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溪鄉

方溪鄉

方溪鄉位於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南部,與大洋鎮、胡源鄉、石筧鄉、東渡鎮及蓮都區的嚴鳥鄉相毗鄰,是省政府命名的革命老區鄉。鄉政府駐地方溪村,離縣城30公里,面積33平方公里,人口4592人,20個行政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方溪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浙江省麗水市
  • 人口:4592人
  • 方言:吳語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仙都
  • 火車站:縉雲站,縉雲西站
  • 車牌代碼:浙·K
地理環境,優秀典範,經濟發展,

地理環境

方溪鄉地勢高低懸殊,村落分布最高海拔725米,最低183米(上陸村)。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多雨,年平均氣溫12—10攝氏度,無霜期210—230日,降水量1800毫米,土層深,質地疏鬆,以黃泥沙田、黃泥田為主。耕地面積2147畝,山林面積40769畝。2000年9月被省政府確定為全省100個重點貧困鄉鎮之一。該鄉積極引導農民利用方溪的高山氣候優勢,種植高山蔬菜、乾鮮水果、蠶桑、中藥材等效益農業,到目前為止,全鄉已發展高山蔬菜800畝(以黃瓜、生薑、長缸豆為主),筍竹兩用林5000畝,厚朴1500畝,蠶桑1500畝。

優秀典範

方溪鄉的農民素來就有外出務工的傳統,全鄉有80%的青壯年外出就業,有進工廠務工的、經商的、當個體戶經營旅館餐飲業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經營旅館餐飲業。在五雲鎮電力路擁有的30家小賓館中,由方溪農民經營的就有25家,成了地地道道的“方溪一條街”了。幾年來,通過鄉政府的因勢利導和賓館的業主們在摸爬滾打中積累的經驗和財富,讓“親帶親,鄰帶鄰,朋友帶朋友”的模式,不斷發展壯大,不斷擴展規模,逐漸向杭州、義烏、金華、永康、溫州等大中城市邁進,成了方溪鄉農民異地創業脫貧致富的一大亮點,是新農村建設中一個優秀典範。

經濟發展

通過“百鄉扶貧”工作,在省委、市委、縣委和掛鈎單位的扶助下,全鄉20個村有11個村完成了自來水工程建設,建成可灌溉572.5畝面積的水渠,修建了18個村的簡易公路,完成了深坑口至方溪村全長2公里的水泥路建設,開設了9個村的程控電話、5個村的衛星接收有限電視網,新建了衛生院與愛心國小。
全鄉總面積33平方公里,山林面積40769畝,耕地面積2147畝。2001年工業總產值2萬元,農業總產值1392萬元。工業收入來源於木材採伐、加工、竹子採伐,其中木材採伐總量1512立方米,竹子採伐量4萬根。農業收入主要來源:糧食2645畝.總產量913噸;油料作物680畝,總產量62噸;高山蔬菜面積2448畝,總產量5098公斤;其他依次為蠶桑、油茶、果樹種植。
全鄉人口4645人,2002年農民年均收入1600元,其中年收入不足1500元的有12個村,低於1000元的特困戶53戶,三分之二的經濟來源靠勞務輸出。
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現狀及瓶頸技術
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現狀
通過前幾年的扶貧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增加明顯,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巨大的改善。在省、市、縣掛鈎單位的關心下,加快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如今,該鄉的高山蔬菜種植蒸蒸日上,如前當村自1999年開始種植蔬菜,向本縣、麗水、溫州、金華等菜市場供應淡季蔬菜,辣椒、黃瓜等蔬菜在縣內已小有名氣。蔬菜種植面積由原來不足5畝增加到現存的100餘畝,種植戶也由原來的2—3戶發展成全村32戶,農民收入由原來的不足1000元上升到1800元。其中的一農戶在1.5畝土地上,栽種兩季高山蔬菜,僅這一項收入就有5000多元。目前,鄉政府已牽頭組建了高山蔬菜合作社,全鄉廣大農戶種植高山蔬菜的積極性很高。
中藥材厚朴是去年開發的新項目,預備建立800畝厚朴基地,到去年底發展了625畝,且生長態勢較好。筍竹兩用林原有300畝,現在已增加到了351.5畝。蠶桑地預備發展200畝,現已建成61.75畝。油茶園面積466.18畝。
做大扶強優勢產業的瓶頸技術
方溪鄉地處偏遠,空氣、土壤無污染,水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從長遠來看適宜建立綠色、有機的生態型農業生產基地。
需要解決的問題有:
1.扶貧資金不足;
2.農業設施落後;
3.缺乏科學技術.包括栽培、管理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
4.市場觀念淺薄,信息缺乏;
5.現有品種單一.引進優質品種難;
6.土地集轉或股份合作制沒有形成,束縛著規模化發展;
7.交通不便,產品銷售、銷路有困難。
科技推進鄉鎮奔小康的建議
1.加強教育,提高農民的思想素質,增加農民的致富本領,更新傳統的思想觀念,樹立起“自力更生脫貧致富”的意識,勤學習,加強科技培訓,將科學技術運用於實際生產,做到學以致用。增加信息觀念,發揮“農技110”的網路作用,運用網上信息選擇種植品種、推薦和銷售產品。
2.保護自然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要做到農藥、化肥使用規範化,努力做好產品的無公害控制等。
3.增加資金投入,加強扶貧力度,改善基礎設施,為今後經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4.以市場為導向,科技為先導,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做大、扶強優勢特色產業,並使之規模化、產業化。大力發展養殖業,麻鴨本地養,逐步衽農業生態化。建立高山有機農業產品生產基地,創自己的品牌,力爭出口創匯。
5.慎重、合理選擇名、特、優、稀有品種,如蔬菜要選擇耐儲藏、耐運輸品種。林業要根據山陡、土薄的特點,發展淡季出筍的黃甜竹種植,幾年後每畝產筍800—900公斤,畝產值達到4000—4500元收入。濕地松為當地傳統樹種,一棵5年期樹收入有20元,每畝100棵,收入有2000元。以上品種在山多地少的村,如下寥村、上陸村、北坑村、道蓬村等可以大力推廣。
6.發展適宜當地的中草藥品種與醫藥公司訂立產銷契約,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多元化經濟。
7.發揮合作社作用,引導農戶走產銷一體化的路子,實行農產品定單制,組建自己的行銷隊伍,減少市場風險,解決產品銷路問題,最終達到效益農業一體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