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

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

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英文:Second Seminole War)也被稱為佛羅里達戰爭,是美國同美洲原住民塞米諾爾人發生的三次塞米諾爾戰爭之一。戰爭於1835年到1842年發生在佛羅里達。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是美國所打的最昂貴的印第安戰爭

基本介紹

  • 名稱: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
  • 地點:佛羅里達
  • 時間:1835年到1842年
  • 參戰方:美國、塞米諾爾人
  • 結果:美國戰勝
  • 英文名稱:Second Seminole War
背景,起因,經過,結果,評價,

背景

北美塞米諾爾人反對美國政府欺壓政策的戰爭1845年,佛羅里達成為美國的一個州,然而,留居的塞米諾爾人仍固守故土,頑強地抵抗白人的進犯。1855年,美國政府發起一次統一行動,搜尋居住在大沼澤地中的幾百名印第安人,並將他們驅逐出去戰鬥規模甚小。最終,美國政府以給予經濟補償的辦法使頑強的印第安人西遷。
18世紀,許多部族從美國東南部遷往佛羅里達無人居住的土地,這其中包括阿拉巴馬人、喬克托人、雅瑪西人、優奇人和克里克人。克里克人是其中最大的部族,包括上克里克人和下克里克人,包括希奇蒂語的使用者和穆斯科格語的使用者。希奇蒂語使用者的一支米卡蘇吉人,遷徙到塔拉哈西附近的米科蘇基湖,另一支遷徙到阿拉楚阿草原(即現在的阿拉楚阿縣)。聖奧古斯丁的西班牙人稱呼阿拉楚阿的克里克人為Cimarron’s,意思是野人或逃亡的人,這可能就是塞米諾爾這個名稱的來源。這個名字被套用到佛羅里達的其他部族,雖然這些美洲原住民認為他們自己屬於不同的部族。其他在塞米諾爾戰爭時期生活在佛羅里達的包括西班牙印第安人,之所以這么叫,是因為這些人據信遺傳自卡盧薩人和“牧場印第安人”(美洲原住民祖先),也可能包括卡盧薩人和克里克人,以及生活在佛羅里達沿岸西班牙、古巴營地的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的混血。
美軍美軍
印第安人為北美的原住民,當西方殖民者剛來到美洲無力生存時,他們曾給予了無私的援助,他們認為白種人是鄰居,應是可以共患難的朋友,他們卻沒想到,這些白人一旦緩過勁來就開始侵奪他們的土地了,印第安人被迫反抗。
史學界一般將16世紀初至17世紀中期稱為初期北美印第安戰爭,這時期的印第安人獨立作戰,使立足未穩的殖民者們遭到了多次失敗,始終未進入北美內陸。17世紀中期至1815年被稱為中期的北美印第安戰爭,這一時期的印第安人因受西方殖民者的慫恿而參與到了列強爭奪殖民地的戰爭中,為自己樹敵不少,內部四分五裂,實力大減,卻沒得到什麼獨立自由的保障。
巴黎和約終結了美國獨立戰爭並歸還東西佛羅里達給西班牙人控制後,美國和西班牙的關係一直不和。美國爭議英治時期已經確定的西佛羅里達邊界,指責西班牙當局沒能阻止生活在佛羅里達的印第安人襲擊美國,以及藏匿從美國逃跑的黑人奴隸。從1810年開始,美國占領併兼並了部分西佛羅里達。1817年,安德魯·傑克遜將軍領導了一次對佛羅里達的入侵,即第一次塞米諾爾戰爭。緊接著,美國通過亞當斯-奧尼斯條約於1821年從西班牙手中占有了佛羅里達。現在佛羅里達屬於美國,但塞米諾爾人仍然是政府的一個難題。美國同塞米諾爾人簽訂了穆特里-克里克條約,確定了佛羅里達中部的印第安人保留地。七個酋長被允許保留在阿帕拉契科拉河沿岸的村莊。
塞米諾爾人慢慢遷徙到保留地,雖然他們被與白人隔離衝突。1815年至1890年被稱為末期的北美印第安戰爭,這期間戰爭的雙方主要為美國人與印第安人,印第安人最後遭到失敗。

起因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印第安人出於對殖民地居民擴張的仇恨與渴望得到與英國進行貿易的機會,大部分的印第安人站在了英國一方,只有少數站在了大陸軍一方,印第安人在戰爭中給予大陸軍以沉重打擊,使大陸軍不得不分出大量兵力來對付印第安人,獨立戰爭最後一次陸戰就是為了消滅肖尼人,戰爭結束時北美十三州沿海地區的印第安人已絕跡了。
塞米諾爾戰爭紀念幣塞米諾爾戰爭紀念幣
美國獨立後,英國、法國、西班牙為防止美國擴張,都支持印第安人對美國西部邊境進行攻擊。美國為開拓西部土地與印第安人苦戰連年。1780年10月,哈馬爾將軍率1453名正規軍與民兵攻打印第安納地區的印第安人,因他未能集中兵力 ,而是兵分三路,最後被擊敗,死亡183人。1791年9月,聖克萊爾率2000人向印第安人發起第二次攻勢,11月3日在沃巴什河畔宿營時,因未派兵警戒,遭到1000多名印第安人的襲擊,死637人,傷263人,該戰震驚了美國。
為報複印第安人,安東尼·韋恩率3個團2000人再次發起了攻擊,他於8月中旬在托萊多附近與印第安人相遇,印第安人隱藏在大量的倒木後,韋恩待印第安人分兵籌糧時發動攻擊,取得了勝利,迫使印第安人簽訂了《格尼維爾和約》,獲得紐約至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土地。

經過

美國在第二次獨立戰爭中,印第安人站在英國一方,有2500人協助英國人作戰,這時出現了印第安人天才的將領—特姆庫塞。他是肖尼族酋長,傑出的講演家與軍事家,天才的組織者。在他的領導下,印第安人空前的團結,軍事實力十分強大。1811年秋天,他的兄弟私自作主在蒂普卡魯之戰中使哈里森蒙受重大損失,但同時也損失了當時印第安部落幾乎所有的精華。他與英軍一起攻陷底特律,俘2500名美軍。1813年他率軍與英軍合作擊退美軍對底特律的反攻,全殲美軍一個旅。1813年10月5日,哈里森率軍在泰唔士河邊的莫拉維安鎮將其擊斃。他的死使西北地區英印聯盟瓦解,削弱了印第安人的力量。第二次獨立戰爭時,南方的克里克人還給美軍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第二次獨立戰爭後,美國開始了更大規模的西進運動。印第安人自然成為他們的眼中釘,一條又一條的法律被制訂出來以使白人侵奪印第安人土地合法化,而這些法律的制訂卻沒有爭求過印第安人的一點意見,民主在這裡受到了最大的踐踏。美國總統門羅宣稱:無論怎樣的方式,無論怎樣的形式都不能將他們(印第安人)包括在我們的體系內。美國於1824年成立了“印第安事務局”,迫使印第安人廉價賣出土地,遷移到更貧瘠的土地上去,並驅使移民對印第安人進行屠殺,當時的美國政府對印第安人 採取的就是種族滅絕政策。 印第安人對美國的滅絕政策進行了猛烈反抗,1825-1827年克里克人與美國對抗了兩年。切洛基人打了整整11年。1812年,印第安酋長黑鷹率三百多名戰士與一千多名家眷為保衛家鄉與美軍進行了艱苦的戰鬥。他的游擊戰術使美軍蒙受了很大損失,最後黑鷹兵敗被俘,他義正嚴辭地說:“我愛我的鄉村,我的玉米地,我的人民,我就為這些而戰。”俄勒崗地區的卡尤塞人進行了長達七年的“卡尤塞戰爭”,而規模最大的當數“塞米諾爾戰爭”。
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作戰圖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作戰圖

結果

印第安人在戰爭中遭到了巨大損失,切洛基人在遷移過程中損失了四分之一的人口。 1838年克里克人和契洛克人被武裝押運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保留地,1.4萬人中死亡了4000人,這條路被印第安人稱為“血淚之路”。
1820年,在密西西比河以東還有12 .5萬印第安人,到1845年不到3萬人,到南北戰爭前,這一地區的印第安人幾乎已絕跡了。

評價

美洲印第安人的命運在西歐列強設立的殖民地中是最悲慘的。他們為了保衛自己的生存權曾與號稱最講人權的美國人進行了長期的苦戰,最後因為自身民族的落後與策略的失誤而失敗了。他們的經歷讓我們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一個國家可以吃不飽飯,但手裡不能沒有槍。
同時,一個民族的前途不能寄托在與壓迫者屬同一類的國家手裡,英國、法國 、西班牙只是想利用他們來牽制美國,並不是真心幫助他們獨立。
印第安民族是一個優秀的民族,特別是北美的印第安民族,他們完全可以成為美國人發展過程中的夥伴,但因當時美國沒有成熟的民族政策與西進運動中的無組織性而使兩個北美當時最有生機的民族成為了死敵,美國民族中由此少了一份優秀的生理與社會基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