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戰爭(北美獨立戰爭)

美國獨立戰爭

北美獨立戰爭一般指本詞條

美國獨立戰爭(英語: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或稱美國革命戰爭,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的革命者,以及其他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英屬北美之外。

由於英國一直以來對殖民地進行剝削,對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起到嚴重阻礙作用,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北美人民奮起抗爭。始於1775年4月的萊剋星頓槍聲,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托馬斯·傑斐遜執筆起草的《獨立宣言》,宣告了美國的誕生。

基本介紹

背景,起因,經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實力對比,結果,影響,評價,

背景

美國獨立戰爭,或稱美國革命戰爭(英語:American 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是大英帝國和其北美十三州殖民地革命者,以及其他幾個歐洲強國之間的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主要是始於為了對抗英國的經濟政策,但後來卻因為法國、西班牙荷蘭加入戰爭對抗英國,而使戰爭的範圍遠遠超過了英屬北美之外。同時,許多印地安人為雙方打仗。
在戰爭中,英國能夠利用他們在海軍上的優勢以占領殖民地的臨海城市,但如何控制鄉村地區卻使他們困惑。隨著法國海軍在乞沙比克城的勝利導致英國軍隊在1781年的約克鎮戰役中投降。1783年訂定的巴黎條約承認了美國的獨立,因為許多殖民地的居民逃離那十三個殖民地並在北方安頓下來,這場戰爭同時也為了日後加拿大的建立做準備。
1607年,英國人來到北美大西洋沿岸,開始建立第一個殖民地維吉尼亞(英國人在北美建立的第一個殖民據點詹姆士頓)。經過不斷拓殖,到18世紀30年代,英國人已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個殖民地。在此期間大批移民移居北美,其中大多數是英國人,也有不少來自歐洲其他國家,此外還有不少從非洲販運過來的黑奴。他們為北美的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當時,英屬北美殖民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成為經濟發展主流。同時,也存在著許多落後的經濟成分。殖民地的統治模式是依照英國政體建立的,每個殖民地都有自己的總督議會。總督代表英國對殖民地進行統治,擁有行政、經濟和軍事大權,可以否決議會通過的法案。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英屬北美各殖民地的經濟來往日益密切,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同時,在長期的交流、融合過程中,英語成為來自各殖民地的共同語言,逐漸產生了共同的文化。在此基礎上,美利堅民族開始形成。民族意識逐漸覺醒。18世紀上半期,啟蒙思想在英屬北美殖民地得到傳播,湧現出一些傑出的思想家,如班傑明·富蘭克林托馬斯·傑斐遜。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民族和民主意識日趨增強。
18世紀中期,英屬北美殖民地的經濟發展迅速,北部工商業發達,造船業是主要的工業部門之一,甚至英國本土都有很多人購買這裡製造的船隻;中部盛產糧食,生產的小麥和玉米都遠銷歐洲市場;南部種植園經濟盛行,黑人奴隸是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除生產稻米外,主要種植菸草和棉花等經濟作物。北美生產的很多產品甚至能在國際市場上與英國產品一爭高低。在1756-1763年的“七年戰爭”(Seven Years' War)中,為爭奪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英國與法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英國雖然打敗了法國,控制了北美大部分地區,但因長期的戰爭而導致財政困難。於是,英國政府不斷地向北美各殖民增加稅收,並實行高壓政策,對殖民地進行蠻橫的壓榨和殘酷的剝削,英國希望北美永遠做它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竭力壓制殖民地經濟發展,並從殖民地搜刮更多的財富。殖民地人民不滿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日益尖銳,最終導致戰爭爆發。
美國獨立戰爭美國獨立戰爭
北美獨立戰爭(英語:AmericanRevolutionary War,1775年—1783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反抗英國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戰爭。又稱美國革命戰爭或美國革命。
18世紀中葉,隨著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意識的增強,英國與北美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七年戰爭後,英國為彌補戰爭損失,加重對殖民地人民的盤剝與壓迫,從而使殖民地抗英鬥爭從經濟、政治鬥爭發展到武裝鬥爭。
1770年3月,波士頓慘案發生。
1773年,通過了茶稅法,引起波士頓傾茶事件,這也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1774年,頒布了5項不可容忍的法令(諸如封閉波士頓港,增派英國駐軍,取消麻薩諸塞自治權,確立英國對殖民地的司法權等),從政治上軍事上加緊對殖民地的控制與鎮壓。
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訊委員會,領導抗英鬥爭。
1774年9月5日~10月,北美殖民地在費城召開了殖民地聯合會議,史稱“第一屆大陸會議”(The First Continental Congress)。除喬治亞缺席外,其他12個殖民地的55名代表都參加了會議(多為富商、銀行家、種植園奴隸主,喬治亞州因總督阻撓未參加)。
大陸會議通過了《權利宣言》,要求英國政府取消對殖民地的各種經濟限制和5項高壓法令;重申不經殖民地人民同意不得向殖民地徵稅,要求殖民地實行自治,撤走英國駐軍。如果英國不接受這些要求,北美殖民地將於12月1日起抵制英貨,同時禁止將任何商品輸往英國。
大陸會議同時還向英王呈遞了《和平請願書》,表示殖民地仍對英王“效忠”。會後,各殖民地開始進行起義準備,訓練民兵並貯藏軍火。儘管這次大陸會議沒有提出獨立問題,但它是殖民地形成自己的政權的重要步驟。
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頓附近的列剋星敦(又譯萊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愛國者打響了反抗的槍聲,揭開了獨立戰爭的序幕。
1775年4月19日,駐波士頓英軍奉命去康科德查抄殖民地民兵的軍火,往返途中在列剋星敦附近遭民兵伏擊,損失286人。列剋星敦之戰揭開戰爭序幕。
1775年5月10日,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
1775年6月14日,決定建立大陸軍,次日任命喬治·華盛頓為總司令。
1776年5月,在費城召開第三次大陸會議,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並於7月4日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宣言痛斥了英國國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們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宣言同時宣布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誕生了!
1777年11月19日,大陸會議通過了《邦聯條例》。這部條例是北美殖民地籌建十三個新州統一政府的第一個正式檔案。按照這部憲法,美國過去的中央權力很小,各州保留了很大的獨立性;各州享有徵稅、徵兵和發行紙幣的權力,聯邦國會只有宣戰和媾和,派遣對外使節,掌管郵政,調整各州關係等權力。
因此,美國儼然是由13個獨立城邦組成的鬆懈的邦聯。
但由於一些州不願把自己的統治權交給一個全國政府,這個條例直到1781年才最後為十三州全體批准並生效。
1781年3月1日,隨著馬里蘭州的正式批准,《邦聯條例》開始正式生效。
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 獨立戰爭開始時,雙方實力懸殊,戰爭進行了8年。
1781年,北美英軍主力退守南海沿岸的約克鎮。華盛頓請法國海軍切斷了英軍海上逃跑路線,同時,指揮美法聯軍從陸上對約克鎮實施合圍。在美法聯軍的猛烈攻擊下,走投無路的英軍最後只得投降。
1783年9月3日英美簽訂美英《巴黎條約》。
戰爭初期,雙方力量懸殊。英國是當時最強大的殖民帝國,工業發達,海軍位於世界前列;駐北美英軍約3萬餘人,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以加拿大為依託;但軍隊遠離本土,不諳當地情況,人力物力補充困難;統治集團內部在戰爭指導上存在分歧,未形成統一指揮。北美殖民地人口僅300萬,其中約50萬人為親英的“效忠派”;正規軍剛組建,兵力不足,主要依靠不脫產的民兵和短期服役的志願兵補充,裝備落後,缺乏訓練;各殖民地地方主義嚴重,大陸會議的領導軟弱無力;但進行的是正義戰爭,為獨立自由而戰,得到革命人民和國際進步力量的支持,並可利用英國與法、西、荷等國的固有矛盾,爭取外援。
英法為爭奪海上霸權和掠奪殖民地而進行的七年戰爭,以英國勝利告終。英國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東的新法蘭西,對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強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為王室產業,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並徵收重稅,嚴厲緝私,限制經濟活動,嚴重損害了殖民地各階層人民的經濟利益。
從1619年維吉尼亞建立議會起,各殖民地相繼成立議會,與英國相抗衡,1765年9個殖民地舉行抗議印花稅大會,掀起反抗怒潮。

起因

北美獨立戰爭態勢圖北美獨立戰爭態勢圖
在美國萊剋星頓鎮的中心區,聳立著一座手握步槍的民兵雕像。這位民兵英姿颯爽,雙腳堅定地踩在石牆上,兩眼警惕地注視著前方。下邊有一塊不加琢磨,非常簡樸的石碑。碑文寫道:堅守陣地。在敵人沒有開槍以前,不要先開槍;但是,如果敵人硬要把戰爭強加在我們頭上,那么,就讓戰爭從這兒開始吧!這是為了紀念美國歷史上著名的獨立戰爭的第一個戰役——萊剋星頓戰鬥而立的。
西班牙的哥倫布於15世紀末發現了美洲,隨後英、法、西這些殖民國家接手了在美洲土著人手裡的北美。這為以後的戰爭埋下了禍根。
15世紀末,西班牙人開闢了去往美洲的新航線。在接下來的四個世紀中,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圍繞著北美殖民地的歸屬和海上霸權,展開了激烈的搏殺。至18世紀中葉,英國成為北美的大部分土地的擁有者。英國殖民政府的殘酷殖民統治,引起北美人民的反抗。
18世紀後期,隨著殖民地經濟的發展,矛盾更加激化。
1773年12月16日夜間,北美人民為了反對英國的“茶葉稅法”而爆發“波士頓傾茶事件”,這標誌著矛盾已激化到了非訴諸武力不可的地步。
1775年4月19日清晨,800名全部武裝的英國輕步兵,在一名少校的率領下,向萊剋星頓進發。突然,他們發現在村前的草地上,站著一隊北美洲的民兵。
“停止前進!”民兵們發出命令。
“別聽他們,沖!”少校舉起了指揮刀。
“砰!”槍聲響了,子彈在天空飛舞。英勇的民兵撲向英國殖民軍,打死打傷274名,殖民軍倉惶地逃回波士頓,民兵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從此,美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美國獨立戰爭爆發了!

經過

第一階段

美國獨立戰爭(1775~1778),主戰場在北方,英軍掌握主動權。英軍的總戰略是以海軍控制北美東部沿海,同時以陸軍分別從加拿大和紐約南北對進,打通尚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線,以孤立反英最堅決的新英格蘭諸殖民地,然後將其他殖民地各個擊破。殖民地方面力量薄弱,基本上採取避免決戰、保存實力、相機破敵、爭取外援的方針。
1775年5月,各殖民地民兵主動進攻,先後攻占泰孔德羅加堡、克朗波因特等地,並圍困波士頓。
1775年6月17日,麻薩諸塞總督、英軍統帥T.蓋奇派兵2200名,向圍困波士頓的民兵陣地邦克山和布里德山多次發起進攻。民兵英勇抗擊,兩次擊退英軍進攻,雖因彈藥耗盡放棄陣地,卻首次取得了殲敵千人的戰果。為激起加拿大的反英情緒,美軍分兵兩路進攻加拿大。
1775年11月,R.蒙哥馬利率左路軍攻占蒙特婁,隨後與B.阿諾德率領的右路軍在聖勞倫斯河下游會合。
1775年12月底,美軍約1000人冒著暴風雪突擊魁北克失利。此後,美軍圍攻魁北克,牽制了英軍的部分力量。
1775年5月英國增派援兵,美軍才撤退。
1776年3月,英軍在被圍11個月後被迫撤出波士頓。
1776年7月4日,北美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正式宣布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
1776年8月底,繼蓋奇任英軍統帥率英軍3.2萬人在海軍艦隊配合下進攻紐約。華盛頓指揮1.9萬人分兵把口打陣地戰,在英軍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損失慘重,於11月率餘部約5000人向新澤西退卻。英軍追擊美軍至德拉瓦河,隨後入營過冬。華盛頓利用英軍疏於戒備之機,於聖誕之夜東渡德拉瓦河,奇襲特倫頓英軍,俘敵近千人,並於次年1月3日在普林斯頓再敗英軍。特倫頓和普林斯頓之戰使接連受挫的美軍士氣為之一振。
1777年夏,英軍為切斷新英格蘭同其他州的聯繫,決心兵分三路南北對進,打通尚普蘭湖—哈得孫河谷:一路從安大略湖南岸登入,沿莫霍克河東進,途中被美軍擊潰;另一路7000餘人由J.伯戈因率領,沿尚普蘭湖南下,企圖與豪指揮的第三路即駐紐約的英軍會師於奧爾巴尼。但豪未按計畫北上,反而率軍1.8萬人南下,
1777年9月26日攻占大陸會議所在地費城。伯戈因孤軍冒進,被1.2萬美軍和游擊隊圍困在薩拉托加(今斯凱勒維爾)。
1777年10月17日,伯戈率5000餘人投降。薩拉托加之戰成為戰爭的轉折點,促使法國於1778年3月對英宣戰。美國獨立戰爭由此發展為國際戰爭。華盛頓率軍退至瓦利福奇後,在志願人員、普魯士軍官B.斯托伊本主持下對部隊進行冬季整訓,提高了戰鬥力。
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正式承認美國。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
1778年6月18日,英軍放棄費城,退守紐約。此後,北方戰事進入僵持狀態。

第二階段

美國獨立戰爭(1779~1783),主戰場在南方,美軍以弱勝強。英軍新任統帥H.柯林頓利用南方“效忠派”較多,且靠近英屬西印度群島等有利條件,將主力南調,企圖首先控制南方諸州,然後與北方據點紐約遙相呼應,遏制北方。美軍企圖在法國陸、海軍配合下,控制沿海戰略要地,同時大力開展游擊戰,消耗敵人有生力量,以爭取最後勝利。
1778年底,英軍攻占喬治亞州首府薩凡納,開始在南方發動強大攻勢。
1778年9月,美法聯軍圍攻薩凡納,傷亡慘重。
1780年春,柯林頓指揮英軍1.4萬人從陸海兩面包圍查爾斯頓,迫使南方美軍司令B.林肯率5000餘人投降,並繳獲4艘軍艦、300門火炮及其他裝備。
1780年5月29日,英軍在南卡羅來納州韋克斯豪克里克再敗美軍。
1780年6月8日,柯林頓率部分英軍回紐約,留下C.康沃利斯率英軍7000餘人在“效忠派”配合下據守南方廣大地區。
1780年8月16日,英軍在南卡羅來納州卡姆登擊敗H.蓋茨統率的南方美軍主力。
1780年12月,大陸會議委派N.格林為南方美軍司令。格林分兵兩路(一路由D摩根率領,另一路由他親自率領)開展游擊戰。在維吉尼亞,法國志願人員、青年貴族拉斐特侯爵率軍牽制叛將阿諾德指揮的英軍。
1781年1月17日,摩根在南卡羅來納州考彭斯大勝英軍。
1781年3月15日,英軍在北卡羅來納州吉爾福德與美軍交戰,傷亡慘重,被迫向沿海地區撤退。
1781年8月,康沃利斯集中南方英軍主力於維吉尼亞半島上的約克敦。華盛頓統率美法聯軍1.6萬餘人(其中法軍7000餘人,由羅尚博伯爵指揮),在格拉斯伯爵率領的法國艦隊配合下包圍約克敦,迫使英軍於10月19日投降。約克敦圍攻戰導致英內閣倒台並促使雙方和談。英國新政府於1782年11月30日與美國達成停戰協定。1783年9月3日,雙方簽訂《美英巴黎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得到國內外人民民眾的擁護與支持,廣大軍民英勇奮戰,對戰爭的勝利起了決定作用。戰爭中,美國執行靈活的外交政策,利用國際矛盾取得法、西、荷等國的援助。美軍戰略戰術靈活,採取正規戰與游擊戰相結合的作戰樣式,摒棄傳統的線式戰鬥隊形,根據地形地物採用疏開隊形作戰,不拼消耗,不計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著眼於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獨立戰爭的勝利,為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闢了道路,對後來法國大革命和拉美民族解放運動均有重大影響。

第三階段

1781年4月-1783年9月,為戰略反攻階段。在長達3年半的戰略相持中,美國大陸軍和民兵以游擊戰和游擊性的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在廣闊的南部戰場上與敵周旋,殲敵耗敵,戰略上日趨主動。英軍雖然憑藉正規軍的優勢,取得若干戰術上的勝利,但在持久的消耗中,漸成強弩之末。最後,不得不放棄了控制南方的努力。
1781年4月,康沃利斯率軍退守維吉尼亞,格林揮師南下為標誌,整個戰場態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美軍由戰略相持轉入戰略反攻,把英軍全部趕出北美大陸的時機已經到來。
1781年8月,康沃利斯率領7000名英軍水路退守維吉尼亞半島頂端的約克敦,試圖從海上與紐約的柯林頓保持聯繫。早在4月下旬即奉華盛頓派遣由紐約來到維吉尼亞牽制英軍的拉斐特和奉命從賓夕法尼亞前往維吉尼亞協同拉法耶特作戰的“瘋子”安東尼·韋恩,立即跟進至維吉尼亞的西點附近,密切監視英軍。拉法耶特總共約4500人。
此時,整個北美戰場的英軍主要龜縮在紐約和約克敦兩個點上。這兩個點互相孤立,背靠大海,極易受到分割圍殲。而美國一方不僅華盛頓自己有一支大陸軍,而且羅尚博伯爵率領的一支5000名訓練有素的法軍已從紐波特到達紐約與華盛頓會合。此外弗朗索瓦·約瑟夫·保羅·德·格拉斯率領的擁有3000人的法國艦隊正由印度群島北上。華盛頓意識到決戰時機業已成熟,只要法國艦隊能掌握制海權,切斷紐約和約克敦之間的海上聯繫,就可以成功地給任何一個點上的英軍以致命的打擊。對此,羅尚博表示贊同。鑒於德格拉斯的法國艦隊正向切薩皮克灣駛來,華盛頓決定首殲約克敦英軍。
1781年8月21日,華盛頓留下威廉·希思率2000人牽制柯林頓在紐約的1.7萬人,自己親率美法聯軍強行軍秘密南下維吉尼亞。
1781年8月30日,德·格拉斯的法國艦隊抵達約克敦城外,增援陸上的拉法耶特。
1781年9月5日,托馬斯·格雷夫斯率領的一支英國艦隊由紐約趕來,兩支艦隊在開普敦相遇,法國24艘戰艦成一線散開,迎戰英艦,英艦無論在炮火上還是戰術上均不敵法艦,被迫退駛紐約,從而把制海權完全交給了法國艦隊。
1781年9月14日至26日,華盛頓和羅尚博率領的法美聯軍在威廉斯堡上岸。
1781年9月28日,約1.7萬名法美聯軍(美軍約9500人,法軍7800人)從陸海兩面完成了對約克敦康沃利斯的包圍。康沃利斯共有8000人。在陸上作戰中,法美聯軍發揮強大的炮火優勢,動用各種火炮,包括法國的格里博瓦爾的野戰炮,採用歐洲盛行的沃邦攻擊法,以構築平行壕和火力襲擊相結合的方式對英軍主陣地步步進逼,逐步縮小包圍圈。康沃利斯被迫將部隊撤進內層工事固守待援,這就使聯軍得以趁勝推進,將康沃利斯的整個陣地置於圍城火炮的有效射程之內。在聯軍猛烈的炮火襲擊下,英軍逐漸支撐不住。
1781年10月16日,英軍試圖出擊,被迅速打退。康沃利斯又孤注一擲地試圖將部隊撤過約克河,也因暴風雨受挫。康沃利斯從陸上撤退無路,從海上逃走無門,處於完全絕望之中。
1781年10月17日,亦即伯戈因投降的第4個周年紀念日,康沃利斯請求進行投降談判。
1781年10月19日,8000名紅衫軍走出約克敦。當服裝整齊的英軍走過衣衫襤褸的美軍面前一一放下武器時,軍樂隊奏響了《地覆天翻,世界倒轉過來了》的著名樂章。
1781年10月24日,即康沃利斯投降1周后,柯林頓才率領7000名援軍由格雷夫斯抵達切薩皮克灣,但為時已晚。懾於德格拉斯的法國艦隊,柯林頓匆匆返回了紐約。約克敦戰役後,除了海上尚有幾次交戰和陸上的零星戰鬥外,北美大陸戰事已基本停止。
1782年11月30日,美國與英國的代表在巴黎簽訂初步停戰條約。
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與殖民地代表於凡爾賽宮簽訂1783年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利堅合眾國成立。和約共10條,和約第一條規定:“英王陛下承認合眾國為自由、自主和獨立的國家”。內容還有:確認美國疆界東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區,南至佛羅里達北界;兩國人民從此永久和平,停止在海上、陸上的一切敵對行動並互釋戰俘;英從美境內所有港口、地區、港灣撤出全部軍隊和艦隻等。該和約的簽訂標誌著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使美國獲得完全獨立,這是美國人民通過長期的民族解放戰爭換得的勝利成果。

實力對比

戰爭爆發前後北美殖民地儘管資本主義已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畢竟處於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其整體實力遠遠不能與英國宗主國相比。交戰雙方強弱十分懸殊。
英國是當時世界的頭號強國。它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並向工業革命邁進,正處於國力迅速增加的鼎盛時期。在幾個世紀的爭霸戰爭中,英國先後戰勝了西班牙荷蘭和法國等勁敵,奪取了海上霸權,建立了橫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的強大的殖民帝國。特別是在七年戰爭中,英國在北美占領了法國的領地加拿大,在非洲占領了法國的塞內加爾,在亞洲將法國勢力徹底擠出南亞次大陸,這不僅大大擴充了英國的勢力範圍,而且對加拿大、佛羅里達和英屬印度西部群島的控制為英國出兵美洲,建立了戰略基地。英帝國本土當時約750萬人,連同殖民地人口高達3000萬人。軍事上它擁有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作戰經驗豐富的號稱“歐洲常勝軍”的陸軍和海上無敵的強大艦隊。其陸軍在北美作戰中首次裝備和使用了新發明的後膛來復槍。其海軍有艦艇’300餘艘,其中77門炮以上的主力艦即有131艘,擁有無可爭議的制海權和海上霸權。獨立戰爭爆發前,英在北美駐軍約8000人,戰爭爆發後陸續增兵,8年中先後派往北美作戰的兵力共9萬人,其中有3萬是由德意志不倫瑞克公爵和黑森卡塞爾伯爵提供的僱傭軍。此外,還有3~5萬效忠派分子和少數印第安人協同作戰
戰前的北美殖民地僅300萬人,其中50萬是黑人,黑人中90%是奴隸。英國宗主國的高壓政策限制了北美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對於支撐一場長期戰爭,財力嚴重不足。戰前北美殖民地既沒有一支正規軍,也無艦隊可言。戰鬥打響時,北美只有分散各地的民兵。1775年6月15日第2屆大陸會議通過組建正規軍的決議案。根據這一決議,按志願入伍原則,建成了一支由師、旅、團、營以及炮兵和騎兵分隊組成的大陸軍。軍隊編制總員額88個營,共約6萬人,但在戰爭進程中實際上從未超過1.9萬人。原英軍上校、維吉尼亞種植場主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阿蒂馬斯·沃德、查爾斯·李和伊斯雷爾·普特南分別擔任新成立的3個師的指揮官。1775年9月華盛頓曾計畫建立一支由26個步兵團、1個來復槍團和1個炮兵團組成的新軍,總計2.0372萬人,由大陸會議統一徵召,由於種種困難這一計畫未能付諸實施。1775年lO月13日,大陸會議正式決定建立海軍。一是各州殖民地的海軍。除德拉瓦新澤西以外,其餘11個州(殖民地)均建立起從事本州沿岸防禦的海軍,裝備單層甲板帆船和武裝小艇,二是大陸會議直接領導下的海軍。1775年12月,大陸會議決定建造13艘快速戰艦,但下水僅7艘,剩下未完工的6艘為防止落入敵手而自毀。1776年大陸海軍第1任司令霍普金斯所指揮的大小戰艦僅8艘,大都是由商船改裝而成。8年中服役的各類艦船總共只有60艘。
這支大陸軍裝備簡陋,彈藥缺乏,給養困難,衣衫襤褸。剛組建時人均僅9發子彈,3個士兵才有1支火槍和1條被子,炮兵火藥只有1天的使用量。提康德羅加堡1.2萬名戰士只有900雙鞋子。華盛頓曾經寫道:“士兵們衣不蔽體,夜無氈毯,腳上沒鞋,赤腳行軍,從他們腳上留下的血跡,就可以找到他們的行蹤,他們幾乎經常沒有糧食。……”同時,由於對這場戰爭的長期性缺乏思想準備,也由於對常備軍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大陸會議僅授權建立服役期為1年甚至只有9個月的團隊,以至整個戰爭期間,一到服役期滿,士兵們便幾乎跑光了。華盛頓率部渡過德拉瓦河襲擊特倫頓僱傭軍兵營時僅剩下2400人。與強大的英國相比,北美殖民地處於極為不利的態勢。
但是,另一方面,北美殖民地也有其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在戰爭過程中日益發揮其決定性的作用,並最終促進交戰雙方強弱形勢的轉換。首先,這場戰爭是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戰爭,與北美殖民地全體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因而受到了人民民眾的廣泛支持與擁護。人民民眾的巨大的革命熱情是將戰爭進行到底的力量源泉。其次,這場戰爭是在北美殖民地的廣闊土地上進行的,革命者們具有本土作戰的地理優勢。他們熟悉地形,可以利用有利地形打擊敵人,可在廣闊的戰場上與敵周旋。再次,北美的民軍沒有受過正規訓練,這是他們的弱點,但同時,他們也沒有中世紀刻板的戰術思想的束縛,而是根據作戰需要忽聚忽散,靈活機動地打擊敵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進行的是殖民戰爭,英國國內對進行這場戰爭缺乏熱忱。人們稱這場戰爭為“國王的戰爭”,政府和議會被稱為“醜惡的愛國者”,對兵員和戰爭費用的徵集常常受到民眾的抵制和反對。其次,英國雖然是當時的頭號殖民帝國,但它戰線過長,維護殖民帝國的戰略目標與其實力相對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別是英國與北美殖民地遠隔重洋,往返一次達數月之久。英軍漂洋過海,勞師遠征,途中經常受大西洋風暴的襲擊。在北美戰場上,英軍陷入重重敵意的包圍之中,人地生疏,水土不服,孤立無援,寸步難行。加之英軍在戰術上僵化保守,只習慣於在開闊地上以整齊的步伐行進和排槍齊射,這種線式作戰方式,行動遲緩,運轉不靈,上上下下缺乏獨立作戰和機斷行事的能力。英軍引以為榮的整齊橫隊常常成為革命的散兵進行點射的活靶子,英軍用以威懾敵人的鮮紅的制服也只能起暴露目標的作用。所有這些都大大制約了英軍作戰能力的發揮,並最終導致了英軍在這場戰爭中的失利。

結果

波士頓傾茶事件波士頓傾茶事件
1782年11月30日.英國新政府與美達成停戰協定。1783年9月3日,雙方在巴黎簽訂和約《巴黎和約》,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
美國獨立戰爭是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這一勝利為後來的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獨立開闢了道路。

影響

薩拉托加大捷薩拉托加大捷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對歐洲大陸及拉丁美洲地區的現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起了推動作用。它結束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近現代政治體制,對以後歐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
美國獨立戰爭沒有解決土地問題,也沒有解決奴隸制問題,使得獨立後的美國南北方朝著兩種不同的經濟道路發展,最終導致美國內戰南北戰爭)的爆發。
獨立戰爭的勝利,使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實現了國家的獨立,確立了比較民主的政治體制,並為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運動樹立了榜樣,推動了18世紀的歐洲革命。
獨立宣言》(受啟蒙運動的影響)、1787年憲法及其所確立的新型政治體制(聯邦共和制)與三權分立,是人類文明的可貴遺產。

評價

美國獨立戰爭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它的勝利,給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打開了一個巨大缺口,為拉丁美洲殖民地民族獨立戰爭樹立了範例。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聯邦總統制共和制國家:美利堅合眾國,同時又剷除了殖民時期舊制度殘餘的長子繼承法、續嗣限定法和代役稅,奴隸制契約也基本上廢除。從而解放了生產力,為美國經濟的發展開闢了寬廣的道路。
正如列寧所說:“現代的文明的美國的歷史,是由一次偉大的、真正解放的、真正革命的戰爭開始的。”
而華盛頓也是這次戰爭中做出最大貢獻的人物,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華盛頓紀念塔內有一塊中國人贈送的石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