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感官品質特徵
縉雲黃花菜條身均勻緊實,色澤金黃至棕黃,手感柔韌,肉質豐厚,口感微甜,香氣濃郁。
內在品質指標
縉雲黃花菜的
蛋白質含量≥12.0%,粗纖維含量≥5.0%,總糖含量≤25.0%。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縉雲縣屬浙江省
麗水市,是浙西南地區的山區縣,地處武夷山~戴雲山隆起地帶和諸暨-麗水-壽寧斷裂帶的中段,境內東、南、西群峰崛起,地勢高峻,中、北部陷落成一大片丘陵盆地,並與
金衢盆地相連線。最低海拔110米,最高海拔1500.6米,地勢高低懸殊,氣候、植被、耕作制度等垂直分布明顯。全縣區域總面積1503.52平方公里。
生態資源
縉雲縣屬浙江省
甌江、
錢塘江、
靈江三大水系的上游地段,境內山澗密布。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營造了眾多的山塘和小型水庫,具有充足、清潔、優質的水資源。土壤類型多樣,垂直分布明顯,pH值4.5~8.6。
氣候資源
縉雲屬溫暖濕潤的亞熱帶氣候,適宜黃花菜生長。縉雲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溫和濕潤,日照充足,總體氣候條件優越。從平原到山區,年平均氣溫17.2~13.5℃,
無霜期212~243天,年平均日照1653.0~1875.3小時,降水量1373~1789毫米,相對濕度72~77%。
歷史淵源
縉雲黃花菜最早可追溯到
元朝,《
仙都志》“草木篇”中明確記載“萱草根”;
清乾隆《縉雲縣誌》記作“鹿蔥”,入草類;清道光《縉雲縣誌》記載:“鹿蔥即萱花,鹿食解毒之草九種,萱其一也”;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縉雲縣村民周旺官在舒洪鎮蟠龍村發現野生變異植株,後經優選繁殖,逐步培育成“蟠龍種”黃花菜。
20世紀60年代,昆洪鄉(今舒洪鎮)開始有規模種植本地種黃花菜,其後發展到盤溪區各鄉村,形成規模種植。
20世紀70年代,縉雲縣政府倡導種植黃花菜,縣區供銷社投放資金,供應肥料,指導種植,購銷成品;銀行也發放
無息貸款進行扶持。
1985年,經全國黃花菜制標會議鑑定,縉雲“蟠龍種”成品蛋白質含量位列第一,並高於其他各省選送樣品的23%。
1990年以來,由於社會消費水平普遍提高,加上黃花菜多年種植後的品種、地力退化,以及制乾過程無規範用藥、銷售過程摻水等原因,致使黃花菜價格大跌、銷售不暢,縉雲縣黃花菜生產迅速跌入低潮。
20世紀90年代後期,縉雲部分農戶重新種植黃花菜,並以小袋包裝鮮售,銷往溫州、寧波、杭州等地蔬菜批發市場。於是,黃花菜生產悄悄地在舒洪、溶江、雙溪口等鄉鎮再度興起。
2002年,縉雲縣制定發布黃花菜地方系列標準。
2004年,縉雲縣向
浙江省農業廳申報成功“萬畝優質高效黃花菜基地建設”項目,先後在雙溪口鄉建立黃花菜提純復壯基地,在舒洪鎮螺螄岩建立了黃花菜交易市場,推廣地膜、大棚促早、寬窄行栽培等生產技術,無公害大棚鮮黃花菜示範基地不斷得到鞏固和擴大。
2019年,縉雲黃花菜申報浙江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錄庫。
生產情況
1965年,縉雲縣種植黃花菜600畝,其中有收益的有450畝,乾花產量15噸。
1974年,縉雲縣有300多個村種植近0.8萬畝黃花菜,產量106噸。
1979年,縉雲縣種植黃花菜增至1.26萬畝,總產量371噸。
1983年,縉雲縣黃花菜種植面積35538畝,總產量1750噸。
1984年至1988年,縉雲黃花菜種植面積均在4萬畝以上,總產量在2500至3000噸。年產黃花菜100噸以上的鄉鎮就有舒洪、雅江、桃源、胡村、靖岳、臚膛等9個。年產250公斤以上的黃花菜種植大戶有541戶。
1992年,縉雲縣黃花菜種植面積銳減到1290畝,產量148噸。
2000年,縉雲縣黃花菜種植面積回升到6000畝。
2008年,縉雲縣黃花菜種植面積再度回升到1萬畝,鮮花總產量達7500噸,產值超過1900萬元。
產品榮譽
2002~2003年,縉雲黃花菜連續兩年獲得浙江省農博會優質農產品金獎。
2014年,縉雲黃花菜被評為“麗水十大特色蔬菜、處州十珍”。
2020年4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縉雲黃花菜”實施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1)種植產地選址要求:縉雲黃花菜耐瘠、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地緣或山坡均可栽培,以向陽、土層深厚、肥力較好的沙質壤土為宜。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種植業產地環境條件》(NY T 5010-2016)要求確定生產產地,按照《無公害食品—乾制金針菜》(NY 5186-2002)製作加工黃花菜乾。
(2)品種(系)的選擇:選用優質、高產、抗逆性強、適合當地氣候的品種,當前縉雲縣主要栽培品種早熟“蟠龍種”、中熟“茶子花”、晚熟 “中秋花”等。
(3)繁殖:採用分株繁殖法,提倡每年分苗繁殖。將母株叢全部挖起,重新分栽。
(4)種苗處理:去除殘葉、短縮莖下層的黑蒂和朽根,剪去膨大的紡綞根,保留5~7厘米肉質根;地上部分保留7~10厘米的葉叢,晾乾後定植。
(5)整地、基肥:深翻土壤,每畝撒施腐熟有機肥1500千克的基肥,畦寬連溝2.5米,其中溝底寬20厘米。
(6)定植:採用寬窄行定植,寬行行距80厘米,窄行行距45~50厘米,每行定植4叢,叢距36~45厘米,每叢3株,叢內株距10~12厘米,畝用種苗6000~10000株。以秋季定植為主,定植時間8月下旬到10月上旬。
(7)
中耕培土:生育期間中耕2~3次。第一次在出苗時進行,第二、三次在
抽薹期結合中耕進行培土。
(8)施肥:施足冬肥,早施苗肥,重施薹肥,補施蕾肥。
苗肥:在春季開始萌芽時畝施三元複合肥25千克。
薹肥:在花薹開始抽出時,畝施三元複合肥25千克。
蕾肥:在採摘前7~10天,畝施三元複合肥5千克。
(9)水分管理:春發後,清溝排水;抽薹期和蕾期,保持土壤濕潤。
(10)
病蟲防治:病蟲害主要有
鏽病、
葉斑病、
紅蜘蛛、
蚜蟲等,採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優先採用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
(11)採收:花蕾已充分肥大而未松苞、未裂嘴,花被上縱溝明顯時採收。雨天植株生長快,應適當提前採收。採收後及時加工,以防裂嘴開花。
專用標誌使用
(1)在地域範圍內的縉雲黃花菜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縉雲黃花菜”地理標誌的,必須向縉雲縣蔬菜協會提出書面申請,經批准後方可使用。
(2) “縉雲黃花菜”地理標誌使用人,要嚴格按照“縉雲黃花菜”的產品要求進行規範化和標準化生產管理。統一採用“縉雲黃花菜”名稱和“縉雲黃花菜” 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縉雲黃花菜”地理標誌持有人要加強對“縉雲黃花菜”地理標誌使用的監督檢查、技術諮詢與服務指導,對標誌使用人的生產加工過程、產品質量等進行定期跟蹤檢查,實行動態管理。
(3)在“縉雲黃花菜”地理標誌地域範圍內的縉雲黃花菜生產經營者,未向縉雲縣蔬菜協會提出書面申請並獲得批准,不得使用“縉雲黃花菜”農產品地理標誌標識。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和冒用“縉雲黃花菜” 農產品地理標誌標識和登記證書,偽造和冒用“縉雲黃花菜”農產品地理標誌標識和登記證書的,由有關部門依照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處理。
歷史文化
縉雲老百姓不僅有著種植黃花菜的悠久歷史,而且還培育出了了一個黃花菜良種——“盤龍種”。清
同治五年(1866年)五月,縉雲縣官政鄉十五都下周村周家生下一子,取名旺官。周旺官長大後,善於學研,略通醫理。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周旺官因事去孵雞岩(現舒洪鎮下園村),發現這裡野生金針很多,而且生長十分茂盛。特別是其中的一些變異植株,其苔多壯實、蕾粗花大、金黃無瑕更為顯眼。於是他精心挑選了一些植株,挖了回來,種在自家菜園。待至來年,見其發棵多而壯,到了長蕾開花,芬芳異樣,食之更是香濃味鮮。於是在以後的多年中,周旺官又精選長勢好、孕蕾多的植株,進行優選繁殖。年復一年,周旺官家的黃花菜逐步形成了一個早熟、多蕾、內質厚,而且耐貧瘠、抗病蟲、適應性強的黃花菜新種系。後來,周旺官一家搬遷到盤龍村居住,他自然不會忘記把這些金針秧遷植到新居附近的菜地。待至來年抽苔孕蕾,鄰居見了喳喳稱奇,爭相要求引種。後來外村的親朋好友也紛紛前來盤龍村引栽種苗,又經過村民們的不斷選種培育,從而形成了一個黃花菜的新品種——盤龍種。
黃花菜盤龍種的來源,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清
宣統年間瑞士耶穌教牧師瑪德克傳教於舒洪江沿、嶺口時,用所攜帶的瑞士“萱花”發棵後分送盤龍村信徒翁國銀,經栽培後形成的新品種,當然有人是相信前面一種說法為正宗。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25日,被納入2020年第三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