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戰爭

美國歷史上的戰爭與經濟發展 美國自獨立以來,所參與的戰爭和對外的軍事行動多達二百多次,對印第安人的掠奪戰爭就多達百次以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美國戰爭
  • 又稱北美獨立戰爭
  • 時間:1775—1781年
  • 另外事件:謝司起義
參與戰爭
關於美國的戰爭(美國參加過的):
  1. 美國獨立戰爭也稱“北美獨立戰爭”1775—1781年(1783年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實際上戰爭在1781年就已結束)
  2. 謝司起義 美國獨立戰爭後1786—1787年在麻薩諸塞州爆發。獨立戰爭中一些大資產階級利用戰爭困難大發橫財,戰後農民生活陷入困境。1786年發生了由謝司領導的農民起義。謝司是參加過獨立戰爭的老兵,戰後解甲歸田,生活窮困。1786年秋他與路克·戴伊一起在康科德集合一批武裝農民,準備攻打波士頓。起義者要求分配土地,取消一切公私債務和懲罰窮人的法庭。政府很快派軍隊前去鎮壓,起義隊伍被打敗,撤出麻薩諸塞。不久起義者重振旗鼓,發展到15,000人。統治階級急忙召開會議研究對策。1787年1月政府為爭取時間,決定與起義者談判,致使起義軍鬆懈。當政府援軍開到時,政府立即停止談判並下令進攻,包圍了起義隊伍。謝司突圍逃出,但起義軍已大傷元氣,無法繼續戰鬥,最後以失敗告終。
  3. 威士忌酒反抗 又叫威士忌起義(英語:Whiskey Insurrection),是一場在1791年——1794年間發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抗稅運動。美國聯邦政府的首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尤其是為了清償獨立戰爭中欠下的債務,由國會通過了一項稅法。西部農民成了這項稅法的最大受害者。他們通過將穀物釀成威士忌解決穀物運輸和儲存的問題,作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同時由於西部邊疆地區缺乏現金,威士忌酒通常還被用作交換媒介。對威士忌酒徵收消費稅引起了西部農民的不滿。他們開始抵制納稅,並採取了一些抗議措施。抗議運動在1794年達到了高潮。這年,漢密爾頓派遣執法官戴維·倫諾克斯到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給拒絕納稅的釀酒商發傳票,要他們到法庭候審。從而導致大量武裝民兵襲擊了稅官約翰·內維爾將軍的住宅。華盛頓總統隨後派遣了特使前往西部與暴亂者談判,同時徵調軍隊準備鎮壓。1794年10月,華盛頓總統親率大約15000名來自新澤西州馬里蘭州維吉尼亞州和賓夕法尼亞州東部的士兵前往鎮壓暴亂。
  4. 1794年8月:印第安人 法倫廷貝斯之戰
  5. 美法準戰爭也被稱作美法短暫衝突(英語:Quasi-War,法語:Quasi-guerre)是1798年至1800年發生在美國和法國之間的戰爭,戰爭全程在海上進行。戰爭的雙方並沒有正式宣戰,所以在美國有時也稱它為對法國的不宣而戰
  6. 第一次巴巴里戰爭(1801-1805),也稱的黎波里戰爭或巴巴裏海岸戰爭,是美國與西北非的巴巴里穆斯林州(統稱為北非國家)之間爆發的兩次戰役中的一次。這些巴巴里穆斯林州中的阿爾及利亞和的黎波里(利比亞首都),名義上是隸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半獨立國家,實際上是摩洛哥獨立的伊斯蘭君主領地。
  7. 1811年11月7日:印第安人 普洛菲茨敦(先知鎮)之戰
  8. 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後,英國一直妄圖奪回殖民地,同時美國也想奪取西部和英國控制的加拿大。1812年6月18日美國對英宣戰。 1812~1815年
  9. 1814年3月27日:印第安人 霍斯舒本德之戰
  10. 第二次巴巴利戰爭(1815年),也被稱為阿爾及利亞戰爭,是美國與統稱為“巴巴利國家”的奧斯曼帝國北非攝政的阿爾及利亞、的黎波里突尼西亞三個海盜國家之間的第二次戰爭。這次戰爭在1815年結束。第二年(1816年),英國與荷蘭最終有效地解決了這起國際爭端。這場戰爭使得美國擺脫了向海盜國家交納貢品的命運,標誌著地中海地區在奧斯曼帝國(16—18世紀)統治時期猖獗一時的海盜運動開始衰落。幾十年里,歐洲列強建造了更為複雜昂貴的船舶,無論是在數量還是技術上,這都是巴巴利海盜無法匹敵的。在1815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對阿爾及爾開戰的決議,集結了兩支海軍部隊,由迪卡特將軍率領的艦隊在紐約,由貝恩布里奇率領的艦隊在波士頓,兩支艦隊蓄勢待發。迪卡特率領的艦隊在1815年5月20日率先出發。
  11. 第一次塞米諾爾戰爭 1817年,美國總統安德魯·傑克遜領導了一次對佛羅里達的入侵,即第一次塞米諾爾戰爭。緊接著,美國通過亞當斯-奧尼斯條約於1821年從西班牙手中占有了佛羅里達
  12. 黑鷹戰爭 1832 在一場慘烈的大戰中,黑鷹被美軍俘虜,並且他的部族遭到血腥的屠殺,瀕臨滅亡
  13. 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 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英文:Second Seminole War)也被稱為佛羅里達戰爭,是美國同美洲原住民塞米諾爾人發生的三次塞米諾爾戰爭之一。戰爭於1835年到1842年發生在佛羅里達。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是美國所打的最昂貴的印第安戰爭。
  14. 美墨戰爭 :美國與墨西哥之間於從1846年至1848年爆發的一場戰爭。美國通過這場規模不算很大的戰爭奪取了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一躍成為地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大國,世所罕見1846年~1848年
  15. 1853年,美國人柏利率艦隊闖入日本浦賀港,要求通商.第二年,美國強迫日本簽訂不平等的確 日美親善條約 1853年美國強行打開日本的大門後,西方列強紛紛侵入日本.日本主權開始喪失,經濟遭到破壞.
  16. 堪薩斯內戰 美國史上蓄奴論者和反對蓄奴論者之間為爭奪對堪薩斯州的控制權而進行的一場小規模內戰(1854~1859)
  17. 蘇族人之戰 1854年—1876年 ,為反抗移民和強制遷移、保衛自己的家園而戰
  18. 第三次塞米諾爾戰爭 1855∼1858 第三次塞米諾爾戰爭大多數塞米諾爾人最後投降,被迫移往印第安人地區(今俄克拉荷馬州),被安置在克里克人居留地的西部。少數塞米諾爾人留在佛羅里達
  19. 美國南北戰爭 :又是美國內戰(American Civil War),是美國歷史上一場大規模的內戰,參戰雙方為美利堅合眾國(簡稱聯邦)和美利堅聯盟國(簡稱聯盟)。這場戰爭的起因為美國南部十一州以亞伯拉罕·林肯於1861年就任總統為由而陸續退出聯邦,另成立以傑斐遜·戴維斯為“總統”的政府,並驅逐駐紮南方的聯邦軍,而林肯下令攻打“叛亂”州。此戰不但改變當日美國的政經情勢,導致奴隸制度在美國南方被最終廢除,也對日後美國的民間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
  20. 小大角河戰役 1876年6月25日 蘇族夏安族聯盟 vs.Custer與美國第七騎兵團
  21. 翁迪德尼之戰 1890年12月29日 印第安人反抗移民的武裝起義結束
  22. 美西戰爭:美國為奪取西班牙屬地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賓而發動的戰爭,是列強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1898年
  23. 美菲戰爭也稱為菲律賓獨立或菲律賓起義(1899-1902)戰爭,由最初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並成立菲律賓第一共和國,轉變成對抗美國兼併菲律賓的新殖民戰爭。
  24. 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1918年
  25.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與日本開戰,在廣島和長崎分別扔下核子彈 1942-1945年
  26. 美俄冷戰1947年-1991年
  27. 韓戰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28. 越南戰爭 1961年~1975年
  29. 入侵格瑞那達 :1983年10月,美國為維護其在加勒比地區的霸權地位,對格瑞那達發動武裝入侵。戰爭起因是格瑞那達發生了軍事政變,美國以應加勒比國家“緊急要求”和“護僑”為由,出動“快速部署部隊”,採用突然襲擊手段,使用了衛星、精確制導武器和現代化的後勤保障裝備等。而格瑞那達高技術裝備幾乎為零,美軍以很小的代價速戰速決,8天內達到戰略目的。為此,美軍嘗到了軍事高技術的甜頭,更加肆無忌憚地以武力推行其全球戰略。美國的入侵行動,遭到各國人民的譴責。
  30. 巴拿馬戰爭:1989年--1990年 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時,2.4萬名美軍趁著夜暗,兵分5路,向巴拿馬軍隊的27個重要目標同時發動了猛烈的突然襲擊。F一117A投下的重磅炸彈、AC--130戰鬥直升機發射的飛彈、坦克炮彈和迫擊炮彈,暴雨般地瀉向目標。接著,C--141、C一130和c一5等大型軍用運輸機掠過天空,傘兵從天而降。巴國防軍司令、政府首腦諾列加指揮巴軍及準軍事部隊“尊嚴營”奮起抵抗,戰鬥十分激烈。但終因寡不敵眾,僅8個小時就失去了有組織的抵抗能力。僅15個小時美軍就控制了巴軍的大部分兵營,推翻了諾列加政府。1990年1月3日晚8點48分,諾列加被迫向美軍投降。至此,一場歷時15天、代號為“正艾事業行動”的侵巴戰爭基本結束。然而美國的軍事干預一直持續到2000年。
  31. 空襲利比亞:1986年美國遠程空襲利比亞
  32. 1科威特戰爭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併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33. 利刃刺向賴比瑞亞:1990年6月3日,美國以賴比瑞亞內戰威脅到本國僑民的安全為藉口,宣布實施“利刃”行動,派遣一支由4艘戰艦、27架作戰飛機和2335名作戰人員組成的兩棲作戰軍隊,從地中海駛抵賴比瑞亞附近的海域待命。8月4日,在賴比瑞亞反政府武裝領導人揚言逮捕所有該國境內的外國人後,美海軍陸戰隊從海上和空中侵入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控制了美駐利使館及周圍地區,並開始實施撤僑行動。
  34. 海灣戰爭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
  35. 科索沃戰爭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
  36. 干涉索馬里:1992年12月4日~1994年3月21日。12月底,美軍完成了在索馬里的軍事部署。按照原來計畫,美應於1993年1月底向聯合國維和部隊移交控制地區,撤出其緊急干預部隊。但是,1993年初,駐索美軍開始多次捲入武裝衝突。6月30日,美軍下令懸賞捉拿索馬里艾迪德派武裝頭目艾迪德。10月3日,美軍士兵與艾迪德派武裝發生衝突,美軍動用了武裝直升機。而艾迪德指揮2000名武裝人員,與兩萬餘名維和部隊周旋,共有56名維和部隊士兵和500多名索馬里人在衝突中喪生,其中美軍死亡18人,損失3架武裝直升機和部分軍車。(94年3月21日,美軍退出)
  37. 空襲南聯盟:1999年3月24日—6月9日,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集團為了謀求歐亞大陸,特別是巴爾幹地區的戰略控制權,悍然對主權國家南聯盟發動代號為“聯盟力量”的大規模戰略空襲。這是北約自成立50周年以來第一次對防區外、對一個主權國家的侵略戰爭,也實現了其由一個地域性軍事組織向全球性軍事組織的過渡。“聯盟力量”行動是一次高技術空襲作戰,北約運用了新軍事革命的階段性成果,將兵力投送、信息作戰、非線式作戰、精確打擊、防區外打擊、戰區外指揮等概念全面運用於實戰。北約對南境內重要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民用目標實施了打擊。美國在此次戰爭中轟炸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
  38. 阿富汗戰爭 :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阿富汗蓋達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2001年
  39. 伊拉克戰爭 :2003年美國因懷疑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疑似)而發動的全面戰爭,共有4國參與作戰,有評論認為其可視為第二次海灣戰爭,但具體分析可發現其不可稱為“海灣二戰”。而最後美國尚未發現傳說中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40. 利比亞戰爭 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衝突,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月17日革命”(ثورة 17 فبراير‎),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勢力。受鄰國的“阿拉伯之春”浪潮影響,2011年2月15日開始和平反政府示威,但活動遭到政府軍的武力鎮壓後引發起義,進而爆發的反政府勢力的武裝力量同利比亞政府軍之間的激烈軍事衝突。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約參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