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墳崗

老墳崗

鄭州民間概念中的老墳崗,基本上相當於二七區解放路辦事處的轄區。具體一點說,老墳崗東起二七路,西至福壽街、光明胡同、東陳莊東街,南起解放路,北至太康路,面積僅0.29平方公里。解放前,老墳崗因位於金水河之北,統稱河北沿。這裡原是一片雜草叢生的沙地。從明朝開始,不少人家到這裡買地安葬親人。經明清兩代,原來的沙地成了一個墓冢累累的地方。當時這裡的地勢比周圍高出約10米,人們就把這裡稱為“老墳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墳崗
  • 外文名:laofengang
  • 民間概念:相當於二七區解放路辦事處的轄區
  • 面積:0.29平方公里
  • 性質:墓地
  • 統稱:河北沿
“吃喝玩樂”的老墳崗,“繁榮”的老墳崗,

“吃喝玩樂”的老墳崗

解放前,鄭州幾乎所有吃喝玩樂的內容都集中在老墳崗。用老輩人的話說,老墳崗雖比不上北京的天橋、上海的大世界、天津的大柵欄、漢口的民眾樂園,但它們有的,老墳崗也都不缺。幾十年前的老墳崗,有迎河和順河兩條臭河。老墳崗中間是片空地,有拉洋片的、變戲法的、罵大會的、賣大力丸的、賣全鹿丸的、玩猴的、說唱的、算卦的、看相的。當時老墳崗的老藝人,表演時不說場場爆滿,但混個肚子圓,是沒問題的。
老墳崗賣大力丸的,很多是摔跤人,像劉海波,就在摔跤方面頗有造詣。而郭蘭河的九節鞭更是甩得出神入化。當時老墳崗有個叫得善魁的藝人,以打彈弓出名。得善魁可以一手拋出花生米大小的子兒,然後抬手一弓,準確地將其射落。得善魁的絕活是“回頭望月”——他向後抬起左腳,在腳後跟兒上擱一玻璃杯,杯上放一銅板,銅板上再放一個小土塊,然後彎腰搭弓,側身將土塊打碎,而玻璃杯與銅板動也不動。
老墳崗還有一種拉洋片的。所謂拉洋片,就是讓顧客通過一個圓洞洞去看裡面布景上的各種圖案。玩洋片的一般都這樣喊:“都來看都來看,往裡頭瞧往裡頭瞧,看了這片看那片,5分錢看洋片兒了……”
老墳崗
“罵大會”在北京叫相聲,在天津叫逗哏兒,叫法不一樣,內容差不多,大多是通過說葷話逗看客開心,充斥了很多不健康的東西。那時的“罵大會”便宜,兩分錢可以一看。在老墳崗的西一街,曾經有一家大坑戲院。當時,由周海水率領的豫劇小窩班(著名豫劇演員常香玉從小就在這個小窩班學戲)曾在此演出。小窩班的王牌是18個名字中都帶“蘭”字的演員,號稱“十八蘭”。這“十八蘭”中就有後來名聲極大的崔蘭田。
除街道外,老墳崗的空地上遍布著土墳,墳墓的空隙間蓋有戲院、茶社。為招攬生意,各茶館便請各處曲藝藝人在此說書唱書。自東向西,西一街、西二街、西太康路都在此範圍,老墳崗最多時茶社書棚多達二十多個。這是一個民間自發的自娛自樂的地方,也是一個民間流浪藝人養家餬口之處。老墳崗的茶社簡陋之極,多為土牆麥秸做骨架,外面用泥抹平,內用竹竿挑起兩米高的棚,再以竹篦草蓆搭起為頂蓋;部分茶社上開一兩個天窗,供換氣、透亮。每當夜晚來臨,整個老墳崗是汽燈明亮,飄忽似星光,好書好戲者人頭攢動,煞是熱鬧。一般來說茶館夜場書兩場,多是評書河南墜子,也有相聲山東快書。這些藝人中比較有名的有劉明枝、劉桂枝、李元春、於忠霞、汪國寶、王連堂、馬素芳、范明選和趙發林。
“鄭州三劉”的劉明枝(1920-1977)行藝鄭州,在“曲子窩”老墳崗的金聲茶社設場,從此享譽河南。北平來的相聲藝人張傑堯(1894-1967)及其女兒張松青、小亮星、小光星和“二郭”郭繼宗、郭海泉專門在老墳崗演出。綽號“蓋河南”的河南墜子藝人王明福獻藝於老墳崗的燕聲茶館,“評書王”李風樓的書能在老墳崗連說一年多,場場爆滿,可見他的“冬粉”之多!
在今天解放路辦事處南側的位置,那時有個簡易棚,“萬能腳”在棚里表演。“萬能腳”沒有手,全靠兩隻腳寫字、描花、穿針引線、剪紙花、拆裝木盒、打雞蛋。因為看的人很多,所以“萬能腳”收入相當可觀,生活較富裕。
在當時老墳崗的南遊藝市場有個馬戲場,馬戲場裡有飛車走壁、上刀山、玩雜技、跑馬等各種表演。解放後,對於民間藝人,鄭州民眾教育館委派評書演員馬中三負責把他們組織起來。教育整頓之後,這些藝人們自願結合成若干小組分散演出。當時藝人們都是在茶棚里演出。因為年久失修,茶棚破爛不堪,雨天漏雨,寒冬進雪。1952年,文化局專門撥款,對茶棚進行了修繕。1953年,政府在老墳崗又建起了七座大席棚,安排藝人們在裡面演出。1959年,文化部門在大席棚所在位置建起了一所磚木結構的曲藝廳。在大席棚演出過的藝人中,老墳崗的老人們印象最深的是耿庚晨。在《胭脂》、《趕腳》、《下鄉》、《游鄉》、《風雪配》等劇中,耿庚晨生動地塑造了幾個不同性格的老漢形象。1965年10月,耿庚晨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中南、西北區戲曲觀摩大會,受到毛澤東和中央其他領導同志的接見。解放後,老墳崗地區的文化事業發展很快,除了上文提到的工人俱樂部外,政府還在民主路北段蓋起了鄭州市第一座寬銀幕立體影院。

“繁榮”的老墳崗

現如今,曾經在老墳崗熱熱鬧鬧地存在過的民俗藝術,大部分都已經難以看到了,老墳崗也早已不是往日的老墳崗。今天,走在老墳崗的東部,滿眼都是林立的商廈,遍地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巨大的廣告牌占據著從地面到空中的醒目位置……昨天的老墳崗已經走遠,今天的老墳崗正越來越繁榮。別看老墳崗地方不大,大街小巷可著實不少。
解放前,老墳崗的遊藝場所大都集中在西一街和西二街。西一街是一條南北向的街,長345米,寬31米。該街路東有七八家手工捲菸店,一家玻璃煤油燈商店,兩個估衣攤,還有花業公會。街北頭向東有一拐街,仍叫西一街,裡邊大都是賣面的、賣大米的和賣估衣的。西一街路西由南向北依次是文明茶社、大坑戲院、一分利飯館(該飯館後院是國民黨軍警憲稽查處)、幾家手工業捲菸店、白鐵鋪。西一街北頭是個“鬼集”。所謂“鬼集”,就是只在凌晨存在的集市。每天天蒙蒙亮時就有人來這裡做生意,有賣米的、賣面的等。一到天亮,集市就散了。鬼集上的物價變化很快,轉眼間就能漲兩三倍。 西二街也是南北向,長335米,寬5.5米。該街東側由南向北是幾家顏色鋪和扎鳥籠的、打帘子的店鋪以及豆漿房、火神廟。顏色鋪就是賣染布用的顏料的商店,已經不存在,看不到了。
西二街兩旁的店鋪多數是草棚或者席棚,所以經常有失火事件發生。當時的人迷信,覺得是得罪了火神。為了祈求火神保佑,居民們就集資修建了一座火神廟。火神廟原來建在路西。西二街路東有座兩層的磚樓戲院,傳說經常冒出青煙。有人就說這是火神顯聖要歸位。1933年,人們敲鑼打鼓放鞭炮,將火神廟由路西遷往路東戲院的位置。後來在火神廟的廟址上,又辦起了學校,名叫國民十一小。1949年,國民十一小與解放路一小合併。 西二街路西側由南向北依次是一個戲院、幾家顏色鋪、幾家打帘子的,還有施德醫院和荊子明的中西醫院。
除了西一街、西二街,順河街、迎河街也是舊時老墳崗的重要街道。當時的順河街,東西向,長500米,寬13米。該街路南側由德化街口至正興街口,有德義樓飯館、義慶長中藥店、仙宮美理髮廳、德聚樓飯館、新華浴池、西蘭軒飯館、金河飯店和兩家餃子鋪。其中仙宮美理髮廳只給有錢人理髮,平民輕易不敢問津。
沿順河街的五虎廟(二七賓館後邊)街口向南,就是五虎廟。每年農曆四月十五,五虎廟都有很熱鬧的廟會。五虎廟街口附近是騾馬行比較集中的地方,共有9家騾馬行,其中包括帖中聚的泰恆騾馬行、海大駒的義興公騾馬行、帖全玉的同義合騾馬行、海志四的天合騾馬行和海保玉的復興恆騾馬行等。
順河街與迎河街有四條小木橋相通,從長春橋往西至西一街口是順河街最繁華的一段。這一段以經營飲食為主,有許多風味獨特的店鋪,比如趙國良的醬牛肉鋪、張玉春的稀飯鋪、楊文清的胡辣湯煎包子鋪、帖老三包子胡辣湯鋪、李廢昌牛肉湯鋪等,另外還有一家天津狗不理包子鋪。
迎河街也是東西向的,長520米,位於舊金水河北。迎河街的特點是手工作坊比較多,有鐵匠鋪、銅匠鋪、石匠鋪等,另外還有一家修鞋的。解放前,老墳崗之所以在鄭州出名,不僅因為這裡集中了許多江湖藝人,更因為這裡是當時鄭州最大的“紅燈區”。據統計,當時在老墳崗,僅三興里就有妓院數十家。到1948年鄭州解放之前,老墳崗還有明娼400餘人,其中三分之一患有梅毒、淋性病。因為妓院多,鄭州人當時都稱老墳崗為“野雞崗”。當時老墳崗的街道大都很窄。金博大商場所在的位置,當時叫杏花里。別看那地方夠大氣的,可解放前杏花里連一輛汽車都開不進去,最多能走一輛黃包車或者架子車。 斗轉星移,歲月如梭,老墳崗為了適應現代化建設已經改建成路了,該拆的拆遷,要建的在建設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