接二連三的成功,1756年他攻取奧斯威格要塞,控制安大略湖,1757年,他迫降喬治·華盛頓上校,1758年,他以3800人打敗1.5萬英國軍隊。但是他的好運中止了,來自法國的補給斷絕。在他防守魁北克時,詹姆斯·沃爾夫率領9000英軍翻越懸崖,抵達亞伯拉罕平原,1762年11月13日一戰雙方的主將都戰死在戰場上,最後的勝利者是英國人,第二年9月8日,法屬加拿大總督投降,這個省份遂落入英國人手裡。
同時,英國的企業,航海,軍事、商業均忙於吞併印度。不列顛東印度公司馬德拉斯孟買加爾各答都建立的堅強的據點,而法國人則在本地治理和金德納哥爾建立據點。所有這些據點的權利,在莫臥兒王朝統治衰退之際,都大大擴充了自己的權利。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期間,英法雙方已經大打出手,亞琛條約僅僅使戰事中斷而已。七年戰爭使戰火復燃。一支英國艦隊在一位叫克萊武的小伙子率領的東印度公司軍隊支援下,攻取了法國據點金德納哥爾,6月23日,以3200人的部隊在普拉西戰役擊敗孟加拉總督的5萬軍隊,取得了在印度的霸權。英法艦隊進行了三次不分勝負的交戰,但英國可以自由的補給,而法國的基地卻在印度洋深處的模里西斯。英國的勝利指日可待,1759年,法國艦隊在拉利·圖蘭德率領下圍攻馬德拉斯,但是無法阻止英國從海上獲得補給。1760年1月22日,喬治·珀科克的英國艦隊獲得決定性的勝利。第二年1月16日,彈盡糧絕的本地治理投降。這決定了是英國獨占印度而不是英法瓜分印度。

命運玩笑

那支被追獵的普魯士之狐,在1759年末到1760年初,在忙於提高和貶低幣值,徵調和訓練人員,寫作和出版詩集。1760年初,尚在寒冬之中的普魯士軍隊在芬克將軍的率領下與敵軍在靠近馬克西恩附近交戰,讓弗雷德里希大王十分驚訝的是,芬克率領的軍隊竟然不抵抗就投降了,其他的將領則指責弗雷德里希大王給了芬克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4月,索爾提科夫將軍自俄國領10萬人重現進入戰場,婁敦將軍在西里西亞有3萬人,與亨利親王的3.4萬人對抗;道恩的主力部隊在德勒斯登,而腓特烈與之對抗的只剩下4萬人。法軍有12.5萬人,而斐迪南只有7萬人,圍攻普魯士的敵軍仍然比他多一倍。勇悍的奧地利新秀婁敦在1760年首開記錄,6月23日蘭茨胡特戰役殲滅了一支1.3萬的普軍,8月15日,腓特烈從道恩的包圍圈中脫身,在列格尼茨戰役小挫婁敦,進入布雷斯勞,但到了10月9日,一支由費莫爾率領的哥薩克和道恩的參謀長弗朗茨·莫里茨·馮·拉西伯爵的部隊聯合攻入柏林,並掠奪軍事倉庫,且徵收一筆數額達200萬的銀幣後退走。
11月3日,腓特烈的4.4萬部隊和道恩的5.3萬部隊進行了托爾高戰役。他使用側翼突擊的老方法,但特遣部隊的行動卻被對方察覺而無所作為,腓特烈的正面遭到奧軍的猛烈攻擊,他又一次三匹馬戰死,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胸部,他被震暈了倒下來失去知覺,僅僅是靠著漢斯·恩斯特·卡爾·格拉夫·馮·齊滕的騎兵的靈活反擊,道恩意外受傷才使得奧軍先撤出戰場,奧軍損失1.126萬,腓特烈的損失統計從1.5萬到2萬不等。冬季到來,再度給予這位劫後倖存者以喘息的機會。
1761年是外交年,極度關心漢諾瓦的英王喬治二世上年末去世了,他的孫子喬治三世對漢諾瓦不感興趣,下令結束這一耗費大量英鎊的戰爭,英國駐漢諾瓦的駐軍銳減,斐迪南親王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家族領地後撤。法國陸軍大臣舒瓦瑟爾轉向西班牙,兩國簽訂家族協定,對付共同的敵人。奧地利最富於攻擊力的將領婁敦奉命率領7.2萬奧軍5月和俄軍會合,完全切斷東普魯士和布蘭登堡的聯繫,並準備占領柏林。9月1日,奧軍再度攻取施韋德尼茨要塞獲得其補給。10月5日,主戰的英國陸軍大臣老皮特在下院遭到反對,被迫辭職。國王的老師布特伯爵把首相紐卡斯爾公爵趕下台,他要求腓特烈承認失敗,割讓西里西亞,腓特烈拒絕,英國遂停止援助。整個歐洲,包括許多普魯士人都要求腓特烈讓步,他的士兵已經失去戰鬥的意志,他們聲稱如果再次受到攻擊,他們寧願投降。1761年底,腓特烈二世發現自己孤獨的對抗一打以上的敵人。他承認,只有出現奇蹟才能解救他。
俄羅斯沙皇:彼得三世俄羅斯沙皇:彼得三世
一次奇蹟終於挽救了他,1762年1月5日,痛恨腓特烈的俄羅斯女皇伊莉莎白一世去世,繼位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崇拜者。當腓特烈接到訊息後,馬上下令給所有的俄羅斯俘虜以衣服、鞋子和食物,並把他們釋放。2月23日,彼得宣布結束與普魯士的戰爭,5月22日,瑞典隨之與普軍媾和。同月,10萬土耳其軍隊對匈牙利展開攻擊。6月10日,俄軍重現投入戰場,然而這次卻是以普魯士的盟國身份參戰。彼得三世穿著一襲普魯士軍裝,並自動請求為“國王,我的主人”服務,這是有史以來最為顛倒的情形之一(最聰明的腓特烈靠最白痴的彼得三世才得以活命)。腓特烈心胸舒暖,他的軍隊士氣恢復。不過他也同意他的敵人的看法:彼得三世是瘋了,尤其是彼得建議去攻擊丹麥,收復荷爾斯坦因的時候。腓特烈只好靜靜的看著這個可憐的王子自己毀掉自己。6月28日,彼得在一次他妻子發動的政變中被推翻,幾天后被暗殺。繼位的葉卡捷琳娜二世命令俄軍立即回國。當時腓特烈正準備攻擊道恩,遂要求俄軍司令將女沙皇的命令拖三天宣布,他利用這三天打了一次博克施道夫戰役,7月21日,謹慎的道恩在損失2000人的情況下後撤。他更願意等待俄普聯軍分裂。7月23日,普軍重現占領施韋德尼茨要塞。而俄國終於退出戰局。10月29日。亨利親王率領2.4萬人在薩克森弗賴堡戰役擊敗3.9萬的帝國聯軍。這已經是七年戰爭的最後一戰了。
整個西歐的資源當時已經耗盡,其中尤以普魯士為甚,14歲以上的孩子統統都被徵調,農村荒蕪,而商人由於毫無交易而破產。奧地利當時人多錢少,國債高達1億古爾登。西班牙帝國參戰不久就被打的落花流水,英國艦隊發動哈瓦那戰役和馬尼拉戰役,奪取了古巴和菲律賓。法國破產了,他的殖民地失去了,海外貿易幾乎停頓。英國急需和平來鞏固他所獲得的財產。1762年9月5日,英國首相布特勳爵約翰·斯圖爾特派遣使節赴巴黎會見法國陸軍大臣舒瓦瑟爾公爵,如果法國願意割讓加拿大,英國將同意歸還西印度群島的貿易中心瓜德羅普島馬提尼克島,同意歸還菲律賓和古巴。同意法國在印度保留五個非武裝的貿易點。老皮特在下院激烈的斥責這些條款,但是輿論支持布特勳爵。11月5日,英、法、葡、西簽訂《楓丹白露條約》。
只剩下普奧兩軍在相互對峙,1763年2月,匈牙利女王瑪利亞·特雷西亞為情勢所迫,不得不和她最痛恨的敵人簽訂和平條約,日耳曼諸國恢復到戰前的狀況,什麼都沒有改變,消失的只是青春和熱血,回想30年前,這對相互廝殺的君王竟然差一點成為夫妻。腓特烈答應支持女王的兒子約瑟夫成為羅馬王,繼承神聖羅馬帝國。帝國恢復和平。腓特烈二世回到了離別六年的柏林,貧困而悲傷的民眾站在兩邊歡迎他,這個當代第一名將年僅51歲,背已駝,臉已皺、消瘦如柴,牙齒盡落,頭髮半白,飽受胃痛、腹瀉和痔瘡的折磨,他認為,如今最適合他的地方,就是殘廢軍人養老院。可是普魯士境內幾成一片焦土,1.3萬住家被摧毀,上百個城鎮成為廢墟,數千家庭滅門,據他自己估計,18萬普魯士軍人戰死在戰場上,50萬平民死於醫藥和食物匱乏,占當時國家總人口的1/9,有些地方,僅剩老弱婦孺在耕地。他要做的就是重建和平和繁榮,以贖前罪,他又活了23年,孤獨的死去時他只相信身邊的狗是忠誠的。

結果

在七年戰爭中,英法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爭奪,初期(1756年~1757年)是法國取得了勝利。在巴利阿里群島的梅諾卡島戰役(1756)中,5月20日法國艦隊戰勝了英國艦隊。但是,隨著1758年戰局的開始,被歐洲戰場拖住的法國,在海上和各殖民地開始遭到失敗。英國只給普魯士以財力援助,因此逐漸在各殖民地積蓄了力量,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760年占領了加拿大路易斯安那的一部分、佛羅里達和法國在印度的大部分殖民地。1763年初,七年戰爭結束。1763年2月10日英法簽訂《巴黎和約》(1761年參戰的西班牙葡萄牙也加入了該和約。西班牙站在法國一方,葡萄牙站在英國一方)。1763年2月15日,以普魯士為一方,以奧地利薩克森為另一方簽訂了結束七年戰爭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和約確認普魯士對西里西亞和格拉茨伯爵領地的領有權。

評價

七年戰爭是法國革命戰爭前歐洲各主要國家都相繼捲入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爭,由於戰場範圍廣,有人稱之為“世界戰爭”。這次戰爭最大的贏家是英國。這是多種因素決定的。首先,英國是世界上第二個經歷資產階級革命的國家,比較徹底地摧毀了束縛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封建勢力。資產階級革命加產業革命,促使英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獲得長足的進展,這是它克敵制勝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以老威廉·皮特為核心(戰爭爆發時任陸軍大臣,1756年起組閣)的英國統治集團的戰略指導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皮特力主以金錢收買歐洲大陸上新興的軍事強國普魯士為英國打仗,牽製法國的兵力,以便英國發揮其海軍優勢爭奪法國的海外殖民地。按此方針,英國儘可能避免直接捲入歐洲大陸上的地面作戰,僅對法國沿海要地實施襲擾或封鎖,間接配合普軍的行動。英國本身有利的島國地位保證了它的本土不易遭受對方襲擊。皮特推行的這一套政策實際上是英國的傳統國策。正如後來俾斯麥所指出的:“英國的政策從來就在於在歐洲尋找肯用自己的身軀維護英國利益的傻瓜。”他指的是雇用“朋友”並唆使它們同英國的主要敵人為敵的政策。七年戰爭時英國的實踐是這種傳統政策最典型的表現。
英國首相:老皮特英國首相:老皮特
七年戰爭是聯盟戰爭。一切聯盟戰爭都要求盟國之間協調一致,共同對敵。而七年戰爭的兩大集團內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戰略上的分歧,尤以法奧俄集團更為嚴重。這個集團的各成員國不僅戰略目標各異,形不成合力,而且互相拆台,使它們雄厚的戰爭潛力得不到應有的發揮,結果授敵以可乘之隙,犯了聯盟戰爭之大忌。

戰爭影響

英國

英國是在七年戰爭中最大的贏家,法國在《巴黎和約》中被迫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並從整個印度撤出,只保留5個市鎮,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邁向日不落帝國的傳奇。但英國將這次的大帝國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身上,引起了當地居民的不滿。七年戰爭完後13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

法國

《巴黎和約》成為了法國君主制時期的最屈辱的事件之一。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東岸。雖然法國仍然擁有密西西比河西面的紐奧良和瓜德羅普島,但是這次失敗標誌著法國失去了新大陸。法國的外交策略黯然失敗,聲望也顯著下落。這次戰爭亦使路易十五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並且在他死後成為了法國的最不得人心的國王之一。間接為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埋下伏筆。

奧地利

奧地利繼上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後再次不敵普魯士。瑪麗婭·特蕾西婭而後一直對葉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敵對情緒,並在晚年致力於反對瓜分波蘭以保持奧地利公國穩定。

俄羅斯

俄羅斯在七年戰爭中鞏固了其在東歐的勢力。俄羅斯沙皇在戰爭後期的倒戈行為引來奧地利和法國的一片罵聲、卻贏得了普魯士的友誼;日後葉卡捷琳娜皇后罷黜不守信義的前沙皇彼得三世、自己登基為女皇,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並更趨於向西擴張,踴躍於瓜分波蘭。俄羅斯名將魯緬采夫亦在此戰中成名。

普魯士

腓特烈因為俄羅斯在戰爭後期的沙皇倒戈至普魯士才保住了西里西亞,使他獲得“軍事天才”及“大王”的榮譽;
自弗雷德里希·威廉一世以來崛起的普魯士,此時儼然已經是歐洲的第五個列強。但是巨大的戰爭也使王國本土成為一片廢墟,不過戰後的腓特烈全力投入重建和平和經濟的工作讓普魯士的地位變得穩定。然而他的後繼者弗雷德里希·威廉三世則秉持不戰政策,對於軍隊的建設從一個極端倒向了另一個極端,因此後來普軍在耶拿戰役被拿破崙打的潰不成軍,直到俾斯麥的出現才重新讓普魯士強大。
七年戰爭包括30餘次會戰,它對軍事學術的重大影響主要在於:它暴露了當時歐洲軍隊盛行的分兵把口式的“警戒線戰略”和以威脅敵軍補給線為主要目標的“機動戰略”以及呆板的線式戰術的缺點。這些戰略戰術是封建雇用軍時代的產物,適合于軍隊人數少、代價昂貴(補充不易,打掉了非常可惜,因而必須千方百計避免決戰,保存實力)、對補給線依賴性極大等特點,並且曾經在17世紀以來的一些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到七年戰爭時期,隨著各國經濟承受能力的提高,軍隊人數增大,火力加強,後勤補給制度也不單靠補給線,因而一味照搬過去的戰略戰術顯然已經不合時宜了。新的歷史條件呼喚集中兵力、以殲滅敵軍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的決戰戰略來取代警戒線戰略和機動戰略,同時呼喚便於利用地形地物發揚火力、保存自己的比較靈活的戰鬥隊形和戰術來取代死板的線式戰術。不僅陸上作戰的線式戰術有這個問題,海上作戰的線式戰術也面臨同樣的問題。七年戰爭在這些方面提供了新的經驗。仔細分析這次戰爭中某些會戰的勝負原因,可以看出幾十年後法國革命戰爭和拿破崙戰爭中臻於完善的決戰戰略和疏開隊形的端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