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秀珍菇

羅源秀珍菇

羅源秀珍菇,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羅源縣食用菌生產歷史悠久,明嘉靖時期編纂的《羅川志》中就有香菇、木耳的記載。20世紀60年代中期,食用菌產業開始規模化發展。羅源秀珍菇菌蓋淺灰色或灰黑色,扇形,菌褶延長,菇柄偏生或側生,白色,實心,菇柄不粘連。秀珍菇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味道鮮美,蛋白質含量比雙孢蘑菇、香菇、草菇更高,質地細嫩,纖維含量少,更為可貴的是,它含有人體自身不能製造,而食物中通常又缺乏的蘇胺基酸、賴氨酸、亮氨酸等,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食品,它鮮美可口,具有獨特的風味,美其名曰"味素菇"。

2010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羅源秀珍菇”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羅源秀珍菇
  • 產地名稱: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
  • 品質特點:朵細質白,肉嫩味美,口感香醇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478號
  • 批准時間:2010年11月15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羅源秀珍菇具有朵細質白,肉嫩味美,口感香醇、甘甜,食用可口的特點,有很高的營養價值,無化肥、農藥等污染,是真正的健康食品。其一,秀珍菇具有甜香的海鮮型味,令人感到愉悅;其二,它的菇柄和菇蓋同樣的好吃,甚至菇柄比菇蓋更好吃;其三,秀珍菇不論用何種烹調方法,不會被燒爛,保持著良好的口感,與吃草菇甚為相似。
(1)外在感官特徵:羅源秀珍菇菌蓋淺灰色或灰黑色,扇形,直徑3—5厘米,菌褶延長,菇柄偏生或側生,白色,粗1.0—2.0厘米,長4—6厘米,實心,菇柄不粘連。
(2)內在品質指標:秀珍菇含蛋白質3.00—3.88%、還原糖0.87—1.80%。
羅源秀珍菇羅源秀珍菇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羅源縣是中國閩浙丘陵地帶的一部分,屬於鷲峰山脈東南支脈。境內以山地、丘陵為主,其間發育眾多山間盆谷。東部毗鄰羅源灣,發育有河流沖積平源,沿海港灣多,灘涂分布廣。總體上呈現三個特徵:
①地勢自西向東,三高兩低,狀似“W”。以挺旗峰(1108米)、飛仙岩(1104米)為代表的群山為中部最高區。隨即向東西兩側遞降,東側下降至220米以下,東部半島地勢又招升為高丘,最高點為白馬山,海拔976.7米。西側降至霍口溪沿岸為低至海拔100米。霍口溪以西地勢又明顯招升,最高點為閩候、羅源交界的牛姆峰,海拔1251米。
②山丘廣布,平原峽小。全縣山地丘陵面積占86.6%,山間盆谷占8.6%,平原占4.7%。
③海岸曲折,山丘直逼海邊。地形以高丘為主,低山次之,海邊只有少量的低丘分布,海岸線曲折,長129.09千米。山丘一般高達200—500米,直逼海邊,山脊延伸入海。本縣地貌分兩大類15類型,即:流水地貌類中的平原(河谷平原)、火山岩低丘、花崗岩低丘、火山岩高丘、花崗岩高丘、火山岩低山、火山岩中山、花崗岩中山、山間盆谷十種類型;海成地貌中的海積平原、海洪積平原、泥質海灘、砂質海灘、紅樹林海灘五種類型。羅源縣土壤共分為七個土類,即紅壤、黃壤、草甸土、紫色土、潮土、鹽土、水稻土。土壤的PH值在5.0—6.5之間,有機質在2—4.0%之間。

水文情況

A、水流河系。羅源縣六大河流十三條支流分布全境,以西部的霍口溪為最大,次為中部的起步溪,北部的中房溪及中部的後路溪、壽橋溪,東部的牛梅溪。縣內河道長度126.63千米,流域面積780.12平方千米。
B、水資源時空分布。全縣多平平均平徑流量11.313億立方,其中地表水8.132億立方,占72%,地下水3.181億立方。占328%。外縣流進的客水11.52億立方,加上自來水,則全縣年總徑流量達22.833億立方,地域上以西北山地丘陵為豐水區,中南部山丘平為補水區,東南部風吹草動海丘陵為缺水區。時間上以4—9月為最多,占全縣總徑流量的75—80%。
C、水質及污染情況:地表水經1984年取樣化驗定級,多屬好或較好水質。地下水據福建省水文地質隊提供資料,主要有兩個化學類型特徵,即基岩山區化學類型以HCO3,C1—Na型水為主,濱海平原和山間盆地孔隙水化學類型一般為HCO3C1—Na型水和C1·HCO3—Na型水。

氣候情況

羅源屬於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夏長而無酷暑,冬短且無嚴寒。每年平均降雨量1200—2200毫米,全縣雨量以11月份為最少,大部分地區不足50毫米,隨後逐月遞增,六月份出現第一個高峰。大部分地區月雨量在>50毫米以上。八月份出現第二個高峰期,此時中房月雨量達376毫米,其他各地大部分在250毫米以上。蒸發量年平均為14.5毫米,但盛夏的7月和秋冬10月至1月蒸發量大於降水量。全縣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15—19℃,最熱月(七月)均溫25—28.5℃,最冷月(一月)均溫6.6—10℃,極端最高氣溫35—39.5℃,極端最低氣溫—3——7℃。≥0℃年積溫5747—7000℃,≥10℃活動積累4549—5935℃;≥10—20℃積溫3451—4821℃。年平均地溫21.90℃,年平均最高35.6℃,年平均最低15.5℃;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47.9小時,全縣7月份日照時數最長,平均249.7小時,2月份最短平均90小時。適宜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宜於秀珍菇的生長。
羅源秀珍菇羅源秀珍菇

歷史淵源

羅源縣食用菌生產歷史悠久,明嘉靖時期編纂的《羅川志》中就有香菇、木耳的記載。
清代的縣誌也有關於食用菌栽培規律的記載。如:“冬春之交砍楮木、櫧木於深山,用米汁沃之而生者為香菇”。
新中國成立後,羅源縣霍口、飛竹等山區仍保持有砍花香菇生產。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羅源縣開始採取人工菌絲接菌栽培新技術,食用菌得到較快發展。
秀珍菇是人工栽培的食用菌家庭中的新成員,屬於側耳類,是在羅氏大戟的菇木上發現的野生種,1996年才由科研單位馴化成功,1997年在羅源試種,始有少量產品面市。
1998年秋,由羅源縣西蘭鄉政府牽頭,引進農企,在松山鎮五里建立秀珍菇生產基地,種植30萬袋,產品試銷日本。
2000年春,西蘭鄉率先在嶺尾店創建蘭星食用菌示範生產基地,第一期種植秀珍菇60萬袋,隨後全縣掀起民眾性的種植秀珍菇熱潮。截止當年3月底有7個鄉鎮、33處建造了3萬多平方米固定廠房,春季秀珍菇種植580多萬袋。全年共推廣種植秀珍菇1500萬袋,此後生產規模逐年擴大。
羅源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食用菌生產的發展,把壯大食用菌產業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加以扶持。凡年生產秀珍菇15萬袋以上,縣政府給予貼息貸款扶持。羅源縣秀珍菇銷售以骨幹企業、行銷大戶為主,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圍繞市場建立行銷網路。

生產情況

2008年,羅源縣種植秀珍菇1.08億袋。
2010年,羅源秀珍菇總生產面積2000公頃,年產量3.78萬噸,年產值2.268億元。全縣集中生產年規模100萬袋以上的企業有6家,50萬袋以上的有43家,30萬袋以上的有65家,15萬袋以上的有109家,形成一批專業大戶和專業村,並建造了438座工廠化食用菌生產的固定廠房,建成中國最大的秀珍菇生產基地。全縣從事秀珍菇產業的人員有3萬多人。秀珍菇產量占福建省的70%、中國的60%,羅源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秀珍菇基地縣。
2011年,羅源秀珍菇總產占據福建省福建省的70%、中國的60%,全縣生產能力達100萬包以上的企業6家。
2014年,羅源縣食用菌栽培總量達到1.62億袋,其中秀珍菇1億袋(產銷量約占中國70%),鮮菇產量9.8萬噸,銷售產值超7.5億元。
2015年,羅源縣栽培食用菌1.63億袋。
羅源秀珍菇羅源秀珍菇

產品榮譽

2010年11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羅源秀珍菇”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羅源秀珍菇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包括羅源縣起步鎮、松山鎮、鑒江鎮、鳳山鎮、飛竹鎮、中房鎮、白塔鄉、西蘭鄉、洪洋鄉、霍口鄉、碧里鄉等11個鄉鎮。羅源縣位於福建東部沿海,三在環山,一面臨海,東西長78.5千米,南北寬28千米,呈長條狀;北與寧德交界;西與古田、閩候毗鄰,南與連江、福州接壤,東臨東衝口,與霞浦相望,瀕臨東海。地理坐標為:東經119°7′至119°54′,北緯26°23′至26°39′,陸地總面積1031平方千米。

質量技術要求

(1)場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要求地面平整,位勢較高,水源充足無污染,排水良好,交通便利,周圍環境清潔。
A菇房搭建
通常採用竹木結構大棚,大棚長20—22米,東西起向,寬12米。地面用三合土夯實或灌築水泥面,地面自中線面南北方向向兩邊傾斜,坡度1%左右,利於排水;棚頂南北和東西起西的中間通道寬1.8米,通道最好是水泥地面;棚頂南北向呈“八”字形,周邊高2.5米,近走道處高4米,屋頂上八口處開口距離一米,其上距離50厘米搭蓋開口直徑距離2米的人字頂弓形項,棚頂至地面覆蓋8絲塑膠薄膜,上面再覆蓋油毛氈或2厘米厚織草簾,所有透氣孔和門窗必須安裝25目的塑米防蟲網,夏季在棚外圍覆蓋遮光率90%的遮陽網。每座菇房容量約6—7萬袋,太小則棚內環境不易控制,太大則管理不便。集約化規模生產的菇房按此規格並排搭建。
B冷庫建設
秀珍菇需要低溫刺激才能出菇,需要搭建高溫冷庫(最低溫度4℃)冷庫的容積必須與每批次所需要低溫刺激的菌包數量相配套。例如:15萬袋規模的菇場,按轉潮時間15天計算,每天工作量為1萬袋,配套的冷庫占面面積約40平方米。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
秀珍菇雖屬於中溫型的菌類,子實體生長溫度範圍12—30℃但可根據出菇中的溫度高低分為高溫菌株和低溫菌株,適宜夏季出菇應選用高溫菌株,適宜冬季出菇應選用低溫菌株,適宜夏季出菇應選用高溫菌株,適宜冬季出菇應選用低溫菌株。要避免因株型選擇不當而造成不出菇,少出菇現象,選擇適齡、粗壯、無染菌污染的菌種,有雜色斑塊、乾枯收縮、吐黃水等現象的菌種不能使用。
(3)生產過程管理
A溫度管理菌絲階段適宜溫度為25℃,低至8℃即可緩慢生長,上限最好不要超過32℃。據此,春秋季可自然發菌,低溫時可堆積發菌;但需防燒菌,夏季高溫季節儘量避免制包。溫度正常發菌時間30—40天,菌絲髮到底過7—10天可進入出菇管理。
自然出菇範圍在15—28℃,春秋季可以自然出菇,在28—35℃的高溫季節,經適當管理,仍能正常出菇,由於秀珍菇要求常年生產,所以高溫管理甚為重要。主要措施是菌包要給予拉大溫差刺激的變溫處理,為此要準備一座小型保鮮冷庫,要求庫溫為4—8℃,此庫可同時用於成品保鮮。庫容按生產規模而定,生產量在10萬—20萬袋時,約需20×3立方米即可滿足。溫度管理中,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秀珍菇出菇需要大溫差刺激。但一旦長出菇蕾,溫差不能大,否則菇蕾要死亡,所以見到菇蕾後,要儘可能保持菇房穩溫狀態。
B水分和濕度管理秀珍菇生長迅速,出菇密集,轉潮快,潮次多(一般出菇8潮),水分消耗量大,要及時補足。除了頭潮以外,每潮在溫差處理前要以跑馬水方式不斷向菌包補水,至最大限度,采菇以後,先處理料面,並進行搔菌,為防止多餘的袋口積水造成死菇,袋口可用美工刀進行“環截”,噴水要對著料面輪番多次進行。出菇進菇房相對濕度要控制在85%—90%,過低固然影響出菇,菇房相對濕度長期處於90%以上亦會造成死菇。出現菇蕾後,要避免對其直接噴水,以免造成死菇。
C控氣秀珍菇生產對控氣有特殊的要求,商品秀珍菇要求菇柄長5—7厘米,這是用適當提高小區氣候CO2濃度來實現的,但由於操作人員活動、開啟菇房門因素,有時會出現菇房內太通氣過頭,菇柄不長現象,要控制小區內定CO2濃度。可採取如下方法:在菇房內用薄膜(地膜即可)分隔成若干小區。例如3—4架組成一區,用地膜象蚊帳一樣罩起來,根據菇形生長狀態,控制帳門的開啟度,效果很好。菇柄短了,菇蓋大了,要增加密閉度,反之亦然。通風窗及拔風管亦要隨之適當調整,切忌大風直吹。
(4)採收、保鮮和儲運
待秀珍菇菌蓋寬度生長至4厘米左右,菌柄長度5—6厘米時就應及時用剪刀自原基基部剪采,注意輕拿輕放,以免造成機械損傷。集中後進冷庫分級、打冷、定量真空包裝。每潮採摘時間2天左右即可結束。採摘完畢後,用不割手、稍鋒利的鋼製調羹柄將菇面的死菇和菌根剔除,置架上養菌7—10天后繼續低溫刺激出菇。春季生產的菌包,開袋後容易生髮綠霉或黃麴黴的感染;秋季生產的菌包,開袋出菇時溫度較低,第一潮菇後應將菌皮削薄,否則菌皮易乾硬,阻礙下潮原基的分化。切忌在三潮後進行注射補水,極易導致嚴重的綠霉感染。
秀珍菇成品採摘後,先要挑選分檔,按菇蓋4—6厘米,菇柄5—7厘米成品要求撿出不合格品,除盡雜質,然後進行包裝,用40厘米×60厘米聚乙烯內包裝袋,每袋裝2.5千克,用家用吸塵機抽去空氣,紮緊袋口,存放在食用菌專用泡沫塑膠箱中,裝好成品立即進入保鮮冷庫,降溫到4—8℃。才能裝車出運,用普通卡車裝運,頂上要蓋棉被,或在夜間行車。經過上述處理的產品,行車時間15小時後,鮮菇保鮮沒有問題,但到達目的地後,亦應立即冷庫保管。曾經試驗5℃條件下18天還能保持商品性。
(5)生產記錄要求:如實記錄生產投入品,特別是化肥、農藥的名稱、來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採收日期;質量檢測情況;銷售情況。生產記錄應當保存兩年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